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重庆之气候     
丁丑之夏,暴日进寇,发於芦沟桥畔,祸及於凇沪之滨。中大位居首都,京沪相去匪远,敌机肆虐,频频来袭,大会堂,图书馆先後受炸,女生宿舍,全部遭焚,迁渝设教之议,势迫实行。双十节後,予发自乡井,十七日抵汉皋,二十一日换舟西上,三十日而达渝州。二十九日之夜,船泊木洞镇旁,同船师生爰有同乐会之举,  相似文献   

2.
卢鋈 《气象学报》1938,(4):146-151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而测候事业历史甚短,纪录为数既少,年代复长短不齐,观测又精粗不一,欲持此以论雷雨之分布,诚非易事;然若先就以往之纪录,加以整理,虽云疏陋,要亦可藉以略知其梗概。本文纪录,多取自南京气象研究所出版之月刊与年报,  相似文献   

3.
宛敏渭 《气象学报》1935,11(1):24-34
Ⅰ、绪言一、节候与历法之关系初民浑浑噩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其时间观念,但有昼夜而已,厥後社会进化,由渔猎而畜牧,而耕稼,於是计时观念,亦复由画夜而知有年月,年月与日,即所谓历也。世於年月观念发达之顺序,意见颇有歧异,或谓当先有‘年’後有月,以年之单位过长,始依月球之盈昃而定‘月’。或谓月绕地球之周期短,地球绕日之周期长,且地距日远而月近,长短远近既殊,推测之难易亦异,故当先有月,而後有年。按之实际,则年与月之确定为计  相似文献   

4.
拉萨旱涝说     
徐近之 《气象学报》1937,13(1):24-38
西极遐荒,为世瞩目,拉萨测候,弹指两年,所址虽未如理想,记载之价值已彰;客岁情形,仆尝揭其大要,昭告邦人君子矣。惟是记载时浅,所见不过一斑,加以他无文献可徵,立论流於武断,势所不免,今岁一切,回异乎是;幸羁旅之身犹在,躬自得之,疑窦可去。於二年极短之时间,发如此其大之隐谜,谓非时曾而何。旱欤涝  相似文献   

5.
民国十五年,余在科学上,曾发表一文,题为海流浅说,当于篇末中说青岛观象台购置海洋测候用器缘起,徵求专家之指导。此项用器,因欧州厂家,无制成者,当经绘图定制,制造转运,需经至多时日,至十七年六月,始由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一向称之为万山之宗,这块二百多平方公里的巨大高地上汇积了太多的名山大岳,从最南部的喜玛拉雅山到最北边的祁连山山脉,大山一个接一个,个个扬名世界。十年前曾乘飞机横穿高原南北,从万米高空俯瞰高原,大地如同一幅随意布局,但精心雕琢的巨大大地雕塑,或山脉纵横,或雪峰林立,峰峦叠障,连绵起伏,山峦沟壑拥挤着,簇拥  相似文献   

7.
气压之变动     
吕炯 《气象学报》1930,6(5):17-40
气压之变动大别之可分季候的,区域的,风暴的,微波的(ripple)一日的,半日的,及潮力的等等。兹篇所述,乃偏重於半日的(semidiunrnol),至其他之变动,则仅约略敍述而已。季候的变迁:若就北温带内而言,夏季温度增高,大气体积膨胀,同时水蒸气亦增加,故夏季之气压,比较低  相似文献   

8.
蒋丙然 《气象学报》1930,6(5):102-119
第四次太平洋学术会议,於今年之五月十六日,至二十五日,在荷属东印度爪哇开会;我国出席代表,计十三人,论文计有十六篇。在爪哇时,备受荷兰人欢迎,亦盛极一时事也。开会之盛况,想同行诸君,必有详述之者,故只略及其梗概如左。  相似文献   

9.
《气象学报》1936,12(3):161-162
本月天气,异常阴冷,各地雨雪过多,日光特见缺少,而以下半月为尤甚。东亚境内,共有温带低气压九个:其发生於内蒙者一,发生於黄河下流者二,发生於西南内陆者一,发生於东南数省者二,发生於东海中者一。以上各个均向东或稍偏北移行。此外另有一个初生於西北,越三日即滑灭於西北。又一,现於西江流域後,即行移没於南海之中。  相似文献   

