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水热平衡模型的青海湖水位变化趋势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十年来,随着气候干暖化,以青海湖为代表的我国内陆湖泊水位持续下降,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备受世人关注.运用改进的水热平衡模型预测了2050年以前青海湖逐年的湖面蒸发量,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估算出流域未来径流量的变化,最终通过水量平衡的方式对2050年以前青海湖水位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预测.预测表明未来几十年内,青海湖水位会经历先相对稳定再继续下降的过程,2020年以前青海湖水位会相对稳定在3192.7m,之后会继续下降,到2050年约下降到3191.22m,总体上2010-2050年青海湖水位下降趋势将有所缓和.  相似文献   

2.
青海湖水量平衡分析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充分收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研究青海湖1959-2000年间降水径流蒸发湖泊水位地下水补给量的动态变化建立水量平衡分析方程.青海湖水位在波动中持续下降42年来年平均水位累计下降了 3.32 m平均每年下降了0.079 m近年来下降的幅度减小. 同时青海湖储水量不断减少而湖区降水呈增加的趋势河川径流量地下水的入湖补给量 蒸发量呈现下降的趋势. 根据青海湖水平衡分析计算结果预测2010年青海湖流域耗水量将达1.27108m3为维护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需要跨流域调水量引大济湖4.1108m3.  相似文献   

3.
石蒙沂 《高原地震》2006,18(2):55-59
通过对青海湖的形成及演化过程的探讨,根据现代不同时段青海湖水深和面积递减量,推算出青海湖将在194~412年后干涸,预测演化模型有两种,即柴达木型和共和盆地型。青海湖的干涸过程是个复杂过程,尽管有关学者预测青海湖不会在1万年内迅速干涸,但是,如果目前青海湖水位持续下降趋势得不到逆转或抑止,那么,青海湖干涸将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4.
作为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是青藏高原东北部重要水汽源,在维持区域生态环境及半干旱生态系统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青海湖水位迅速上升,但是湖泊扩张对周边人居设施与草地的影响尚未得到广泛关注和报道.基于1995-2019年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Hydroweb多源测高同化水位数据、SRTM-1 DEM数据等,本研究以青海湖近年来增长速率情景开展湖泊快速扩张对周边人居设施(道路、居民点)与草地影响和潜在威胁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995-2004年期间青海湖处于萎缩态势,2004年水位和面积出现最小值,之后,青海湖进入稳定扩张期.2004-2019年期间,青海湖水位累计上涨3.27 m,年均增长率约为0.22 m/a;相应地,青海湖水量增长了14.25 km3,年均增长率为0.95 km3/a.湖泊扩张模拟结果显示,若青海湖水量以当前速率增长,水位将在2070年前后达到3207 m(相对2019年约10 m的水位涨幅),届时将会淹没178个居民点、长度约为1286.91 km的道路以及2042.22 km2的植被,其中预测的高风险区域主要为切吉乡、泉吉乡和金滩乡.该研究有望为青海湖快速扩张对当地居民的影响和潜在威胁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为制定缓解气候变化风险的预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青海湖水位下降与趋势预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半咸水湖,近百年来,特别是有水文记录的30多年来,湖水位持续下降,已引起各有关方面的关注。本文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对湖水位下降的原因进行了探讨:1.青海湖水位差与入湖补给量、耗水量关系密切,其复相关系效高达0.95;2.青海湖多年平均亏水量为4.5×10~8m~3,累积亏水量与湖水位变化趋势完全一致;3.在总耗水量中,人为耗水仅占1%左右。因此,湖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此外,本文利用相关分析法,灰色系统、叠加模型,分别对湖水位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相关分析和叠加模型效果较好,1989年实测值与预测值较为接近。最后对未来湖水位下降的极限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1973-2018年青海湖岸线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青海湖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不仅对环湖周边区域气候起着天然调节器的作用,而且还拥有丰富的湖岸线资源,准确、及时地掌握青海湖岸线动态变化对保护沿湖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1973-2018年Landsat MSS/TM/OLI遥感影像和1961-2017年实测水位资料,对青海湖岸线动态变化及对鸟类栖息地的影响进行研究,同时结合面积、水位及气象数据讨论了影响岸线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1)近45年来青海湖岸线发生变化最大的区域是东岸的沙岛,西岸的鸟岛、铁布卡湾及北岸沙柳河入口区域.尤其自2004年以来,鸟岛地区岸线后退距离最大(5.52 km),鸟类栖息地扩张约97.94 km2,为鸟类提供了较好的栖息环境.(2)1973-2018年青海湖岸线长度以0.88 km/a的速率逐渐延长.1997年之前岸线长度呈较为平稳的上升趋势,1997-2004年呈波动下降趋势,2004年之后呈剧烈波动增加趋势,岸线曲折性也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3)总体上岸线长度和曲折性受水位和面积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在不同的水位情况下,二者对青海湖动态变化做出不同的响应.尤其当水位小于3193.3 m或面积小于4249.3 km2时,岸线曲折性会随着水位和面积变化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而水位高于3193.3 m时,岸线曲折性一直在增加,且水位上升速率越大则曲折性年际变化越大.(4)1973-2004年间青海湖水位下降和土地沙漠化是造成湖岸线变化的直接成因,人类活动及草场退化加速了湖泊岸线的变迁.2004年之后,随着青海湖水位回升与面积扩张,岸线逐渐后退,尤其在2017-2018年岸线后退距离最大.  相似文献   

