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防震减灾科普馆作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的主阵地,对于增强广大公众地震安全意识和灾害防御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市、县级科普馆作为普及防震减灾知识的基层场馆至关重要,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场馆总体数量少、展项内容陈旧简单、互动性差、管理运维制度不健全、资金短缺、科普活动少、宣传效果不佳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着基层防震减灾科普馆的发展。文章通过对基层防震减灾科普馆现状及其他相似展馆成功案例的对比分析,对基层防震减灾科普馆的发展、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5G技术高速发展带来了一场数字技术革命,这对防震减灾信息的传播与服务效果提出更高要求,也为其提供新的发展契机。防震减灾作为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工作,既关系到现实民生,又影响到社会秩序稳定,其科普宣传活动和知识内容需要更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公众对科普工作、科普知识的关注也呈现出一种指数级的增长趋向。本文通过对已有防震减灾科普传播形式的分析,对5G技术如何助力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的传播内容、形式、媒介和理念等进行思考,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注入活力并提出可行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公众日益迫切需要防震减灾科普公共服务产品,研究其传播模式,审视其传播境况和效应,应用价值大。近几年来,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取得了较大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研究是基于理论和实践的认真思考与总结,前期工作准备充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创新性。研究将对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传播模式做系统的、实证的传播学研究,重点关注"网络时代"、"自媒体时代"、"微时代"其传播模式的衍变,对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进行一次探索研究,深入开展调研、资料收集、  相似文献   

4.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资讯,新媒体在给人们带来全新生活模式和理念的同时,也为防震减灾科普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发展机遇。本文主要通过认知新媒体时代网络的传播特点:瞬时性、碎片化传播方式、双向性传播渠道及形象化传播特性,分析新媒体对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影响,对地震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的建设进行了思考。本文对如何利用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新形式进行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防震减灾科普已成为实现防震减灾科普社会化的最有效途径。数字地震科普馆作为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在更深更广的时空范围内进行地震知识的普及,能够极大地提高地震科普宣传的质量和效率。本文以海南省地震局防震减灾数字科普馆为例,介绍其构建及实现技术,说明其应用情况,探讨了数字科普馆对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启示及其对未来宣传防震减灾科学知识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新媒体发展突飞猛进的新时代,信息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防震减灾科普宣传面临困境与挑战。本土化是各地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以云南省地震局制作的科普公益广告"农居抗震·关爱生命"为实践案例,从受众定位、内容生产及传播技巧等方面介绍其本土化策略。提出新环境下做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对策建议,一是明确受众定位;二是强调内容为王;三是提高受众黏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通过新媒体平台获取资讯成为一种趋势。新媒体在为公众带来全新生活模式和理念的同时,也为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发展机遇。结合当前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实际情况,对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应用展开调研与分析,并借鉴"山西省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决赛"开展科普宣传的成功经验,给出相关解决方案,希望能为今后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地震发生后,公众对地震相关信息的关注度往往会大幅提升。震后第一时间基于公众的信息需求,针对性地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有利于提高公众对相关信息的关注度,提升公众主动参与科普宣传的积极性,促进防震减灾科普信息的有序传播,有效抑制灾害负面效应的不当扩散。通过搜索指数分析,以芦山地震、康定地震、九寨沟地震等不同震级的历史地震为例,分析了震后网民信息搜索行为;结合访谈调查结果,分析震后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宣传策略优化、宣传素材的积累给出建议,进一步丰富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手段,增强宣传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9.
建设以防震减灾为主题的科普馆,有利于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增强防震减灾意识、提升应急避险能力,也有利于宣传减灾理念,扩大防震减灾工作的社会影响力。通过阐述黑龙江省防震减灾科普馆在科普教育活动策划方面的实践与探索,旨在与专业性科普馆广泛交流、合作共进,发挥科普馆科普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0.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是提升公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的重要途经。日本和美国是在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本文通过研究日本和美国关于公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建设文献资料,分类归纳日本和美国公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建设的历史背景、发展特点及主要路径,由此对我国公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建设提出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是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利用互联网充分做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将对影响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广度、深度和效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在分析互联网在历次地震中的表现和网络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在互联网中应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以太原市防震减灾中心开展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为基础,分析太原市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要适应新时代防震减灾工作的需求,发挥新媒体宣传的优势、创新科技成果等方面进行改进,通过科普宣传更大程度地提升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应对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高原地震》2021,33(2)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会公众接受信息的方式、途径有了多方位的变化。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如何迎接新的发展契机,不断提升防震减灾科普服务能力成为我们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从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特点出发,具体分析了新媒体对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积极影响,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提升防震减灾科普服务能力进行了思考,以期对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根据现有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手段,结合手机移动App发展现状,提出了开发一款基于手机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移动App。通过软件架构、功能及运行环境等设计,初步完成了移动App的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15.
防震减灾科普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是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基础与核心。随着防震减灾科普作品的增多,一些共性问题凸显出来,地震科普工作者一直在思考和探索解决的措施。以云南省地震局举办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小小讲解员线上比赛为实践案例,分析人民群众在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创作中的作用,获得启示: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创作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去创作,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创作,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地震安全需求、筑牢防震减灾的人民防线而创作。  相似文献   

16.
本文汇总近年来全国及安徽省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开展情况及其效果,结合未来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的趋势,通过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并结合传播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提出新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防震减灾素质教育工程的建设内容包括1个防震减灾素质教育中心、39个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服务站、180个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和25个防震减灾科普示范社区。教育工程能够实现全省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有效宣传,以及地震信息的实时发布和地震救援信息的实时更新。  相似文献   

18.
受众参与是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重要基础。从传播学仪式观的理论视角,以云南防震减灾科普民歌为案例,提出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有效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对策建议:①细分受众,有针对性地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②强调受众参与,强化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实效;③创新形式,依托少数民族地区喜闻乐见的文艺体现形式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  相似文献   

19.
科普讲座历来是我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主要手段之一,科普课件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内容、表现方式、制作水平等直接影响到地震科普讲座的效果。当前,我国地震科普课件存在质量参差不齐,未区分不同年龄、不同阶层讲座对象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等问题。应在广泛收集防震减灾科普素材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社会群体的认知特点和认知需求,创作面向不同社会群体、内容科学、素材丰富的地震科普课件。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各行业、各领域注入了新鲜活力。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可借助互联网技术提高科普宣传力度,如何保证在科普宣传活动中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成为目前考虑的主要问题。通过对移动互联网与科普工作做简单介绍,明确当前科普领域中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加大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