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在牧草改良中,我县引进良种牧草——象草,栽培面积不断扩大。我们据象草多年生的特点,于1984-1985年连续进行栽培试验,探索气候条件对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其结果如下: 一、试验概况及观测方法 试验于本局地面观测场附近的黄壤土坡 (PH6.5)进行栽培试验,用起畦开沟双行栽植法,株行距60×40公分;于1984年2月20日用种茎繁殖,按2-4节切成一段,每穴用两株种茎斜插入土2-3节,盖上8-10厘米,任其自然发芽出苗和生长发育,苗期除草松土一次。在地段内选四个观测小区,每小区连续观测10穴,共40穴,观测出  相似文献   

2.
许存平 《青海气象》2003,(2):27-29,47
针对环湖地区草场退化、沙化的现状,分析了治理沙化的几种优势牧草混比补播效果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得出:适宜补播牧草出苗的0—10cm土壤重量含水率为15%—20%.气温10—15℃,适宜补播的时间为6月下旬—7月上旬,补播效果以几种牧草泥比播种为最好。  相似文献   

3.
杨占春 《气象》1988,14(12):39-40
一、前言 高空风的探测方法尽管较多(8DZF-82YTG测风程序中共有6种),但就其计算原理讲却只有3种。一种是方位、斜距、高度计算法(简称斜距与高度算法);另一种是仰角、方位、斜距计算法(简称斜距算法);还有一种是仰角、方位、高度计算法(简称高度算法)。这3种计算方法,哪一种精确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天然牧草物候期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青海省5个牧业气象站的牧草资料初步分析得:优势种牧草和同生牧草各异;物候期特征:春季返青期最早的是海北(4月16日),最晚的曲麻莱(5月11日)。秋季黄枯最早的是河南(9月5日),最晚的海北(10月1日)。同年中牧草生长期最长为海北地区(168d),最短为河南地区为126 d;物候期的变化特征:返青期,益麻莱、海北、兴海呈提早,河南大部分呈提早,甘德呈推迟。抽穗或花序形成期,禾本科草类抽穗期,曲麻莱和兴海呈提早,海北大部分草种呈提早,河南和甘德呈推迟;莎草科草类花序形成期,甘德、河南呈推迟,海北呈提早;杂类草草类花序形成期,海北、河南呈推迟现象。开花期,曲麻莱呈提早,河南、海北、兴海草地的大部分牧草呈提早,甘德的大部分牧草呈推迟。种子或果实成熟期,河南呈推迟现象,其余草地的部分牧草呈提早、部分牧草呈推迟。黄枯期,甘德均呈推迟,兴海呈提早,海北、河南、曲麻莱大部分牧草呈推迟。生长期:曲麻莱、甘德呈延长趋势,河南、海北、兴海大部分牧草呈延长趋势;不同草地同一种类品种的牧草物候期变化趋势也有不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基于MODIS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生长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2000—2006年 (2004年缺)6年MODIS每8 d的总生产力资料以及我国农业气象观测站点牧草的物候观测资料, 定量分析了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以及牧草生长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的年均GPP (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总初级生产力) 从2000—2006年呈现出波动性的变化特征, 年平均值为234.45 g C · m-2。对该地区植被的GPP与同期气候要素的分析显示, 气温是影响该地区植被生长的主要气候因素, 降水其次。对牧草物候期的GPP分析表明, 不同地区牧草的物候期对应的GPP值不同; 牧草在开花期时GPP最大, 在出苗期和黄枯期时GPP相对较小, 但是同一地区牧草的出苗期和黄枯期GPP值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6.
青海牧区近10年牧草产量变化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DPS统计中的相关、回归等方法分析近10年青海高原牧区5站点牧草产量变化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并建立了牧草产量的气象条件多元回归拟合模型。结果表明:近10年来牧草产量的年最高值河南、甘德总体呈下降趋势,曲麻莱、海北、兴海总体呈上升趋势;5站点牧草产量5月变幅最大为兴海,变幅最小的为海北,6—8月变幅最大的是曲麻莱,变幅最小的是海北;5站点8月牧草产量形成期总体上日照充足,降水除河南阶段性较充沛外,其余受限制,温度除河南在牧草生长季内当光温出现匹配不当时呈负相关外,其余均受限制;气象因子与5站点年最高牧草产量的拟合模式拟合效果较好,均可通过0.01检验。  相似文献   

7.
基于若尔盖地区天然牧草1983~2013年生育期观测资料和近5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通过趋势分析、相关分析、M-K突变检验和积分回归等数学方法分析了研究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天然牧草高原早熟禾生育期的影响,以揭示若尔盖湿地天然牧草生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年降水量有微弱下降趋势,牧草生长关键期5~9月有效降水日数下降趋势最为显著;年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升高趋势显著;牧草生长季4~9月逐月积温有显著增加的趋势;草地干燥指数以0.0256/10a的速率上升,1990s中期后暖干化加剧。(2)2000s牧草返青期、分蘖期、抽穗期较1980s提前,开花期较1990s延后了4天、黄枯期较1980s提前了12天,较1990s延迟了9天、生长期较1980s减少了20天,较1990s增加了8天。(3)3月≥0℃积温、4月和6月≥3℃积温的显著增加,导致了牧草返青期、分蘖期、抽穗期提前;除返青期外有效降水日数越多,生育期越提前,反之亦然;(4)牧草生长期对平均温度、气温日较差、有效降水日数等气象因子敏感;在牧草生长关键期7月不出现干旱或干旱程度较轻的情况下,气候变暖将导致生长期延长。   相似文献   

