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直击雷的防护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击雷的防护通常采用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线、避雷网做接闪器,把雷电流通过良好的接地装置迅速而安全地输入大地。通常的避雷装置能大大减小被雷击的可能性,但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地避雷,即使能生产出这种装置,其造价也是十分昂贵的。1 避雷装置的避雷原理  常用的接闪装置都是用金属做成,安装在建筑物的最高点,如屋脊或屋角最易受雷击的地方(明敷或暗敷),然后用截面积足够大的金属物与大地连接。当高空出现雷雨云的时候,大地因静电感应作用,必然带上与雷雨云相反的电荷,而接闪设备(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线、避雷网等)处于地面上建筑物的…  相似文献   

2.
充分发掘接地电阻测试仪的功能胡应忠(省气象仪器计量所030002)去年我所才开展避雷检测工作,其主要检测手段是接地电阻测试仪。从目前实际工作来看,高层建筑的防雷装置,绝大部分是采用楼顶避雷带通过建筑物主筋到地基接地的型式。建筑物顶部大多数都是高低两层...  相似文献   

3.
近两年,我省台站均已安装了塔式风向杆,配有较好的避雷装置,并给各地(州)局配有接地电阻测定仪,为观测人员和仪器设备提供了必要的安全保证。避雷装置安装好后的接地电阻值应小于10欧姆。由于接地电阻值会随着土壤结构、湿润程度以及  相似文献   

4.
水塔、烟囱都是孤立高耸的建筑物 ,避雷装置处理不好易遭雷击。引下线、接地装置一般电阻容易检测 ,好坏一目了然。但顶部避雷针、避雷环及引下线连接部位是否连通、是否损坏 ,则不易查明 ,也容易忽视。如 2 0 0 1年 7月县棉花公司的水塔发生雷击事故 ,事后检测发现接地电阻符合要求 ,引下线、接地装置完好 ,但顶部避雷针与引下线的结合部锈蚀、脱焊 ,避雷针倒塌 ,因而遭遇雷击时雷电流无法泄散 ,导致供水设施被击毁。接闪器与泄电通道不畅通是一些年久失修的水塔、烟囱的避雷装置共同存在的问题。所以 ,检测人员必须用高倍望远镜仔细检查其…  相似文献   

5.
根据钳式接地电阻测试仪的工作原理,剖析了在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中普遍存在的使用误区,进一步明确钳表的使用范围,即钳表在建筑物防雷接地电阻检测中的使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在接闪器(辅助导线)、引下线、接地体、两接地休间的土壤四者存在唯一回路的情况下,钳表的测试数据才能视为两引下线间的接地电阻值,更多的是运用其来判断避雷带、引下线、接地体间的电气连接情况。  相似文献   

6.
接地电阻是电流在流经接地装置到大地过程中所感测到的接地极的电阻,该电阻主要受土壤与接地极表面的接触电阻和靠近接地电极的大部分土壤的电阻影响。在日常的防雷设施检测中,接地电阻值是判断防雷装置性能优劣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对接地电阻的测量,因各种因素的存在会产生不可避免的误差,但熟悉仪器的测量原理并正确操作,且认真选择辅助地极的位置就可以大大减小误差,从而避免接地阻值的读数不稳定、偏大或偏小,以确保雷电安全检测工作的有效性。因此有必要对影响接地阻值各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7.
避雷装置的检测,要严格按GB50057—94防雷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检测,确定建筑物的防雷级别;接闪器、引下线的检查;接地电阻的测量及其避雷针(线)保护范围如何确定是很重要的,本文着重论述接闪器、引下线的检测方法以及用摇表测接地电阻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赵益明 《贵州气象》1995,19(6):47-48
1引言雷击是当前严重危及正常气象业务和现代化气象装备设施安全的一种主要自然灾害。近年黔南州的气象台站上有类似雷击事故发生,例如惠水、龙里、三部等县气象站和州局设在独山的甚高频中转设备、都先后遭受雷击,设备损坏,业务工作造成严重影响。现就黔南州气象台站主要业务技术装备和通信设施的防雷能力,存在问题和对策剖析如下。2气象业务设施防害安全现状2.I测场风塔:全州L个测场风塔均安置有铜质避雷针,引下线目前多数站已改m塔体本身,接地冲击电阻见表‘。22甚高频辅助通信设备,安装有较正规避雷设施的有瓮安、贵定、尤里…  相似文献   

9.
接地是避雷技术最重要的环节,是防止人身受到电击,保障电力系统正常运行,保护线路和设备免遭损失,预防电气火灾,防止雷击和防止静电损失的基本措施。不管是直击雷、感应雷或其他形式的雷,最终都是把雷电流送入大地,接地电阻越小散流越快,被雷击物体高电位保持时间越短,危险性越小,其跨步电压、接触电压也越小。通过对几种行之有效的降低接地电阻的方法分析、比较,并从它们各自经济实用性等方面阐述了优劣,为今后的防雷接地方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王福  刘梅 《贵州气象》2008,32(4):39-40
接地是避雷装置最重要的环节,不管是直击雷、感应雷或其它形式的雷,最终都是把雷电流泄入大地,因此,没有合理而良好的接地装置是不可能可靠地避雷的。  相似文献   

