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8 毫秒
1.
贺哲  王蕊  梁钰 《河南气象》2005,(3):11-12
对河南省沙尘暴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发现:河南省沙尘暴在东部平原地区发生频率高于西部山区,在驻马店以北,年沙尘暴日数为1的等值线基本上与地势海拔100m地形等高线相吻合;沙尘暴的多发地区,沙尘暴日数年际变化在多数年份较为剧烈;河南省沙尘暴沙源并非全部来自省外,省内下垫面沙尘对沙尘暴的发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沙尘暴的发生与降水量关系极不明确,但在部分年份与月最长无降水日数和日照时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浅析奈曼地区沙尘天气与相关气象要素的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关联系数和逐步回归的方法对奈曼地区的沙尘天气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1—2005年奈曼地区的沙尘暴和扬沙发生日数呈下降趋势。年沙尘暴和扬沙天气发生的日数与年蒸发量的关系最密切(正相关),与年降水量的关系较密切(负相关),说明在蒸发量高而降水量少的年份里沙尘天气发生的频率较高。当年1—6月平均温度和年蒸发量构建的回归模型B能很好地反映其与沙尘暴发生日数的关系。年平均气温和年蒸发量构建的回归模型A能很好地反映其与扬沙天气发生日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利用1971—2009年河南省110个气象站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大风日数时间演变、空间分布及与扬沙和沙尘暴日数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39a来,河南省年平均大风日数以2.2d/10a的速率显著减少;四季大风日数亦均呈显著减少,表现出春季(0.8d/10a)大于冬季(0.6d/10a)大于秋季(0.4d/10a)大于夏季(0.3d/10a)的特征。无论在年尺度还是季尺度,河南省大风日数表现出随年代增加而减少的趋势。河南省大风天气主要出现在春季和冬季,集中于春季(3—5月),占全年的40.8%,秋季最少;4月最多(15.5%)9,月最少(1.9%)。河南省大风日数的空间分布与地形有很大关系,大风日数较多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东南部以及海拔自低至高的河南省中北部地区,而在地势较为平坦的东部地区和山系较多海拔较高的西部地区相对较少。1971—2009年,河南省年平均扬沙日数和沙尘暴日数随时间增加均显著减少,其减少速率分别为0.4d/10a和0.3d/10a。相关分析表明,年平均扬沙日数和沙尘暴日数与年平均大风日数平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8和0.75;大风日数随时间的变化对沙尘天气随时间的变化具有显著作用,大风日数的减少是沙尘天气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利用巴楚国家基本气象站1961-2010年的大风及沙尘天气日数资料,采用线性变化趋势方法,分析巴楚县大风、沙尘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沙尘天气的变化特点及趋势,并初步探讨沙尘天气日数变化的气候原因。分析结果表明, 该地区出现的沙尘天气主要以浮尘为主,扬沙次之,大风和沙尘暴最少。沙尘的出现时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年际变化,每年的3-10月是沙尘天气的多发时段;近50a来大风和沙尘天气日数明显减少。沙尘天气与当地大风和降水量有密切关系,偏西北大风能引起沙尘天气发生的概率性最大;降水量与沙尘暴发生日数之间的关系也呈现出负相关,降水偏多的年份,沙尘天气就偏少。  相似文献   

5.
利用1971—2008年柯坪站的地面气象资料及周边气象站的气候整编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的沙尘天气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沙尘天气以浮尘为主,扬沙次之,沙尘暴最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每年3—9月是沙尘天气的多发时段;浮尘年日数近38 a来无明显变化,沙尘暴和扬沙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沙尘天气总体分布自东向西逐渐增多。沙尘天气与当地降水量和大风的关系密切,降水偏多的年份,沙尘天气偏少,在吹偏西北风时易出现沙尘天气。  相似文献   

6.
选取呼伦贝尔市14个代表站,对1961—2000年的沙尘暴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①40年中全市共出现119天沙尘暴,其中,牧区出现沙尘暴日数最多,占总日数的百分之百,林区占19%,农区占41%;②20世纪60年代全市发生沙尘暴的日数相对较多,进入90年代,全市的沙尘暴发生日数少于多年平均值;③从季节分布来看,春季发生沙尘暴的日数最多,4、5月沙尘暴日数占72%;④在一日中,下午发生的沙尘暴次数最多,夜间最少。  相似文献   

