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对川西地区2000~2001年雅江—康定间6.0级地震前后的重力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绘制了重力场变化等值线图和三维曲面图,从动态的观点研究了雅江地震前后重力场的图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重力变化与构造环境变化有关,地震前重力场有明显的异常变化。②雅江地震前后重力场空间分布图较好地反映了鲜水河断裂带及北西向的理塘断裂和北东的玉龙西断裂构造活动弓l起的重力变化。③地震发生在重力异常下降区及高梯度带附近。  相似文献   

2.
对宁夏地震重力测网1987年以来的野外观测数据进行了统一平差处理和精度评定,给出了判断重力非潮汐异常的标准,并对各期重力平差资料进行了判别,结果表明:宁夏境内中强地震前1年内可观测到重力异常变化,异常特征是正异常,且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等值线密集带的一侧或重力变化腹地。  相似文献   

3.
利用广西及邻区2016—2019年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广西北流M_S5.2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北流M_S5.2地震前,震区附近重力异常变化与主干断裂关系密切,反映沿控震断裂在2016—2019年间发生了引起地表重力变化效应的地壳变形和构造活动;②差分重力图像表明北流M_S5.2地震前震中附近的重力变化是一个"局部重力异常→重力反向变化→重力变化平缓后发震"过程;③近期重力场累积动态图像表明玉林—岑溪—苍梧一带为重力变化剧烈区域,有利于应力的高度积累而孕育地震。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了自1990年以来,使用拉科斯特时重力仪在辽宁西部地区进行重力复测所取得的成果资料,并着重分析了1994年10月22日朝阳4.9级地震前后重力异常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地震发生与重力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张北Ms6.2地震前重力异常及异常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晶  孙柏成 《地震》2001,21(2):75-78
根据晋北和辽西地区地质构造背景及力学机制,分析了1998年张北Ms6.2地震前后出现在震中外围地区的重力异常变化,对沿深部断裂附近出现的重力异常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沿深部断裂出现的重力异常可作为地震前兆场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2003年民乐MS6.1级地震前的重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河西地区的流动重力监测资料为基础,分析了2003年10月25日民乐Ms6.1级地震前的重力场变化,认为在空间分布上,地震发生前观测区出现了区域性的重力异常变化及与构造活动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并在震中或邻区产生局部重力变化异常区。在时间序列上,地震发生前,重力段差和重力测点先是增强,然后反向减弱,并在反向过程中发震。  相似文献   

7.
临猗ML5.0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变化及预报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气压、地形变、降雨和地下水位变化对重力观测资料的影响,论证了观测资料的可靠程度,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地质构造,地壳深浅构造等资料,讨论了1998年7月11日临猗地震前后重力场的变化;依据临猗地震前重力场的变化,结合该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对这次地震作出了预报。  相似文献   

8.
2005~2009年喀什—伽师地区重力场变化与地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2005~2009年喀什—伽师地区10期流动重力测量资料,研究了重力场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并提取与地震活动有关的信息,进一步探讨重力场变化与构造活动及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重力场变化与构造环境变化有关——地震孕育、发生阶段,其重力场出现一定范围的区域性重力异常.重力测量可以较好地反映由活动断层的物质迁移和构造...  相似文献   

9.
利用宁夏地区2011—2013年期间多期重力观测资料,采用中国地震局推广的LG-ADJ程序对观测资料进行平差处理,给出地震前后3年的区域重力场变化和点值变化图像。结合构造活动分析,对2012永宁4.6级地震前后宁夏地区重力异常变化进行研究。认为:2012年永宁地震前,测区重力场出现较好的中期前兆性变化图像,临震前短期异常突增,重力场在空间和量值上均出现大幅的上升变化,重力点值震前趋势下降-转折上升-加速上升-发震的变化,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京西北1987年以来用拉科斯特重力仪复测的重力资料进行了分析,着重讨论了1990年9月22日小汤山4.0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异常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陆西部重力场变化与强震危险性关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石  徐伟民  蒋长胜 《地震学报》2015,37(4):575-587
本文基于中国大陆西部流动重力测量获得的区域重力场变化数据, 尝试对其进行多种位场变换, 在一定空间尺度约束下定义了6种区域重力场变化指标量. 在此基础上, 以中国大陆2002年、 2005年和2008年等3期数据为研究对象, 计算并统计了中国大陆西部MS≥6.0地震震中位置处震前重力场变化及各种导出参数值, 尝试初步构建以地震预报为目的的地震重力学科指标体系参数. 研究结果表明, 震前区域重力场变化与地震发生位置没有显著的统计关系, 但是重力场变化的垂直梯度和解析信号模量具有一定的地震预报意义, 适合作为地震前兆异常使用.   相似文献   

