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植被生物量时空变化及水位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时间序列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植被指数,结合野外实测生物量及水文气象等数据,分析了2001 2010年退水期鄱阳湖国家自然保护区湿地植被生物量的空间格局及其时间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水位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湿地植被生物量密度多年均值处于0~1402 g/m2之间,除蚌湖四周生物量沿湖心向四周逐渐升高外,其他区域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且其分布与研究区高程密切相关;(2)湿地植被生物量密度多年均值在退水初期为901 g/m2,随时间变化先上升后降低;植被分布面积则随着滩地出露而逐渐增大,随后基本稳定;总生物量呈现单峰变化,在11月初达到最高值.2001 2010年研究区年均生物量变化呈现波动状态,多年均值为18.3×107kg;最高出现在2006年,达到28.2×107kg,2010年最低,仅有8.37×107kg;(3)年均生物量与洲滩出露天数以及植被分布面积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19和0.865.水位变化为湿地生物量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洪泽湖水生植被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张圣照 《湖泊科学》1992,4(1):63-70
本文对洪泽湖水生植被的种群组成、植被类型、演变动态及生物量进行了调查研究。洪泽湖水生植被面积为550km~2,占全湖总面积34.44%,年生产量约211×10~4t(湿重),即相当于4.64×10~(15)J(能量)。另外,本文还对如何调整洪泽湖植被的组成,引进优良品种,合理开发利用水生植物资源,提出了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3.
北京官厅水库轮虫群落结构与水体富营养化状况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2007年1-12月对官厅水库上游(北京段)进行调查,利用非生物环境因子对水体的营养状况进行了评价,并通过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量及多样性指数等指标探讨了轮虫群落结构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官厅水库(北京段)已达到了富营养的水平,在轮虫的种类组成中,10个富营养化的指示种类大部分都有出现,其中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和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为优势种;轮虫密度均在1000ind./L以上,生物量在1mg/L以上,轮虫的密度、生物量的季节分布与水温显著正相关(P0.05),水平分布与水体的营养状况显著正相关(P0.05),垂直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性;轮虫多样性指数较低,但与水体营养水平显著相关(P0.05).证明轮虫群落结构与水体富营养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富营养化是导致轮虫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4.
白龟山水库银鱼移植试验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盖玉欣  王玉芬 《湖泊科学》1995,7(4):374-378
1987年一次性向白龟山水库投放太湖新银鱼有效受精卵21×10~4粒,后形成强大种群生产力,1991~1993年累计生产银鱼190t,创经济效益500余万人民币。太湖新银鱼具有生命周期不长、食物链较短、适应环境能力较强、容易捕捞等优点,是“填补”移植驯化的理想对象。白龟山水库生态系中鱼类区系组成不够饱和,存有空闲小生境,饵料竞争比较缓和,敌害压力较小,是移植驯化银鱼的适宜水体。白龟山水库银鱼食性组成中以桡足类和枝角类为主;分布遍及全库,尤以上、中游水草区为最多。1991年全库银鱼相对资源蕴藏量为108920kg,即1.56×10~(?)尾。1991年约有29.5%的浮游动物被银鱼利用转化成为银鱼产品,生物学效益较高。综合考虑银鱼的繁殖和生长,在现有捕捞强度下,捕捞生产宜安排在11月~翌年2月为宜。  相似文献   

5.
额济纳荒漠绿洲植被生态需水量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荒漠绿洲的生态需水量主要指维持荒漠绿洲植被正常生长所需要消耗的水量.采用3S技术与野外生产力测定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建立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生产力、蒸腾系数之间的关系方程, 计算了额济纳荒漠绿洲的植被生态需水量.结果表明, 维持额济纳绿洲现状的需水量为1.53×108 m3, 若使现有的植被恢复到目前最高生产力水平的生态需水量为3.49×108 m3. 考虑到城镇居民生活用水、河道输水损失、绿洲植被耗水、绿洲内农田用水和降水补充等, 额济纳旗绿洲维持现状需要黑河下泄水量(狼心山)为1.93~2.23×108 m3之间, 若使现有的植被恢复到目前最高生产力水平, 需要黑河下泄水量(狼心山)为4.28~5.17×108 m3之间.  相似文献   

6.
