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97年7月19日影响北京地区的暴雨个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毕宝贵  李晓莉  李泽椿 《气象》2004,30(6):18-23
针对在实际业务预报中经常遇到的北京地区降水的两种特殊性(明显天气系统移来时,北京地区降水明显比周围偏多或偏少),选取一个实例利用中尺度非静力模式(MM5)对降水比周围偏多情况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式比较成功地模拟了此次天气过程及其相关的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凝结潜热对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而地形在天气过程中也起着主要作用,低层潜在不稳定能量的储备和输送是暴雨发生不可缺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北京地区一次局地强降水过程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网格距为3 km的中尺度模式MM5v3及3DVAR同化系统,对2006年6月27日夜间发生在北京地区的一次局地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本次城区西部的局地强降水过程,反映出降水事件的局地性、突发性和短历时特征.分析还表明,直接造成本次暴雨过程的是两个局地生成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降水的主要触发机制之一.北京周边陡峭地形的存在,导致山前偏南、偏东气流在迎风坡强烈爬升,并与北面、西面来的过山气流共同作用在山前形成垂直方向次级环流,是强降水维持的主要物理机制.此外,不断发展的城市下垫面亦会对降水过程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北京地区深秋季节一次对流性暴雨天气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东  杨波  孙继松 《湖北气象》2009,28(4):289-294
使用加密自动站、微波辐射计和风廓线仪等探测资料,详细分析了深秋季节(2007年10月27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局地暴雨过程的天气系统结构特征,探讨系统的发生发展机制.分析表明,此次局地暴雨天气是在高空冷槽和地面冷锋系统相配合的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地形和热岛效应共同作用产生的中尺度系统造成的.前人对夏季暴雨的研究结果可以很好地解释此次秋季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机理,低层偏东气流与北京西部山脉的相互作用使得气旋式涡度增加,产生中低层垂直风切变,使山脉迎风坡的降水增强.城市热岛形成的城区与郊区之间的水平温度梯度在迎风坡强迫产生的中尺度垂直切变是对流性局地强降水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吹向迎风坡的风速与降水强度之间存在正反馈过程,这也是局地降水增强的可能因素.此次秋季过程主要是较强冷空气与较好的水汽条件配合造成,而夏季强对流过程则多是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弱冷空气入侵造成.  相似文献   

4.
神农架林区西南坡为局地暴雨灾害多发区。利用常规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区域自动站资料,分析了导致神农架林区西南坡2014年8月6日至7日夜间连续两场短时暴雨过程中MCS发生发展的天气背景及结构特征,并探讨了神农架山区复杂地形构造对西南坡暴雨的增幅作用。结果表明:1)中高层天气系统强迫弱时,副高边缘地面暖低压倒槽及850 h Pa气旋性弯曲区与辐合的发生发展可能是造成这类局地强降水天气的触发系统,地面弱冷空气的入侵有利于降水的维持和加强。2)两次局地暴雨过程均是由中β尺度对流系统影响产生的,降水历时短、强度大,雨区移动呈现局地性,具有明显的中尺度强对流系统特征,分别属前导层状云与尾随层状云中尺度对流系统型。3)第一场暴雨过程以对流降水为主,回波较强;第二场暴雨过程回波质心低且层状云特征比较突出,但维持时间相对较长,降水效率更高。4)神农架西南坡坡度大,海拔高度高,地形的动力抬升和辐合作用促使上升运动加强,地形强迫抬升作用显著不仅对局地对流触发、降水增幅有重要作用,而且会影响中尺度对流系统结构,这可能是神农架林区西南坡暴雨高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采用北京地区自动站逐小时观测降水资料对2006年汛期北京地区中尺度数值业务降水预报效果进行了客观检验,并针对2006年汛期的降水特点对模式的降水预报性能进行了初步的评估,着重对发生的28次降水过程按其主导的天气系统进行了分类,并对各个类型的降水预报进行了评分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分析了数值业务模式对于夏季不同天气系统导致的降水过程的预报能力,并且对不同分辨率的模式网格的预报性能进行了初步对比。  相似文献   