12.
自2002年以来,GRACE卫星探测计划可提供高精度的时变地球重力场,用以探测地球系统的物质分布.自1998年中国大陆重力监测网建立以来,利用FG5绝对重力仪和LCR-G型相对重力仪每2年对该网进行重复测量获取重力场时变信息.基于此,本文利用GRACE和地面重力测量获得了中国大陆重力场的长期年变率,利用位错理论根据USGS发布的断层模型计算了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的同震重力变化并进行了300 km高斯滤波.GRACE卫星重力和地面重力结果均表明华北地区地下水流失严重,在绝对重力基准站上,GRACE卫星重力与绝对重力变化率较为一致,汶川区域的地面重力变化结果可视为大地震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13.
定点重复重力测量是获取区域重力场变化的主要手段之一, 重力场特征与地形起伏、 构造走向等因素相关。 以华北地区为例, 考虑区域内地形和构造的北东向分布规律, 从EGM2008重力模型中拟合各向异性变差函数参数, 利用变差函数网格化插值, 对华北地区2009—2013年期间重力场观测数据进行网格化重建, 获取华北地区重力场时空变化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区域地形、 构造特征的各向异性变差函数插值方法, 获得的空间重力场变化在重力异常梯级带上更加明显, 重力变化与活动构造分布具有更好的一致性。 本文研究方法对于恢复区域时空重力场异常具有重要意义, 有助于提高应用重力资料划分潜在地震危险区空间位置的精度, 为华北地区震情研判和构建地震预报定量指标体系提供可靠的地球物理场数据。  相似文献   

14.
应用重力变化平面图和各点时序变化曲线.结合网区及周边地区震例,对邢台网重力场震前异常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网区重力场存在整体单调上升变化背景;重力场变化同周边地震活动水平明显相关;震前伴有网区重力场变化加速或转折过程,平面图出现大面积高值异常区。  相似文献   

15.
石荣志 《华北地震科学》1999,17(1):54-60,78
对华北火车流动重力网北环1987年-1998年24期复测资料(京西北张家口一带)作了分析,探讨了1997年5月25日怀安4.5级地震和1998年1月10日张北6.2级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重力异常变化及对应关系,研究表明,重力场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图象较清晰地反映了由孕震过程的非均匀动态到发震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6.
利用北天山中段最新的流动重力观测数据,通过整理计算平差,绘制该地区半年和一年尺度的重力场变化图像;选取横跨北天山中段乌鲁木齐、独山子两条测线,并分别绘制其重力剖面变化图;结合北天山中段地区动力构造环境,剖析该地区重力变化特征及其与地震孕育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北天山中段地区重力异常变化值不大,重力变化等值线图和剖面变化图均能较好地反映重力场随时空变化特征;北天山中段动态重力变化特征基本反映了该地区动力构造运动的外部环境;研究区域内的重力场空间格局分布特征较清晰,其重力变化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山体和盆地之间的重力变化具有显著差异,山体与盆地边缘正负重力变化交替出现,且变化相对较平稳。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容量限制分配方法的概念、交通量与车速的特点、容量限制分配方法的具体应用步骤和分配次数对分配结果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8.
洋底板块运动是地球动力学和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质量迁移与地球外部重力场变化的对应关系,利用不同时期测高资料推算的1995—2019全球海洋重力场变化结果,反演分析全球洋底板块运动特征.研究表明,板块汇聚边界、板块内无震海岭、海山群、断裂带等区域重力异常变化显著,而在板块离散边界无明显变化趋势;西南印度洋中脊、大西洋中脊、中印度洋中脊等地区重力异常垂直梯度变化显著,且在西太平洋俯冲带、部分海岭区域也存在明显变化,其空间分布与地形基本吻合.海洋重力场变化整体上准确反映了全球洋底板块构造运动.相较于重力异常变化反演结果,重力垂直梯度的变化能够更为准确地反映洋底板块运动特征,特别是在洋中脊区域,扩张速率越小,垂直重力梯度变化越显著.此外,详细讨论了测高海洋重力场不确定因素对洋底板块运动分析结果的影响,海面坡度改正是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利用兰州地震台及高台地震台连续重力资料,分析研究了2016年1月21日门源地震前连续重力变化特征。对震前5 d及震后2 d秒采样数据使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变换方法进行功率谱分析,发现其频率幅度持续增大,临震前一天减小到正常值后发生地震,同时对震前6 d秒采样数据进行滤波处理,发现在临震前48 h观测到重力扰动信号,周期为4~8 s。门源地震前观测到的频率特征及重力扰动信号分析,可能反映了门源地震前孕震的一个整体过程,这为揭示门源地震产生机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Temporal variations in free core nutation perio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sed on the nearly diurnal resonance in the tidal gravity observations,the temporal variations in period of the Earth's free core nutation (FCN) a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tidal gravity observations of 18-year duration recorded continu-ously with a superconducting gravimeter (SG) at Brussels. The effects of the global oceanic tide loading and local barometric pressure on the SG observations have been removed by using eleven high-precision global digital models of oceanic tides and barometric pressure 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