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我国当前地震安全性评价中,普遍使用考虑地震活动时空不均匀性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CP-SHA),它规定以地震带为统计区域计算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和v4值。正在编制的中国地震动区划图(五代图)提出了针对潜在震源区进行三级划分原则:划分地震带、地震带上划分地震构造区、地震构造区内再划分潜在震源区。本文提出以地震构造区为统计区域回归统计方法计算b值和v4值,然后进行概率危险性分析计算,这样得到的结果可能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2.
利用沂沭带1970~1989年6月M_L≥1.8的地震资料,对地震释放能量E和b值按时间进行滑动计算,按时序进行的分析表明,在邻区中强地震前沂述带出现了低能值、高b值异常。对邻区几次中强地震前震中周围区域与该带同期出现的低能值、高b值异常进行了对比讨论。认为,可利用沂沭带出现的低能值、高b值异常监视邻区中强地震的活动。  相似文献   

3.
地震b值是迄今为止地震活动性研究中应用较多的重要参数。介绍了b值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物理意义和不同断裂所主导的构造区域b值显著不同的观点,并简要叙述b值在强震地点判定、地震震级预测以及强震超越概率预测的相关应用,最后对未来b值综合性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解孟雨  孟令媛 《中国地震》2021,37(2):494-507
利用全国统一目录和流动台站目录,研究了四川盆地东南部长宁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和b值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长宁地区的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呈现明显的分段特征,地震活动在2015年后明显增强;在空间上,长宁地区的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以28.3°N为界限的南、北2个地区,对于这2个区域的b值演化,计算结果显示出不同的分段特征。此外,研究了不同震中距下,长宁地区2018年兴文5.7级、2019年珙县5.3级和2019年长宁6.0级3次主要地震事件震前与震后的b值演化,结果表明统计范围会显著影响b值的变化特征,当计算范围为20km时,3次主震震前短期内均出现了低于背景b值90%的低b值异常,这表明在地震目录相对完备的情况下,利用低b值异常分析区域地震危险性,应采用较小范围的地震数据。  相似文献   