7.
人类活动对青海湖水位下降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隅。近三十年来由于自然要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湖周生态环境急剧退化,湖水位下降达3.35m,湖面收缩约300多km~2。根据调查研究以及其他方面的资料。青海湖多年平均亏水量4.36×10~8m~3,而人为活动耗水量占亏水量的8.7%。仅占湖面蒸发量的1%。所以,人为耗水与湖水位波动无明显相关,湖水位下降虽然是综合效应,但主导因素是气候变化,并导致湖周生态环境的恶化。  相似文献   

8.
通河地震台静水位数据从2008年开始记录以来,数据年变规律明显,每年都有上升期和下降期。从2008年开始整体趋势呈下降状态。但是通河地震台静水位在2015年水位出现破坏年变规律,在往年应该处于上升趋势的时段,水位却处于下降状态。研究分析造成水位破年变现象原因为2014~2015年连续2年低降水量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9.
黄辅琼  晏锐  陈顒  车时  王文旭  耿杰  顾瑾萍 《地震》2004,24(1):112-118
在水平层状含水层(一维)模式下,根据含水层应力与井水位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表达式,利用华北地区40多口深井水位动态变化资料,探索研究华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状态。即水位上升代表构造应力场压性增强张性减弱;水位下降代表构造应力场压性减弱张性增强。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995~1998年华北北部地区张家口-渤海构造带和山西构造带北部水位普遍上升,Ms5.0以上地震活动频繁;1999年以后华北地区水位普遍处于下降状态,反映了华北地区1999年以来构造应力场状态以张性为主,整个华北地区Ms5.0以上地震活动处于相对平静状态。该结果可为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性预测研究提供应力场背景信息。  相似文献   

10.
青海湖近600年的水位变化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16  
冯松  汤懋苍  周陆生 《湖泊科学》2000,12(3):205-210
根据王苏民^「4」给出的青海湖深水区重力岩芯的密集采样结果,重建了青胡近600年的水位变化,发现水位变化与降水关系密切,水位的长降时段与降水的丰枯时段相对应,600年来青海湖区的环境变化有180年左右的周期。  相似文献   