7.
中国北方沙尘暴频数演化及其气候成因分析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5  
张莉  任国玉 《气象学报》2003,61(6):744-750
利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分析了中国北方 195 4~ 2 0 0 1年年、季沙尘暴发生日数的演变规律及其与风速、相对湿度、降水、气温和干燥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 ,中国北方沙尘暴发生日数在 195 4~ 2 0 0 1年呈波动下降的趋势 ,春季下降趋势最明显。沙尘源区的气候要素对北方沙尘暴发生日数具有比较明显的影响 ,其中风是影响较大的因子。平均风速和大风频率增加 (减少 )均有 (不 )利于沙尘暴天气的形成。气温与沙尘暴日数呈显著的反相关关系 ,反映了北方温度升高可能通过大气环流间接地抑制了沙尘暴的发生。降水增加对沙尘暴发生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尤其春季和前冬沙尘源区降水多寡对沙尘暴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北方沙尘暴频数与沙尘源区的相对湿度或干燥指数也存在较明显的相关关系。在过去的近 5 0a内 ,造成中国北方沙尘暴频率显著下降趋势的直接自然原因是 :沙尘源区和发生区平均风速和大风日数的减少、主要沙尘源区降水量特别是春季和前冬降水量的增加、以及由于源区降水增加引起的大气和土壤湿润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以呼和浩特地区35年(1971—2005年)气象资料为基础,运用数理统计理论,分析呼市地区沙尘天气变化特点,以及与降水量、气温、大风日数等因素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沙尘暴、扬沙、浮尘,在年际、月变化上具有一致性。沙尘天气的发生与降水量呈反位相,春季扬沙与同期降水量呈明显负相关。沙尘天气总体上与前冬平均气温和同年2月气温呈负相关;土默川平原全年沙尘暴日数与3、2月温度差呈正相关。春季沙尘天气与同期大风日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锡林郭勒盟12个站50a(1960—2009年)的降水量、蒸发量、平均气温、沙尘暴日数的年际变化分析,得出锡盟地区的气温变化趋势与全球变暖的气候趋势一致,呈波动上升。20世纪60年代前期的连续干旱,导致了锡林郭勒草原1966年成为沙尘暴发生最多的年份,出现了20世纪60、70年代的沙尘暴高发期。进入21世纪,锡林郭勒草原又经历了1999—2002年连续4年的严重干旱,出现了2001—2002连续两年的沙尘暴高发期,强沙尘暴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往年。而沙尘暴的频繁发生又会造成草地植被稀疏、土壤沙化严重,使得农牧业生产严重受损。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春季沙尘暴年代际变化和季节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从文  徐康  张书萍  郭玲 《气象科技》2010,38(2):201-204
利用1954~2007年中国258个台站观测的月沙尘暴日数资料,北半球地表温度和美国NCAR/NCEP大气再分析资料,研究了中国春季沙尘暴日数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发现:中国春季沙尘暴日数与贝加尔湖地表变暖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8,该地区的地表温度变暖导致蒙古气旋活动和我国沙尘暴频率降低。利用该地区冬季对流层850 hPa温度与春季地表温度指数之间显著正相关关系,建立了冬季850 hPa温度指数预测中国春季沙尘暴频率的线性预报方程。通过22年回报检验发现,统计预报结果与多数台站观测的沙尘暴发生频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最大相关系数达到+0.4。其中,近22年的预报场与观测之间空间相关系数平均达到+0.4以上,均方根误差在1~2之间,表明该统计预报模型具有一定的业务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利用DMT探测平台对2009年3月11日山西一次云降水过程实施了综合探测,分析了此次云降水过程的宏微观物理特征。计算了云中过冷水含量距O℃层高度的垂直分布及其特征,并根据云雨粒子探测情况研究YAI降雨的可播度指标。  相似文献   

