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不同部位室管膜瘤MRI特征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部位室管膜瘤的年龄分布及其MRI特征。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8例室管膜瘤,所有患者均行了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患者的年龄分布并在MRI图像上观察肿瘤大小、位置、生长方式、信号特点,有无囊变和出血及肿瘤的强化方式。结果58例室管膜瘤中,27例(46.6%)位于幕上,患者年龄大部分分布在30-50岁之间,侧脑室占20例;20例(34.5%)位于幕下,年龄分布多在20岁以前,绝大多数位于四脑室;11例(18.9%)位于脊髓内。不同部位室管膜瘤信号特征无明显差异性,96.3%幕上、95%幕下、45.5%室管膜瘤呈不均匀显著强化,70.4%幕上、55%幕下、18.2%脊髓室管膜瘤可见瘤内囊变,45.5%的脊髓室管膜瘤可见脊髓本身继发性囊变。29.6%幕上、20%幕下及9%脊髓室管膜瘤可见瘤内出血。80%侧脑室肿瘤侵及对侧侧脑室,四脑室室管膜瘤中,16例沿着侧脑室正中孔浸润,12例通过外侧孔累及桥小脑角,全部脊髓室管膜瘤沿脊髓长轴中心性生长,1例终丝室管膜瘤合并有椎间孔扩大。结论不同部位室管膜瘤在好发年龄、囊变及强化方式存在着差异,可塑性生长是脑室内室管膜瘤的显著特征,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眼眶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影像学特征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右侧眼眶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对其CT平扫、MRI平扫及强化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肿瘤CT表现为右侧眶内上方球后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MRI表现为右侧眼眶内上方球后团块状T1WI等及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影,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及实质期有明显强化。结论:运用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提高对眼眶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认识,做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侧脑室室管膜瘤MRI表现特征及其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侧脑室室管膜瘤的MRI表现特征.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8例侧脑室室管膜瘤,所有患者均行了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肿瘤部位、大小、生长方式、信号特点及强化方式,有无囊变、出血.结果:大部分肿瘤在T1WI像上呈等或低信号;在T2WI像上呈高信号.约73.7%的肿瘤可见囊变,出血少见.大部分肿瘤边缘不整,22例(57.9%)肿瘤跨脑室壁浸润邻近脑实质,30例(78.9%)肿瘤侵及对侧侧脑室或三脑室.增强扫描大部分肿瘤(89.5%)肿瘤呈不均匀显著强化,4例肿瘤呈轻度不均匀性强化.结论:侧脑室室管膜瘤MR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侧脑室室管膜瘤术前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CT/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CT/MRI影像学资料,并评价肿瘤部位、大小、边缘、密度/信号、形态学特征、毗邻结构改变、增强表现与肿瘤局部与远处转移情况。结果:肿瘤边界大多数清晰。肿瘤密度/信号均匀性差。肿瘤毗邻结构受推挤居多。肿瘤不均匀强化。肿瘤形态呈分叶状或椭圆形。结论:CT/MRI影像学特点对临床鉴别诊断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有重要价值,是临床推荐应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及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CT及MRI特点。结果:10例仅接受CT检查,4例仅接受MRI检查,4例同时接受CT及MRI检查。18例中胰头颈部5例,胰体尾部13例。13例肿瘤边缘规则,5例不规则。14例行CT平扫与增强扫描,均表现为囊实混合型肿块,平扫呈等或低密度,动脉期呈轻至中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增加并呈持续渐进性强化,囊性部分均未见强化;5例肿瘤局部包膜不完整;5例出现颗粒状、点条状或蛋壳状钙化。8例行MRI平扫及增强,表现为囊实混合型肿块,其中4例肿瘤内可见出血,3例包膜不完整,1例压迫胆总管致肝内外胆管及胰管明显扩张。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影像学有助于SPTP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结节性硬化(TSC)颅内不同部位病灶的CT平扫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16例颅脑TSC患者资料,分析颅脑TSC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及CT影像学特征。结果:癫痫、智力减退及皮肤损伤为TSC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其中癫痫最为典型,其发病率为93.75%。