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取2003年巴中市出现的三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对巴中市大暴雨天气过程成因进行了动力诊断合成分析,揭示了巴中市形成大暴雨的一种典型形势:都是发生在欧亚中高纬度地区呈两槽一脊、我国中低纬地区为东高西低的环流背景下,副高东退和中低层辐合流场加强是产生大暴雨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从环流形势、单站气象要素及中尺度滤波分析等几方面对2004年7月28日新乡市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是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和西风槽东移及北方南下冷空气的共同影响造成的,副高西伸北抬的"突变"过程,是造成大暴雨的直接原因;中低层切变线的生成,为强对流天气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低空西南急流不仅输送暖湿空气,增强层结的不稳定性,而且可以产生低层扰动,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新乡地区东南部位于深厚急流区入口处的左侧,是暴雨、大暴雨产生的关键部位;用T213的初始流场经滤波分析后,能清晰显示出形成大暴雨的中尺度辐合系统,对暴雨、大暴雨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2004—07—28新乡市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环流形势、单站气象要素及中尺度滤波分析等几方面对2004年7月28日新乡市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是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和西风槽东移及北方南下冷空气的共同影响造成的,副高西伸北抬的“突变”过程,是造成大暴雨的直接原因;中低层切变线的生成,为强对流天气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低空西南急流不仅输送暖湿空气,增强层结的不稳定性,而且可以产生低层扰动,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新乡地区东南部位于深厚急流区入口处的左侧,是暴雨、大暴雨产生的关键部位;用T213的初始流场经滤波分析后,能清晰显示出形成大暴雨的中尺度辐合系统,对暴雨、大暴雨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2006年7月3日豫北区域性大暴雨数值模拟与诊断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利用1°×1°NCEP再分析资料和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6年7月3日豫北区域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和中尺度模式输出结果对这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过程是在西风槽与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的天气形势下,由中低层切变线、地面倒槽等影响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大暴雨发生在高温、高湿、强不稳定的有利环境中;副高边缘西南急流将海上充沛的水汽输送到豫北地区并在此汇集,造成豫北上空强降水期间稳定维持深厚的湿层;同一地区高低层出现的正负涡度柱、散度柱耦合结构和剧烈的上升运动,导致不稳定能量快速释放,产生大暴雨;垂直螺旋度的分布和强度变化对暴雨落区和强度变化有很好的指示性.  相似文献   

5.
选取2003年巴中市出现的三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对巴中市大暴雨天气过程成因进行了动力诊断合成分析,揭示了巴中市形成大暴雨的一种典型形势,都是发生在欧亚中高纬度地区呈两槽一脊、我国中低纬地区为东高西低的环流背景下,副高东退和中低层辐合流场加强是产生大暴雨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盆地区域性中到大雨个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平均场资料,对2005年7月7~10日柴达木盆地东部出现的区域性中到大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区域性中到大雨过程的发生与巴尔喀什湖低槽不断分裂的小槽、柴达木盆地对流层中低层的低涡(切变)和副高外围强盛发展的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作用密切相关。对流层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和高湿度区的维持,以及强散度柱、强涡度柱耦合和高低空急流的稳定维持是产生这次区域性中到大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 1°×1°6h分析资料,对2010年7月23—24日发生在陕西中西部地区一次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副高与登陆台风"灿都"间形成的偏南暖湿急流、中低层低涡切变线是大暴雨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深厚略倾斜的高空冷涡为暴雨区高空干冷侵入创造条件,为大暴雨发生积累大量不稳定能量;对流层高低层湿位涡"正负区垂直叠加"的结构是暴雨发展的有利配置,暴雨区发生在700hPa湿位涡正压项的零线附近及负值区等值线密集区中。  相似文献   

8.
汪卫平 《贵州气象》2005,29(2):23-26
就2004年9月上旬西南低涡引发的区域性大暴雨过程的形成、维持原因作初步的探讨和分析,指出中低层的强水汽输送和19号台风“桑达”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EC、NCEP2.5°×2.5°的6h分析资料,着重从高层环流特征、水汽条件、热力层结条件、动力触发机制等方面对“7.20”吉林中部地区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7.20”吉林省中部大暴雨的发生与低层冷式切变线移动和发展密切相关,且伴随着中尺度雨团的强烈发展,大暴雨主要产生在中尺度低空急流的左前方、低空冷式切变线右侧以及冷涡的东北象限;副高西侧的西南急流建立起从渤海、黄海到东北地区中部的水汽通道,为这次大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暖湿空气和能量;低空急流扰动、中低层切变线长时间停滞、对流层高层强辐散形成的抽吸作用对此次大暴雨过程有明显的触发和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10.
1995年8月6—8日我省东南部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胡中明1引言受副高后部水汽和高空槽共同影响,8月6—8日我省东南部普降大到暴雨,雨区分布呈东北一西南向,中心在通化市、白山市一线,为大暴雨,为今年主汛期的最后一场大范围区域性暴雨过程。2环流背影及形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