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马云川 《地球》2012,(8):11-12
2012年6月4日,国土资源部发出了《国土资源部关于同意建设天然气水合物等46个重点实验室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是在2003~2007年已分两批建成了14个实验室的基础上,又新增了46个。对此,姜建军司长在接受《地球》记者采访时说,"绝大多数重大发明和科技成果都要依靠高水平的实验室来完成。重点实验室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个学科领域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重点实验室已经成为国家在重大基础研究、竞争前战略高技术研究和公益性研究的重要基地"。一石激起千层浪,这46个实验室何时建成,如何运行,如何管理?之  相似文献   

2.
段雯娟 《地球》2013,(1):66-69
正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是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基地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实施"科技兴地"战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国土资源工作的重大需求,解决土地、矿产、地质等领域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发展和建立新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为  相似文献   

3.
王国起 《地球》2013,(2):64-67
正我国幅员辽阔,多山区、丘陵,且很大一部分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复杂,自然灾害频发,给当地人们带来巨大的损失。加快环境监测技术和相关理论的研究,对于预防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为此,2012年国土资源部批准建设了一批重点实验室,加快相关理论的研究并投入实践。这些重点实验室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取得了众多突破,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的副处长何凯涛,来了解这些实验室。  相似文献   

4.
岳尚华 《地球》2013,(2):55-59
正新世纪以来,世界科技加速发展,前沿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学科交叉融合加快,全球正步入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的时代。同时资源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快技术创新,成为节约资源、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自《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国土资源主要领域的科研基础条件平台体系,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到2012年6月,46个重点实验室已  相似文献   

5.
马云川 《地球》2012,(12):70-73
国土部的重点实验室建设始于2003年,截至2007年,先期共建成14个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共承担国家级科研任务430多项,金额超过16亿。取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为国土资源改革发展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几年过去了,这些实验室都取得了哪些成绩?为此,《地球》记者采访了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的副巡视员何凯涛。  相似文献   

6.
马云川 《地球》2012,(8):8-10
实验室是科学的摇篮,是科学研究的基地。它们往往代表了世界前沿基础研究的最高水平。与国外不同,我们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由政府发起,国土资源部早在2003年就已经建设了6个重点实验室,并于2007年新增8个,如今又激增了46个,短短9年的时间,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就形成了一个"大爆发"式的激增态势。这种现象的背后究竟是出于何种考虑,  相似文献   

7.
前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 0 3年 1 2月 ,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张培震研究员为实验室主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马瑾研究员为学术委员会主任。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以原构造物理开放实验室、新构造年代学开放实验室等为基础组建的。实验室以构造物理实验和模拟技术、活动构造与年代学技术、空间对地观测技术、流动地震台阵技术等为依托 ,以地震动力学 (地震机理、动力学过程等 )与强震预测为主题 ,以现今构造变形图像与强震危险性、岩石圈三维精细结构与孕震环境、活动构造习性与强震发生规律、构造变形机制与强震发生机理为主要研究方向。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设有构造物理实验室、新构造年代学实验室、现代地壳运动研究中心、流动台阵地震学研究中心等 4个研究单元。现有工作人员 35人 ,其中研究员 1 4人 (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 2人 ) ,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 1 1人。实验室通过依托单位接受地质学博士后研究人员 ,招收固体地球物理学和构造地质学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现有在站博士后、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30余人。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构造物理学方面拥有构造变  相似文献   

8.
第82届SEG年会成果表明:计算机技术和地震装备技术的发展,引领了国际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快速发展;宽方位、宽频带、高密度等采集技术,各向异性逆时偏移、弹性波的全波形反演等处理技术,多波处理与解释、4D地震等技术,很快将成为物探的主导技术.为了更好地把握技术的发展,需要在地震资料处理、解释领域重点开展如下研究:发展宽频带、各向异性、最小二乘、弹性波的逆时偏移技术;层析、逆时偏移角度域道集速度分析、全波形反演的速度估计方法、是进一步提高成像精度重点发展方向.岩石物理是地震解释、储层反演、裂缝检测的基础,重点深化在实验室测量、弹性各向异性的测量、油藏描述和监测方向的研究.全波形反演技术是高精度成像建立速度模型和油藏描述重要手段,在理论上、在应用上仍是下一步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岩石磁学与古地磁实验室简介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磁学与古地磁学实验室始终以实验、观测和理论“三位一体”的研究思路为宗旨,提出了以先进的硬件设备、完善的测试环境和创新的实验方法为依托体系的现代实验室建设理念,富有创意地发展了一些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建立了国际水平的实验条件和实验能力.良好的研究环境和富有开拓的研究思路,吸引了包括欧美国家在内的国际知名学者来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近年来每年都有一批实验数据在Nature,JGR(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EPSL(Earth P1anet Sciences Letter)和中国科学、地球物理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该实验室已逐步成为岩石磁学与古地磁学领域国内外研究中心之一,大大地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研究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0.
《地震地质》2000,22(12):62-62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新年代学实验室成立于1984年。多年来,为我国地震地质、灾害地质、地貌和构造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中国地震局和地质所历届领导的大力支持及老一辈科学家们的努力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包括^14C、U系、K—Ar、TL、ESR、FT等测年实验室及孢粉分析室,  相似文献   

