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南半球西风指数变化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NCEP/NCAR提供的1950~2007年南半球12~2月、6~8月500 hPa位势高度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方法讨论与中国夏季3类雨型相对应的南半球500 hPa距平高度场的分布特征;运用多变量方差分析方法确定12~2月和6~8月与3类雨型相对应的南半球西风指数波动关键区A;分析关键区A的西风波动与中国夏季降水之间的关系;寻找南、北半球西风相互作用影响中国夏季降水分布的可能途径。分析表明,6~8月与3类雨型相对应的南半球500 hPa距平高度场显示出不同的距平分布形式,并存在显著差异区在(35°N~50°N,35°E~80°E)。12~2月南半球的西风指数变化关键区A在22.5°W~2.5°W,6~8月关键区A在10°E~55°E。南半球关键区A的西风指数强弱变化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密切,且12~2月南半球的西风波动对北半球夏季关键区的西风环流的变化有预测意义,而前期南半球关键区A的平均西风指数与北半球夏季高度场的显著负相关区在贝加尔湖。南、北半球大气环流经向传播是两半球西风相互作用的可能途径,前期南半球的异常西风使夏季贝加尔湖的平均槽强度变化,进而造成北半球关键区的西风环流异常,从而影响中国夏季雨型的分布。  相似文献   

2.
影响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前期海温关键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使用 1 95 1~ 1 994年的全球海温和中国降水资料 ,利用反复求相关的方法 ,确定了前期 3月北太平洋海区 ( 42 .5~ 5 2 .5°N,1 70°E~ 1 70°W)为影响后期中国夏季降水的海温关键区 ,给出了前期 3月海温关键区海温通过影响前期大气环流遥相关波列影响中国夏季降水的可能途径。前期北太平洋海温关键区海温与中国夏季降水的相关性很高且比较稳定 ,不受 1 978年发生的海温年代际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使用1951—2002年前期(1—5月)北太平洋海温场月平均资料,运用合成分析、多因变量方差分析、判别分析及相关分析方法,探讨我国汛期雨带类型与前期北太平洋海温的时空分布关系。分析表明:尽管汛期各雨带类型对应着前期不同的海温距平场,但它们之间只有部分海域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在1月表现最显著。各雨带类型对应海温距平场显著差异关键区主要位于北太平洋的南北海域,即北部中高纬亲潮附近(40°~50°N, 160°E~180°),北太平洋西风漂流区(30°~40°N,175°~145°W)及南部近赤道太平洋中部(10°S~0°, 175°~145°W),且南北海温呈反相关关系。将海温关键区作为判别因子,对雨带类型进行判别分析表明:用多个海温关键区作为判别因子建立的判别方程,其判别准确率比仅用某一海温关键区或海温区之间的和差简单定义的指数作为判别因子建立的判别方程判别准确率高,说明我国东部汛期降水型的分布与多个海温关键区的综合作用是密切相关的。进一步分析判别方程定义的1月海温判别指数与前期高度场和夏季副热带高压各特征量的相关关系表明,该指数对我国汛期雨带类型影响的可能途径是:一是造成大气环流异常,特别是北太平洋涛动的异常,并形成PNA大气遥相关型,从而引起我国汛期降水异常;二是造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主要是面积、强度和西伸脊点位置的异常,从而引起我国汛期降水异常。可见,冬季北太平洋海温南北异常与我国汛期雨带类型关系密切,且具有重要的天气气候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重庆夏季旱涝的欧亚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计算了重庆地区夏季区域降水指数.采用相关、合成、奇异值分解等多种技术方法分析了重庆地区夏季旱涝的同期夏季和前期冬季欧亚环流特征,在此基础上定义了关键区环流指数.并分析了其对重庆地区夏季降水预报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亚洲夏季西风指数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对1958—2000年亚洲纬向风和我国160站夏季降水进行SVD分析,发现两者具有良好的耦合关系。根据分析结果定义了一个可以表征我国夏季降水的亚洲夏季西风指数(IASW)。西风指数高(低)年,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偏少(多),华南、河套和东北地区降水偏多(少)。同时分析了高、低西风指数年的环流特征,发现当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偏多而华南、河套和东北地区降水偏少时,500 hPa呈负EAP型,鄂霍茨克海和乌拉尔山有阻高建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105°E越赤道气流偏弱,东亚夏季风偏弱,高纬的偏北气流和低纬的偏南气流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汇合,梅雨锋加强,使得雨带在此维持。前期鄂霍茨克海区域平均位势高度以及前期1—3月西太平洋的热带对流活动可以作为预测夏季西风强弱的前兆信号。  相似文献   

