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00毫巴强风带实际上是急流带的反映。我们从急流带的演变着眼,来研究寒潮的酝酿和爆发过程,即从偏西急流的破坏到偏北急流的建立,再由偏北急流的破坏到寒潮的爆发。在整个演变过程中,我们把着眼点放到急流,特别是偏北急流的建立和破坏方面来。这对寒潮预报特别是对关键性、灾害性寒潮预报是有很大帮助的。其优点在于: 1.急流带的强弱可以从风速的大小、风向的转变来识别。在实践中我们把风速大于20米/秒的站的个数多少和急流的正北程度来作为急流强弱的鉴别特征。如果5个站以上风速大于20米/秒,风向接近正北或东北,我们称为偏北急流带,这种急流带越强、伸到的纬度越低,寒潮强度越强。这种急流带的强弱在天气图上容易看出,便于掌握。  相似文献   

2.
一、几个定义 1.变形带在卫星云图上,经常可以看到云带或云系的边界位置是沿着变形场的伸长轴(或称汇合渐近线),这个伸长带称为变形带(deformation zone)。在移动性系统中,变形带与相对运动中的伸长轴相一致。在日常分析中,变形带跟涡度等值线的鞍型场相关很好。对风场来说,在极大风速的前头,有一个变形带与之垂直,在极大风速的后部,有另一个变形带与之平行。 2.通道急流和平流急流急流可以看作是高层大气中,连续的环绕全球的强风带,它蜿蜒的运动着,按它所处的不同的地理位置,可以分为极地急流,副热带急流等。急流  相似文献   

3.
李吉顺 《气象》1981,7(3):40-41
近年来,在暴雨天气研究中,发现行星边界层物理特征与暴雨或强对流天气的关系十分密切,本文将通过一些天气学事实讨论这一问题。 一、行星边界层急流与暴雨 在许多暴雨天气过程分析中,都发现在行星边界层中有一支相当明显的低空急流,最大风速中心一般位于距地500—600米高度上。例如1978年夏季北京地区的几次暴雨过程,在其发生前,距地面500—600米高度上均出现8—12米/秒的偏南或偏东大风速中心,随着这个大风速中心的出现,900毫巴以下最先出现明显的增温增湿。在1975年8月上旬河南省特大暴雨的分析中,出现暴雨的连续三天(8月5—7日)中,低空一直维持着一条明显的偏东急流,7日暴  相似文献   

4.
谭晓伟  端义宏  梁旭东 《气象学报》2013,71(6):1020-1034
利用ARW-WRF模式,以垂直方向40个模式层(对低层加密)、水平方向最高1 km的分辨率,对台风桑美(2006)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实况基本一致。基于台风桑美(2006)1 km分辨率的模拟结果,对台风低层(海面或地表以上1500 m以下)风场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台风登陆前,其最大风速半径附近存在水平风速在垂直方向有很强变化的风廓线,该类型风廓线的最大风速高度有明显变化,表现出类似急流的特征;而台风登陆后,其水平风速垂直变化明显减弱,即风廓线类型发生较大变化;另有一种水平风速在高层少变的风廓线类型在台风中是普遍存在的。还根据高层和低层两个切变因子,将台风登陆前的风廓线分为急流型、普通型和过渡型,并进一步分析各类风廓线在台风中出现的位置和急流高度。对急流型风廓线的形成原因也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超/次梯度风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形成急流型风廓线的原因,而外围绝对角动量的输送在其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低空急流与暴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际气象组织规定:在对流层600毫巴以下风速≥12米/秒的区域称为低空急流区。 低空急流与暴雨的关系十分密切。经验指出,较大范围暴雨的发生同在1—4公里高度间低空急流有密切关系。低空急流它是一支极不稳定的高速气流,它不仅能把低层水汽、热量集中往下游输送,使下游地区造成或增大位势不稳定,且能在其左前方范围内造成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特别是,如在急流左侧有很强的切变正涡度时,则更有利于产生强上升运动。这些都是暴雨发生的重要条件。因此,国内外气象工作者都非常重视对低空急流的研究工作。事实证明,对于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暴  相似文献   