11.
在二维和三维CT图象重建理论方法的研究工作及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近几年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粒子技术与辐射成象”国家专业实验室在二维和三维CT图象重建领域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基本上代表了我国在核领域的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2.
工业CT作为计算机断层成像(CT)发展至今的一个重要分支,得益于其分辨率高、可重复、探测范围广等优势,在航空航天、军事工业、地质分析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在深入调研国内外工业CT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综述了在地球科学领域中的3种典型工业CT技术(地震波CT、电阻率CT、电磁波CT)以及多种物探方法组合而成的综合物探方法,重点介绍工业CT在孔隙研究、天然气水合物研究、构建数字岩心和二氧化碳地质利用与封存方面的最新应用。同时,总结工业CT在地球科学领域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为中国地震局直属研究所,前身为1951年创建的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是国内唯一的以研究新构造运动、活动构造和现今地球动力作用为主,集构造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空间大地测量、工程地震和地震灾害等多种学科为一体的基础性和社会公益性的国家级科研机构。2000年科技体制改革以来,成功组建了包括新构造年代学实验室、构造物理实验室和地壳形变与动力学实验室等研究单元的“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国家地震活断层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级、部级科学研究中心,科技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实力都得到明显增强。在不…  相似文献   

14.
水华蓝藻产毒的生物学机制及毒素的环境归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宋立荣  陈伟 《湖泊科学》2009,21(6):749-757
本文介绍并评述了蓝藻水华中最常见的毒素——微囊藻毒素的产生途径和环境归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微囊藻毒素的来源、结构和一般特性;微囊藻毒素的分子合成机制、分布、产生规律及其功能;以及微囊藻毒素的环境归趋.重点介绍了在毒素环境归趋研究方面的重要突破,指出了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5.
地理国情监测已进入常态化监测,数据成果已在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甘肃省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于2018年全面启动,争取利用两年时间,全面掌握地类分布及利用状况。那么2017版地理国情监测数据中的地表覆盖分类数据作为现阶段最新、最全的地类数据,其现势性与分类精度完全达到三调精度。本文将结合兰州市地理国情监测数据探索地类转换的方法及经验。  相似文献   

16.
数值模拟是计算机科学、计算数学与其他各类学科如力学、材料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且充满活力的研究领域,它与物理、化学实验和理论分析一起成为解决许多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问题的三大支柱。数值模拟实验室的建设不仅是信息时代的需要,也是开展动力地震预报的关键,必将成为地震科学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97全国古地磁学、环境磁学与岩石磁学学术会议于1997年10月30日至11月3日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了这次会议.来自全国35个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生产部门62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60篇,有28位代表就30个专题作了学术报告,内容丰富,涉及构造磁学、磁性地层学、岩石磁学、环境磁学、土壤磁学及测磁仪器和实验方法等.这些论文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在上述领域研究工作的最新进展和成果.其中,中国黄土低温剩磁测量与热磁研究及其古气候意义、中国南方海相石灰岩的岩石磁学研究、南黄海冰消期以来环境磁…  相似文献   

18.
《国际地震动态》2013,(11):30-31
2013年9月12-16日,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联合举办的“地震学与地球深部研究”学术交流会在四川省西昌市召开。  相似文献   

19.
陈杰  尹功明 《地震地质》2005,27(4):715-716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新构造年代学实验室成立于1984年,1990年被批准为中国地震局开放实验室,丁国瑜院士为开放实验室主任。2003年底并入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现有研究和技术人员14名,其中研究员5名,8人具有博士学位;并且招收和培养相关学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实验室拥有多种测年方法和测年手段,测年技术全、测年对象广、测年范围宽、仪器设备先进,在国内乃至国际同类实验室中独具特色。目前包括:碳十四(14C)、释光(OSL/TL)、电子自旋共振(ESR)、钾-氩(K-Ar)与氩-氩(Ar-Ar)、裂变径迹(FT)、宇宙成因核素(10Be/26Al、36Cl等)前处理及孢粉分析实验室。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在活动构造与新构造年代学、构造热年代学、火山年代学、第四纪地质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2003年以来,在国家“十五”重点建设项目“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的大力支持下,对下属各实验室的实验运行环境、大型仪器设备进行了更新和改造。14C测年实验室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末。目前拥有2套Quantulus-1220型超低本底液体闪烁测量仪以及小样品14C测年制样系统(制备样品量<500mg,合成效率在75%以  相似文献   

20.
叙述了日地空间天气现象预测预防研究的现状,以及该领域科学研究的重点,提出了未来世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不是单纯的全球变化,而是需要研究日地空间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