11.
水塔、烟囱都是孤立高耸的建筑物,避雷装置处理不好易遭雷击.引下线、接地装置一般电阻容易检测,好坏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12.
在避雷设施的检测工作中,常要遇到防雷装置的设计问题.本文将从应用的角度,通过一个实例介绍接地体设计的方法.接地体分为水平接地和垂直接地两大类.保证接地性能优良、节省原材料、施工简便是设计中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例如黄陂县"植保站"需设一避雷针,按技术规定其接地冲击电阻不得大于10Ω.  相似文献   

13.
我县防雷减灾工作已进行 4年多了,我觉得我们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充实防雷理论,向群众大力宣传防雷知识,搞好防雷设计、检测及设施改造工作。  我们知道雷电危害分两类:一类是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上,雷电的高压、大电流产生的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效应使建筑燃烧、爆炸、倒塌、崩毁。第二类危害是雷电二次危害,即雷电电流产生的电磁感应、静电感应和雷电波等。现代防雷技术措施有:躲、均压或搭连、传导或拦截、分流、接地、屏蔽。其中接地是分流和排泄直接雷击和雷电电磁干扰能量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目前避雷检测把测量接地体电阻放在…  相似文献   

14.
邓明元 《气象》2002,28(4):57-57
避雷检测是对避雷装置安全的保证措施 ,检测是否合格主要是在两方面。一是避雷装置的性能是否达标 ,二是保护范围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当然检测的内容还很多 ,在此要谈的是接地电阻测试的阻值与实际阻值有偏差———失真问题。1 仪器造成失真通常检测仪器每年都经计量检验 ,但有些检测仪用一段时间后会发生偏差。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的最好方法是在使用接地仪前用 2个预先备好的标准电阻 ,阻值可挑 1个5Ω左右 ,检验仪表是否标准 ,可将 5Ω左右的电阻一端接仪表的被测物接线柱 ,一端接棒针接线柱 ,将约 50Ω的电阻分别接在 2棒针的接线柱上 ,…  相似文献   

15.
从前期勘察和风险评估以及在景区内安装避雷针、建设避雷场所、安装防雷电感应装置、良好的接地处理等方面做好雷电防护措施,同时还应在健全机构和规章制度、普及防雷知识、雷电预警预报、防雷装备管理和应急响应管理等方面做好景区防雷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私人低层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入户设施和特殊的四置环境的影响、受雷击的后果等几个方面去分析不安装防雷设施的危害性,肯定安装防雷设施必要性,纠正一些人对这类私人低层建筑物不需要安装防雷装置的错误认知。并提出这类建筑物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到地电位抬升、设备串联式接地、天面电磁感应、接触电压等形成的危害,并做出解决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防雷检测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实际检测工作中要改变过去只关心接地电阻一测了之的做法,要对被保护物和防雷装置进行全面仔细地检查检测和评估。1看看被保护物采用的防直击雷接闪器(避雷带、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是否符合防雷要求;看接闪器上是否有  相似文献   

18.
笼式避雷网可以是单独制作的金属网架设在被保护的建筑物上方 ,也可以是利用建筑物本身屋顶上的混凝土楼板构件内的钢筋网。这种设计充分利用现代大楼的建筑结构 ,把避雷装置与建筑物本身完美地结合为一个整体 ,既有最佳的防雷效果 ,又经济、牢固持久和美观。笼式避雷网优点之一 ,是避免了雷电“绕击”的危险 ,即不怕闪电侧击建筑物 ,而避雷针、消雷器却不具备这一优点。笼式避雷网利用四周墙体里的大量钢筋作引下线 ,减小了每条引下线的电流、电阻和电感。当闪电流经引下线时 ,在该线上的瞬时高电压IR +(LdI/dt)会对周围产生旁侧闪…  相似文献   

19.
感应雷击及其防护张剑英(烟台市气象局264001)目前,在高大建筑物和通讯机房一般都安装了避雷针(网),但这种传统的避雷装置只能防护直击雷,而对建筑物内的电子设备有时反而容量诱发感应雷击。随着电子设备的增加,遭感应雷击的报道日益增多。对于感应雷击的...  相似文献   

20.
杨彦滨 《黑龙江气象》1999,(4):28-29,31
随着卫星单收站陆续投入业务运行,雷击造成相关设备损坏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保障其正常业务运行,提出卫星单收站防雷设计要求,供县站在建设单收站时参考。1 直击雷防护  直击雷防护包括避雷针、避雷带和引下线以及接收天线底座与其等电位连接处理。11 避雷带如果原建筑架设有避雷带,应首先对避雷带进行检测。接地电阻<10Ω,钢筋直径>8,要有两条以上引下线,引下线的间距不应>18m。如果原建筑没有避雷带,应采用Φ10的镀锌钢筋在天面沿建筑物边缘架设避雷带。其架设高度为15,支持卡的距离为15m。引下线采用Φ10镀锌圆钢,引下线应尽量设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