12.
刘贤  丁平  王润元 《干旱气象》2002,20(4):13-15,19
通过对有膜棉田和无膜棉田的温度、湿度的对比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棉田盖膜在前期有增温保湿作用,并且使棉株生理活动加强,物理过程减弱,有利于棉花干物质的积累,使棉花产量和品质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3.
简述了酸雨及酸雨成因,探讨了酸雨对水生生态、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The interaction of wind and fir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rate of spread of a wildfire increases markedly when a wind springs up. Why and how this happens is still not completely understood. However, by using a judicious mixture of laboratory experiments, field experiments, sensitivity analyses of existing wildfire spread models and physical reasoning it is possible to identify some features that have not been adequately considered in the past. In particular: (i) the energetics of wind-blown wildfires indicate that a fire-wind may not exist and that the wind may blow through the fire line. ii) The rate of spread of the fire-front depends on the atmospheric stability such that the fire-front speeds are 50% or more faster during winds in the 2 to 6 m/s range under unstable conditions, iii) The wind speed acting on the flame provides an upper limit to the flame propagation speed. Existing attempts to constrain the propagation rate of fire-spread models at high wind speeds appear incorrect and, iv) wind fluctuations interacting with the standing fuel generate sweeps of downward air which carry the flame into the fuel bed and directly preheat the fuel.  相似文献   

15.
利用美国DMT公司生产的连续气流单过饱和度云凝结核计数器(DMT—CCN仪),于2009年4月-7月在华北上空进行云凝结核观测,对不同天气现象下云凝结核的数浓度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云凝结核的垂直分布特征以及水平穿云时云凝结核和云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使用2009~2012年新疆冬季43场暴雪天气过程中ECWMF和T639L60(2.5*2.5)数值预报产品预报场资料,通过天气学检验方法,对新疆主要影响系统,即西西伯利亚低槽、乌拉尔山大槽、北方横槽、中亚低值系统和其对应的高空500hPa形势、海平面气压做72小时内的滚动预报场与相对应实况场的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两家模式对于高空500hPa形势场预报都比较好,尤其是48h之内,ECWMF的准确率略高于T639;海平面气压场两家模式的预报准确率均低于500hPa形势场,T639要优于ECWMF,尤其是48h之内,一般海平面气压中心强度的预报值较实况会有偏小3~5hPa的误差,以上结论可较好地指导预报业务。  相似文献   

17.
The last thirty years have seen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numerical models of the large-scale circulation of the atmosphere, based on physical principles. Such models are quite skillful at describing the evolving weather up to a few days ahead, despite imperfect theory and inadequate observational data. Yet even a hypothetical perfect model, which exactly represented the dynamics of the real atmosphere, and which used data from the best conceivable observing system, could not produce an accurate forecast of indefinitely long range. Any forecast must eventually lose skill because of the intrinsic instability of the atmosphere itself.This limitation on the predictability of the detailed evolution of the atmosphere (weather) does not preclude the possibility of seasonal and longer-range forecasts of means and other statistical properties (climate). However, we are only beginning to learn what aspects of climate may be predictable, and what theoretical tools and observational data will be required to predict them.  相似文献   

18.
我省气象业务体系在9210工程之后,已显示出预报体制和流程不适应新的设备与技术环境的问题,影响了天气预报业务技术的发展,制约了天气在空间,时间分辨率方面的提高,因此,如何在卫星广域网高速舆网络环境下,建立一套新的预报业和作用流程以及省,地,县三级预报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数值模式误差对降水四维变分资料同化及预报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一个无量纲的水汽发展方程,针对同化时间窗口内出现和不出现降水两种情况,分析了不同模式误差和初始误差对降水四维变分资料同化预报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四维变分资料同化方法进行降水预报前,应该充分考虑数值模式中的误差,才能得到比较满意的同化及预报结果。假定同化窗口内获得的比湿观测场是准确的,当不存在模式误差时,四维变分资料同化方法可以有效地消除初始场误差,找到比湿真实初始场;而存在模式误差时,四维变分资料同化后的模式初始场会偏离真实的比湿初始场,并且模式误差越大,偏离程度越严重。在一些模式误差情况下,由于模式误差在同化窗口及延伸预报时段的作用不同,进行四维变分资料同化处理后,尽管累积降水量的预报结果在同化时间窗口内优于同化前的预报,而在最终预报时刻反而差于同化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