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利用中央气象台逐小时的台风中心定位资料,对2007—2016年共10 a登陆台湾岛后的台风移动路径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10a间登陆台湾岛后台风移动路径发生左折最多,比右折和直行之和多25%,右折最少。左折平均偏折37.73°,主要集中在15°~45°,占折角总数的80%。2)一般台风移动缓慢时折角大,移动快时折角小。一般台风强度较弱时折角大,强度较强时折角小。3)登陆台湾岛后台风的突变路径主要分为西折、打转且北折两类,其中西折最多。西折分西北行西折和北上西折,其中西北行西折最多。其余为打转且北折,主要为西北行打转后北折路径。突变折点主要分布在台湾北部,且多为左折突变。4)台湾岛地形诱生偶极涡与台风环流相互作用是台风路径发生偏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运用气象卫星资料,研究了西北太平洋上14个台风和强热带风暴的北翘、西折、转向和打转等异常移动,发现:台风中心附近某一方位的中尺度对流活动,造成台风云系的非对称分布和特定的OLR场,导致台风的异常移动;对流活动出现的不同方位和OLR低值区轴向对台风未来的移动有着很好的指示。对路径最复杂的四个台风作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3.
齐向华 《气象》1977,3(3):14-15
1975年第4号台风于8月10日20时在我国台湾省以东附近的海面生成,以后向偏北移动,11日20时在东海西折,向西北方向移动,12日下午在浙江省温岭地区登陆。以后台风继续西行,进入江西省北部减弱成低压。 对这次台风路径西折的原因,中央气象台和浙江省气象台进行了分析,一致认为与高空冷涡有关。10—11日由于切断冷涡在台风北侧出现,使台风当时向偏北移动。11日20时以后冷涡移到台风西侧(见图1),由于冷涡和台风之间互相作用,使台风突然西折。  相似文献   

4.
用天气学和统计方法对9806号台风路径近海西折进行了分析,并同7708号台风等历史个例对比,得出西风带调整、东环副高加强、低层东北气流的盛行和其他台风的活动是9806号台风近海西折的主要原因,也是台风西折后持续朝偏西方向移动的原因,这些工作为以后预报类似台风拓宽了思路。  相似文献   

5.
利用等熵位涡理论对2013年严重影响华南的"尤特"台风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尤特"活动期间,其环流中心上空高层有随台风移动的高位涡大值中心下传,且高层位涡下传的强弱与下传区相对台风的位置与台风强度和移向变化关系密切,表现为台风一般沿着台风上空等熵位涡分布的长轴方向移动,高层位涡增加后,台风中心气压下降,强度加强。高层高位涡的下传,导致动力对流层顶下降,在高位涡异常区前方低层激发气旋性环流,形成低涡或气旋,从而影响台风移动,而低涡或气旋生成后对对流层高层位涡扰动又有正反馈作用,促使台风加强。由于高层高位涡下传对台风强度产生的正影响,及周边高位涡空气的输送、后期冷空气的南移和孟加拉湾、台湾以东洋面热带气旋的发展带来的东、西、北三支高位涡空气的注入,台风"尤特"生成后强度快速增强、移入南海再次发展及登陆后期低压环流得以长期维持  相似文献   

6.
杨成彬  郑祖光  王雨 《大气科学》1994,18(Z1):810-819
本文采用二维板对称高截断谱模式研究了环境温度场和偶度场对台风发生、发展的影响,指出整层平均的环境温度场的水平梯度和涡度场是影响台风重要因子。较强的环境温度汤梯度的作用类似于水平方向不均匀加热场的作用,能造成暖区上升、冷区下沉的热力直接环流,并且温度场的梯度越大,环流越强。对于整层平均的绝对涡度场而言,只有弱的正的平均绝对涡度才有利于台风的维持。  相似文献   

7.
俞燎霓 《浙江气象》2005,26(2):1-4,11
云娜台风登陆前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台风路径西折和移动速度加快.本文对其进行分析,发现西风带长波调整引起副热带高压的加强和涡度场的变化是台风西折的主要原因;而500 hPa引导气流的加强、台风结构的变化以及台风与低涡之间的互旋导致台风加速.文中还对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的云系变化对台风路径和移速的变化的预报意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0713号台风韦帕路径预报难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爱鸣  林毅  黄美金  王怀俊 《气象》2008,34(10):27-33
0713号台风韦帕各家都预报在台湾岛北部海上北折,在120°E以东向偏北方向移动,与台风实际在浙闽交界处登陆后在120°E以西转向北上路径存在较大误差.为认识这种预报偏差的原因,应用各种资料对影响台风韦帕北折的可能原因进行探讨.指出:(1)欧洲气象中心天气形势预报误差较大,西风槽底预报比实况偏南,是本次台风路径转折预报失误的主要原因.(2)欧亚500hPa高度场为两脊一槽形势,西风指数从低指数向高指数演变和副热带高压处周期性加强均不利于台风韦帕在台湾东北部海区折向偏北方向移动.(3)地形的影响造成的趋岸左折和港湾"吸引",以及动力场和热力场的分布均有利于台风韦帕在台湾东北部海区折向偏西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9.
北上西折台风,特别是近海北上西折台风,大部分是在浙、闽沿海登陆的,而且不少台风在西折后很快就登陆。由于过去我们对这类台风的特点不甚了解或了解较少,往往造成予报失误或予报时效太短。为了要做好这类台风的预报服务工作,我们对120—135°E,18—30°N范围内北上西折或倒抛物线的台风进行分析研究,并与该范围内北上不西折台风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一些判别在该海域内台风北上或西折、台风西折后西行登陆或再次北上转向的预报指标和粗糙的预报工具。  相似文献   

