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均匀覆盖层中氡迁移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氡能从地下深部运移到地表,可带来反映地下地质状态的信息.本文以氡在均匀覆盖层中的迁移过程为对流-扩散方式作为理论基础,推导了二维氡浓度微分方程,用有限差分方法计算了无限氡源层、有限单氡源层、有限双氡源层在均匀覆盖层中氡浓度的数值解,以二维断面的形式展示了氡的分布,其结果与野外实测相符.  相似文献   

2.
地下管线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与生命线,开展管线探测是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探地雷达正演有助于掌握雷达波在地下的传播规律、加深对管线回波的认识.由于真实的地下介质分布不均匀、测区环境充斥着多种干扰,导致实际的探地雷达剖面中回波信号成分复杂、目标双曲线形态不完整,难以直接进行地质解释,而数值模拟常不考虑杂波干扰,模拟结果相对理想化.因此,本文聚焦于管线模型的物理模拟实验,在室内实验室和野外现场构建了一系列不同材质、不同埋深、不同管径的管线模型,利用不同中心频率的天线开展探测实验;分析了地下管线的雷达波传播规律及特征;结合管线材质、大小和埋深等信息,进一步验证雷达资料解释的准确度.结果表明:在背景介质均匀的沙池实验中,原始雷达剖面中背景噪声较小、目标双曲线形态完整,金属管线的反射波能量最强,含水管线会引起明显的多次波.而在野外现场采集到的雷达数据中存在较多的噪声干扰,不同管线引起的雷达回波呈双曲线或“类双曲线”;与背景介电常数的差异越大,反射波能量越强;相较于深埋管线,浅埋管线的双曲线特征更明显、振幅能量更强.由此可见,不同管线具有不同的双曲线特征、相位和振幅特征,可为地...  相似文献   

3.
地下储存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在地热能、或放射性废物处置方面正用于天然气(CH_4)地质储存、CO_2地质处置。我们引入一个复杂的方法检测在深地质地下储存库基岩不稳定性所带来的风险。有关地下空洞引起的基岩不稳定性的研究和讨论了许多年。在捷克的波希米亚地块(中欧)在地质和构造上均很复杂。长期的地质和采矿研究,自然和诱发地震、氡的放射,和花岗岩的性质为在捷克放射性废物处置的潜在存储地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另外,捷克,140 Bq m~(-3)平均浓度氡是世界上平均氡浓度最高的。基岩不稳定性可能从微观特征的出现,如粒度、矿物的取向,和微裂缝。任何地下储存设施的建设必须考虑储存的物质和地质背景。在捷克,花岗岩和花岗岩是最好的地下储存地。微裂缝网络与及其迁移是岩石特殊情况,其变化甚大。此外,基质的孔隙度也影响岩石的机理。任何地下存储网络位置的选择必须十分仔细。作者认为,一个特定地点研究一组复杂的参数要从微观到宏观,岩石类型以确保在施工、操作过程中以及封闭后存储仍然是安全的,稳定的。  相似文献   