11.
青海湖最近25年变化的遥感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23  
沈芳  匡定波 《湖泊科学》2003,15(4):289-296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水体,它及其流域的生态环境近来一直倍受广泛关注.其水位下降、湖水面积缩小、湖体分离等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展开遥感调查与研究,收集了多时相、多种信息源的影像数据;分析了1975年至2000年25年以来湖泊的变迁及成因,湖岸变化及湖体分离状况;用遥感方法反推25年以来湖水位的变化;计算了1975、2000年两个年份的湖水面积,并遥感分析了湖水面积萎缩的原因.此外,对青海湖进行了实地调查与水深测量,建立了该湖泊水深反演模型.  相似文献   

12.
Integrated dynamic water and chloride balance models with a catchment‐scale hydrological model (PRMS) a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response of a terminal tropical lake, Lake Abiyata, to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water use practices in its catchment. The hydrological model i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response of the catchment to different climate and land‐use change scenarios that a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lake model. Lake depth–area–volume relationships were established from lake bathymetries. Missing data in the time series were filled using statistical regression techniques. Based on mean monthly data, the lake water balance model produced a good agreement between the simulated and observed levels of Lake Abiyata for the period 1968–83. From 1984 onwards the simulated lake level is overestimated with respect to the observed one, while the chloride concentration is largely underestimated. This discrepancy is attributed to human use of water from the influent rivers or directly from the lake. The simulated lake level and chloride concentration are in better agreement with observed values (r2 = 0·96) when human water use for irrigation and salt exploitation are included in the model. A comparison of the simulation with and without human consumption indicates that climate variability controls the interannual fluctuations and that the human water use affects the equilibrium of the system by strongly reducing the lake level. Sensitivity analysis based on a mean climatic year showed that, after prolonged mean climatic conditions, Lake Abiyata reacts more rapidly to an abrupt shift to wetter conditions than to dry conditions. This study shows the significant sensitivity of the level and salinity of the terminal Lake Abiyata to small changes in climate or land use, making it a very good ‘recorder’ of environmental changes that may occur in the catchment at different time scales. Copyright © 200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3.
水位变化影响湖泊水质、水量和生态系统功能,是研究湖泊演变的重要内容,但目前针对滇中高原湖群水位变化特征还少见系统报道.本文选择滇池、抚仙湖、阳宗海3个滇中高原湖泊作为研究对象,基于1988-2015年实测水位数据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评估了3个湖泊水位变化特征;运用RClimDex模型获得了流域极端降水指标,结合其他指标构建了基于极端气象因子的湖泊水位驱动力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多元回归模型,解析了极端降水、蒸发等气象因子对滇中高原湖泊水位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①滇池、抚仙湖、阳宗海水位年际波动不突出.滇池的年平均水位总体略呈上升趋势,年均上升0.025 m.阳宗海和抚仙湖水位无明显变化.②滇中高原湖泊流域的极端降水指数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滇池的蒸发量呈明显减小趋势,年均减小21.05 mm.抚仙湖蒸发量呈明显增加趋势,平均每年增加5.52 mm.阳宗海蒸发量的变化不明显.③气象指标可解释滇池水位变化的49.7%,滇池水位变化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阳宗海和抚仙湖水位变化主要受气象条件控制,蒸发量、综合降水指标和连续降水指标对阳宗海水位变化的解释率高达93.3%;综合降水指标和干旱状况指标可以解释抚仙湖水位变化的64.5%.极端降水指标对解释高原湖泊水位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关于湖泊沉积物磷释放及其测定方法的雏议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水位下降是近期我国西北地区湖泊一种普遍现象,由于该地区湖泊多属闭合流域,湖泊水位下降往往导致湖水浓缩咸化,进而给湖体及湖周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根据近几十年来岱海的湖区气候,湖泊集水域的入湖径流特征分析,以及湖泊水量平衡计算,分辨出1955-1995年3.85m,的水位降幅中,人为影响的贡献为3.17m,占82%,自然因素的贡献为0.68m,占18%,说明岱海湖水位下降主要是集水域内人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