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陈晨  胥颐 《地球物理学报》2013,56(12):4028-4036
利用四川省地震台网的震相数据和双差定位方法对芦山MS7.0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了精确定位,根据余震分布确定了发震断层的位置和断层面的几何特征,并对余震活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芦山MS7.0级地震的震中位于30.28°N、102.99°E,震源深度为16.33 km.余震沿发震断层向主震两侧延伸,主要分布在长约32 km、宽约15~20 km、深度为5~24 km的范围内.地震破裂带朝西南方向扩展范围较大,东北方向略小,余震震级随时间迅速衰减.震源深度剖面清晰地显示出发震断层的逆冲破裂特征,推测发震断层为大川—双石断裂东侧约10 km的隐伏断层.该断层走向217°、倾向北西,倾角约45°,产状与大川—双石断裂相比略缓,它们同属龙门山前山断裂带的叠瓦状逆冲断层系.受发震断裂影响,部分余震沿大川—双石断裂分布,西北方向的余震延伸至宝兴杂岩体的东南缘,与汶川地震的破裂带之间存在50 km左右的地震空区,有可能成为未来发生强震的潜在危险区.  相似文献   

2.
张广伟  雷建设 《地球物理学报》2015,58(11):4298-4304
本研究利用西藏台网记录的波形数据,采用gCAP方法反演了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S8.1大震5次中等余震(5.0≤MS≤6.5)及西藏定日MS5.9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6次地震包含2个正断、2个走滑及2个逆冲型地震.其中2个正断型地震位于主震的东北方向,即发震断层的上盘,表明该区域受到主震同震位移的影响,表现出应力拉张的变化特征;2个走滑型地震在主震破裂的东南方向上,说明随着破裂往东南方向延伸,余震的走滑分量增强;另外2个逆冲型地震位于5月12日MS7.5强余震区域,与MS7.5地震的滑移状态一致,可能与主震同震位移引起该区域处于应力挤压状态密切相关.这些结果表明,尼泊尔MS8.1主震发生后,由于同震位移的影响,不同区域处于不同的应力状态,从而使中等余震表现出不同的震源类型.  相似文献   

3.
对汶川地震序列分析,发现该序列中ML≥5.0级的强余震活动空间上存在明显空段,强余震围绕该空段有反复迁移发生特征。基于上述现象,作者从地震地质和经纬方向余震迁移的角度上做了一些研究,较为定量地为震区预测发震地点提供了简单依据。  相似文献   

4.
云南鲁甸3次MS5.0地震破裂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阮祥  程万正 《地震学报》2008,30(1):97-102
地震破裂方向的确定是震源机制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中强地震,目前一般是根据震源机制解结合余震总体分布走向、野外地震地表破裂带展布或震线长轴方向推测震时的主破裂面的破裂方向.  相似文献   

5.
强余震持续时间的早期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翠英  张宇霞 《中国地震》1997,13(2):164-171
本研究旨在解决地震序列中强余震持续时间的早期估计问题。文中首先给出了强余震的震级定义,指出:主震型与强震群型序列的强作震持续时间存在差异。使用模式识别方法对主震型序列中强余震持续时间大于1天,小于1天及无强余震等3种情况进行划分之后,给出了两类序列的强余震持续时间与序列和第一震震级的粗略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1989年到1999年,大同—阳高地区发生了一系列MS≥5的中强地震.本文基于前人对1989年三次MS≥5地震的震源机制反演的结果,通过建立不同断层模型,利用库仑应力方法,计算前震对于主震,以及前震和主震对于余震的库仑应力触发关系,提出了一种可能的破裂模型,即1989年前震沿北西西方向发生左旋破裂,之后主震和余震沿北北东方向发生右旋破裂.根据这种破裂模式计算得出,前震发生后,主震震源处的库仑应力增加了约2×105 Pa,余震震源处的库仑应力出现下降;主震发生后,余震处的库仑应力出现回升,最后余震处的库仑应力几乎没有变化.基于大同地震台网的近场观测数据,用JHD(Joint Hypocentral determination)定位方法,对1999年11月1日MS=5.6地震后一个月的余震进行重定位,得到一条走向118°,倾角85°的左旋走滑断层,余震的深度分布在5km至20km范围内,显示该断层是隐伏断层.另外提出对主震震中位置约10km的修正.本文对1989年三次MS≥5地震序列和1999年MS=5.6地震余震空间分布的研究揭示该地区存在两条活跃的共轭隐伏走滑断层(1989年主震的北北东方向和1999年地震的北西西方向),并且推断已知的大王村断裂和团堡断裂是地下这两条共轭的隐伏走滑断层构造/地震活动在地表的响应.  相似文献   

