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方位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能够客观反映地下介质的速度、各向异性参数异常以及振幅随角度变化(AVA)和裂缝信息。传统Kirchhoff PSTM通常输出偏移距域共成像点道集,对于速度分析、各向异性分析、AVA分析、裂缝识别等均存在诸多不便。本文提出了基于走时梯度的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全方位角度集输出方法并提出工业上切实可行的实现方案。通过走时场梯度计算波场传播方向矢量,形成能够反映观测系统参数和波场传播情况的全方位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为了在大规模地震数据Kirchhoff积分叠前时间偏移中输出全方位角度道集,本文给出基于输入道方式的偏移实现方法,采用逐条inline线进行线偏移成像,从而大大降低了全方位角度道集输出对计算机内存的压力,显著提高了Kirchhoff积分时间偏移输出全方位角度道集的可行性。三维盐丘模型测试和海上某区块三维实际资料试验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输出道成像方式的共反射面元叠加方法I——理论   总被引:8,自引:8,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共反射面元(Common Reflection Surface)叠加是一种独立于宏观速度模型的零偏移距成像方法,该方法属于典型的克希霍夫型成像方法. 根据成像方式的不同,克希霍夫型成像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输出道成像方式和输入道成像方式. 考察共反射面元叠加方法,它属于输入道成像方式. 本文基于理论模型数据,实现了输出道成缘方式的CRS叠加方法. 相比传统的输入道成像方式,它具有能够保证大偏移距反射信息的成像精度和计算效率较高的优点,而且更加容易推广到三维情形.  相似文献   

3.
火山岩地震屏蔽层的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成像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飞  常旭  刘伊克 《地球物理学报》2008,51(6):1899-1908
在反射地震转换波资料处理中,准确求取共转换点一直是一个难题,采用叠前时间偏移技术能避免共转换点道集的抽取,而且能够使转换波归位到真正的反射点上,实现准确成像.本文针对火山岩地震屏蔽层的转换波成像问题,通过对转换波共近似转换点道集进行速度分析,建立了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的初始速度场,通过速度扫描和纵、横波速度比值扫描确定最佳的偏移速度场和纵、横波速度比值,实现了在火山岩高速层覆盖区域的转换波偏移成像.实际资料的成像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近似转换点计算以及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基于多分量地震资料的深度偏移能够更加充分的利用地震记录上的多波信息,而且地下介质中广泛的存在各向异性,本文提出了一种有效的适用于二维各向异性介质的多波高斯束叠前深度偏移方法.首先基于各向异性射线追踪理论,导出了适用于二维各向异性介质的射线追踪方程组,实现了二维各向异性介质中P波和S波的射线追踪.其次将各向异性射线追踪理论引入到高斯束偏移方法中,分别给出适用于二维各向异性介质的PP波和PS波高斯束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方法.本文成像方法充分考虑各向异性因素对地震波场的影响,能够对存在各向异性介质的地下构造准确偏移归位.通过对不同各向异性介质的数值模型进行PP波和PS波高斯束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测试分析表明,本文方法是一种准确有效的适应于各向异性介质条件的多波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算法.  相似文献   

5.
任意介质中的动态规划法地震波三维走时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任意介质中的地震波三维走时计算是复杂介质情况下Kirchhoff积分法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及走时层析成像的核心.走时算法的效率及精度决定了成像方法的应用范围及效果,对复杂地质构造区域的地震波成像时需要有稳健的走时计算方法.本文把Schneider等提出的用动态规划法计算二维任意复杂介质中走时的方法推广到三维.此方法的核心是构造从源点到当前计算点的平均慢度,基于Fermat原理,用球面波近似导出走时计算所用的公式,并用动态规划法搜索到达当前计算点的初至走时.它适用于任意复杂的介质情况,对速度差异没有限制,计算过程中考虑到各个可能的方向到达当前计算点的初至波.首波及回转波的初至走时也能正确地计算出来.各种理论速度模型上的走时计算及胜利油田某探区的三维叠前深度偏移的成功实践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我们改进了共偏移距-共反射面(COCRS)法,可用以衰减地滚波,即由于低速、低频/高振幅瑞雷波通常产生的相干噪声。COCRS算子是基于双曲线,因此它可以拟合双曲走时的同相轴,如叠前数据中的反射同相轴。相反,地滚波在共中点(CMP)和共炮点道集中是线性的并可以可以利用COCRS算子鉴别与压制。因此,我们在共偏移距剖面之前共炮道集中搜索反射倾斜和曲率。因为这对反射振幅的危害最小化是最理想的,我们只对在地滚波区多次覆盖的数据进行叠加。在CO剖面前搜索CS道聚集是对常规COCRS叠加的另一个改进。我们使用合成和真实数据集测试了所提出的方法,数据采自伊朗西部地区。我们将本方法压制地滚波的结果与f-k滤波和f-k滤波后常规COCRS叠加压制地滚波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对真伪滚压制效果优于F-K滤波与传统CRS叠加。然而,计算时间高于其他常规的方法,如f滤波。  相似文献   