10.
(一)霜之生成及霜害霜生成时,温度必在冰点以下。在春初作物之嫩芽初放或秋末瓜果将熟时,一遇冰点以下之温度,即易萎折,虽无霜生成,其所生之害亦不稍减。故当春初秋末时,如温度低降至能损及作物,即不见霜,亦称为霜。当温度在零度以下,-2℃以上时,仅能捐及作物之新芽,称为轻霜;如温度在-2℃以下,则并坚老之枝叶亦能摧毀之,故称为杀霜。吾人所论之霜害,仅限于在植物生长期中者,即春初之晚霜及秋末之早霜。此时霜发现之次数虽不多,但与农业之关系甚大。如以天气状况为标准,则霜可分为二大类:  相似文献   

11.
1961—2019年长江中下游区域性干旱过程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观识别区域性干旱过程,评估其强度是开展精准监测、评估干旱影响业务的基础。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502个国家级气象站1961—2019年逐日气温、降水资料以及1971—2019年干旱受灾面积,运用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及区域性干旱过程识别方法,识别出长江中下游地区126次区域性干旱过程,干旱过程的次数随着持续天数增多呈明显减少趋势,决定系数达0.89。1961—201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共发生6次特强区域性干旱过程、19次强区域性干旱过程、38次较强区域性干旱过程,其余63次为一般区域性干旱过程,区域性干旱过程的持续天数、平均强度、平均影响面积以及综合强度指数的变化趋势形态各异。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干旱日数总体呈现“北部多于南部、平原多于山区”的分布特征,且总体呈现“西北部增多、东南部减少”的变化趋势,干旱日数与干旱受灾面积变化趋势较为一致,相关系数达0.66。由典型区域性干旱过程监测评估可知,干旱综合强度指数与干旱站数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干旱综合强度指数越强,各等级干旱站数越多;各地干旱日数的多少与干旱受灾面积的大小也较为一致,干旱日数越多的地区,干旱受灾面积越大。总体来看,区域性干旱过程识别方法及评估结果与干旱灾情较为吻合,能较好地识别出区域性干旱过程,并可从持续天数、平均强度、平均影响面积以及干旱综合强度等多角度对干旱过程进行监测评估。   相似文献   

12.
气象干旱指标在内蒙古干旱监测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在内蒙古气候中心干旱监测评估业务中经常使用的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土壤相对湿度干旱指数、综合气象干旱指数三种气象干旱指标进行详细介绍和适用性分析。并对三种气象干旱指标的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认为综合气象干旱指数指标能较确切反映出干旱程度,尤其在对干旱过程的跟踪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指标反映干旱程度较轻,土壤相对湿度指标反映干旱程度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13.
湖南晚稻干旱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作物水分供需出发,构建湖南省晚稻干旱指数模型,通过典型年份干旱指数与相应的旱情资料对比分析,确定了湖南晚稻干旱等级指标,并利用该模型分析湖南不同区域在晚稻各个生育阶段的干旱情况。就生长阶段而言,快速生长期、生长中期、成熟期可能出现极旱几率明显高于生长初期,一般在40%以上;从地区分布看,湘中、湘北重旱出现几率明显高于湘西和湘南。评估结果可为减轻晚稻干旱危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利用宁夏20个气象观测站近50a逐日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累积频率法对CI综合气象干旱指数进行了本地化修正。通过对比分析,修正后的指数对干旱的演变反映更为合理,对干旱事件的监测效果更好,适宜在宁夏应用。其应用分析表明:麻黄山、海原、固原、西吉4地春季、夏季和秋季各季节的干旱日数均增加,强度均增强;秋季所有地区干旱日数增多,强度增强,且大部分地区秋季干旱日数增加幅度最大;固原及以北地区的干旱增加趋势明显高于南部阴湿地区,且干旱中心向西转移,21世纪以来同心和兴仁变为干旱中心。干旱事件中大部分干旱等级的日数与干旱日数和强度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春季大部分地区重旱和特旱日数的增加对其干旱日数的增加贡献率最大;夏季,盐池、麻黄山、固原和泾源特旱日数的变化对干旱日数变化贡献率最大;秋季,大部分地区中旱日数的变化对干旱日数变化的贡献率最大。21世纪以来,春夏季大部分地区干旱事件频率达到年代最高或次高值,且中部干旱带频率高于南部山区,大部分地区特旱日数达到年代最大值;秋季干旱事件频率减小,所有地区各干旱等级日数明显少于1980年代和1990年代。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61—2020年江西省逐日降水资料,基于Z指数分析确定了适用于江西省的旱涝指标。运用M-K检验、小波分析和EOF等方法分析了江西省旱涝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61—2020年江西省降水量年际变化大,20世纪90年代出现突变,但未出现显著的持续增加或减少。江西省干旱、雨涝事件存在准20 a主周期,从90年代开始偏涝年份明显增多,且雨涝呈增强的趋势。江西省旱涝主要存在4种空间分布型,分别为全区型、北涝(旱)南旱(涝)型、西涝(旱)东旱(涝)型、中心涝(旱)南北旱(涝)型,累计贡献率为83.61%。Z指数作为表征江西省旱涝指标的方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我国西南和华南地区131个测站1961~2010年近50 a降水和NECP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合成分析、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基于秋季降水距平百分率,研究分析了近50 a我国西南和华南地区各级别秋旱的空间分布及时间变化特征,并初步讨论了各级别干旱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秋季干旱集中在川东、贵州中东部—华南,中旱、重旱、特旱主要出现在华南;近50 a来秋旱有显著增多的趋势,主要体现在轻旱的增多,而重旱和特旱趋势不明显。1960年代秋旱相对较多,1970年代初至1980年代后期秋旱较少,此后秋旱频繁,其中2002年以后秋旱突变性增多,干旱范围扩大的同时,其强度也在增强;秋旱频率具有显著的2.2 a周期,其中重旱有显著的12 a周期,特旱有显著的2.7 a周期;秋旱频率高的地方连旱频率也高,连旱高频区在川东—渝北、黔中—华南,连续5 a以上的秋旱较少,个别地方可达到6 a。700 h Pa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印缅槽、高原东部槽等是影响西南、华南地区秋季干湿的主要环流因子。  相似文献   

