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选取国际上四大典型碳数据库——国际能源署(IEA)数据库、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CO2信息分析中心(CDIAC)数据库、全球大气研究排放数据库(EDGAR)以及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EIA)数据库,对中国碳排放核算进行了参数级层面的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整体来看,IEA和EDGAR的核算更深入;(2)活动水平数据分类方式差异较大,各数据库将煤基燃料分别分为8、4、8、5类,油基燃料分为15、10、14、13类,气体燃料分为4、1、4、2类;(3)各类燃料碳排放因子选用原则不一,有的选用所在机构的特有中国参数,有的选用IPCC缺省因子。  相似文献   

2.
气象结构化数据包含地面小时数据、地面分钟数据等多种数据种类,在分析和调用中需要利用时间属性和空间属性。随着数据量日益增大,高并发、复杂统计条件下的查询与统计对数据库的效率要求十分严苛。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逐渐难以满足实时应用需求。本文使用不同类型的分布式数据库和关系型数据库,结合气象业务使用场景,探索多种类型下数据库的使用性能,研究不同场景的性能差异与不同数据库架构框架之间的关系,以提高数据服务实时响应能力。  相似文献   

3.
基于C/S计算机体系结构,以组网运行的省、市自动站中心站数据库和单收站接收的全国自动站资料为基础数据库,综合应用数据库检索、数据图表显示、GIS填图、MICAPS系统二次开发、计算机串口通信等技术方法,建立集自动站数据查询统计与可视化显示、报文传输与网络运行自动监控、数据质量诊断分析、监控记录统计报表自动生成与综合打印输出等功能为一体的自动站综合应用业务系统,为提高自动气象站运行监控能力和资料共享应用服务水平发挥积极作用。系统具有功能全面、产品丰富、界面友好、操作灵活简便、实用性和通用性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刘立明  常飚 《气象科技》2017,45(2):240-246
针对传统模式数据服务的缺陷和弊端,按照互联网+思维,研究模式数据的分类和特点,深入分析各模式数据的类型、层次、时间、时次、数据中心、要素、时次、时效、区域、分辨率之间的关联,设计数据配置以及数据配置项与MARS命令脚本的转换算法。从易用性角度进行了流程设计、数据库设计、功能设计、页面设计,根据用户使用行为设计一个基于B/S的数据服务平台,实现了用户按需进行精细化获取数据的系统,降低了数据服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业务用户和科研用户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5.
印度季风与东亚夏季环流的遥相关关系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通过NCAR/NCEP再分析资料诊断发现印度夏季降水与东亚 5 0 0hPa位势高度有显著的相关性 ,形成了印度—东亚遥相关型 (IEA型 )。结合太平洋日本型 (PJ型 )的特征 ,指出PJ型主要决定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南北位置 ;IEA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副高脊西伸的东西经度或夏季中国大陆上空的平均位势高度距平。气候模式数值试验揭示出印度—东亚遥相关型对东亚很重要并且与印度洋海温异常有关 ,借此提出ENSO影响东亚夏季风的两条途径 :一条是直接路径 ,另一条为选择性路径。  相似文献   

6.
自动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应用误差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良宇  张艳红  程路 《气象科技》2014,42(5):731-736
根据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实时资料数据库读取的自动土壤水分监测资料,对比同日人工测定的土壤相对湿度数据,发现白天各时次自动监测数据与人工监测数据之间均存在15%左右的差异。具体针对监测仪器自身的结构特点以及中国气象局的业务要求,从两种监测方法自身的监测地段代表性、数据测量和换算、监测土层深度、监测时间、土壤水分常数测算、土壤结构变化等多种角度分析数据间存在差异的原因;认为多种可以估算的差异"叠加"在一起时,对比差异最大可能达到20%左右,加上其他误差因素的影响,实际应用中出现15%左右的差异是可以解释的;选择较长序列的站点实测资料进行了数据差异的实况分析。结合业务中常用的墒情等级判断指标,分析数据差异对客观判断构成的数据干扰和数据损失。建议直接利用体积含水量进行业务应用分析,探究全新的自动土壤水分监测数据应用方法,在具体应用中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或指标模型,充分发挥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农田生态系统是受人为活动强烈控制和干扰的系统,对其碳源/汇的评价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热点.首先概括了以涡度相关法为手段的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时间变化、驱动机制和模型模拟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提出了建议,认为长期观测与研究、多因子协同作用、模型开发与尺度推绎、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价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8.
采用B/S和C/S相结合的结构方式、多接口松耦合的设计模式,利用数据库和文件存储技术和数据库、文本文档和图表信息接口,建立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基础数据库、产品集成仓库和气象服务产品存储管理系统,实现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数据的自动规整、规范化存储和多源气象服务数据的高效集成。  相似文献   