7.
TI介质局部角度域射线追踪与叠前深度偏移成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与实践表明,对于长偏移距、宽方位地震数据,忽略各向异性会明显降低成像质量,影响储层预测与描述的精度.针对典型的横向各向同性(TI)介质,本文面向深度域构造成像与偏移速度分析的需要,研究基于射线理论的局部角度域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方法.它除了像传统Kirchhoff叠前深度偏移那样输出成像剖面和炮检距域的共成像点道集,还遵循地震波在成像点处的局部方向特征、基于扩展的脉冲响应叠加原理获得入射角度域和照明角度域的成像结果.为了方便快捷地实现TI介质射线走时与局部角度信息的计算,文中讨论和对比了两种改进的射线追踪方法:一种采用从经典各向异性介质射线方程演变而来的由相速度表征的简便形式;另一种采用由对称轴垂直的TI(即VTI)介质声学近似qP波波动方程推导出来的射线方程.文中通过坐标旋转将其扩展到了对称轴倾斜的TI(即TTI)介质.国际上通用的理论模型合成数据偏移试验表明,本文方法既适用于复杂构造成像,又可为TI介质深度域偏移速度分析与模型建立提供高效的偏移引擎.  相似文献   

8.
针对转换波各向异性叠前时间偏移实践中的四参数速度模型估计中参数间相互影响、难于准确的确定,本文将简化的转换波两参数动校正方程从叠加速度分析拓展到叠前时间偏移速度模型修正,形成了基于两参数动校正方程的新的四参数法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速度修正新方法和流程。在该方法和流程中,先进行转换波两参数叠加速度分析,获得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初始的速度和各向异性参数,然后通过分析偏移后的共成像点道集中的剩余时差修正速度和各向异性参数。其中叠前时间偏移速度模型的垂直速度比仍是需要利用纵波和转换波叠加剖面,层位标定后,利用相关的方法获得。有效速度比需结合纵波速度分析,利用Thomsen(1999)公式计算得到初始模型,最终依靠百分比扫描偏移处理获得最终的有效速度比模型。该方法简化了转换波高质量成像的速度估计方法,减小了多个参数估计的不确定性,在实际应用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9.
虚拟偏移距(POM)偏移方法是基于Kirchhoff积分的叠前时间偏移方法,这种方法具有改善共反射点模糊成像的优势,较少依赖速度模型,具有良好的振幅保持能力,计算成本相对较低,且在横向速度变化不太剧烈的情况下能够取得较好的成像效果,是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的一种重要方法.因POM方法是通过将地震波旅行时的双平方根(DSR)方程转化为以虚拟偏移距为变量的单平方根双曲线方程,这种方法的虚拟震源与虚拟检波器并非并置在一起,其传播路径符合Snell定律,可抽取真正的共转换散射点(CCSP)道集,该道集不需要倾角时差校正(DMO),形成CCSP道集的过程就等于叠前时间偏移的过程.随着AVO技术的发展,振幅的保真性在偏移过程中越来越重要.本文详细分析了初始速度、虚拟偏移距和偏移孔径对共转换散射点(CCSP)道集的影响.通过转换波POM保幅成像模型试算,结果表明,利用虚拟偏移距进行叠前时间偏移时,选择合适的虚拟偏移距间隔和偏移孔径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各向异性弹性波动方程多分量联合叠后逆时偏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陈可洋 《内陆地震》2009,23(4):455-460
为了更好地描述地下介质的各向异性特性,实现准确的波场成像,开展了各向异性介质逆时偏移研究。采用高阶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推导出各向异性弹性波动方程叠后逆时深度偏移方程,证明各向异性介质向各向同性介质转化的条件,并研究Thom son参数对弹性波场的影响,合成了各向同性介质和各向异性介质多分量零偏移距剖面,实现了多分量模拟记录联合叠后逆时偏移。计算结果表明,能够准确地实现多分量波场叠后逆时成像,使地质层位中的断层、断点等目标成像清晰准确,且偏移成像精度较高,因此各向异性逆时偏移法是一种高精度的深度域偏移成像方法,可以指导实际天然地震资料和人工地震资料的数据处理。  相似文献   

