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分析了2001-2002年渭南市持续高温的天气气候特征及其产生持续高温天气的环流形势特征,结果表明,渭南市持续高温天气具有明显的地域性,高温日数的地理分布特征是南部渭河平原多,北部塬区少.导致渭南市持续高温天气的环流形势主要有新疆高压脊前的西北气流型、大陆高压控制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型.  相似文献   

2.
2013年夏,在天气的“舞台”上,高温成了最吸引眼球的“主角”,持续近两个月的高温热浪使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饱受炙烤,多地旱情严峻,河道断流,水库干涸。当季节转换,南方高温逐渐退出公众视野之时,东北地区的汛情又让人捏了把汗。嫩江、松花江和黑龙江干流水位持续超警戒水位,堤防长期高水位挡水,多地险情频发,防汛形势不容乐观。极端天气频发,2013年夏季的天气气候到底怎么了?  相似文献   

3.
利用1961-2008年克拉玛依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资料和NCEP高度场资料,分析克拉玛依高温的气候特征和环流背景.结果表明:克拉玛依高温日年平均为28.4 d,各年日数变化波动很大,最多年份达49 d,最少年份为11 d.持续高温过程年平均4.3次.高温日、持续高温过程主要集中在6-8月.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高温天气的频次明显增多且强度增强.研究显示,克拉玛依持续高温天气的发生与伊朗高压东北上及西太平洋副高西伸北抬有密切关系.持续高温天气过程500 hPa高度场主要表现为三种环流类型:北支锋区偏北型环流,多产生持续时间较长的高温天气过程.二槽二脊型,多产生极端最高气温大于40℃的持续高温天气过程.二槽一脊型环流,高温天气持续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4.
利用层次聚类方法对1979—2016年中国东北夏季259次极端高温事件爆发当天的500 hPa高度场进行聚类分型,并讨论了不同类型极端高温事件的环流演变特征及其与北大西洋海表温度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东北夏季极端高温事件可分为3类,即西风型、阻塞型和波列型;这3类高温事件在1979—2016年分别发生了113、89和57次。西风型高温事件的主要环流特征为极涡偏强,浅脊在准平直西风引导下于西风带内东移,当反气旋异常控制中国东北地区上空时,形成高温天气;阻塞型极端高温事件的主要环流特征为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偏强,中国东北地区位于高压脊前,西北气流下沉加热,导致中国东北地区高温;波列型极端高温事件的主要环流特征为欧亚大陆上空为"+-+"波列型环流异常,中国东北地区受反气旋环流异常控制,从而形成极端高温,且因上游波能量的维持,该类极端高温事件的持续时间、影响范围和强度均大于前两类。通过对这3类极端高温事件发生前10~20 d海表温度异常的合成分析发现,西风型和阻塞型极端高温事件发生前,北大西洋无显著的海表温度异常,而波列型极端高温事件发生前,北大西洋热带海域海表温度有显著的正异常,该海域海表温度异常与波列型极端高温事件强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北大西洋海温正异常有利于夏季欧亚大陆上空纬向波列型环流异常的维持,并为波列型高温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2006年夏季主要天气系统及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简要介绍了2006年夏季的主要天气过程和形势。2006年夏季我国华南地区出现严重洪涝,淮河流域、东北大部、河套西部降雨异常偏多,而长江流域降雨偏少。6月造成华南地区强降雨的影响天气系统为切变线和地面静止锋,7、8月则为台风。2006年的梅雨期在典型梅雨常见的中高纬度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均未建立,中高纬度高压位于贝加尔湖以西,低纬度副高位置比气候平均稍偏北。华北地区的暴雨过程多为低槽冷锋造成。东北地区多低涡活动。2006年夏季登陆我国的台风偏早、偏多、偏强,特别是4号台风“碧利斯”和8号台风“桑美”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与2005年相比,2006年我国西南地区的高温日数异常偏多,四川、重庆出现了特大伏旱,华北地区的高温日数偏少,但也出现了持续闷热天气,江南部分地区的高温天数也偏多,东北基本未出现高温天气。  相似文献   

6.
2017年7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霍达  孙军  储文宗 《气象》2017,43(10):1302-1308
2017年7月大气环流特征为,极涡呈偶极型分布,主体强度较常年偏强;中高纬环流呈5波型分布,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整体位置偏北,脊线持续北抬。7月我国平均气温为23.2℃,较常年同期(21.9℃)偏高1.3℃。全国平均降水量112.5 mm,较常年同期(120.6 mm)偏少6.7%,东北地区西部、江南地区东北部、江淮地区西南部和新疆北部等地降水偏少显著。强降水天气主要出现在东北地区和南方,7月我国出现9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7月13—14日降水过程多方面突破历史极值。7月西北太平洋地区有8个台风生成,其中7个台风活跃,3个台风登陆我国,数量较历史同期明显偏多;台风生成个数与1994、1967和1971年并列为历史同期最多。内蒙古东部出现气象干旱,江淮江汉伏旱发展。中东部地区和新疆持续高温天气,最长持续天数为20 d,1884站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高温极值为49℃,发生在吐鲁番站。  相似文献   