8.
该文通过试验研究了气象条件 (CO2浓度、温度、土壤湿度) 变化对小麦叶片、茎、籽粒中量元素 (Mg、Ca、S) 和微量元素 (Zn、Fe) 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CO2浓度、土壤干旱胁迫对这5种元素含量积累有利; 高CO2浓度伴随高温缩短了小麦生育期, 使籽粒产量明显下降, 综合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的有利影响和产量的不利影响, 要想获得正常气象条件下等量的5种元素, 小麦的供给量将会是短缺的。  相似文献   

9.
甘南天然草场气候生产力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影响天然牧草产量的诸多因素中,只考虑气象因子,并通过对光合潜力、光温潜力、气候潜力的分析,建立了甘南天然草场气候生产力估算模式。计算结果表明,甘南全州牧草气候生产力以舟曲最高,郎木寺最低,从东南向西北呈递减趋势;而牧草气候生产力的利用率以玛曲最高,舟曲最低。  相似文献   

10.
通过青海省海北环湖地区不同草场优势牧草在孕穗期、开花期、黄枯期牧草营养成分分析,得出了各草场优势牧草在不同发育期的养分变化趋势,对海北环湖不同草场类型从养分指标进行了草场优劣比较,提出了不同草场类型的利用建议,对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指导畜牧业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陈燕丽  丁美花  冯利平  莫伟华  匡昭敏 《气象》2016,42(12):1554-1559
利用2000—2011年广西5个农业气象试验站的甘蔗生育期及同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宿根蔗生长发育变化特征及不同生育期气象条件差异及对宿根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1年广西宿根蔗发株期呈波动推后趋势,延后约2.5 d·a~(-1)。发株—茎伸长、全生育期间隔天数均呈明显缩短趋势,分别约约为2.9、2.7 d·a~(-1)。发株—茎伸长期间隔天数年际波动较大,变幅约15 d(16%),但茎伸长—工艺成熟期间隔天数年际变化稳定,变幅仅为4 d(3%)。宿根蔗最大茎高呈逐年上升趋势,增幅为5.3 cm·a~(-1),单茎鲜重呈明显上升趋势,增幅为64.4 g·a~(-1)。(2)宿根蔗全生育期相对湿度呈逐年下降约o.38%·a~(-1);发株—茎伸长期间日照时数呈逐年下降约10 h·a~(-1)。各生育期最低气温、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年际变化较小,其中发株—茎伸长期气象条件的年际变幅明显大于茎伸长-工艺成熟期和全生育期。(3)气温升高缩短了宿根蔗生育期,但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最高气温与最大茎高和鲜重均无显著关系。降水量对宿根蔗的发株—茎伸长、全生育期调控作用非常显著,但其对宿根蔗茎伸长—工艺成熟期作用不明显。日照时数对宿根蔗各个生育期发育天数的延长或缩短作用不明显,但在发株—茎伸长期,由日照时数的减少形成的较湿润条件对宿根蔗生长更有利。  相似文献   

12.
引进24种优良牧草在青海省海北州西海镇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不同播种季节、不同播种密度及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播的小区种植试验。结果表明春季播种比夏季播种更有利于各种牧草的生长发育和提高牧草的越冬成活率,临冬寄籽播种对部分禾本科牧草是可行的且其生长第一年比春季播种生长当年有更优异的表现;不同播种密度在种植当年对牧草覆盖度和产量有明显影响,而对发育期和生长高度的影响不大,在种植第二年这种影响趋于减弱。通过对各种牧草生长发育状况的观测和分析,比较其在越冬性能和产量方面的表现,并在地理气候适应性分析的基础上,选择确定了9种适宜在本地部分地区推广种植的草种(品种)。  相似文献   

13.
为了发展云雷达与微波辐射计联合反演液态水含量的方法, 利用2019年4—9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广东龙门开展的综合观测试验中的双波段云雷达和微波辐射计数据, 首先检验了在降水条件下微波辐射计天顶观测和斜路径观测两种探测模式反演温度(T)、相对湿度(RH)、液态水含量(LWC)和液态水路径(LWP)的合理性, 然后分析了两种探测设备反演LWC和LWP的差别。得到以下结论: (1)微波辐射计在斜路径观测模式下反演的产品受降水影响较小, 其反演结果明显优于天顶观测模式; (2)两种探测设备反演的LWP相关性较好且随时间变化较为一致, 但云雷达反演LWP与平均回波强度有明显相关, 随着雷达回波强度的增大, 云雷达与微波辐射计反演的LWP之比越大; (3)两种探测设备反演的LWC相关性较差且存在明显偏差, 在不考虑融化层的情况下单波段云雷达反演LWC与微波辐射计随高度变化趋势相近, 双波段云雷达反演LWC与微波辐射计反演结果在1 km及其以上区间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黄芪生长发育所需要气候条件和五寨县基本气候条件,总结出五寨县适宜栽培黄芪的优势以及五寨黄芪有效成份超过全国其它黄芪产区的主要原因,为今后打造五寨黄芪种植品牌提供理论根掘。  相似文献   