11.
地震绕射波是地下非连续性地质体的地震响应,绕射波成像对地下断层、尖灭和小尺度绕射体的识别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倾角域共成像点道集中,反射波同相轴表现为一条下凸曲线,能量主要集中在菲涅耳带内,绕射波能量则比较发散.由于倾角域菲涅耳带随偏移距变化而存在差异,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在倾角-偏移距域道集中精确估计菲涅耳带的方法,在各偏移距的倾角域共成像点道集中实现菲涅耳带的精确切除,从而压制反射波.在倾角-偏移距域道集中还可以分别实现绕射波增强,绕射波同相轴相位校正,因此能量弱的绕射波可以清晰地成像.在倾角域共成像点道集中,反射波同相轴的最低点对应于菲涅耳带估计所用的倾角,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在倾角域共成像点道集中直接自动拾取倾角场的方法.理论与实际资料试算验证了本文绕射波成像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我们业已研发了计算各向异性、非均质介质中P- SV转换波(C-波)的转换点和旅行时的新理论。据此 可以利用诸如相似性分析、迪克斯模型建模、克契 霍夫求和等常规方法来完成各向异性的处理和各向 异性处理,并使各向异性的处理成为可能。这里将 我们的新发展分作两部分来介绍。第一部分为理 论,第二部分为对速度分析和参数计算的应用。第 一部分理论包括转换点的计算和动校正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三维地震资料叠前时间偏移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6,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选取合适的叠前时间偏移软件,对两块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偏移成像试验,验证叠前时间偏移中影响偏移成像效果的几个主要因素.该软件偏移算法的核心技术是弯曲射线偏移处理,这不同于工业界常用的直射线假设.偏移速度是偏移成像好坏的主要因素,通过迭代进行偏移、速度分析,使共成像点道集拉平,从而实现构造的准确成像;偏移孔径也是影响偏移成像的一个关键参数,其选取与成像目标层的倾斜角、深度、速度等有关;反假频参数对偏移成像效果有一定影响,是偏移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基于偏移成像道集的剩余静校正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陆上地震资料处理的静校正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偏移成像道集的剩余静校正方法.与传统的由动校正后的CMP道集中拾取剩余时差不同,本文基于偏移成像道集求取剩余时差,避免了复杂情况下同相轴归位不准确导致的剩余时差拾取误差.通过生成随炮点和检波点位置变化的偏移道集,实现了由偏移道集中直接拾取炮、检点的地表一致性剩余时差;该炮、检点偏移道集只在指定的局部时窗生成,并不增加大的计算量.二维和三维实际数据测试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Certain degree of smoothness of velocity models is required for most ray‐based migration and tomography. Applying conventional smoothing in model parameters results in offset‐dependent travel‐time errors for reflected events, which can be large even for small contrasts in model parameters between the layers. This causes the shift in both the depth and residual moveout of the migrated images. To overcome this problem in transversely isotropic medium with a vertical symmetry axis, the preserved travel‐time smoothing method was proposed earlier. We extend this method for orthorhombic media with and without azimuthal variation between the layers. We illustrate this method for a single interface between two orthorhombic layers and show that the smoothing‐driven errors in travel time are very small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16.
Estimation of Thomsen's anisotropic parameters is very important for accuratetime-to-depth conversion and depth migration data processing. Compared with othermethods, it is much easier and more reliable to estimate anisotropic parameters that arerequired for surface seismic depth imaging from vertical seismic profile (VSP) data, becausethe first arrivals of VSP data can be picked with much higher accuracy. In this study, wedeveloped a method for estimating Thomsen's P-wave anisotropic parameters in VTImedia using the first arrivals from walkaway VSP data. Model first-arrival travel times arecalculated on the basis of the near-offset normal moveout correction velocity in VTI mediaand ray tracing using Thomsen's P-wave velocity approximation. Then, the anisotropicparameters 0 and e are determined by minimiz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alculatedand observed travel times for the near and far offsets. Numerical forward modeling, usingthe proposed method indicates that errors between the estimated and measured anisotropicparameters are small. Using field data from an eight-azimuth walkaway VSP in TarimBasin, we estimated the parameters 0 and e and built an anisotropic depth-velocity modelfor prestack depth migration processing of surface 3D seismic data. The results showimprovement in imaging the carbonate reservoirs and minimizing the depth errors of thegeological targets.  相似文献   

17.
18.
Prestack depth migration of multicomponent seismic data improves the imaging accuracy of subsurface complex geological structures. An accurate velocity field is critical to accurate imaging. Gaussian beam migration was used to perform multicomponent migration velocity analysis of PP- and PS-waves. First, PP- and PS-wave Gaussian beam prestack depth migration algorithms that operate on common-offset gathers are presented to extract offset-domain common-image gathers of PP- and PS-waves. Second, based on the residual moveout equation, the migration velocity fields of P- and S-waves are updated. Depth matching is used to ensure that the depth of the target layers in the PP- and PS-wave migration profiles are consistent, and high-precision P- and S-wave velocities are obtained. Finally, synthetic and field seismic data suggest that the method can be used effectively in multiwave migration velocity analy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