东巢湖湖滨农田生态拦截沟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巢湖市烔炀镇西宋村农田示范基地中建立生态拦截沟来处理农业生产排放的农业面源污水,就生态拦截沟中浮游植物丰度、生物量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实验历时6个月,研究中共检测到浮游植物9门48属75种.研究发现尽管农田生态拦截沟中的水生植被能有效削减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盐,但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产生的影响不大.生态拦截沟中主要藻类为绿藻、蓝藻和硅藻,且出水口蓝藻所占比例较进水口有显著上升.生态拦截前后浮游植物优势种类的变化不大,主要为蓝藻门的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绿藻门的微球衣藻(Chlamydomonas microsphaera)和硅藻门的孟氏小环藻(Cyclotell meneghiniana)等.藻类生物多样性研究表明生态拦截沟中的水体主要为清洁或寡污型水体,仅在夏季的7月份出现了轻微的水体污染.典型对应分析发现,TN/TP对浮游植物种类分布的解释度最高.同时,发现水体总磷的对数、总溶解磷的对数与藻类的生物量呈正比,而TN/TP与藻类的生物量呈反比.研究表明农田生态拦截沟尽管具有削减农业氮、磷营养盐面源污染的作用,但不能有效地降低水体中蓝藻的生物量.农业面源污水中的藻类营养盐限制主要为磷限制,削减农田径流中的磷含量是控制巢湖流域水体富营养化和遏制蓝藻水华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7.
中亚干旱区生态环境变化的特点和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可法  张清  陈曦  孙莉 《中国科学D辑》2006,36(Z1):133-139
在综合分析中亚生态环境变化的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利用NOAA和MODIS数据,建立了一套适合于大尺度生态环境变化监测的遥感指标体系,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各种可能的生态环境问题的程度、范围、危害和分布进行广泛深入的分析,研究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危害程度、分布范围,分别对中亚地区1990年和2005年的生态环境变化状况进行了评价,并对15年以来的生态环境动态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990~2005年15年时间里,哈萨克斯坦的植被生长退化的总面积增加了0.069×105 km2,乌兹别克斯坦的植被生长退化的总面积增加了0.081×105km2;土库曼斯坦的植被生长退化的总面积增加了0.296×105 km2;吉尔吉斯坦的植被生长退化的总面积增加了0.022×105km2,塔吉克斯坦的植被生长退化的总面积增加了0.112×105 km2,总体呈现明显的退化甚至恶化的趋势.研究结论证明,NOAA和MODIS数据不仅能够成功地进行大尺度的生态环境监测,而且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选择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以不同富营养化水体中生长时期为6月(生长旺盛期)和8月(暴发高峰期)的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富营养化条件下水葫芦的生长及表型可塑性响应特征,以揭示水葫芦对不同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适应机制.结果表明:水葫芦的株高、根长和叶绿素含量均随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叶柄数、叶柄宽、叶片数、叶长、叶宽、匍匐茎数和分株速率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各性状参数在暴发高峰期均略高于生长旺盛期;根生物量、茎生物量、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随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加深而增加,茎生物量高于根生物量和叶生物量;水葫芦生物量的分配以及性状间的权衡关系(根生物量比、茎生物量比、叶生物量比和茎叶比等)因生长时期的不同而呈现差异性,表现出较强的表型可塑性特征;水体总有机碳、总氮、总磷、硝态氮、氨氮和叶绿素a浓度分别与水葫芦的茎生物量、叶宽、匍匐茎数和分株速率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根长、株高、叶生物量比和茎叶比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水葫芦的表型可塑性指数在0.009~0.792之间,叶重比的可塑性指数最大,根冠比最小,重度富营养化水体下的可塑性指数最大.