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地震预警 地震预警是指对一定时间域和空间域内可能发生地震和地震灾害所做的预测和警戒.主要内涵一是对地震和地震灾害的预测;二是对可能发生的地震和地震灾害的社会公众警戒.  相似文献   

2.
空间格网数据相比于矢量数据具有运算速度快、处理简单的特点,适合地震灾害损失震前预测或震后快速评估。但地震损失评估涉及地震危险性及人口、房屋建筑及其地震易损性等不同类型数据在全国范围内的千米格网分布,数据量大,数据变化时形成新的格网数据的工作量较大,使用常规震害预测算法会影响评估效率。依据地震损失评估原理,采取前置确定性损失评估策略和算法优化,结合GIS功能设计并编程实现了具有风险评估相关数据千米格网化处理、地震损失预测与震后快速评估等核心功能的软件系统。利用该系统进行了2016~2025年中国大陆千米格网地震损失预测,结果表明评估效率显著提高,该系统为我国新一代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确定提供了实用化的震害损失预测工具,同时,在地震损失快速评估中亦得到较好应用。  相似文献   

3.
地震灾害时间进程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景来  杨子汉 《地震研究》1997,20(4):424-430
人们用各处方法、试图在震前对未来的地震灾害进行预测,尽管考虑到各咎因素,如地震灾害与震级、烈度、人口密度、伤亡与房屋倒塌、场地、发震时间和地区性指数等关系,但是震后的实际地震灾害往往与震前预测的情况有很大出入。地震发生后,对灾害的发展趋势如何评估,是地震救灾面临的十分紧迫的问题,它不能等到数天的报告才来决策救灾问题,到那里将会贻误救灾时机。阪神地震对灾情的错误评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部署救这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引领了包括地震减灾在内的众多科技领域的前沿.为反映和描述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和促进地震减灾科技发展的全貌,本文系统整理和回顾了近10年来已发表的相关文献,解读了其在地震监测预警、地震预测、风险防治、应急处置与风险管理四个方面取得的主要技术进展,具体包括事件检测、震源参数测定、事件类型识别、智能手机数据应用、地震事件预测、煤矿开采诱发地震预测、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建筑结构安全状态评估、地震灾情快速获取、地震灾害风险感知、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等方向.其中机器学习技术尤其是深度学习技术在提升地震减灾科技应用服务的精度和准确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自然语言和语义分析技术主要在地震应急处置和风险管理领域发挥作用、显著拓展了新的数据信息资源和服务能力.在可预见的未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和应用的新的拓展,还将继续引领地震减灾科技前沿.  相似文献   

5.
董颂声 《地震学刊》2001,21(1):62-65
简要介绍了1999年土耳其伊兹米特地震的有关情况,包括:震中附近地区的经济地位、构造背景、地震活动背景、震前地震预报研究国际合作情况;这次地震造成的地震灾害、破坏特征和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以及土耳其对地震灾害的法制管理工作等。  相似文献   

6.
分析总结了印尼苏门答腊西8.7级地震的几个特点:(1)板缘特大地震;(2)引发海啸,受灾范围特别大,成灾的瞬间突发性却不如内陆地震明显;(3)在远处出现“湖面波动”等同震现象突出;(4)震前全球地震活动出现异常图像;(5)安达曼弧一带与川滇地区强震活动存在相关性。并由此提出了:尽快加紧地震海啸预警机制研究及其技术系统的建立;加强地震预测预警机制研究;要重点研究川滇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强化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国家地震局局长方樟顺在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综合防御对策研讨会(1990年7月28日)上指出,我国地震工作方针是“以预防为主”。根据国情和地震灾害特点,当前防御、减轻地震灾害的主要途径有:一是在地震预报的基础上,确定重点监视防御区,在区内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进行震情追踪,实现中期预报向短期预报过渡,争取作出短期特别是临震预报,在震前采取应急措施,以达到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二是在监测预报的基础上进行主要包括工程地震、震害预测、工程抗震、社会防灾四个方面工作的震灾预防。  相似文献   

8.
在地震危险性分析及建筑物和生命等的易损性分析的基础上,预测未来地震造成自然和人工建筑环境的灾害及其损失,这是地震灾害及其损失研究的基本思路。本文基于宏观经济指标的地震灾害损失预测模型,以2000年全国不变价格计算的人均GDP作为地震宏观易损性的分类指标,以某市(A、B县)为例进行未来15年地震灾害损失预测。其预测结果包括两大部分:县行政区预测结果和网格预测结果,其预测结果可以为确定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地震预报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加林 《华南地震》2000,20(3):76-78
根据多年来对各种地震预报方法的预报效能和城市地震灾害特征的研究,以及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地震趋势的判断,认为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地震对策重点应以实现中期预报为主要目标,并以此为依据全面搞好包括以监测预报、地震速报、震害预测、工程抗震、大震应急、地震立法执法和地震宣传等为主要内容的防御;以及震后地震类型的判定和强余震的正确预报。短临预报可不作为法定任务,仅在地震系统内部实施,但依然是科研攻关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对比研究了强烈震动、断层错动撕裂所产生的灾害,包括地震所触发的地质灾害及堰塞湖溃坝造成的地震水灾、地震火灾、地震海啸等几类主要地震灾害发生的环境、致灾的速度、灾害的分布等特点,指出了在震前防御、应急救援以及预警等对策方面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Through analysis of natural and social attributes of earthquake forecas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ural and social attributes of earthquake forecasting (early warning) has been discussed. Regarding the natural attributes of earthquake forecasting, it only attempts to forecast the magnitude, location and occurrence time of future earthquak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data and relevant theories and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present understanding of seismogeny and earthquake generation. It need not consider the consequences an earthquake forecast involves, and its purpose is to check out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earthquakes. In respect of the social aspect of earthquake forecasting, people also focus on the consequence that the forecasting involves, in addition to its natural aspect, such as the uncertainty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itself, the impact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and the earthquake resistant capability of structures (buildings), lifeline works, etc. In a word, it highlights the risk of earthquake forecasting and tries to mitigate the earthquake hazard as much as possibl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also discuss the scientific and social challenges faced in earthquake prediction and analyze preliminarily the meanings and content of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相似文献   