10.
利用地面高空常规探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数值模式预报资料,针对2012年第11号台风“海葵”登陆后移动路径的突然西折蜗行和陆上的长久维持机制两大预报难点,从大尺度环流特征和物理场两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海葵”登陆后由西北方向移动转为西折,是由于其北部东、西两环副高未能因低槽东移而完全断开形成北上的通道,西环副高对其西行又形成阻挡作用,使得“海葵”低压环流西折并在安徽省南部蜗行。(2)“海葵”移动方向前侧有正涡度平流中心,正、负涡度平流中心的连线与未来移向基本吻合,其中心沿着不稳定区域和高能区域移动,存在趋暖运动。(3)“海葵”登陆后大风速区呈逆时针旋转,低压环流的风场分布出现明显不对称,东风分量比西风分量大,风场结构中不对称的强风速区转移使西北移动的路径减速并西折。(4)西南风低空急流是“海葵”在陆上久留不消的重要水汽输送带。“海葵”高层与中纬度急流靠近,高空急流出口区的强辐散也有助于其在陆上的维持。(5)“海葵”登陆后较长时间位于对流层风速垂直切变经向梯度大值区中,其中心附近垂直风切变很小,这使得其衰减缓慢,维持时间长。此外,“海葵”登陆后经过较大水面及前期大降水区为其长久维持提供了潜热能源。  相似文献   

11.
应用常规资料、FNL再分析资料,分析相似路径台风“尼伯特”和“莫兰蒂”对江西暴雨的影响,结果表明:1)“尼伯特”和“莫兰蒂”进入江西后降水落区差别较大,“尼伯特”降水主要位于赣南地区,以对流性降水为主;“莫兰蒂”降水主要集中于赣东北,以层状云稳定性降水为主。2)“尼伯特”和“莫兰蒂”环流形势类似,台风东、西、北三面都被高压控制,台风的北侧系统差异造成两个台风移速差异,“莫兰蒂”北侧有西风槽东移,使“莫兰蒂”的移速较“尼伯特”更快。3)干空气对不稳定能量积累起重要作用,相较于“莫兰蒂”,“尼伯特”过程中江西上空有较为深厚的干空气,更利于不稳定能量积累,造成降水性质差异。4)两个台风期间高、低层干空气的差异是造成降水位置差异的主要原因。“尼伯特”期间台风西侧高层干侵入不明显,而在“莫兰蒂”期间台风西侧干侵入明显,利于江西东北部降水,而抑制江西西部南部降水;对流层低层,“尼伯特”影响期间,干空气控制台风北侧和西南侧环流,切断其西南部的水汽输送;而在“莫兰蒂”影响过程中,台风中心北、西、南侧均受干空气影响,水汽输送通道更为不通畅。  相似文献   

12.
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信息扩散技术等方法,统计分析了1961—2018年影响深圳市的台风特征。结果显示,进入深圳市300 km缓冲区(以下简称缓冲区)的台风频数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概率分析表明深圳市易受强热带风暴及以上等级的台风的影响;深圳市年台风降水量及其占年总降水的比例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而极大风速呈现出弱的下降趋势;三类登陆台风分析表明,在深圳西侧一带登陆的台风往往会给深圳带来较强的风雨影响,在深圳东侧一带登陆的台风可产生较持续的影响,从深圳以南登陆的台风对深圳市的影响总体上偏小。  相似文献   

13.
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信息扩散技术等方法,统计分析了1961—2018年影响深圳市的台风特征。结果显示,进入深圳市300 km缓冲区(以下简称缓冲区)的台风频数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概率分析表明深圳市易受强热带风暴及以上等级的台风的影响;深圳市年台风降水量及其占年总降水的比例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而极大风速呈现出弱的下降趋势;三类登陆台风分析表明,在深圳西侧一带登陆的台风往往会给深圳带来较强的风雨影响,在深圳东侧一带登陆的台风可产生较持续的影响,从深圳以南登陆的台风对深圳市的影响总体上偏小。  相似文献   

14.
根据1949—1979年逐月资料,指出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与西太平洋台风发生频率之间存在明显的时滞遥相关。通过个例对比与长期资料验证,揭露了当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较正常为冷(暖)时,西太平洋低纬地区低空东西风辐合区两边的两个反方向的纬圈环流加强(减弱),辐合区两边的东西风加强(减弱),在菲律宾以东台风发生源地上的赤道辐合带(ITCZ)出现频繁(不活跃),因而台风生成偏多(偏少)。  相似文献   