6.
利用FNL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图,对2015年1月11日至12日期间发生在中南管制区域的20次飞机颠簸事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飞机颠簸事件是由高空槽过境引起,槽前有非常明显的高空急流,颠簸区域随着高空槽的东移而向东移动。(2)颠簸区垂直方向上主要发生在300hPa高度附近,水平方向上则位于急流轴的右侧风速切变的最大区域及不同风速的交界处。(3)此次系列颠簸事件多数发生在盾状卷云区,可结合卫星云图资料对颠簸区域进行识别和预报。  相似文献   

7.
基于不可压缩流体运动方程组研究了急流附近重力惯性波及其不稳定,结合飞机风速变化方程,分析指出重力波失稳破碎为湍流是飞机颠簸产生的可能机制。斜压大气在急流轴北侧气旋切变区是惯性稳定的,当满足条件σ=f[f-/y] N2m2/n2<0时,由于天气尺度对流不稳定发展而引起重力惯性波不稳定破碎为湍流,可能是急流北侧气旋切变区对流性天气引起飞机颠簸产生的一种机制。但是在急流轴南侧反气旋切变区是惯性不稳定的,当满足条件σ=f[f-/y] N2m2/n2<0时,可能由于惯性不稳定的作用,急流重力波不稳定发展破碎为湍流,可能是急流南侧反气旋气流中晴空湍流和飞机颠簸产生和发展的一种机制。揭示了急流附近晴空湍流和飞机颠簸产生的物理本质,有利于增强航空飞行颠簸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8.
1982年8月,日本群马县的榛名山、赤城山以及日光白根山等地遭到台风下层暴风的袭击,大量珍贵树木被暴风刮倒,灾情十分严重。这次灾害是由当年10号台风造成的。1982年8月1日21时,10号台风从纪伊半岛东南约100公里的海面北上,2日00时在爱知县渥美半岛西部登陆,登陆时的中心气压为970毫巴,最大风速达30米/秒。以后,台风通过岐阜县、能登半岛西部,然后离开日本海。这次台风所遭成的灾害很严重,日本东部海面、日本中部和关东各地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一般地说,台风在其移动方向的右侧风力较强,这次台风也不例外。从地面记录来看,群马县榛名山附近的前桥最大风速为19.1米/秒,最大瞬时风速达36.4米/秒;轻井沢最大风速为9.8米/秒,最大瞬时风速为27.2米/秒。1小时雨量最大  相似文献   

9.
关于低空急流对暴雨的触发作用的一种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孙淑清 《气象》1979,5(4):8-9
夏季暴雨时期,对流层低层常存在一支低空急流,它与暴雨过程关系十分密切。国内外在研究它对产生暴雨的作用时,比较广泛地注意到急流为暴雨区输送了大量的水汽和热量,起到了“传送带”的作用。以后又知道由于急流轴上风速分布的不均匀,以及气旋切变的存在,造成急流轴附近某一特定位置(比如左  相似文献   

10.
在夜间稳定边界层大气中,北京受燕山山脉地形的影响,重力流一般在300米以下的高度内传播,波的传播速度基本等于切变层的平均风速.在一定的高度上存在大风轴,并形成低层风的强切变,大风中心一般在100米高度附近,强度约5米/秒左右. 本文讨论了Helmholtz波不稳定性对降水的影响,在Ri≤0.25的临界值时,与重力流相伴随有时可有小雨,当大尺度盛行气流为东风时可出现大雨.  相似文献   