7.
2001年9月黔东南州的持续高温少雨天气为历史少见,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均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从黔东南州现有气象资料统计入手,对十六个县(市)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造成黔东南的9月份高温少雨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及特征,从而得出结论,2001年9月持续高温少雨确为历史少见,高温少雨的影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2001-2002年渭南市持续高温的天气气候特征及其产生持续高温天气的环境形势特征,结果表明,渭南市持续高温天气具有明显的地域性,高温日数的地理分布特征南部渭河平原多,北部塬区少。导致渭南市持续高温天气的环流形势主要有:新疆高压脊前的西北气流型、大陆高压控制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型。  相似文献   

9.
柴向群 《气象》1991,17(10):62-63
7月份,江准地区持续已久的梅雨天气结束,梅雨期间,皖、苏、鄂等省遭受严重洪涝,江南大部则高温少雨,旱情发展;下旬,华北东部出现较大降水,河北等省旱情解除;东北地区持续低温,且连降大雨或暴雨,局部地区遭受洪涝灾害;月内,华南连遭台风袭击,广东、海南等省损失较重。  相似文献   

10.
西安高温天气气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分析西安高温天气的季节特征,持续高温的天气形势和高温天气的历史演变特点。  相似文献   

1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西位置异常与华北夏季酷暑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卫捷  杨辉  孙淑清 《气象学报》2004,62(3):308-316
文中研究了副热带高压 (副高 )东西位置异常与中国东部地区夏季气温的关系。发现两者之间有很高的正相关 ,当西太平洋副高偏西时 ,大片的北方地区气温会降低 ;而当副高偏东时 ,该地区的气温将偏高。西太平洋副高东西位置的异常对应着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长波位置和强度的很大变化 ,从而影响到中国北方地区的气温。更重要的是 ,副高西端位移所产生的扰动还会以波列的形式向极地和北美方向传播 ,从而从更大的范围内影响西风带环流。对 2 0 0 2年夏季中国北方出现的持续高温天气进行了分析。该年夏季副高持续偏东。西风带大槽也处于偏东的位置。西部的大陆副高东移扩展 ,与槽后的高压脊打通 ,造成该地区的持续高温。副高的东西位置决定了季风气流 (也就是水汽的主要通道 )的北向转折的路径。当副高偏东时 ,向北折向的位置随之东移 ,东亚大陆的水汽供应变为负距平 ,特别是中国北方地区 ,变得十分干燥。引起中国北方高温的直接系统是大陆高压中的极强的下沉气流 ,副高的偏东位置为大陆副高的东进和加强提供了大尺度的背景条件  相似文献   

12.
我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期间阻塞高压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NCEP/NCAR 2.5°×2.5°再分析资料和PV-θ阻高指数,分析了2008年初我国南方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结果表明,欧亚大陆3个关键区的阻塞高压(简称阻高)在此次灾害发生的环流背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存在异常特征。与1950—2008年历史同期相比,2008年初乌拉尔山和贝加尔湖阻高发生的日数显著偏多,而鄂霍茨克海地区无阻高发生;乌拉尔山阻高的强度偏强,而贝加尔湖阻高的强度则偏弱;乌拉尔山地区最大PV-θ阻高指数发生的位置比大多数年份偏东,而贝加尔湖地区最大PV-θ阻高指数发生的位置比大多数年份偏西,这种位置的异常特征说明此次我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期间欧亚大陆关键区阻高在位置上很集中。3个关键区的阻高在发生日数、强度以及位置上异常特征的共同配置,使得分裂出的小槽活动偏多,造成冷空气活动频繁并不断南下补给,加之此时的异常环流特征,共同造成这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相似文献   

13.
运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欧洲数值预报图,对2010年1月19—22日从西北方向入侵的强冷空气引发大面积的大风降温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寒潮主要是由贝加尔湖附近的横槽内聚积一股较强的冷空气(高空500hPa冷中心强度达-45℃、地面冷高压中心强度达1060.0hP)。西西伯利亚的阻塞高压与贝加尔湖高空冷槽共同作用,西北路冷空气不断向东南侵袭,乌兰察布市处于西风带控制,横槽沿西风带向东移动分裂为两股冷空气。阻塞高压前偏北冷空气不断东移南下,引发横槽转竖并向南加深。持续性降温导致强寒潮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4.
2010年江苏省连续性高温特点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江苏省常规气象观测资料、1961—2010年全省73个站的历史高温资料以及NCEAP 2.5×2.5再分析资料,分析总结了江苏省高温天气气候特点及2010年高温情况,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对2010年连续高温天气特点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高温日数以7月最多(占高温总日数的44.1%)、8月次之(占29.2%);空间分布上呈西南部地区多,东部沿海少的特点;2010年8月连续高温频发,过程间隔时间短,且区域性连续高温时段主要集中在8月份,较多年平均偏晚,部分市县最高气温创当地有气象资料以来的历史新高;盛夏期间前期赤道辐合带不活跃,不利于副高北抬,是造成该年出梅后区域性连续高温偏晚的一个重要原因;而8月份南亚高压脊线位置偏南,强盛的副高持续控制江苏省,加上台风北上活动影响少,致使该月连续性高温频发。连续高温期间副高能快速恢复增强,促使连续性高温过程频繁且间隔时间短。  相似文献   