4.
基于杭州市丰富的场地钻孔剪切波速资料,采用3种常见的剪切波速与埋深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杭州地区5类常规土在场地分类和场地未分类情况下的最优拟合公式和预测范围,并对推荐模型进行可靠性验证,对常规粉质粘土和粉砂进行地区差异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推荐的剪切波速与埋深关系公式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地区、岩土类型和预测深度均对剪切波速与埋深关系模型的可靠性产生显著影响,故应用时应优先选用本地区统计模型,如若未有,则需根据已有资料,对选用模型进行岩土类型和适应预测深度范围验证,以保证所选模型的可靠性;受地区、岩土类型和预测深度的影响,考虑场地分类并不一定提高统计模型的预测精度,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5.
孔隙砂岩力学性质随埋深变化的三轴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取自吐-哈盆地中侏罗统油储地层砂岩(J_(2s))进行了三轴压缩试验,设计了不同的温度、压力及含水组台条件来模拟地层埋深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初步结果表明,J_(2s)砂岩的主要静态岩石力学参数(杨氏模量、抗压强度、抗剪强度、弹性极限应力.残余强度及最大轴向承载应变量等)都呈明显的“组合”变化.随着埋深增大(0-5000m),杨氏模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余各量皆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还对温压组合条件下砂岩断面上的摩擦滑动性能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对油储工程稳定性研究及油储地层地球物理反演时地层弹性参数的选取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疆伽师强震群区基底界面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射线分布分析法对伽师强震群区的高分辨折射地震剖面资料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分析处理, 得到了伽师强震群区更完整的基底界面结构特征. 结果表明,在伽师强震群区地壳上部存在两个明显的结构界面:第一个界面的结构连续、完整,其埋深变化不大, 在2.6~3.3 km之间,为一向天山方向逐渐抬升、 近平直的倾斜界面;第二个界面的埋深变化较大, 在8.5~11.8 km之间,为古老的塔里木盆地结晶基底. 在约37 km桩号附近结晶基底有近2.5 km的深度突变, 推断可能是伽师强震群区超基底断裂所致. 以该断裂为界,结晶基底分为西南、东北两段. 每段内界面的埋深变化不大, 西南段的埋深约11.5 km, 东北段的埋深约为8.5~9.0 km,该段在从西南向东北整体抬升的背景上略有上隆,反映出在塔里木地块西北缘特殊的构造环境下上部地壳的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7.
测氡仪对比观测研究是探索仪器运行规律和提供可靠地震研究数据的支撑。文章基于使用AlphaGUARD P2000测氡仪作为无源标定仪器对DDL-2测氡仪进行溶解氡的校准实验,开展DDL-2测氡仪氡浓度响应研究以及DDL-2测氡仪和FD-105K测氡仪对比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校准K值的偏差值都在4.827 6%以内,满足目前地震监测观测技术要求和仪器标定要求;(2)DDL-2测氡仪可描述动态的水氡浓度,使用Origin 2018数据分析软件对氡浓度绘制拟合曲线,为氡值变化过程提供数学模型,鼓泡过程中水氡浓度经历迅速上升期、平缓期和稳定期,稳定后氡浓度变化幅度约为5.0 Bq/L,并且变化形态不尽相同;(3)使用Origin 2018对比分析数据,发现DDL-2测氡仪与AlphaGUARD P2000测氡仪较FD-105K测氡仪氡浓度日变化响应更灵敏且氡测值曲线吻合度更高。  相似文献   

8.
利用地下水中氦气的含量变化捕捉地震前兆信息,近年来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氦是一种轻元素,它具有化学惰性和强扩散能力(是氡的7.4倍)。在通道良好的条件下,可迁移至更远处,氦可与流体一起沿构造带渗透,由深部向地表垂直迁移。当地震发生时,来自地下的氦气流随着岩石的动力负荷增加而增长。氦自身的这些性质决定了它可以作为反映地震前兆指标的灵敏组分之一。  相似文献   

9.
一、实验原理与步骤 超低温冷凝浓缩法则氡(图1)是将水样中的氡气在负压下被载气(空气)携带通过系统到达浸于液氮中的U形玻璃管内。由于液氮的温度为—196℃,氡的冰点为—71℃,故氡气将在此冷凝成固态被滞留下来。为使氡气更充分地冷凝,在长50厘米,内径5毫米的U形玻璃管中装填直径4毫米的钢珠以加大接触面积  相似文献   

10.
通过在东昆仑活动断裂带西大滩段进行断层气测试,首次获取了该断裂带中Rn和CO2的释放量。在2004年开挖的2~3m深的探槽内,氡浓度可达20732Bq.m-3,氡发射率可达433mBq.m-2.s-1,远高于在地表的氡浓度505~2380Bq.m-3与氡发射率7~28.19mBq.m-2.s-1(地表氡发射率均值为14.7mBq.m-2.s-1,与世界平均值相当)。从而我们推断该断裂具有从上部第四系覆盖物到深部花岗岩之间的良好连通性。在地表CO2的析出率平均值为18.9g.m-2.d-1,与通常的背景值相当,在探槽中和距离断层1km的地方没有明显的空间变化,但是在断层北侧3km处的一个近乎直立的千枚岩小山上,CO2的析出率却很高,为421g.m-2.d-1,同时该处氡的发射率也高,达503mBq.m-2.s-1,因此,有必要在该断裂附近进行长期监测  相似文献   