5.
大、中地震前b值的区域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文献[1]的基础上,共研究了13次大、中地震前的b值的区域分布,发现震中附近有个低b值区域,其外围有个高b值区域。这两个区域的半径R与主震震级M_s之间呈对数直线关系,由此可估计地震孕震区的大小,并可粗略地预测未来发生的大震的震级,也还可确定计算b值随时间变化所取的区域范围。另外,还分析了西南地区的永善地震和炉霍地震在不同区域内的震前b值随时间的变化,进一步验证了震前b值变化的相似规律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计算Z值的标准正态偏差及古登堡里克特关系中的b值,研究了2003年台湾成功地震(Mw=6.8)之前台湾地区地震活动性图像的变化。在成功地震震源周围的Z值分布中可以识别出地震活动的Mogi环形变化。在成功地震之前的震源区附近还明显看到b值的下降。相对较低的地震活动速率和b值的下降可能是整个地震活动中与平静相联系并使得成功地震前主震区域中等事件活动加强的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7.
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位于华北地震区东南部,带内地震主要受长江下游和南黄海海域内一系列断裂的控制,以中强地震活动为主,是地震活动较强的地区。本文充分利用了该带最新的区域地震台网资料,历史地震复核资料以及地震构造等资料,统计和计算了b值、V4和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值,探讨了带内b值空间分布与历史强震、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值空间分布的关系,进一步研究了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特征。通过本文的研究,获得了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参数,为概率危险性分析提供计算参数;探讨了该带未来百年地震发展趋势,初步判定了该带潜在地震危险区,为地震活动中长期预测提供参考依据和方法;其研究结果对地震区划、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活动中长期预测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双差(DD)定位后的地震目录,较之地震台网给出的常规目录在精准度上有了提高,但同时完整性也有一定的下降。DD目录能否用于统计地震学参数的计算?在统计地震学参数的计算中,目录完整性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文中针对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S6.5地震后40天的余震序列,对比分析了台网常规定位目录和一个DD目录,比较了分别用2个目录得到的余震序列的b值,讨论了DD目录用于计算b值等统计地震学参数的可信程度。结果表明,对于地震序列,DD目录完整性的下降与地震丛集性质相关,在地震丛集的边缘完整性明显下降,但在丛集的内部下降程度较低。用DD定位后的序列分布,讨论了鲁甸地震震源性质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马禾青  杨明芝  李春贵 《地震》2008,28(1):57-64
对区域小地震发生率和累计次数的变化进行了理论解释,可以得到小地震的发生率和累计次数与区域应变能量积累速度呈正比,并且发生率取不同值及累计次数曲线斜率产生变化时,区域应变能量的积累状态不同。并针对祁连山-六盘山地震带的不同小区域计算了小地震的累计次数及发生率,表明在中强以上地震发生前,区域小地震累计次数曲线斜率及发生率均会发生变化,显示中强以上地震发生前,其区域应力状态会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陆东部中-弱活动断层小区的震级-频度关系符合特征地震模式,其指数函数部分(即G-R关系)的最大截距震级a/b明显偏小于当地的特征震级MC。为了能利用参数a/b间接估计断层小区潜在地震的最大震级,文中发展了综合历史与现代地震资料建立断层小区长期震级-频度关系的方法,计算出130个断层小区按t=500a归算的G-R关系参数at/b值。分析表明,断层小区已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Mmax与at/b值呈正相关,且随着at/b值的增大,最大地震震级Mmax的上限呈现较平整、单调上升的特点。已基于这种特点分别建立起华北、华东—华中、华南与东南沿海三大区域的最大地震震级上限Mmu-at/b值关系的3个经验公式,作为利用at/b值估算断层小区潜在地震最大震级的经验模型。文中应用新发展的方法与模型估计了若干断层小区的潜在地震最大震级。研究还揭示出中-小震群、余震和触发型地震序列、人为诱发地震等现代异常地震活动以及最小完整性震级的确定等均对断层小区的at/b值计算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地震带与地震统计区关系探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潘华  金严  胡聿贤 《地震学报》2003,25(3):308-313
总结和分析了中国地震带划分的研究历史、目的和用途、划分原则、表现形式以及基本特点,指出地震带是以地震活动性区域划分研究为目的,它不同于概率地震危险性方法中的地震统计区的概念.文中对地震统计区概念及其演化历史进行了分析和论述,认为地震统计区与地震带在统计意义、物理内涵、层次性、划分规模的要求、对空间重叠的排斥性以及划分目的和用途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现行工作中将两者不加区分地使用是不合适的, 一方面造成地震统计区未形成自身的适应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划分理论,另一方面也造成以地震活动特征和地震孕育发生环境、机制研究为目的的地震带划分研究的停滞不前.文中最后指出,地震统计区划分是以地震带划分研究为基础,它产生并服务于考虑地震活动时空不均匀性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应将其与地震带概念加以明确区分,并加强其划分原则、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以青藏块体北部的北祁连山-河西走廊地震构造带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收集整理该区主干活动断裂新活动性特征、断裂滑动速率、历史地震及古地震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现今地震活动性,采用地震空区、空段识别方法和地震活动b值空间图像扫描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内历史地震及b值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该区的榆木山北缘断裂离逝时间较长,应力积累程度较...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makes a summary of status of delimitation of seismic zones and belts of China firstly in aspects of studying history,purpose,usage,delimiting principles,various presenting forms and main spectialties.Then the viewpoints are emphasized,making geographical divisions by seismicity is just the most important purpose of delimiting seismic belts and the concept of seismic belt is also quit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seismic statistical zone used in CPSHA method.The concept of seismic statistical zone and its history of evolvement are introduced too.Larg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concepts exist separately in their statistical property,actual meaning,gradation,required scale,and property of refusing to overlap each other,aim and usage of delimitation.But in current engineering practice,these two concepts are confused.On the one hand,it causes no fit theory for delimiting seismic statistical zone in PSHA to be set up;on the other hand,researches about delimitation of seismic belts with purposes of seismicity zoning and studying on structural environment,mechanism of earthquake generating also paues to go abead.Major conclusions are given in the end of this paper,that seismic statistical zone bases on the result of seismic belt delimiting,it only arises in and can be used in the especial PSHA method of China with considering spatially and termporally inhomogeneous seismic activities,and its concept should be clearly differentiated from the comcept of seismic belt.  相似文献   

14.
CumulativefrequencybvaluewithoutupperboundmagnitudeanditsregressiondeterminationJian-WenSHEN(沈建文)(SeismologicalBureauofAnhuiP...  相似文献   