6.
利用NCEP/NCAR1961~2010年逐日平均再分析资料, 对中国东部地区前冬季节来临时间进行划分, 并探讨中国东部地区平均前冬季节来临时间偏早/偏晚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 (1) 中国东部前冬来临时间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存在两个正相关带和两个负相关带, 且与其夏季雨带的位置大致吻合。正相关带分别位于华南、西南以及黄河以北的39°N~42°N一带、东北中南部等地区, 负相关带分别位于黄淮、江淮以及长江中下游一带和42°N以北的大部分地区。 (2) 统计特征表明: 中国东部地区前冬季节来临时间偏早的年份, II类雨型发生频率大于其气候发生频率, I类和III类雨型发生频率则比气候频率偏小; 前冬季节来临偏晚的年份, I类雨型发生的频率偏大, 而II类和III类雨型发生频率偏小, 典型年份的合成分析结果与雨带类型的统计结果相一致。反之, 从雨型与前冬来临时间的对应关系统计分析发现, I类雨型年份, 中国东部地区前冬季节来临时间显著偏晚年份占优, 而II类雨型年份, 前冬季节来临显著偏早年份占优, III类雨型年份对应关系不显著。总体而言, 季节来临早晚与雨带分布表现出一定的对应关系。 (3) 前冬来临早晚对应了不同的前期和同期海温、水汽和环流型, 受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 造成降水空间分布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夏季东亚西风急流Rossby波扰动异常与中国降水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11  
杨莲梅  张庆云 《大气科学》2007,31(4):586-595
利用1958~2003年NCAR/NCEP再分析和中国160 站月降水资料,探讨沿东亚西风急流Rossby波扰动动能异常对东亚夏季风环流和中国夏季(6~8月)降水的影响及其响应机理。研究发现:(1)夏季东亚西风急流Rossby波扰动动能加强(减弱), 东亚西风急流位置偏南(北)、强度偏强(弱)。(2)该扰动动能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1958~1978年处于年代际偏弱阶段,1979~1998年处于年代际偏强阶段。(3)该扰动动能加强(减弱), 200 hPa 辐合区位于30?N以南(以北)西太平洋地区,此时,500 hPa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于30?N以南(以北), 850 hPa 反气旋性距平环流出现在东亚30?N以南(以北)地区,而30?N以北(以南)为气旋性距平环流,东亚热带季风环流加强(减弱), 梅雨锋加强(减弱), 夏季中国东部降水中间多、南北少(中间少、南北多)。(4)东亚高、中、低层大气环流对高层东亚西风急流Rossby波扰动动能强弱响应由对流层上层散度场及垂直速度场变化完成。  相似文献   

8.
江淮流域旱涝年夏季E-P通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文清  徐祥德  冉令坤 《气象》2004,30(4):11-14
利用 1 958~ 1 997年NCAR/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和 1 951~ 1 998年全国 1 6 0站月降水资料研究了江淮流域旱涝年夏季E P通量的分布状况 ,旱年E P通量在4 0°N附近呈强辐合特征 ,涝年在 30°N附近呈强辐合特征 ,其分布形式与降水的对应关系显著。旱涝年E P通量不同的分布形式促使江淮流域旱年 4 0°N附近的高空西风急流得到加强 ,涝年 30°N附近的高空西风急流得到加强 ,使得相应地区的风场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得到加强 ,形成了有利于降水生成的动力条件 ,是江淮流域及中国区域不同形式的降水分布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前期中高纬大气环流异常与我国汛期雨带类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使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951~2002年北半球500 hPa高度上的月平均格点资料,对前期(1~5月)中高纬大气环流的异常与中国汛期雨带类型分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季(1~2月)500hPa环流的时空演变与中国汛期雨带类型分布有明显的相关,春季(3~5月)是转换季节,与雨带类型分布的关系不如冬季密切.尽管不同的雨带类型对应不同的高度距平合成场,但各雨型的高度距平之间只存在三个显著性差异区,且各雨带类型的西风指数显著性差异区与同期高度距平合成场的显著性差异区的经度范围一致.1、2月第一与第二显著  相似文献   