7.
2001年日本西南兵库县北部地区发生的一次地震(Mw5.2),一些余震群沿着不同于主震走向的方向发生。首先,我们通过近源强地面运动波形反演对此次事件的破裂过程进行研究。虽然这是一次5级地震,但高密度强震观测台网记录到了高质量的波形数据。为了取得震源反演的精确格林函数,我们通过对小事件实测波形数据的前向模拟来标定地壳结构模型。从0.4至2.0Hz波形数据反演得出的破裂过程似乎较为简单。较大的滑动区位于破裂成核点周围。其次,我们还研究了主震和大余震造成的静态应力变化对后续地震活动的影响。我们利用波形反演得到的主震断层面上的不均匀滑动分布,并考虑到随后大余震的影响,对库仑破裂函数(ACFF)变化进行了计算。因此,我们得出了震源区库仑破裂函数复杂的时空分布。大多数偏离主震断层的余震都发生在正库仑破裂函数区域内。这种结果表明,这些余震强烈地受到由主震和大余震引起的库仑破裂函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唐山地震序列应力触发的粘弹性力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前人对唐山地震破裂分布、地壳波速和粘性结构的研究,考虑局部应力场、孔隙流体压力和断层附近软介质的影响,计算了唐山地震产生的,投影到后续大余震断层面和滑动方向上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结果表明,随后发生的滦县地震和宁河地震均发生在唐山地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为正的区域。为研究唐山地震、滦县地震和宁河地震对后续小震的触发作用,根据前人对该地区构造应力场和地震破裂分布的研究,假定构造应力量值为10 MPa,求得了震源附近各处可能的小震震源机制。将上述3次地震产生的应力变化投影到可能的小震破裂面和滑动方向上,发现唐山地震、滦县地震和宁河地震产生的正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ldquo;蝴蝶rdquo;形分布与后续小震发生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95%的余震发生在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增加的区域,说明唐山地震序列中前面的大震对后续小震的发生起到了调制作用。该研究结果对大震后余震的危险性快速评估具有一定意义。如果大地震发生后能够快速确定详细的破裂分布和震源区域详细断层及滑动特性资料,本文方法可用来预测未来大余震的发震位置。   相似文献   

9.
华北地区的晚期强余震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中国大陆(M≥5)浅源强震的余震活动进行了分析,其持续时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分为初期、中期、晚期和特晚期四个阶段。文中根据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提出了对强余震和晚期强余震的预测方法。地震序列b值曲线的横截距与最大余震的震级之间,以及b值曲线的偏离点与可能发生的较大余震的震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强震破裂的扩展方向和余震区内的空段及余震区的边缘是发生强余震的可能地点。强震序列余震区的地震频度变化与强余震的发生时间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最后,本文对强余震的成因作了理论上的探讨。初期和中期发生的强余震与震源区的剩余应变能和本区的应力状态与水平有关。晚期和特晚期发生的强余震则可能与周围区域应力的加强並传递、叠加在震源区岩层介质上的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龙门山及周边地区为研究对象,考虑区域地质构造差异、主要活动断裂带、地表附加重力影响,建立能反映地表起伏和岩石圈分层结构的龙门山地区三维粘弹性有限元模型。以地壳水平运动速率观测值为约束条件重建研究区现今构造背景应力场,在此基础上分别模拟了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发生机理。通过分析同震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与余震空间分布的关系,探讨了2次地震主震对余震的触发作用以及汶川地震对芦山地震的影响。研究表明,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余震大部分由其主震触发,汶川地震对芦山地震的余震有约6.78%的触发作用。汶川地震的同震库仑破裂应力在芦山地震主震位置的增加值约为0.016MPa,如果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库仑破裂应力年累积速率按照0.4×10-3-0.6×10-3MPa·a-1计算,汶川地震使芦山地震提前了约27-40年。计算还表明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发生使鲜水河断裂带南段和虎牙断裂的库仑破裂应力增加,这些断裂带在未来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增加。  相似文献   

11.
强余震的准周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考察了我国华北及西南 M≥7地震的余震序列, 在M—logt 图上余震活动呈现有交替的高潮期和低潮期;称为准周期性.取高潮期中极大余震发生时间 tn 与周期函数 S(t)=sin[(2πt)/T(t)+(π/2)]的峰值依次拟合, 求得各峰值时的周期 Tn, 各余震序列的结果一致表明 logT=loga+qlogt 的线性关系存在, 即 T=atq.并讨论了 Tt 的幂函数增加主要是由于荷载率$ \dot{P}$ 随时间幂函数减小所致.外推 S(t), 可用下一个峰值对应的 t 预测下一个强余震的发震时间.本文还讨论了相邻两强余震的时间间隔与强余震震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余震震源机制变化的原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震以后,跟随着一系列的余震,其震源机制有的和主震一致,有的则大不一样,这表现在P波初动的反向,反应了震源应力场的变化。 余震震源机制变化的原因,既不是岩块的错动过头,也不是液体流出的下陷,而是发生大震的滑动岩块对其前后邻接岩块产生的转换应力场所引起的剪切破裂。  相似文献   