17.
干旱具有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的特点。而干旱预报为科学地进行防旱抢险提供了决策支持。选取反映不同类型干旱的指标,即标准化降雨指标(SPI)、标准化土壤湿度指标(SSWI)和标准化径流指标(SRI),通过SWAT模型和带有时滞的灰色关联判断了各干旱之间的时滞。以陆浑水库控制流域为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SWAT模型在该流域有很好的适用性,1975—2009年间发生各类干旱的次数在增加,且变率上从气象干旱、农业干旱到水文干旱有所增加,同时不同类型干旱之间表现出了一定的时滞关系,气象干旱对农业干旱的响应时间为1个月;水文干旱对气象干旱的响应时间为4个月;水文干旱对农业干旱的响应时间为2个月。  相似文献   

18.
气象干旱指数在东北春玉米干旱监测中的改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土壤相对湿度数据和县级春玉米单产数据,在气象干旱指数SWAP(standardized weighted average of precipitation)的基础上,研究我国东北地区春玉米受干旱影响的界限指标,结果表明:SWAP在春玉米播种-出苗期低于-0.9,出苗-拔节期低于-1.0,拔节-抽穗期低于-1.2,抽穗-乳熟期低于-0.7时,土壤相对湿度偏低,即气象干旱一般为中旱时,不利于春玉米生长。以此构建春玉米干旱指数,对比我国东北地区春玉米干旱指数与省级农作物干旱受灾面积的关系,发现两者相关关系显著,尤其在典型干旱年份,两者对应关系更好,说明构建的东北地区春玉米干旱指数能够较好地反映干旱对春玉米的实际影响。利用东北地区县级春玉米单产数据对春玉米干旱指数进行等级划分,划分结果可为东北地区春玉米防旱减灾和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西北地区东部的17个代表站1470—2008年的旱涝等级资料和1958—2015年5—9月气象站降水量数据为基础,建立了546年中国西北地区东部旱涝等级序列,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滑动t检验等统计方法,对其干湿演变规律进行分析,详细讨论了546年极端干旱事件及干旱持续性特征。结果表明:旱涝等级资料能够较好地反映西北地区东部干旱变化的时、空特征;在百年尺度上,20世纪发生旱、偏旱最为频繁,且高值区位于宁夏及陕北;干旱尺度因子的空间分布表明宁夏东部及陕北地区的干旱持续性相对较强,陇南及陕西南部地区的干旱持续性较差;空间范围较大且强度较大的重大干旱事件对干旱的持续发生起重要作用,历史上发生在1470—1500年和1910—1940年的两次西北地区东部百年甚至两百年一遇的极端干旱事件,对该地区干旱持续性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地区干旱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形成旱灾风险的有关因素,表明旱灾风险不仅与缺雨程度及持续时间有关,而且还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用单位评价期内的降水距平百分率反映缺雨程度,用作物和生态系统不同季节的缺雨敏感度反映干旱影响的季节性差异,并以干旱持续期内单位时段旱灾风险的累加反映其累积效应,从而建立起旱灾风险的识别指数。应用旱灾风险指数对60年来内蒙古的旱灾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估。给出了各级旱灾发生的概率,并统计出及各级旱灾对应的后果。对影响范围大、跨经两个以上作物生长年份、最大旱灾风险指数双倍于特旱的极端干旱在内蒙古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内蒙古的极端干旱过程在逐渐东扩,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旱灾出现了增多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