12.
2021年2月13日晚,日本福岛县近海发生M7.3级地震,产生强烈振动,此次地震被认为是"3.11"地震的余震。首先介绍了PLUM方法的原理及日本气象厅地震预警系统对于PLUM方法的应用,评述了JMA地震预警结果。通过模拟PLUM方法在此次地震中的表现,由预测精度和有效预警时间两个指标来评估该方法的性能,并与日本气象厅发布的预警信息对比。模拟结果显示:受限于地震数据以及PLUM方法本身的原理,在震后第24 s发出第一次警报,不及使用P波预警与PLUM相结合的JMA地震预警系统及时。在地震前期0~40 s处于烈度剧烈上升阶段,预测精度较差;40 s之后的预测结果较为准确,预测精度高达100%。PLUM方法可以有效克服点-源模型中的弊端,特别是在多个地震同时发生的情况下预警效果良好,将PLUM方法纳入我国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有效提高预警能力。  相似文献   

13.
2015年镇江市建成地震预警系统,但自该系统建成后,镇江地区未发生过中强震,使用方对该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不明确。地震部门对预警终端的增补也缺少相应的依据。通过计算台点间距及预警盲区的相互关系,认为目前该系统的布点是合理的。根据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烈度衰减关系,镇江地区不同地点布设的地震预警终端最多可在地震动到来前2.5—13.1s发出有效预警信号。地震预警系统对本地区Ms5.0级以上的地震有效,对Ms6.0级以上地震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地震预警系统的效能评估和社会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凯  温瑞智  彭克银 《地震学报》2016,38(1):146-154
本文从地震预警系统可减少的人员伤亡和可挽回的经济损失两个角度出发, 研究了地震预警系统的效能和社会效益. 通过对兰州市及周边地区潜在震源各个震级档的年平均发生概率进行计算, 并结合以兰州市为中心布设的80个强震预警台站信息, 计算了有效的预警时间及地震烈度. 基于生命易损性模型方法, 计算了地震预警系统可减少的人员伤亡系数; 采用基于宏观GDP的损失评估方法, 计算了地震预警系统可减少的经济损失, 分析了地震预警系统的社会效益. 计算结果表明: 减小地震预警盲区范围对提高地震预警系统的效能非常关键; 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和台网布局应重点考虑布设区域的人口密度、 经济情况及地震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5.
预警地震在地震预测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筱荣 《内陆地震》2004,18(2):106-112
对新疆1970-2002年地震资料以不同范围、不同震级进行全时空扫描。结果表明,新疆台网监测能力较好地区绝大多数6级以上地震前地震活动关联图较为清晰。提出了预警地震的概念,认为预警地震在短临预报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日本地震预警系统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预警(EEW)或实时地震预警系统是指,几秒内检测到临近区域可能发生的强烈地震后,对本地提供预警信息的系统。地震预警的目标是,通过相应决策让人们能够在多种环境中保护自己,并减轻与地震相关的次生灾害。本文详细介绍了地震预警系统在日本的发展历程,指出预警信息已不再局限于向高级用户和公众用户进行发布,私人定制用户已成为预警信息发布的重要需求。未来地震预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实时断层源成像识别技术,对改善预警系统并快速识别震源参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利用地震预警系统对中国台湾地区地震进行速报,与传统地震告警软件对比后发现,预警系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得出地震三要素并告警,可为地震速报人员争取较长速报用时。总结了地震速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若干细节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地震发生后,针对能够快速预测震中附近的烈度分布情况的问题,首先对632次地震触发的台站进行筛选,对2 231个台站触发后20 s内有效的7个地震动参数以及震级和震源距的信息进行提取,并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对所选数据样本进行训练,建立三种有效的预测模型。研究结果显示模型一所选的输入参数为7个,不利用震源参数,在预测中有着较好的时效性,从第1 s到20 s,预测的平均烈度差值逐渐减小到0.45;模型二所选的输入参数为8个,利用了震源距信息,可以用于烈度级别的预测,预测的平均烈度差值逐渐减小到0.36;模型三所选的输入参数为9个,预测结果较好,可用于震后烈度场的实时预测,平均烈度差值逐渐减小到0.31。利用提出的3种模型对两次地震事件进行烈度预测,预测烈度差值取整后分别有95%和76%以上在1以内,有着较好的结果,可以用于地震预警当中。  相似文献   

19.
陈美蓉  彭朝勇 《中国地震》2023,39(1):198-212
传统地震预警方法通过在地震频发区域部署高密度地震监测台网,进而构建区域地震预警系统。但此方法所需投资较高,同时还需要政府和不同行业间的密切合作,使得大部分位于地震频发区域的国家和地区无力支撑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与运维。随着微机电系统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地震预警技术出现了新的研究方向,利用智能手机开展地震预警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迄今为止,国内外已研发完成多款诸如MyShake、i-jishin之类的手机端APP地震预警软件。本文详细描述了利用手机端内嵌MEMS芯片开展地震预警的研究进展,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在手机端进行地震预警时所涉及的处理流程以及相关算法。  相似文献   

20.
设定地震的分类及其确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震害预测中的设定地震,将其分为检验型设定地震、预测型设定地震和重现型设定地震,并论述了3种设定地震的确定原则和方法.作者还进一步论述了3种设定地震在不同震害预测方法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