6.
地形与城市环流共同作用下的β中尺度暴雨   总被引:31,自引:12,他引:19  
孙继松  杨波 《大气科学》2008,32(6):1352-1364
从中尺度天气动力学理论入手, 利用尺度分析的方法, 得到了地形与城市热岛共同作用下的β中尺度暴雨的一系列理论特征。利用北京地区稠密的地面观测网资料以及分布于距暴雨中心区不同距离的两部风廓线仪观测资料, 通过分析2006年夏季发生的3次β中尺度暴雨酝酿、 发生、 发展、 维持过程中的气温、 降水、 风场的配置关系, 对β中尺度暴雨的部分理论特征进行了验证。主要结论: (1) 由城市热岛形成的水平温度梯度有可能在靠近城区的山前迎风坡强迫产生相对独立的中尺度风的垂直切变, 由此产生的低空风的垂直切变是维系中尺度对流降水发生、 发展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 一旦迎风坡出现强降水, 将形成吹向迎风坡的风速与降水强度之间的正反馈现象, 这种正反馈过程对β中尺度暴雨的形成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地形越靠近城区, 山前越容易形成强的水平温度梯度, 进而越容易出现低空风的垂直切变。形成强低空风的垂直切变的响应时间取决于水平温度梯度的强度; (3) 地形坡度越大的地方, 产生的上升运动越强, 中尺度系统的水平尺度越小, 对于地形坡度较为平坦的地方, 更有利于产生水平尺度较大的中尺度系统; (4) 一般情况下, 地形与城市热力过程造成的中尺度暴雨过程多发生于傍晚前后或凌晨前后。  相似文献   

7.
北京地形和热岛效应对一次β中尺度暴雨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吴庆梅  杨波  王国荣  何娜 《气象》2012,38(2):174-181
针对2010年7月9日北京地区一次典型的β中尺度暴雨过程,利用常规天气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风廓线雷达数据以及VDRAS(Variational Doppler Radar Analysis System)提供的精细化分析资料,研究了本次过程中地形、热岛效应以及两者相互作用对暴雨的影响。研究表明:地形的抬升作用对暴雨有明显的增强作用,降水过程中有地形雨带的生成;降水前城区热岛效应明显,由此造成的风场垂直切变和边界层辐合为β中尺度系统提供了有利的触发和加强条件,边界层辐合线的位置对暴雨落区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降水在西部山前城区发生后低层偏东风与降水之间形成了明显的正反馈,是β中尺度暴雨得以维持和发展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天津地区080625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对流降水是天津地区重要的灾害性天气,为了研究该类天气发生发展的动力学、热力学机制,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FY-2C卫星逐时TBB资料对2008年6月25日天津的强对流降水过程进行研究,然后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中尺度数值模式对该次强对流降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尺度露点锋是该次强对流降水的重要机制,其对应的低层气流辐合所形成的强烈上升运动及相对应的强烈发展的对流云团,是此次天津强对流降水的直接影响系统;对流有效位能等参数的变化非常好地反映出此次强降水天气的发生和发展特征;较大的相对螺旋度与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对应也较好。由此认为,中尺度露点锋锋生的动力学、热力学过程是此次强对流降水天气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局地强对流天气分析中非常规探测资料应用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应用多种非常规观测资料对2006年6月27日夜间北京地区一次局地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直接造成此次暴雨过程的天气系统是两个局地生成的中尺度对流云团,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降水主要触发机制之一,城市热岛效应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热力条件。微波辐射计观测量对降水的发生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液态水含量的急剧增(减)过程,预示着降水即将出现(消亡)。风廓线雷达的连续观测能够部分揭示影响系统的细节特征,从风场配置上可以看到中低层的风切变以及降水前低层的暖平流和小尺度低涡环流,这种系统结构和配置对降水的形成和维持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利用新一代中尺度预报模式WRFV3.6及其三维变分同化系统(WRF-3DVAR),对2012年7月21日北京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风和反射率的同化试验研究,检验和探讨高时空分辨率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在改进模式初始场及提高对暴雨过程预报的准确率等方面的应用效果及意义。结果发现雷达资料同化能在初始场中加入反映产生降水的低层风场辐合的动力和锋前暖区充足的水汽条件的物理信息,可以在模式积分开始后改善初始场中水汽和风的分布,较快地模拟出局地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改善由于中尺度观测资料不足而造成的模式初始场里中尺度信息缺乏的问题。径向速度的同化增加了中尺度信息,对初始流场的调整较为显著,侧重于改进风场。而雷达反射率资料的同化对初始温、湿度场和强回波位置的调整更明显,侧重于改进湿度场。累计降水的预报结果显示,同化径向风资料对雨带的位置、范围有较好的改进,同化雷达反射率资料对暴雨强度的预报有明显的改善。通过降水ETS评分发现,同化常规观测试验相对于控制实验,对于5、15 mm和25 mm降水评分能增加0.1左右,径向风同化试验能增加0.2左右,反射率同化试验能增加0.3左右,而径向风加反射率试验增加的评分介于0.2~0.3。雷达资料对于提高定量降水预报的精确度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葛孝贞  郑爱军 《气象学报》1997,55(5):573-587
暴雨预报是一个既重要又十分困难的问题。水汽条件是产生暴雨的关键,水汽的平流输送在模式的水汽方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模式对暴雨的预报能力必然涉及到水汽输送的计算精度问题;本文以著名的中尺度模式MM4为基础,理论测试和分析为依据,以引入新的正定高精度水汽输送算法作为消除模式水汽负值和改进中尺度模式预报能力的途径,研制了取名为改进的MM4中尺度模式,该模式除仍保留原MM4模式的所有功能外,增加了5种水汽输送算法的改进与选择,这5种算法是:1)B网格二阶守恒中心差(原MM4平流格式),2)上游差分,3)Bot(2阶),4)Bot(4阶),5)Prather格式。多个暴雨、台风个例试验表明模式预报能力对水汽输送算法精度有显著的依赖性,采用高精度的水汽输送算法水汽保证正值并提高了模式对暴雨区、降水结构、雨团活动的预报能力。改进水汽输送算法的精度是提高中尺度模式对暴雨预报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THE BEIJING AREA MESOSCALE NWP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on the development of mesoscale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NWP)system for Beijing area,as a joint project of the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Center(NMC)andthe Beijing Meteorological Bureau(BMB).On the basis of the non-hydrostatic mesoscale model PSU/NCAR MM5,a mesoscale NWP system for Beijing area(BJ-MM5V.1)has been developed on thecomputer IBM/SP2 MPP with 24 nodes at NMC.As a two-way nested grid model two grids arechosen with 45 and 15km grid length respectively,and 23 levels in the vertical.It takes 2 hours and20 minutes to make a 36h forecast,which satisfies the time requirement for the operational use.Inaddition to the routine data received from GTS at NMC,the enhanced observations over Beijingregion are used for the objective analyses.This system was put into semi-operational use during thesummer of 1997 to test its performance.The forecast products,hourly rainfalls and all of themeteorological elements needed,are provided to the forecasters at BMB for use.It is identified fromthe test results that the system is robust and has pretty good ability to forecast the spatial and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 precipitation for the local heavy rainfalls.  相似文献   