11.
一个“超级单体”雹云的成因及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1975年6月6日下午在安徽宿县地区所发生的一个孤立超级单体雹云的成因及结构作了分析。指出它是在不稳定气团内的地面辐合线附近形成的。这个超级单体雹云在雷达距离一高度显示器(RHI)上表现出“有界弱回波区”、“前悬回波”以及回波“墙”等特征。探空分析表明,雹云内暖层高约4.4公里,负温区厚约8.5公里,回波顶高12.9公里,由经验公式计算出的最大上升速度约为23.8米/秒,及地雹块可能最大直径约为2.4厘米。探空分析还表明,该雹云发生在中等强度的风速垂直切变的环境中井且属于中能风暴范围。  相似文献   

12.
大风是浙江省海岸带的重大灾害性天气,但我们只要摸清它的发生规律,就能做到取利避害,为我所用。本文统计分析了我省海岸带上几个有代表性的气象站20年的大风资料。大风标准,按国家气象局规定,瞬时风速*≥10.8米/秒、≥17.2米/秒和≥24.5米/秒,分别作为≥6级、≥8级和≥10级的大风。大风日数是根据瞬时风速≥10.8米/秒统计出来的。最大风速和极大风速不受年代限制,均取自有记录以来至1986年的最大值。  相似文献   

13.
索马里低空急流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首先将5°×5°P—σ五层原始方程粗网格模式改进为2.5°×2.5°的细网格模式,进而设计了粗细网格的嵌套模式。用嵌套模式对索马里低空急流进行了数值模拟,其结果表明:模式的水平分辨率对急流的模拟效果影响很大,模拟的急流轴上最大风速为13米/秒,与急流实际强度较为接近。 我们用六月纬向平均风场作初值,进行了10天的数值积分。根据风速的时间变化将急流的演变分为形成、加强及维持三个阶段,对急流各个阶段的流场及结构特征作了详细讨论。索马里沿岸低空气流由南向北越赤道气流的上空500百帕和300百帕层正好相反,气流由北向南穿越赤道。还通过控制性试验讨论了索马里低空急流向北发展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垂直向基流二次切变对梅雨锋中尺度低涡暴雨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β中尺度低涡是引发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锋暴雨的主要中尺度天气系统之一,采用实况统计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1999—2005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间23个低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得出:暴雨一般都发生在中低层低涡南侧的西南急流里,急流的强度和位置直接影响降水落区和强度,低涡所激发的涡旋Rossby波在急流里传播时引发不稳定,产生强降水。根据基本流场风速二次切变理论,进一步研究表明:大部分低涡降水区基本流场都存在二次切变或者非线性切变,而这种情况正是涡旋Rossby波产生的物理根源。当垂直向基流风速二次切变U_(ZZ)0,且高层200 hPa附近引导气流比较强时,低涡移向东北偏东;当垂直向基流风速二次切变U_(ZZ)0,且中层急流比上下层略强,即U_(ZZ)绝对数值很小,低涡移向东南偏东;当垂直向基流风速二次切变U_(ZZ)0,且中低层急流相对于高层急流很强的时候,低涡移向西南向;当垂直向基流在中层的急流很强,上下急流不明显时,低涡移向西或西偏北。因此,垂直向基流风速二次切变是影响梅雨锋中尺度低涡路径的关键因子,这一结论对于梅雨期间低涡暴雨落区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低空急流对内重力波不稳定发展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孙淑清 《大气科学》1983,7(2):136-144
本文研究了在环境风场中存在风的垂直切变时,对内重力波发展不稳定性的影响,指出风速在垂直方向出现急流状廓线时,有利于波动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稳定层结仍可引起重力波的不稳定。用数值积分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急流强度和急流轴置于不同高度时,对不稳定发展的影响。对同样强度的急流来说,轴的高度越低、越接近边界层内,扰动振幅的增长率就越大。最后把理论结果与观测事实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使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方法,从寒潮环流背景和动力机制,对2012年11月2-4日发生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乌拉尔山高压脊强烈发展东移,脊前偏北急流带南移、南下低涡与转竖低槽合并,冷空气向南爆发,造成了此次寒潮天气过程.②850 hPa冷平流区向南扩展的速度比地面气温24h负变温区向南扩展速度超前12 h左右,强盛的冷平流是造成气温骤降的主要原因.③300 hPa偏北急流轴左侧风速有气旋性切变,右侧有反气旋性切变,加大地面气压场的气压梯度,产生“梯度风”.高空槽前暖平流、槽后冷平流,暖区上升、冷区下沉,形成对流运动.低层由冷区指向暖区的水平运动和暖区上升运动构成垂直方向上次级环流,次级环流的下沉支处于高空急流轴入口区左侧下方,使高空急流动量传递到地面,低层水平运动(冷区指向暖区)加大了地面风速.  相似文献   