15.
采用呼伦贝尔牧业气象实验站2000—2009年牧草(干重)产量资料,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对鄂温克旗草原牧草产量与气象要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牧草生长期,产量与光、热、水三大气象要素有着不同的相关关系。采用牧草产量关系密切的气象因子,建立多元回归牧草产量预报方程,制作牧草产量预报。为当地畜牧和草原等部门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利用EOS/MODIS、NOAA/AVHRR卫星遥感监测的植被指数(NDVI)、地面定点监测的实际地上牧草产量资料,依据卫星遥感监测原理,在点和面上研究、建立了植被指数与牧草产量之间的关系模式,给出了草地资源卫星遥感监测和评价方法;监测和评价结果显示:2004年青海省草地资源从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递减,产量最高区处于黄南州南部和果洛州东南部,最低区处于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近20a来天然草地资源的分布规律没有发生变化,但草地生产力在逐步下降,草地资源在逐年减少,仅果洛州全州平均牧草产量比1986年下降了4.04%,牧草总量减少85.10万t,理论载畜量减少了63.11万只绵羊单位;暖干旱化的气候变化趋势,是造成青海省天然草地生产力下降,呈现退化趋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选取CMIP6历史模拟试验26个模式数据,以CN05.1数据作为观测资料,对1961~2014年中国年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变化模拟能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961~2014年,中国年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存在上升的趋势。最高气温增长速率为2.15℃/100 a;最低气温增长速率为3.92℃/100 a,约为最高气温增长速率的两倍。CMIP6模式都能模拟出这种长时间尺度的变化趋势,但不同模式模拟能力存在一定差异,模式间离散度达到0.38℃/100 a(最高气温)和0.41℃/100 a(最低气温)。模式中BCC-ESM1和EC-Earth3模式对这两种趋势的模拟效果最好。CMIP6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出中国范围内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空间分布特征。中国范围内,大部分模式模拟结果与观测呈正相关的格点所占比例分别为82%(最高气温)和97%(最低气温),模拟结果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对于气候平均态,CMIP6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出最高最低气温空间分布特征,对于整个中国东部地区,最高最低气温模拟结果的模式间标准差均在3℃以内,一致性较高,在西部地区差异较大,青藏高原地区达到6℃以上。GISS-E2-1-G和MRI-ESM2-0可以很好地模拟出1961~2014年中国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经验正交分解(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主要模态及其时间演变。总体来说,CMIP6模式对中国年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气候态空间分布以及变化趋势等方面,具备较好的模拟能力。  相似文献   

18.
利用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气象站2004—2019年5—8月的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相对湿度资料和天然牧草生长发育期观测资料,分析了2004—2019年近16 a牧草高度与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牧草高度与气候条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近16 a生长季平均牧草高度为41 cm,5—8月高度在14.2~55.9 cm之间;(2)生长季平均牧草高度与光、温、水条件均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但8月牧草高度增加趋势明显,16 a增加了16.5 cm;(3)生长季平均牧草高度与同期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平均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日照时数和气温日较差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该地牧草高度受降水量影响较大,降水量越多,日照时数越少,空气相对湿度越大,气温日较差越小,牧草长势越好,而热量条件变化的大小对牧草长势的影响不大。以4个要素作为因子建立的牧草高度回归模型,历史拟合效果好,可以根据当年生长季气候条件预测牧草高度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巴雅尔吐胡硕牧业观测站对通辽市北部典型草原区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分析该站1960--2007年的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21年的牧草干草产量可以较好地了解该地区的气候变化、牧草单产变化以及牧草单产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48年来通辽市北部草原气温显著上升,日照时数明显增加,降水量有所减少,目前是气温最高、日照最多、降水最少时期。牧草单产处于不断减少过程中,而且与光、温、水关系密切,三者匹配得好,牧草产量就高,否则产量就低。  相似文献   

20.
日最高温度统计降尺度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针对日最高温度的降尺度问题,发展了一种统计降尺度的新方法——优选格点回归法(OPR)。利用该方法与双线性插值法(BI)对平原(山东)和高原(云南)的日最高温度进行降尺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对于平原(山东)还是高原(云南)地区以及夏季(7月)还是冬季(1月),OPR方法都明显优于BI方法,特别是从高原地区的均方根误差来看,降尺度效果优势更加明显。进一步对OPR方法降尺度过程中所做的方差放大对比分析显示,方差放大后对日最高温度的降尺度效果不但没有改进,在某些方面如均方根误差和极端误差等还有变差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