CT检查对不同部位TSC的诊断符合率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TSC患者CT平扫均可表现为室管膜下结节,表现为条状、圆形或类圆形的钙化结节,且呈对称性分布,以侧脑室体部外侧缘多见;9例脑实质结节患者CT平扫示可见5例可于皮质和皮质下存在钙化结节状,且以沙粒状呈现,1例表现为点状或小片状的低密度的病灶边缘清晰结节病灶;4例患者CT平扫可表现为脑沟和脑池的改变,皮层脑萎缩,额顶、颞枕叶脑沟局限性或普遍性增宽改变为CT平扫表现。脑室扩张较为少见,主要表现为侧脑室扩张,额、枕角明显呈气球样变化。结论:TSC患者主要以癫痫发作、皮肤损害及智力低下为其主要临床特征,而CT扫描中室管膜下为TSC患者最为常见结节部位,不同部位结节可有特征性的CT表现,但颅内钙化结节病灶为CT平扫中TSC的最为特异性征象,故可将CT作为颅内TSC的首选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CT及MRI表现特点,加深对此少见病的认识,提高对AIP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及临床证实为AIP的CT及MRI影像学资料,总结其影像学特征。11例全部行CT检查,其中有7例同时行MRI检查。结果:全部病例中有7例AIP表现为胰腺弥漫性肿大,4例为局限性肿大。病变胰腺CT平扫表现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MRI扫描在T2WI上信号轻度升高,T1WI上信号降低;增强扫描胰腺实质在动脉期强化减弱,门脉期及延迟期呈渐进性强化且强化均匀。MRI有5例显示包膜样环,CT有4例显示包膜样环,CT不能显示胰管狭窄段,MRCP有4例显示胰管狭窄段。胰腺外表现主要为:胆管壁增厚并管腔狭窄5例,脾血管包埋变细4例,肾脏受累3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6例,肠系膜血管周围及腹膜后纤维化各1例。经类固醇激素治疗后影像学复查显示胰腺内外病变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AIP患者胰腺内、外CT及MRI表现均具有一定特征。其影像学表现结合类固醇激素治疗有效,可做出正确诊断,避免患者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静脉脑栓塞患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CT、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12处病灶)经临床及影像学联合检查确诊的静脉性脑栓塞患者临床资料。其中6例接受MRI增强扫描,部分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分析其治疗前后CT平扫及MRI序列检查结果,评估其影像表现。结果:8例确诊患者中浅表型静脉性栓塞6例(单侧5例、双侧1例),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深部中央型静脉性栓塞者2例(单侧/双侧基底节丘脑静脉梗死各1例),临床表现均较轻且病情进展缓慢,预后效果较理想。12处病灶CT平扫均呈低密度影;T1WI图像呈低信号,DWI图像则呈高信号,T2WI图像呈高信号9处,混杂信号3处;6例行MRI增强扫8处病灶强化环厚薄均匀,但形态欠规则。结论:MRI相较于CT检查,能帮助医师更直观、清晰地了解静脉脑栓塞患者的病灶信息,对针对性治疗方案的拟定和预后效果的准确评估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骨巨细胞瘤(GCT)的X线平片、CT、MRI影像学表现,分析误诊的原因,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搜集30例手术病理证实的GCT病例,回顾性分析其术前X线平片、CT平扫、MRI影像学表现。结果:GCT发生于股骨远端13例,胫骨近端6例,股骨近段4例,肱骨近端3例,桡骨远端2例,腰椎1例,髂骨1例。术前误诊5例,约占16.7%。结论:X线平片、CT和MRI从不同角度反映GCT的病理特征,合理结合三种检查方法,能更全面显示GCT的影像学特征,有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脏肉瘤样癌(SHC)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SHC患者的临床、CT/MRI表现及病理特征,并对其一致性进行评价。结果:SHC在CT平扫上表现为病灶边界不清,呈低密度,大小范围从4.2 cm×4.7 cm至14.0 cm×11.0 cm不等。增强CT扫描显示病灶呈环形或早期强化,多见大片坏死区。MRI上T1WI及T2WI病变实质信号不均匀,可见囊性变和坏死区,DWI呈明显的弥散限制性改变;增强扫描表现为病灶边缘及实性成分渐近性强化并可见假包膜出现延迟强化,6例病灶中心出现不同程度坏死;5例有淋巴结转移。病理特征:SHC细胞呈多角型和梭形,肿瘤组织内可见广泛坏死及出血;免疫组化染色Vimentin、CK为阳性。结论:SHC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学特征具有较好一致性,有助于深入了解SHC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有益于肝脏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CPM)的CT、MRI表现,以提高诊断水平,并评估其在CPM诊断及随访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我院临床确诊的CPM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4例患者行CT检查,其中阳性2例,阴性2例,阳性病例中桥脑、双侧大脑脚及右侧小脑多发斑片状低密度灶1例,桥脑低密度灶1例;8例患者行MRI检查均有阳性表现,其中桥脑中央病灶8例,对称性分布,边缘清晰,呈圆形、卵圆形或蝶翼状,4例伴桥脑外病变,包括小脑半球、大脑脚、丘脑、基底节及放射冠等区域,病灶在T1WI序列均呈等、低信号,T2WI及T2FLAIR序列呈高信号,DWI序列呈明显高信号,灶周无水肿,增强扫描未见强化。结论: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CT,T2FLAIR及DWI序列对CPM病灶显示敏感,对其诊断、指导临床治疗及评估预后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脑皮质层状坏死(CLN)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经CT及MRI随访诊断的77例CLN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总结其病因及影像表现特点。