15.
Subduction zones can generally be classified into Mariana type and Chilean type depending on plate ages,plate thicknesses, subduction angles, back-arc deformation patterns, etc. The double seismic zones(DSZs) in subduction zones are mainly divided into type I and type II which, respectively, correspond to the Mariana type and Chilean type in most cases. Seismic anisotropy i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characterizing the geophysical features of the lithosphere, including the subduction zones,and can be described by the two parameters of delay time dt and fast wave polarization direction /. We totally collected 524 seismic anisotropy data records from 24 DSZs and analyzed the statistical correlations between seismic anisotropy and the related physical parameters of DSZs.Our statistical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fast wave polarization directions are parallel to the trench strike with no more than 30° for most type I DSZs, while being nearlyperpendicular to the trench strike for type II DSZs. We also calculated roughly linear correlations that the delay time dt increases with dip angles but decreases with subduction rates. A linear equation was summarized to describe the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DSZ's subduction angle aDSZ and seismic anisotropy in subduction zone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anisotropic structure of the subducting lithosphere can be described as a possible equivalent crystal similar to the olivine crystal with three mutually orthogonal polarization axes, of which the longest and the second axes are nearly along the trench-perpendicular and trench-parallel directions,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6.
地震活动是一种随机自然现象,将其基本要素变量看作是空间和时间的函数,它们具有随机场的基本特征,由此得到地震活动的随机场描述。重点讨论在一定条件下地震活动能量场和频次场的统计特征及地震活动场的平稳性问题,说明应用随机场方法研究地震活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大青山山前活动断裂带分段与潜在震源区划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潜在震源区的划分主要包括潜在震源区范围的划定以及震级上限的确定,目前遵循地震构造类比和地震活动重复等原则。而活断层的分段特性也是潜在震源区划分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大青山山前断裂带至今有3种不同的分段方案,文中比较分析了前人对大青山山前断裂带的分段,并在此基础上对大青山及山前盆地的潜在震源区作了新的划分。鄂尔多斯块体周缘被拉张性断陷盆地围绕,这些断裂系地震构造相似,且除呼包盆地外均有历史8级以上地震记录。文中将大青山山前断裂带与鄂尔多斯块体周缘断裂系进行了构造对比,特别是与华山山前断裂进行了断裂活动性定量对比,得出雪海沟到土左旗段的震级上限为8级,断裂两端潜源震级上限均为7.5级  相似文献   

18.
提出一个简单的假说来解释为什么在相对稳定的板块内部地区会存在高地震活动区与高构造形变区.首先,对于大多数板内地区而言,特别是大陆地盾地区与老的海洋盆地,下地壳与上地幔的温度相当低,那里的岩石相对坚硬在这些地区不可能发生明显的岩石圈变形,因为岩石图累积强度大大超过板块驱动力.相反,如果下地壳与上地幔温度相对较高,板块驱动力则主要由上地壳承受,因为下地壳与上地幔相对软弱在这种地区,由于岩石圈累积强度与板块驱动力大小相当,构造形变相对较快.本文将这种假说应用在位于美国中部的新马德里地震带与周围地区.地震带内部热流密度值约为60mw/m2,略高于本区背景热流密度值45mW/m2.计算得到的地温梯度与实验室结果所揭示的延性流动定律表明,在地震带内下地壳与上地幔相当软弱,板内应力主要由上地壳传递.那里的形变速率相对较高.与此相反,在周围地区热流值相对较低,岩石四累积强度大大超过板块驱动力,构造应力由地壳与上地幔共同承受热流值的大小和下地壳上地幔的受力状态是决定地震活动性在地震带内与周围地区强烈对比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The seismic hazard of research area is evaluated by probabilistic analysis method for three different seismic statistical zone scenarios.The influence of uncertainty in seismic statistical zone delimiting on the evaluation result is discussed too.It can be seen that for those local sites along zone‘s border or within areas with vast change of upper bound magnitude among different scenarios the influence on seismic hazard result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震活动的某些特征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有较丰富的历史地震资料。公元前1831年即有地震记述。自宋、元以来(约十二世纪),地方志逐渐盛行,特别是明代以后(公元1368年),地震记载较为普遍与详细,不仅记有强震破坏,而且对远震波及与当地的弱震情况都有所描述,甚至一些抗震经验也有所涉及。 解放后,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抗震设计的需要,中国科学院组织了各方面人员查阅了各种文史书籍八千余种,以不到两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了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