9.
区域气象自动站的建立,提高了防灾减灾及突发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随着站点建设规模的快速扩展,数据处理量成倍增多,对数据库系统的存储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ORACLE数据库在处理海量数据方面,性能优异、可伸缩性强。以ORACLE 10G作为核心数据库,设计、建立了基于ORACLE的陇东南区域自动气象站数据库与应用系统。经过试用表明,该数据库能够很好地满足区域自动气象站数据实时访问和检索需求,提高了数据应用效率,实现了陇东南和周边部分地区近千个站点的资料自动入库、存储和查询检索。本文对数据库设计、SQL语句查询优化原则、ORACLE数据服务器和客户端的连接配置等方面做了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10.
以WEB、ASP.NET和VC++技术为依托,建立了基于CIMISS的广西气象服务信息综合业务系统,系统采用C/S与B/S混合架构,各层分别独立,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维护性。通过运用气象数据统一访问接口接入CIMISS数据环境获取气象资料,以及建立气象信息数据库,实现各类信息的汇集和共享,为广西气象服务提供更有力的业务支撑。  相似文献   

11.
基于CMIP5逐日最低气温的模拟和预估数据,对中国区域性低温事件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中国区域性低温事件的历史模拟显示,模式集合的结果低估了中国区域性低温事件的变化趋势,但能够反映出与观测结果相同的减弱趋势,且比单个模式的结果更稳定,其空间分布与观测结果相似度也较高。在此基础上,采用模式集合方案对不同排放情景下(RCP2.6, RCP4.5, RCP8.5)的中国区域性低温事件进行了预估。结果显示,在RCP2.6排放情景下,中国区域性低温事件的减弱趋势较为缓和;在RCP4.5排放情景下,中国区域性低温事件呈现出显著的减弱趋势;在RCP8.5排放情景下,中国区域性低温事件的减弱趋势更明显。温室气体的排放可能主要影响中国区域性低温事件的强度和发生频次,对其空间分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国际社会当前所有主要分配方案为基础,研究了2℃温升目标下中国2011-2050年间排放配额,通过控制变量进一步分析了配额分配对于主要参数设置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与2℃目标相兼容的RCP2.6路径下,到2050年中国CO2累计排放配额范围为150~440 Gt CO2,基于等人均排放的分配方式已经变得最不利于中国。为维护合理的排放权益,在气候谈判中中国必须坚持对历史排放的完整追溯。全球排放路径的设定对中国配额也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当2050年全球配额比2010年排放减少40%~50%时,中国在2℃目标下CO2累计配额范围为151~474 Gt CO2,当减少50%~60%时为138~478 Gt CO2,构成中国配额公平范围下限的方案受排放路径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现代气候变化科学对人类新型发展观的贡献,中国对“发展”的新觉悟与国际发展观的演进相会合,从战略层面提高了对应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有力推动了巴黎气候大会的成功。本文归纳了《巴黎协定》所确立的新气候机制的4个要点和会后国际气候谈判面临的5个需要及时深化研究的新问题。中国确立的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的目标,对创新我国发展路径具有战略意义,本文论述了这些发展目标的科学性。“十三五”是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期,提出了需要抓紧做好的5个方面的工作。强调低碳与改善大气质量有很强的协同性,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外两个大局是互相促进、互相支持的,做好国内的事是根本。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城市矿产开发的大力进行,其各方面的积极效益日益凸显。本文分析了我国城市矿产开发利用现状,并利用IPCC 提供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计算方法,对2011-2014 年我国废钢铁、废纸和废塑料的回收引起的CO2 和CH4 减排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1-2014 年我国主要城市矿产开发的再生资源累计回收量为803.275 Mt,其中废钢铁、废纸和废塑料回收量最大,分别占2014 年回收总量的62.2%、18.0% 和8.2%;2011-2014 年废钢铁、废纸和废塑料回收引起的温室气体累计减排量分别为27.962 Mt CO2-eq,954.695 Mt CO2-eq 和22.502 Mt CO2-eq,合计 1005.159 Mt CO2-eq,温室气体减排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5.
控制煤炭消费是应对大气污染问题的关键措施,但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仍未分解与落实到地方层面。研究基于大气污染的约束分析,结合情景分析与数据回归,通过建立大气污染物与煤炭消费之间的量化关系,分析了2020、2030年全国及各省/市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初步设计了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提出2020和2030年全国煤炭消费量控制目标分别为40亿t和45亿t,各省则均按预测结果调整执行,汇总值分别为44亿t和50亿t,鉴于两者之间的差距在于国家统计口径考虑了重复因素的剔除,故采纳基于国家统计数据的分析结果。建议构建绿色经济发展用煤指标,适当提高电力耗煤的比例,为促进中国中长期煤炭资源的合理消费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6.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取得成功并达成《巴黎协定》对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在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上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和清晰的过程。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首次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体现了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进一步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社会经济发展低碳转型的决心。中国为推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成功所做的一系列努力,是中国积极、建设性参与全球治理的一个成功范例,体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各尽所能、合作共赢”“奉行法治、公平正义”“包容互鉴、共同发展”的主张,将成为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制度建设、推进《巴黎协定》落实的指导思想和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7.
针对气象相关灾害,对3个主要全球灾害数据库进行了概述,包括比利时鲁汶大学国家灾害流行病研究中心的紧急灾害数据库(EM-DAT)、德国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的自然灾害数据库(NatCat)和瑞士再保险公司的数据库(Sigma),比较了各灾害数据库在建设目的、收录标准及灾害种类划分上的差异.E M-D AT由于能够访问下载,在国...  相似文献   