10.
采用小波分析、Lanczos时间滤波器、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11年夏季广东季风槽暴雨与大气低频振荡的关系。结果表明,2011年夏季降水主要存在准20 d的周期振荡,季风槽暴雨过程对应强的准双周振荡。选取与夏季降水显著相关的区域(102.5~117.5 °E,20~27.5 °N)平均的500 hPa高度场作为影响广东夏季降水的“500 hPa关键区”指数,同样选取区域(110~120 °E,15~22.5 °N)平均的850 hPa风场作为“850 hPa关键区”指数;2011年夏季500 hPa关键区与850 hPa关键区分别存在显著的准23 d、准22 d周期振荡,季风槽暴雨发生在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的波谷、85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的波峰附近。从南海南部开始的3次低频纬向风、OLR、湿度的北传与从菲律宾以东的西太平洋向西传播的低频中心相遇,导致3次季风槽暴雨过程。利用典型个例的合成分析,对2011年6—8月广东3次季风槽暴雨的准双周振荡不同位相的大气环流场的共同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它们反映了季风槽暴雨从间歇-开始-旺盛-减弱-结束期的大气环流场演变特征,为广东季风槽暴雨的中期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唐熠  周秀华  郑传新  黎微微 《气象》2019,45(10):1446-1456
利用500 hPa高度和温度信号场合成图的检验方法,分析了排名前40次广西重大低温雨雪冰冻过程的环流异常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冷湿指数定义这种方法选取过程具备对广西重大低温雨雪冰冻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估的功能。(2)40个个例绝大部分过程500 hPa高度和温度信号场都有强的面积和强信号反应,正异常的表现更为突出。正异常一般表现的是高度场上的正值系统,也就是脊区,冬季高纬脊区发展通常配合冷平流的加强,冷空气堆积是广西持续低温雨雪冰冻过程出现的关键。(3)通过分析500 hPa高度信号场发现:乌拉尔山脊及前侧的横槽,贝加尔湖脊及前侧的东北横槽,及我国西北新疆一带不断分裂的小槽是广西产生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关键区域和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2.
近50 a全球和三大洋海温距平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49a(1950-1998年)NCEP/NCAR逐月SSTA资料和EOF方法,分别对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全球海洋SSTA主要特征向量的空间分布和相应的时间变化进行了讨论。利用Morlet小波进一步分析了要素场的周期变化和能量变化。发现经EOF分解后的SSTA场具有很好的空间整体性和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各大洋海温变化存在明显的同期和时滞相关关系,很好地体现了大洋间的协同作用和太平洋的主导作用。从不同的空间分布模态中选择海温变化显著的区域作为关键区,进行同期和时滞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各关键区之间具有明显的同期和时滞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根据1961—2012年三峡水库安全蓄水各关键区域内经过质量控制的261个代表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FFT滤波等方法,研究了区域全年和5—9月降水的时空分布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关键区年均降水量为992.9 mm,东多西少,岷江东南部为降水大值中心;近52年来,年降水量以-16.2 mm/10a的速率显著减少,2000年后减少尤为明显,宜宾—重庆段减少最为严重,金沙江减少最微弱;蓄水关键区5—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75.6%,5—9月降水量以-12.2 mm/10a的速率显著减少,减少趋势较为明显的区域主要位于岷江、沱江、宜宾—重庆段交汇处,5—9月降水20世纪70年代前呈"中北多、南部少",之后演变成"中北少、南部多",大暴雨和极端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蓄水前后区域降水变化主要体现在空间分布格局方面。  相似文献   