77例CLN患者中男45例,女32例,年龄24~88岁(平均66.53±3.1岁)。本组均行MRI检查,71例同时行CT检查,均有3次以上影像学检查资料(平均3.8次),随访复查时间20d~18m(平均2.3月)。结果:77例中脑梗死58例,创伤性颅脑损伤9例,自发性脑出血5例,脑肿瘤术后4例,缺血缺氧性脑病1例。77例中累及双侧大脑半球者3例,单侧大脑半球病变74例。单个脑叶受累28例,两个脑叶受累35例,多个脑叶受累14例。影像学随访可见病灶侧皮层弥漫性或局灶性萎缩,皮质表面线状或沿脑回走行的CT平扫高密度及MRI T1WI高信号,部分病灶可深达基底节区或海马区。结论:CLN病因复杂多样,影像学随访中CT平扫脑皮质出现脑回状高密度影及MRI上T1WI脑回状高信号,结合临床病史可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睑板腺癌(SC)与基底细胞癌(BCC)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二者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14例SC和7例BCC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表现。结果:在14例SC患者中6例行CT平扫检查,7例行MRI平扫检查,1例行CT与MRI检查;在7例BCC患者中1例行CT平扫检查,5例行MRI平扫检查,1例行CT与MRI检查。SC病例中92.9% 为女性(13/14),50% 发生于上睑(7/14),病灶形态多数呈环条状和结节状(12/14),半数病灶边界不清晰(7/14),病灶内常出现“弧形征”(5/14)和气体征(4/7),1例侵犯邻近眼眶组织;BCC病例男女患者比例相近,病灶全部位于下睑(7/7),近半数病灶形态呈结节状(3/7),边界多数较清晰(6/7),1例病灶内见钙化灶,未见病灶侵犯邻近组织。结论:SC与BCC在流行病学、发病部位、影像学特征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差异,掌握二者鉴别要点可提高术前定性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肋骨原发性软骨肉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肋骨原发性软骨肉瘤,回顾性分析其X线、CT及MRI表现。结果:12例肋骨原发性软骨肉瘤(男性6例,女性6例)。12例肋骨原发性软骨肉瘤位于肋骨前缘肋软骨连接处7例,位于肋骨头近胸椎处4例,肋骨腋段1例。X线检查均表现为境界清楚/密度均匀的胸部肿块(左侧7例,右侧5例),邻近肋骨骨质结构变模糊。CT平扫病变处均呈溶骨性、膨胀性骨质破坏,局部软组织肿块边缘清晰伴有条状、结节状及环状钙化。CT增强扫描病变(11例)强化不明显,邻近椎体和附件表现为骨质侵蚀破坏。10例肋骨原发性软骨肉瘤接受了MRI检查,病变均表现为边界清楚的长T1、长T2混杂信号肿块,增强后不均匀环状强化。结论:钙化为肋骨原发性软骨肉瘤的特征性表现,边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为重要征象,环状强化为其增强CT/MRI表现特点,完善影像学检查,能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指导临床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骨板障型脑膜瘤的CT和MRI影像表现。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颅骨板障型脑膜瘤病例共2例,分析其临床、病理及CT表现。结果:发生于额颞顶骨交界部1例、顶骨1例,病理证实前者为透明细胞型、后者为上皮型。前者为成骨性骨质破坏,CT表现为颅骨骨质明显增厚,边缘毛糙,内外板界限不清,部分病变内侧可见弧形钙化;后者为溶骨性骨质破坏,MRI表现为T1WI等低信号,T2WI等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明显、均匀。结论:CT和MRI能对不同骨质破坏方式的板障型脑膜瘤的大小、形态和周围组织的侵犯程度作出较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51例临床脑血管病患者行脑增强CT扫描后三维重建图像进行分析,所有检查采用GE Hispeed NX/I所排CT扫描机,将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 图像经2位以上放射科诊断医师阅片分析.结果51例临床脑血管病患者中:脑血管正常14例;单纯变异7例;其他脑血管均有不同程度变窄(30例),其中混合型变窄12例(两支以上含两支脑血管变窄),脑血管变异合并脑血管变窄5例,脑血管单支变窄13例.结论螺旋CT脑增强扫描三维重建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比较理想且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桥臂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20例急性桥臂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患者均于发病48 h内完成首次颅脑CT检查,3d内完成首次颅脑MRI检查,8例病程中有MRA检查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均急性起病,均伴眩晕,共济失调性步态16例,恶心呕吐13例,耳鸣、听力下降7例,水平性眼震5例,一侧眼球外展受限3例,面瘫3例,Horner综合征3例,肢体瘫痪1例。首次CT检查阴性13例,随访CT可见桥臂低密度灶。头颅MRI均示桥臂T1WI低、T2WI、FLAIR及DWI高信号,ADC低信号,其中单侧16例,双侧4例。MRI还显示10例伴发的其他后循环区域急性梗死。结论:急性桥臂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多以前庭神经和小脑损害的表现为主。影像学检查尤其是及时的MRI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