13.
北京地区中尺度非静力数值预报系统的开发与实时预报应用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国家气象中心与北京市气象局联合开发并将于1999年底建成“北京地区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作为开发的第一阶段,以PSU/NCAR的MM5非静力中尺度模式为基础,在国家气象中心IBM/SP2机并行运算环境下与国家气象中心资料源连接并应用北京地区加密地面观测资料,初步建成了“北京地区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试验系统”(以下简称BJ-MM5V.1)。模式设计为垂直23层,水平分辨率分别为45和15km的两重双向嵌套网格。在IBM/SP2计算机上用24个节点作36 h预报所需机时为2 h 20 min,满足实时业务预报需要。该系统于1997年夏季进行了实时运行试验,可提供北京地区每小时降水量预报每3 h多种气象要素预报,预报产品在北京市气象局试用。结果表明,系统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实用性,对降水时空分布的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1996年初次华南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及其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运用新近开发的双向嵌套的MM5中尺度模式,在国家气象中心的CRAY-C92巨型机环境下,对1996年4月中旬末的华南暴雨过程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式比较成功地模拟了这次暴雨过程及相关的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凝结潜热通过一个类似于CISK的机制对暴雨过程的发生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低空西南急流为暴雨的发生发展输送了潜在不稳定能量,并在与暴雨的相互作用中得以维持和加强;初始时刻(暴雨发生前12小时)南海北部—华南地区低层潜在不稳定能量的储备是暴雨发生不可缺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Summary We evaluate mesoscale model predicted boundary-layer flow and the subsequent HPAC (Hazard Prediction and Assessment Capability) dispersion computation. The HPAC software allows for prediction of the effects of surface release of hazardous material into the atmosphere and collateral damage on civilian populations using either observed or numerical weather model data. The advanced mesoscale weather model MM5 was employed in the study. The real-data MM5 model simulations were verified with high-resolution observations from the West Texas Mesonet. MM5 worked well in simulating meteorologically relatively quiescent conditions. We examined the sensitivity of HPAC computations to the MM5 model’s grid resolution, lateral boundary conditions, and input weather data.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MM5-HPAC conjugation can provide useful prediction of airborne transport of hazardous materials near the surface. However, the accuracy of diffusion computations strongly depends on the performance of MM5, which in turn is likely to be a function of weather scenarios. A given state-of-the-art mesoscale model may perform well in some cases but not in others. There is a potential benefit of using several different model winds separately to run HPAC. A composite result of the HPAC runs could give a more comprehensive depiction of the transport of surface hazardous agents.  相似文献   