15.
“海棠”和“泰利”对湖北降水影响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T213数值预报产品和常规气象资料,研究2个登陆西行热带气旋对湖北省降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带气旋"海棠"在西行过程中,其北部倒槽自东向西掠过湖北大部地区时,由于无次级环流出现,而未发生强降水天气;"泰利"在西行过程中,其北部倒槽在掠过鄂东地区时,由于有次级环流相配合,所以带来鄂东地区的强降水天气。次级环流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次级环流产生地与强降水发生地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定量诊断分析北上台风的云系结构特征对于预报有重要意义,研究选取2011—2020年16个北上台风,定义南北对称度因子S1和一三象限对称度因子S2,作为反映北上台风云系结构的指标。当S1<0时,通常台风南侧和西南侧的云量较多,并常与季风云系相连,台风一般表现为“9”字型结构;当S1>0时,通常台风北侧和东北侧的云量较多,台风南侧的云系减弱,台风一般表现为“6”字型结构。台风北上过程中由S1<0向S1>0转变,在云系结构特征上表现为由“9”字型结构转化为“6”字型结构。而这种结构特征的转变初始表现为台风核心区域内第一象限云量增多并向东北方向伸展,同时第三象限对流云衰减以及云量减少,此时,一三象限对称度因子S2>0并快速增大,台风有快速减弱的趋势。南北对称度因子和一三象限对称度因子作为北上台风云系结构诊断分析的两个重要指标,为台风强度、降雨的监测和预报形成了定量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87-2016年福建省沿海台风大风资料、美国NCEP再分析资料和FY2C卫星云顶亮温(TBB)资料,采用统计和天气学诊断方法,对台湾海峡西岸台风大风和极端大风进行定义并对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台湾海峡西岸台风大风以7-9级为主,极端大风在10-14级,海峡西岸中部是大风重灾区。将研究时段内的台风大风样本按路径归为4类,发现产生大风的台风以登陆闽中北-浙中和登陆闽南-粤东路径居多,大风区总体位于登陆台风路径的右侧。对0608号"桑美"和1614号"莫兰蒂"产生极端大风的典型个例对比研究发现,地面北高南低形势及气压梯度越密集越有利于大风提早产生,台风上空中层冷平流侵入激发低层中尺度对流发展强盛是导致地面大风增强的可能成因。  相似文献   

18.
Using NCEP/NCAR reanalysis, the structure of a wintertime typhoon named Nanmadol that landed on Taiwan 4 December, 2004 has been examined in this paper, it is found that Nanmadol looks similar in structure and time evolution to summer typhoons; the central part of it is warm and humid, and the convergence is observed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while there is divergence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wintertime and summertime typhoons are found. The southwest stream flow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and cyclonic disturbance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seem significantly weaker in Nanmadol than in summertime typhoons. The EOF analysis performed for sea level pressure (SLP) of Nanmadol shows that about 90% of the total variance of temporal changes in typhoon circulation can be explained by two leading EOF modes of EOF1 and EOF2. EOF1 shows the structure and intensity variations of Nanmadol while EOF2 shows the changes in environmental SLP distributions that influences the moving direction of Nanmadol.  相似文献   

19.
利用6 km细网格区域的显式模拟结果分析了Vongfong(2002)的内核结构;对Vongfong近海加强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轴对称性结构中,Vongfong最大风速半径(RMW)在强盛期随高度递减.Vongfong在近海时,低层最强的流入在其移行的前方,而流出区在其后方.这些特征与大西洋飓风和西太平洋台风相反.(2) 动力场和热力场都有明显的不对称结构.在强盛期,对流西北强、东南弱;强对流云带与最大风速区的位置一致.在加强期,低层西冷东暖、中高层西暖东冷;到强盛期,低层和中高层都有明显的暖心结构.(3) 中纬度中上层冷低压系统和台风的相互作用是Vongfong近海加强的重要原因.①由于冷低压系统外围的冷空气从西北侧进入台风的中层,低层有暖湿空气配合,使得位势不稳定能量增加,对流发展.②因为冷低压中心的下沉气流正是二级环流的下沉支,冷低压南移填塞,台风近海加强.两个方面最终通过CISK(第二类条件不稳定)机制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利用全球闪电定位网(World WideLightning Location Network,WWWLLN)获取的闪电定位资料和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所提供的台风路径数据,统计分析了2005--2010年在西太平洋洋面上发生的55次台风过程中闪电活动特征及闪电频数与最大风速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西太平洋地区台风系统中发生的闪电大致有3个高发区,分别位于距台风中心20—40km的云墙区、280~340km与440~580km的外云带中。台风中心出现最大风速的时刻往往滞后于闪电频数峰值出现时刻,滞后时间一般在0~24h内,平均滞后时间为26.6h。因此,台风中闪电活动的频繁程度对24h内的台风强度发展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