在会仙喀斯特湿地不同富营养化水体环境中,水葫芦通过外部形态结构调节和生物量的配比关系,产生了有利于其入侵和存活的较强的表型可塑性,是其生存繁殖的重要响应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1960年以来太湖水生植被演变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太湖的富营养化污染日益严重,针对太湖水生植被的研究工作非常重要,然而全面的太湖水生植被调查已经有将近二十年未见报道.基于2014年夏季全湖水生植被调查结果,结合历史资料,比较分析1960年以来太湖水生植被演变情况.结果表明,1960年以来,共有23种水生植物从太湖消失,其中1981、1997和2014年分别消失7、4和12种.从分布区面积来看,1960年以来太湖水生植被总体呈北部湖区水生植被消失,东北部、东部及南部湖区水生植被分布区面积持续扩张的态势,1981年全湖水生植被分布区面积占8%,到2014年已经有33.82%的水面有水生植被分布.从生物量组成来看,太湖水生植被先升后降,从1960年的10×104 t,持续上升到1988年的44.72×104 t,1997年下降到36×104 t,2014年进一步下降到29.09×104 t.但挺水植被以外的水生植被,尤其是浮叶植被的生物量一直保持上升态势.总生物量的下降与东太湖挺水植被大面积消失有关,到2014年全湖挺水植被生物量比重仅占5.15%,东太湖沼泽化问题已不复存在.从群落组成变化情况来看,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群落分布区面积锐减,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和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分布区持续扩张.目前太湖水生植被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北部湖区水生植被恢复和东部湖区水生植被过量生长.  相似文献   

10.
武汉市南湖大型底栖动物的时空分布和氮磷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南湖大型底栖动物的时空分布研究表明,南湖中现在的优势种主要为耐污性强的种类,其季节分布:霍甫水丝蚓以5月份密度最大,8月份密度最低;刺铗长足摇蚊和红裸须摇蚊的幼虫均以11月份密度最大.水平分布:霍甫水丝蚓密度依次为V>Ⅲ>Ⅱ>Ⅰ>Ⅳ;刺铗长足摇蚊幼虫密度依次为Ⅱ>Ⅰ>Ⅲ>Ⅳ>V.垂直分布:寡毛类和摇蚊幼虫最大分布深度为25cm,主要集中在0-20cm深度范围内,此深度范围内的生物量占到30cm柱样中同类总量的99%以上.软体动物在湖心区已很难采到活体标本,但在岸壁上能采到一些腹足类.南湖寡毛类生物量鲜重为176759.35 kg,摇蚊幼虫为46810.30kg,腹足类为899.34 kg;其所含的TN量和TP量分别为3463.61 kg和350.91 kg.研究表明,利用大型底栖动物转移或清除南湖中的N和P是一条重要途径,但与南湖目前巨大的外源性和内源性营养盐来源相比,对N、P的清除量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1.
自1960s以来,抚仙湖沿岸带沉水植物群落发展迅速,而监测频率相对不足.为了解抚仙湖沉水植物群落现状及过去60年内的变化趋势,于2016年7月,对抚仙湖全湖沉水植物进行调查,并结合以往多次调查数据进行趋势分析.本次调查设置了36条样带共41个样点.在实测数据验证后,使用卫星多光谱相机数据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计算全湖沉水植物分布面积.此外,计算了物种在沿岸带植被区的平均生物量、优势度和群落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抚仙湖沉水植物2016年夏季分布面积为5.14 km2,平均生物量(鲜重)密度为9.8 kg/m2,最高48.7 kg/m2,全湖总现存量(鲜重)5.02×104t;共采集到沉水植物13种(类),隶属于5科6属.其中,生物量最高的物种是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其次是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出现频度最高的物种是穗花狐尾藻,其次是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和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物种优势度最大的物种是穗花狐尾藻,其次是金鱼藻和黑藻;抚仙湖各样点沉水植物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介于0.05~1.28之间,全湖平均值为0.75;除轮藻类外,沉水植物群丛的冠层在1.5~4 m之间,其中金鱼藻群丛冠层最高.丝状附着藻大量出现,附着在高大的沉水植物冠层上的生物量远远多于附着在基质上的;丝状附着藻主要附着在群落上层沉水植物100 cm以内的植冠上.