16.
The cumulus merging processes in generating the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 (MCS) on 23 August 2001 in the Beijing region are studied by using a cloud-resolving mesoscale model of MM5.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merger processes occurred among isolated convective cells formed in high mountain region during southerly moving process play critical role in forming MCS and severe precipitating weather events such as hailfall, heavy rain, downburst and high-frequency lightning in the region. The formation of the MCS experiences multi-scale merging processes from single-cell scale merging to cloud cluster-scale merging, and high core merging. The merger process can apparently alter cloud dynamical and microphysical properties through enhancing both low- and middle-level forcing. Also, lightning flash rates are enhanced by the production of more intense and deeper convective cells by the merger process, especially by which, the more graupel-like ice particles are formed in clouds. The explosive convective development and the late peak lightning flash rate can be found during merg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17.
《Atmospheric Research》2005,73(1-2):101-130
Orographic influenc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wo heavy rainfall events over southwestern Taiwan during the Mei-yu season were analyzed. For the first event (5 June 1997), the maximum daily rainfall accumulation (∼371 mm) occurred over the southwest coast of Taiwan, whereas for the second event (20 May 2001), the maximum daily rainfall accumulation (∼535 mm) occurred over the southwestern windward slopes. The important process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eavy rainfall for these two events were studied from gridded data from the 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and from surface rainfall data and numerical modeling results using the nonhydrostatic fifth-generation mesoscale model from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and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MM5).  相似文献   

18.
不同降水方案对"03.7"一次暴雨过程模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已经表明,潜热释放对中国东部夏季梅雨锋系统及其锋面降水的维持和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对于梅雨锋降水模拟中各种降水方案的相互协调和系统评估方面的工作仍不多见,为了增进对梅雨锋暴雨模拟中降水过程的认识,作者针对2003年7月4~5日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构造了四组试验,利用MM5模式考察了两种分辨率(36 km、12 km),各种隐/显式方案搭配下,对所生成的雨带、雨量和降水类型的配置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为今后更好地使用模式、利用数值模式来认识中尺度降水过程中的气象问题打下基础.主要结论包括:模拟总降水的水平分布和强度,以及显式降水和隐式降水的划分对积云参数化方案的选择非常敏感.但对特定积云参数化方案而言,降水的模拟对36 km、12 km水平分辨率不敏感(除Betts-Miller方案外);在中尺度网格分辨率10~50 km范围内,不同积云参数化方案对梅雨锋降水分布和降水量模拟的影响比不同显式方案带来的变化大得多.  相似文献   

19.
辽东半岛一次大暴雨的中尺度模拟及物理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5年7月25日辽东半岛南部及海峡地区发生了大暴雨天气。利用中尺度模式MM5的双向二重嵌套网格对其进行模拟, 表明该模式对这次暴雨过程有较好的模拟能力。模拟的地面气压场及流场基本与客观分析场一致。模拟结果较好地再现了辽东半岛大暴雨的大尺度和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发展和演变, 揭示了造成此次暴雨的中尺度系统结构为高空强辐散, 低空强辐合及对应的强上升运动和气旋性涡柱是造成此次暴雨的动力机制, 低空西南气流对这次暴雨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