18.
我国干湿气候区划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和综述了20世纪中期以来我国在干湿气候区划指标、潜在蒸散计算方法、干湿气候区划等级划分标准及命名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利用干燥度指数进行干湿气候区划的计算方法和等级划分标准,并利用1981-2010年全国2207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对近30年来我国干湿气候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最近30年我国干旱区(包括极干旱、干旱和亚干旱区)面积为469.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48.8%,其中极干旱区、干旱区和亚干旱区面积分别为87.8万km2、209.2万km2和172.2万km2,分别占国土面积的9.1%、21.8%和17.9%,主要分布于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等西部地区;亚湿润区、湿润区和极湿润区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6.2%、27.8%和8.8%,主要位于我国长江以南及东北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19.
Four policies might close the gap between the global GHG emissions expected for 2020 on the basis of current (2013) policies and the reduced emissions that will be needed if the long-term global temperature increase can be kept below the 2 °C internationally agreed limit. The four policies are (1) specific energy efficiency measures, (2) closure of the least-efficient coal-fired power plants, (3) minimizing methane emissions from upstream oil and gas production, and (4) accelerating the (partial) phase-out of subsidies to fossil-fuel consumption. In this article we test the hypothe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that these policies will not result in a loss of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and we estimate their employment effects using the E3MG global macro-econometric model. Using a set of scenarios we assess each policy individually and then consider the outcomes if all four policies were implemented simultaneously. We find that the policies are insufficient to close the emissions gap, with an overall emission reduction that is 30% less than that found by the IEA. World GDP is 0.5% higher in 2020, with about 6 million net jobs created by 2020 and unemployment reduced.

Policy relevance

The gap between GHG emissions expected under the Copenhagen and Cancun Agreements and that needed for emissions trajectories to have a reasonable chance of reaching the 2 °C target requires additional policies if it is to be closed. This article uses a global simulation model E3MG to analyse a set of policies proposed by the IEA to close the gap and assesses their macroeconomic effects as well as their feasibility in closing the gap. It complements the IEA assessment by estimating the GDP and employment implications separately by the different policies year by year to 2020, by major industries, and by 21 world reg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