11.
在岩石物理实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水岩相互作用、表面物理、电化学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水型及矿化度变化对阿尔奇模型中的m、n值以及Waxman-Smits模型中B参数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水型及矿化度的变化不仅对m、n、B值产生影响,由于在不同的浓度范围内,地层水矿化度对岩石颗粒表面偶电层厚度及平衡离子活动性的影响不同,还导致Archie公式中的m、n值以及Waxman-Smits模型中的B参数在不同矿化度范围内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低矿化度情况下,m、n、B值随着矿化度的降低而迅速减小;而当矿化度升高到一定程度以后,m、n、B值趋于稳定,此时的岩电参数是偶电层中扩散层消失后岩石电学特征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土体沉陷是引起埋地管道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它会引起穿越该沉陷区域的大口径地下管道屈曲失稳,使管道在没有达到拉伸或剪切强度前便退出工作.将管道与周围土体从半无限土体介质中共同取出,建立沉陷作用下的管土相互作用模型.管道以薄壳单元模拟,土体采用实体单元进行离散,采用特征值屈曲分析方法对沉陷区域埋地管道的屈曲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管道发生屈曲时的屈曲模态及对应的沉降量.研究沉陷区长度、管道埋深、管径、壁厚及场地条件等对管道屈曲反应的影响.在文中所用模型与假设条件下发现地下管线埋深较浅时更易发生屈曲失稳,管道径厚比越大管道越易发生屈曲,场地土体越硬管道越易发生屈曲失稳等结论.  相似文献   

13.
在岩石物理实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水岩相互作用、表面物理、电化学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水型及矿化度变化对阿尔奇模型中的m、n值以及Waxman-Smits模型中B参数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水型及矿化度的变化不仅对m、n、B值产生影响,由于在不同的浓度范围内,地层水矿化度对岩石颗粒表面偶电层厚度及平衡离子活动性的影响不同,还导致Archie公式中的m、n值以及Waxman-Smits模型中的B参数在不同矿化度范围内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低矿化度情况下,m、n、B值随着矿化度的降低而迅速减小;而当矿化度升高到一定程度以后,m、n、B值趋于稳定,此时的岩电参数是偶电层中扩散层消失后岩石电学特征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水位埋深对菖蒲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  王国祥  潘国权 《湖泊科学》2009,21(4):530-537
在直径35.5cm、深100cm的试验桶内装填厚度80cm的江沙,选择形态和节数一致的菖蒲根状茎栽种到桶内江沙中,调节并控制试验桶水位埋深,模拟研究湿地水位埋深变化对菖蒲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为湿地生态系统保育和受损区域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1)水位埋深对菖蒲萌发和幼苗生长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水位埋深为-60cm至-20cm条件下菖蒲皆能萌发,且随着水位埋深减小,萌发率降低.试验70d,-20cm试验组菖蒲萌发率达到90%,分别为-50cm和-60cm试验组的2.25和3倍.而0cm水位埋深条件下,菖蒲不萌发;(2)菖蒲幼苗叶长、叶宽和叶面积随水位埋深减小而减小.各试验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叶片数量也随水位埋深减小而减小,-20cm和-40cm试验组极显著高于-50cm和-60cm试验组(P<0.01),且-60cm水位埋深严重影响菖蒲幼苗的存活,试验70d后菖蒲幼苗相继死亡;(3)随水位埋深减小,菖蒲幼苗叶片Ch1.a和Ch1.b含量下降,Ch1.a/b升高,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升高,植物通过形态调节和减少色素含量来减少叶片对光能的捕获;(4)水位埋深过小导致的低土壤水分含量还使菖蒲幼苗叶片细胞膜脂过氧化加剧,细胞质膜透性迅速增大;(5)水位埋深影响菖蒲幼苗叶片快速光响应曲线,水位埋深越小,ETRmax和最小饱和光照强度越低,光响应能力越弱,  相似文献   

15.
生物礁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在全球气候变化与碳循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磁性地层学是建立年代框架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生物礁沉积物中天然剩磁强度弱,南海地区生物礁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尚未很好展开.为此,本文利用西沙群岛西科1井乐东组生物礁沉积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显示,西沙群岛乐东组记录了布容正极性时、奥杜维尔正极性时和松山负极性时.通过对比已有的钻孔资料,本文认为应基于岩石地层特征这一标准将西沙地区的乐东组埋深予以统一.在此基础上,综合磁性地层与~(230)Th定年结果,本文将乐东组的底界限定在~2.0 Ma.  相似文献   