在过去的60年来,抚仙湖沉水植物分布面积、全湖总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呈增加的趋势;低矮的草甸型物种如轮藻类、苦草等优势度下降,高大的冠层型沉水植物如穗花狐尾藻、金鱼藻等成为优势种;外来物种伊乐藻在最近几年出现并成为次优势种;丝状附着藻生物量增加.以上结果表明,目前抚仙湖沉水植物群落处于生物量、分布面积和多样性最高的阶段,是维持和保护的关键时期.但相比于国外类似湖泊,抚仙湖沉水植物丰富度一直较低,目前冠层型植物占优势、外来物种快速发展和丝状附着藻增殖的态势,将会引起群落结构不稳定,如果不加以保护和管理,可能会朝着富营养化湖泊的群落结构方向发展,进而对沿岸带水质产生不利影响.除了进一步控制抚仙湖入湖营养负荷外,我们建议对群落上层高大的冠层型沉水植物进行收割,收割深度为100 cm,从而控制冠层型沉水植物以及附着在其上的丝状附着藻,为草甸型沉水植物的发展创造条件,引导抚仙湖沉水植物群落向贫营养化湖泊的群落结构方向发展,但其可行性尚需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受全球变化及高强度人为干扰的影响,湿地退化严重(洞庭湖湿地枯水期提前、枯水期水位持续降低和浅水洼地减少),导致洞庭湖湿地沉水植物大面积消亡.深入研究洞庭湖低水位对沉水植物的生长影响,对指导沉水植物恢复有重要意义.以我国典型通江湖泊洞庭湖典型沉水植物为研究对象,模拟野外沉水植物主要分布区域浅水洼地水文环境,设置4个水位梯度(25、50、75、100 cm),探讨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的生长、生物量和生理活性对水位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1)前期底质养分含量为:总氮0.09%、总磷0.09%、总钾3.04%、碱解氮20.87 mg/kg、速效磷10.7 mg/kg、速效钾326.67 mg/kg、硝态氮6.97 mg/kg、氨氮6.59 mg/kg、有机碳1.21%、有机质2.09%,2个月后,不同水位的底质养分含量有差异,100和75 cm水池的养分含量高于50和25 cm,氨氮、有机质和有机碳含量在25 cm水位的水池较高;(2)75 cm水位适合竹叶眼子菜和黑藻生长,100 cm水位适合苦草和金鱼藻生长;(3)100 cm水位有利于竹叶眼子菜的繁殖及生物量积累,75 cm水位有利于黑藻和金鱼藻的繁殖及生物量积累,50 cm水位有利于苦草的繁殖及生物量积累;(4)100 cm水位下的沉水植物酶活性强,75和50 cm水位下的沉水植物次之,25 cm水位下的最弱.以上结果表明,4种沉水植物的生长特征和生物量积累随水位变化,在水域生态恢复中应考虑将水位控制在50~100 cm之间,这样有利于促进种群生物量和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为重建湖泊水生植被,改善太湖局部水域水质,在太湖康山湾示范区两个大型围隔进行了两种类型水生植物重建.通过2010年8月-2011年8月的现场采样及分析测定发现,人工控制条件下,浮叶植物荇菜和菱以及沉水植物马来眼子菜的重建效果较好,在其生长季节具有较高的覆盖度;研究表明,控制风浪及提高透明度是恢复水生植被的前提;植被重建区沉水植物氮、磷含量与浮叶植物差别不大,但浮叶植物重建区水体氮、磷浓度的控制比沉水植物重建区好;从经济及水环境效益角度来看,太湖敞水区的沿岸带由于风浪的控制比较困难,恢复水生植被时,应选择浮叶植物荇菜、菱、沉水植物马来眼子菜等抗风浪能力强的物种.本研究为太湖敞水区沿岸带的生态恢复方案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白洋淀位于雄安新区腹地,是雄安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与后花园,生态补水与植被恢复是白洋淀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本文运用遥感影像资料,对比分析了雄安新区设立以来(2017年和2020年)白洋淀挺水植被、沉水植被、陆生植被、开阔水域、建设用地和裸地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趋势,深入剖析了挺水植被、沉水植被和陆生植被的时空分布格局、生长期内逐月生物量变化及其演替规律,探讨了水位变化对挺水植被和沉水植被生物量的影响,分析了雄安新区设立以来生态补水对淀区植被恢复的整体效果.结果表明:白洋淀水生植被主要分布在淀区北部、西北、西南和沿岸水深较浅的区域,相比2017年雄安新区设立之初,生态补水作用下,2020年淀区水位平均上涨0.63 m,沉水植被、陆生植被分布面积分别扩大了7.5%和21.4%,挺水植被和裸地面积则缩减了19%;挺水植被在8月生物量达到最大值,其分布面积和生物量随水位的增加整体呈减小趋势,同时受季节演替影响,温度升高则会显著促进挺水植被生长;与之相反,沉水植被随季节演替,其年内生物量最大出现在5、9和10月,但分布面积未有明显变化,且其生物量变化受水位影响不明显.总体而言,雄安新区设立以来,白洋淀年内植被生物量明显增加,为淀区水环境质量和水生态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5.