15.
2004年6月江西降水特少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4年6月全省月平均雨量之少,为江西1959年以来第二位。时这样1个异常的气候事件,分析了气候背景、中高纬度环流和副热带高压变化特征;同时,时6月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与巷省降水的关系进行了普查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我省降水特少的原因主要有3个:一是2004年我省处少雨的大周期中;二是西风带没有稳定的阻塞形势建立,副高偏东偏北,中、西太平洋时流活跃,热带气旋活动频繁:三是孟加拉湾到华南、江南中东部地区对流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53-2018年NCEP/NCAR日平均再分析资料和惠州市区逐日气象要素数据,统计分析了惠州市5月高温的气候特征,及1963年和2018年异常高温的成因。结果表明,惠州市5月出现高温天气年频率为15%;近66a间,惠州市5月日极端最高和月平均气温年变化均呈不显著的增加变化趋势;1963年和2018年5月出现了罕见的持续长时间的高温酷热天气,1963年以15d和38.1℃位列第一;5月气温异常偏高主要成因为对流层高层南亚高压中心偏东偏北,副热带高压长时间控制广东上空,同时低层弱的西南气流影响,形成了对流层高层辐合-低层辐散的高低空配置,有利于惠州高温天气的形成和维持。  相似文献   

17.
Using IAP-AGCM, a model developed by the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research, Academia Sinica,controlled numerital expertrients on SST and east Asian circulation have been performed and some conclusions have been reached as follows. The abnomality of subtropical high has a two-month remote lagging response to SSTA of the western tropical Pacific,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Bay of Bengal. Theabnormality always appears in pair for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phal high and the ea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ith the latter beginning earlier than the former. When the SST of the western trophal Pacific, South China Sea and Bay of Bengal anomalously decreases(increases), the subtropical high iskept anomalously more to the south(north),consistently so is the location at which two zonal geopotential waves meet in the sub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Under the action of the SSTA above and when ablocking pattern over east Asia continent appears, the assembling location of the joinin8 waves for thewestern Pacific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at of the blocking high, which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o consistentabnormality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相似文献   

18.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high temperature(HT) weather in 2013 and 2003 and their causes were studied using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data, 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 reanalysis data, and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 data. For these two years of HT weather, there were many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ir long duration, wide range, high intensity, and severe influence. However, there were also three obvious differences: firstly, in 2013, the major area where HT weather occurred was farther north than in 2003; secondly, the HT weather in South China and the southeast area of Jiangnan in 2013 lasted fewer days than in 2003, but in other areas it lasted for more days than in 2003; thirdly, the intensity of the HT weather in 2013 was also stronger in the north and weaker in the south, similar to that of the duration. A strong and stabl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WPSH), a continental warm high,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warm center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the HT weather formation. Several probable causes for the differences are that the cold air was weaker, the WPSH was farther north, and the tropical convective systems were stronger in 2013 than in 2003. Finally, a preliminary cause analysis of the WPSH anomaly wa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9.
Using historical synoptic data, the surface observation data of Guangzhou, the data in the Yearbook on Tropical Cyclones of P. R. China, and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of geopotential height, vertical velocity from June to September over the years 1983 to 2004, and defining three days or more in succession with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over 35°C as a process of high temperature weather, this work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ctivity of tropical cyclones and the disastrous high temperature weather in Guangzhou. The result shows that disastrous high temperature weather in Guangzhou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uter circulation of tropical cyclones, and high temperatures weather over 37°C occur mainly when tropical cyclones move in the range from 400 to 1600 km southeast or east to Guangzhou. Furthermore, rapid temperature increase with descending motion resulting from tropical cyclones is the major factor that induces disastrous high temperature weather in Guangzhou when the city is controlled by the subtropical high.  相似文献   

20.
东亚地区夏季阻塞过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阻塞过程是一种大尺度的大气环流持续性异常现象 ,它一旦出现会造成大范围的天气和气候异常。对阻塞过程的定义多种多样 ,有根据阻塞的气候特征进行定义的 ,也有根据阻塞的天气特征进行定义的 ,研究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应选择不同的定义。人们用平衡态理论、外源强迫下的共振理论、非线性孤立波理论、斜压性及波流相互作用等理论对阻塞过程进行了研究 ,得到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结果。东亚夏季的阻塞过程对中国的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 ,东北地区的夏季低温、华北地区的干旱、长江中下游和江淮地区的梅雨和洪涝灾害等都与东亚阻塞过程有关。人们对东亚夏季的阻塞过程形成原因的研究很多 ,发现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崩溃后 ,Rossby波的传播、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暖湿空气的传输和赤道西太平洋海温异常激发的遥相关波列等对东亚夏季阻塞过程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