16.
借助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查明地层结构、地层埋深,对区域构造、沉积环境研究有重要意义,指导城市开发及工程建设.本文利用小吨位可控震源激发,对原始炮集记录与扫描信号互相关处理,得到高品质的地震采集数据,并对激发因素中震动次数、震动台数、扫频范围、驱动电平,采集因素中偏移距进行了详细的试验分析,获得一组适合研究区探测地层结构的组合参数.文章基于试验组合参数,采用小排列观测系统采集了5条测线地震数据,分析了下伏地层结构特征.总结有:(1)对研究区地层反射特征,采用15~150 Hz扫频范围、65%驱动电平、1~2次震动次数可满足勘探需求;(2)选择48道接收、3 m道间距、36 m偏移距的小排列观测系统,能较好的突出反射波波组形态;(3)实测数据识别出3套地层,分别为湛江组Qz、南康组Nn、邕宁组Ey,地层反射波组特征明显,连续性好;(4)邕宁组老地层等T0图显示顶界面埋深240~320 ms之间,呈现近海埋深深,近陆埋深浅的空间特征;(5)提取邕宁组均方根振幅属性,反应出该套地层的空间沉积特征.本次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果,为城市地层结构探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祁连山断裂带中东段9个观测点2016—2021年的土壤气体氡浓度观测数据,深入分析其浓度强度时空分布特征。同时结合历史大震背景、现今地震活动与断裂带滑动速率的对比分析,从地球化学的角度对祁连山断裂带中东段进行地震危险区段判定。研究表明:祁连山断裂中东段土壤气体氡浓度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东强西弱,其时间序列变化特征总体呈下降趋势;断层土壤气氡浓度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历史及现今地震活动和断裂滑动速率具有较好的耦合性。研究结论可以提供研究区深部地下流体活动的证据,对进一步研究追踪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断层和活动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别山双河超高压变质岩及北部片麻岩的U-Pb同位素组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及各种片麻岩的U-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出露于大别山南部的超高压变质岩具有较低的Pb含量(多数<4 mg/g)和较高的U/Pb比(多数>0.1), 以及较大的Pb同位素变化范围和较高的放射成因Pb(206Pb/204Pb = 16.535~ 20.405). 它们表现出在俯冲过程中经历了脱水、析出流体和Pb丢失过程及地幔Pb与上地壳岩石Pb混合的Pb同位素特征. 然而出露于大别山北部的片麻岩具有较高的Pb含量(多数 > 4 mg/g)和较低的U/Pb(<0.07)以及较低的Pb同位素比值(206Pb/204Pb = 15.781~16.647), 并与侵入南、北大别山的中生代花岗岩的Pb同位素特征相同. 它们表现出在俯冲过程中仅有少量流体析出和Pb丢失以及地幔Pb与下地壳Pb混合的同位素特征. 这些样品在230 Ma前的初始Pb同位素组成还表明南大别带超高压岩石的U/Pb比在大陆俯冲前很长一段时期内比北大别带片麻岩高. 这些观测表明南大别带出露的超高压岩石主要是深俯冲的上地壳岩石, 而北大别带具有中、下地壳的性质. 据此, 本文提出了在大陆深俯冲过程中, 俯冲陆壳拆离成若干岩片, 深俯冲的超高压上地壳岩片有可能沿断层逆冲到较浅部位的超高压岩石折返机制模型.  相似文献   

19.
井下地电阻率观测的探测深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井下地电阻率观测的探测深度进行了研究,计算了均匀半空间和给定结构参数的水平层状介质模型在不同装置电极埋深下的探测深度,分析了探测深度与装置电极埋深和介质电阻率结构之间的关系,得到如下结果:①与地表观测相比,在供电极距为1 km左右时,探测深度随装置电极埋深的增大而增大,且增大的速度与装置电极埋深密切相关;当装置电极埋深h < 100 m时,探测深度的增大速度远小于装置电极埋深h≥100 m时. ②当装置电极埋深h < 50 m时,与地表观测相比探测深度增加很小,不超过10 m;当装置电极埋深相同时,供电极距越大,与地表观测相比探测深度增加得越小. ③对于水平层状电阻率均匀分层结构,在装置电极埋深相同的情况下,下伏低阻结构的探测深度显著大于下伏高阻结构.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为了观测到深部电阻率的变化情况,首先需要查明测区电性结构,再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井下地电阻率观测的装置电极埋深,其结果为深部电阻率变化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划分临汾盆地第四纪地层,在临汾市东布设1个控制性钻孔,描述其所揭示的地层岩性特征。通过对钻孔剖面中269件孢粉样品的孢粉组合进行分带讨论,结合9个光释光样品和12个电子自旋共振样品的年龄测试结果,认为该控制性钻孔记录了379ka B.P.以来的沉积地层,其中埋深0~0.4m属于全新统,0.4~80.8 m属于上更新统(孢粉记录揭示出相对干燥寒冷的古气候特征,终末期气候转暖,降水增多),埋深80.8m以下属于中更新统(代表了温暖潮湿的古气候特征)。晚更新世以来平均沉降速率为0.64mm/a,远高于临汾盆地第四纪平均断陷速率,表明晚更新世以来临汾盆地的新构造运动呈现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