朱可欣  王荣 《湖泊科学》2022,34(6):2016-2024
抚仙湖有近210亿m3的优质淡水资源,具有重要战略价值,但是近年来出现水质退化的现象.沉水植被是湖泊生态系统功能维持的重要生物门类,其演变过程能反映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目前还缺乏对抚仙湖沉水植被长期连续地观测记录.本文基于Landsat遥感数据分析了抚仙湖北部沉水植被面积的动态变化,结合气候变化和水质水文要素分析发现:抚仙湖北部湖区沉水植物在1987—2020年间存在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1987—1995年,沉水植物分布面积约占北部湖区面积的1.64%;1996—2010年北部湖区沉水植被分布面积缩减,湖泊处于高水位低营养状态,水位上升是此时期沉水植物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2011—2020年,水位降低,营养增加,营养和水位的共同作用导致抚仙湖北部湖区沉水植物面积显著增加.沉水植物覆盖度变化伴随着沉水植被以苦草为优势种群转为以穗花狐尾藻为优势种群,沉水植被结构转向耐污染性更强的属种.通过抚仙湖北部湖区沉水植被发育与营养、水位等驱动因子的关系分析,建议现阶段需要严格限制入湖氮磷排放,强化水生植被的长期动态监测,构建水量、水质、水生态一体化监测体系,并开展抚仙湖生态系统演变的模拟和预测,防止抚仙湖生态系统出现突变,以维持抚仙湖生态系统功能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淀山湖水生维管束植物群落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由文辉 《湖泊科学》1994,6(4):317-324
论述了淀山湖水生维管束植物的种类组成、分布、群落类型、群落的数量特征及演替。结果是:(1)湖中分布有26种水生维管束植物,隶属16科,21属;其优势种为苦草、菹草、马来眼子菜、芦苇等。(2)湖中水生植被呈不规则环带状分布,并可划分为挺水、浮叶、沉水三个植物带,12个主要水生维管束植物群落。(3)水生维管束植物的重要值以苦草最大,茨藻属植物最小。(4)淀山湖水生维管束植物群落有由沉水型向浮叶型、挺水型或漂浮型过渡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沉水植物的盖度和生物量是衡量浅水系统恢复程度的重要指标,但城市河道沉水植物的生境由于人为干扰及修复过程,具有较高的异质性,使得城市河道沉水植物盖度和生物量测定更加困难,目前尚无准确、快速的计算方法.本研究以上海市内中小河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测4条河道330余个代表样方的沉水植物生物,研究了基于采样次数的沉水植物单位面积生物量计算方法、采样布点方法和河道总盖度测算方法.结果 显示:(1)至少需30~35次面积为0.04 m2的采样可准确估算上海中小河道内沉水植物单位面积的生物量;(2)样点设置可选用随机或等距设置;(3)利用Rededge-M多光谱相机对河道拍摄5波段影像,并进行5~8次重复处理,可较为准确获得整条河道沉水植物盖度.本研究可为城市中小河道沉水植被恢复、河道的分类管理与保护提供参考及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