17.
辐合带台风形成与对流层中、低空急流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的目的,是探讨我国近海辐合带中台风的形成与其两侧对流层中、低空急流的联系。11次实例的分析结果表示,多数(8/11)辐合带台风形成前,在其两侧或一侧有明显的、大尺度的对流层中、低空急流。辐合带扰动,是在这些中、低空急流加强和基本气流气旋性切变增大以后发展成台风的。扰动发展的动能,可能主要来自具有较强气旋性切变的基本气流动能。辐合带两侧明显的中、低空急流的出现和加强,可以作为台风形成的一个预报依据。  相似文献   

18.
使用纬向基流下横波型扰动的Boussinesq近似方程组, 分析了这种沿着基本气流方向传播的中尺度扰动发生不稳定时, 大尺度背景流场在垂直方向上的各种分布特征.在大气层结比较稳定的情况下, 如果基本气流在低层和高层较大(有可能存在低空急流和高空急流), 此时产生的β中尺度不稳定扰动相对于基流向东传播, 甚至于快速向东传播.基本气流在垂直方向上的风速切变对于中尺度横波型的扰动起着不稳定的作用.如果考虑基流的二次切变, 可以得到涡旋Rossby波的相速度表达式, 涡旋Rossby波相对于基本气流是单向传播的.涡旋Rossby波产生的物理根源是基本流场的风速二次切变, 亦即基本流场y方向的平均涡度在空间z方向上的不均匀所致.涡旋Rossby波的相速度与纬向波数也有关, 它的能量是频散的, 其在纬向x方向也存在群速度.在基本流场的风速存在二次切变时, 横波型不稳定可能是混合的涡旋Rossby重力波的不稳定; 而在基本流场的风速仅仅存在线性切变, 不存在二次切变时, 横波型扰动的不稳定则是重力惯性波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0~2013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塔克拉玛干地区风速廓线进行分析,发现在多年平均状态下边界层内存在风速极大值中心,表明该地区可能长时间、广泛存在低空急流。为进一步判定、分析可能存在的低空急流及其季节变化特征,本文从最大风速发生高度、逆温以及风切变3个方面考虑,给出了低空急流的具体判定条件。通过客观判定表明,塔克拉玛干地区常年存在偏东方向低空急流,具有较高的发生频率,最大频率出现在8月份达68.4%,最小频率在12月份,为54.5%。急流中心高度和最大风速均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夏季低空急流发展最高,平均高度位于地面以上339.6 m,冬季高度最低,平均高度237.7 m,春、秋季高度相近约为290 m左右;急流最大风速春、夏季最强,平均值高于7.5 m/s,秋季风速减弱为6.3 m/s,冬季达到最小值5.0 m/s。此外,分析还发现急流最大风速先随高度上升而增加,达到地面以上某一高度范围后,又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20.
梅雨期武汉地区暴雨预报难度较大,今根据1959年到1979年的28次的暴雨过程,从低空急流及低值系统两方面进行分析。一、低空急流与暴雨关系 1.低空急流标准:850或700mb任一层上芷江、长沙和南昌三站中有二站出现偏南风,风速≥12米/秒,定为低空急流。 2.低空急流与暴雨关系的统计分析: 从1959到1979年梅雨期的28次暴雨过程中,24小时前出现低空急流有23次,占82%;还有5次先出现降水,然后低空急流才建立。 (1)低空急流形成的方式: 从500mb上分析,低空急流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