14.
Extreme rainfall is common from May to October in south China.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key deviation ofinitial fields on ensemble forecast of a 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 event from May 20 to 22, 2020 in Guangdong Province, south China by comparing ensemble members with different performances. Based on the rainfall distribution and pattern, two types are selected for analysis compared with the observed precipitation.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thermal and dynamic field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layers,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therm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iddle and lower layers was an important factor which led to the deviation of precipitation distribution. The dynamic factors also have some effects on the precipitation area although they were not as important as the thermal factors in this case. Correlating accumulated precipitation with atmospheric state variables further corroborates the above conclusion.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uncertainty of the thermal and dynamic factors in the numerical model can have a strong impact on the quantitative skills of heavy rainfall forecasts.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三峡库区降水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80—2007年三峡库区洪涝年际变化特征,研究了三峡库区洪涝典型年份大尺度环流合成特征,进一步讨论了水汽输送特征。近年来,三峡库区年均洪涝、区域洪涝强度变化趋势不明显,而区域性洪涝较为频繁;乌拉尔山高压脊加强,经向环流增强,引导冷空气南下,与低纬北上暖湿气流交汇,三峡库区在以上环流背景下,易于产生洪涝灾害;蒙古高原,以及我国东北地区的环流背景合成有差异,三峡库区建库前典型洪涝年份较建库后环流异常更有利于降水;水汽输送异常在三峡地区均有汇合,建库前指示特征比三峡建库后大;典型洪涝年2004、2007年以及典型洪涝事件中,各个关键区水汽输送强度较弱。  相似文献   

16.
唐玉  李栋梁 《气象科学》2020,40(2):169-179
根据中国气象局《梅雨监测业务规定》中的入、出梅标准,结合1960—2016年全国661个常规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以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江淮梅雨和东亚副热带夏季风进程变异的时空特征,提取季风关键区(32°~34°N,112°~120°E,包含17个站点),并分析了江淮梅雨和季风关键区的联系与成因。结果表明:1960—2016年平均梅雨期为6月8日—7月15日,平均梅雨量为303 mm。比东亚平均梅雨季的开始时间早9 d,比其结束时间晚7 d。梅雨量在近57 a中也呈波动式变化,但整体为上升趋势。入梅越早,出梅越晚,则梅雨期越长,梅雨量越多。副热带夏季风推进到关键区的平均时间为5月19日,其在1970s末和1990s末分别发生了由偏晚向偏早和由偏早向偏晚的突变。夏季风到达关键区偏早时,出梅日偏晚,梅雨量偏多,季风到达偏晚时,出梅日偏早,梅雨量偏少。副热带夏季风推进时间和江淮梅雨量呈全区一致的负相关,负相关区位于湖南、湖北及江西三省临近的两湖地区。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到达关键区时间偏早(晚)年,500 hPa高度场上乌拉尔山—鄂霍茨克海为正(负)距平,阻塞高压增强(减弱);日本海附近为负(正)距平,东亚大槽加深(西退北缩),加强(削弱)了槽后冷空气向南输送且不(有)利于中低纬度副热带高压的北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强度增强(减弱),位置偏西(东),其西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输送加强(减弱),江淮地区有水汽的辐合(辐散),有(不)利于梅雨量偏多。  相似文献   

17.
杜小玲 《气象》2013,39(7):861-873
利用NCEP每日4次1°×1°格点分析资料、FY-2E逐时TBB资料、MICAPS格式高空、地面观测及贵州省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对2012年发生在贵州的15个暴雨日进行分类.分类的原则是从地面冷空气影响的角度来把握,文章归纳出2012年出现的三类主要的暴雨过程:辐合线锋生型暴雨、辐合线锋生+冷锋型暴雨、梅雨锋西段暴雨.利用MICAPS 3强天气分析工具对三类暴雨的典型个例开展了中尺度环境场分析,并基于“配料”的思路分析了三类暴雨的水汽条件、稳定度条件及触发抬升条件.最后根据不同环境场提出了各类暴雨过程的预报着眼点,为今后的暴雨预报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山区复杂地形条件下的风场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利用实测资料对山区复杂地形条件下风场的一般特征和局地性特点作了计算分析,详细分析了山谷风的时空变化规律,比较了山谷风演变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季节的特点和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