13.
On two velocity models, the HypoDD method is used to accurately locate the Tongliao M5.3 earthquake sequence, then the CAP method is used to invert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The parameters of the seismogenic fault plane are fitted quantitatively by the small earthquake distribution and the regional stress field. The geometry, rupture features and possible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e Tongliao M5.3 earthquake are comprehensively determined. The HypoDD reloc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is earthquake is located at 42.95°N, 122.37°E, the whole sequence trends in NW and major aftershocks (ML ≥ 3.0) strike in NEE direction. With the time elapsed, the aftershocks extended to the shallow crust gradually. Comparing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and relocation results, we determine that the fitted causative fault based on NNW-trending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is reliable, which has the top left corner (43.00°N, 122.35°E, depth 3.3km), lower left corner (43.00°N, 122.35°E, depth 8.9km), upper right corner (42.92°N, 122.37°E, depth 3.3km), lower right corner (42.92°N, 122.37°E, depth 8.9km), extending range 3km×7km, trending in 349° (NNW), dip angle 86° (nearly vertical), and slip angle 15°. It is inferred that whole process of main shock rupture is from the source to the NW and SE sides as a shear. The rupture degree is larger in southeast where the late rupture concentrated, and did not reach the surface.  相似文献   

14.
唐山地震的超晚期强余震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华北历史地震的重复性和免疫性,认为在唐山周围85km,200年内,对6级地震具有一定的免疫性;在研究了唐山地震序列自身的衰减规律后,认为在今后几十几强余震的最大活动水平为5级,发生6级以上土地震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15.
强余震的断层面解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我国及邻区16次大地震的前震、主震和强余震的断层面解.其结果表明:前震和主震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一部分强余震同主震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 具有明显差异的强余震发生的时间, 一般都在主震之后的一、二天内.这些特点有助于对地震趋势的估计.断层面解的差异性可能由于局部应力场引起, 也可能由于震源区断层面错动性质的多样性所致.   相似文献   

16.
爆炸余震波形持时和余震事件频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封闭爆炸发生后常常产生大量的余震事件,本文对3次爆炸余震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结果显示,余震波形持时很短, 70%以上的余震波形持时在2~7 s之间,持时频度衰减指数约为-1.6. 幂函数模型较好地描述了余震序列频度的整体变化特征, 爆炸后约两星期内,余震序列的频度衰减较快,衰减指数约为-1.0. 早期余震以群发式为主,后期余震以单发式为主. 对于同强度的爆炸, 因介质和地质构造的差异产生的余震数量相差几倍; 对于一次里氏震级为5.5级的爆炸,爆炸后约一个月内, 余震事件频度就接近了本底,此后仍有少量的余震发生.   相似文献   

17.
强余震活动的持续时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傅征祥 《地震学报》1982,4(4):394-403
本文初步分析了1966——1980年间,我国陆内华北和西南川滇地区九次7级以上和十二次6——6.9级浅源地震序列的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T),以及有关问题。并给出一些经验性结果: (1)这些序列的△T长短差异较大,并和主震震级大小似乎无关。 (2)△T的长短和序列总体的余震频度衰减系数(p)的大小有关。对于p>1的序列,△T1的序列,△T>150天。并且强余震活动终止在频度衰减曲线的拐点时间附近。 规律极其复杂,不免出现例外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直接余震和间接余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考察了1966年邢台大震后我国大陆上(只限东部地区,不包括台湾省)25个6级以上地震的余震序列,指出这些序列主震后三天内余震数量集中,衰减迅速,衰减规律与其后的余震有所区别;且这部分余震在时间上控制着以后余震的发展,在空间上已经大体勾划出余震区。根据这些特征,可把余震分为直接余震和间接余震两类。文中分析了直接余震的特点,统计了间接余震与直接余震的关系,并提出根据直接余震特点来估计间接余震,预报序列发展的想法。文中还初步探讨了直接余震和间接余震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唐山余震震源参数和衰减的联合反演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勇  郑斯华 《地震学报》1991,13(4):422-429
利用唐山余震的数字化地震记录,研究了唐山余震的震源参数.发展了一种 P 波谱的反演方法,以消除用波谱分析求解震源参数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经过数值实验和对实际资料的应用,初步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实用性.利用5个台站接收的35次地震记录的 P 波频谱资料,反演了唐山滦县地区的震源动力学参数,得到了5个台站的 P 波 Q 值和震源频谱的高频衰减率.Q 值分布在408——847之间,均值为520;值分布在1.54——3.22之间,均值为2.41.在该区域的小震频谱的定标律研究中,发现应力降随地震矩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