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象地震(即以气象条件为前兆因子,分析地震活动的方法)在地震预测领域里已越来越引起地震工作者的重视。例如,人们在分析地震与气象的关系时,发现了在未来的震中区,降水量普遍增多或减少,得出了  相似文献   

2.
今年4月6日在内蒙和林格尔地区发生了6.3级地震。在这次地震发生的前几年,气象要素就有异常表现,越是接近于发震,气象异常就越为明显。为了进一步研究气象和地震的关系,现将这次地震前的气象异常做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3.
大地震前出现气象异常,这在地震史料上已有大量记载。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几次强烈地震,震前的气象异常也是很突出的。如1966年东川市6.5级地震前连续三天有霾;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前出现地气雾,顺断裂走向的异常增温,强低压等;1973年四川炉霍7.9级地震前几小时风尘大作,风向紊乱,震前数日出现了历年同期最高气温;1972年云南石屏5.6级地震,傍晚气温打破了十几年的规律,异常升高等。这些现象反映了气象与地震有一定的关系。一次大地震的孕震场能否造成中期的气象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北黄土地区地震崩滑的分布与宏观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黄土高原划分了9个震害区,分析研究了中国西北黄土地区地震崩滑的分布与宏观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认为,位于六盘山西侧、会宁以东的第4区地震崩滑最发育;可以产生黄土地震崩滑的最大震中距或区域最大面积都与震级有关;影响黄土地区地震崩滑敏感性的宏观因素包括活动地质构造、地震断层、地层、地形、水文条件、地震强度等。坡度>2°的黄土斜坡就有可能发生地震滑坡,高烈度可以削弱或消除微地形对地震滑坡的影响。与现代地形具有相似性的埋藏地形、高达黏土层或砂层的地下水位、新黄土地层等,可加重地震滑坡的发育;而一定位置的下更新统砾岩层、老黄土等则可起到抗滑作用。中国西北黄土地区产生地震崩落、滑移的最低震级分别为4、5级,或地震烈度5度。在第4震害区,烈度6~7度就可能产生明显的地震崩滑;10度以上可形成较大面积的崩滑群;7(1/2)、8级以上的地震可分别产生滑陷、流滑。多因素组合对滑坡的影响可能不同于单因素,但比单因素更重要。  相似文献   

5.
地震与气象     
气象和地震历来被视为风马牛不相及的两门学科,然而,在近年来广泛开展的群众性科研活动中,发现了他们之间存在着可以肯定的某种联系。于是气象工作者与地震工作者携起手来,共同商确,并各自借助对方的结果用于自己的预报,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内别开了新生面。人们对于气象热异常与地震的发生存在密切的关系较为肯定。这种关系在历代史书中可以查得。例如,1505年10月9日江苏松江(现上海市松江县)地震,震前  相似文献   

6.
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5.7级地震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5年11月26日,在江西省九江县与瑞昌市交界处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宏观震中在九江县港口乡。震中烈度Ⅶ度,极震区为北东向的椭圆,烈度分布受瑞昌盆地内地形地貌条件的控制;5.7级地震的最大余震为ML5.3级,序列类型为主震—余震型,余震较丰富,余震区长轴为北西向。此次地震经历了较长期的应力应变积累过程,发生在江西分宜—黄海北部北东向ML≥4.0级地震活动带和湖北西部—江西南昌ML≥3.0级地震活动带的交汇部位,与大区域地震活动性中长期异常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地震与气候异常的关系,从地震活动的角度对2011年发生在我国的4次成灾性气候异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长江中游春、夏季大旱的直接原因是3月24日发生在缅甸的7.2级地震;长江中下游6月上旬出现旱涝急转则与3月11日日本东部的9.0级地震及缅甸地震密不可分;鄂赣交界发生的4.6级地震对黄河中游秋汛的影响最为明显,这是“震侧强涡”造成的结果;2012年1月贵州冻雨较多也是受到印度锡金和我国东海两个地震形成的“拍涡”影响,这表明地震活动是影响天气、气候变化的可能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5.12”汶川地震前近地面大气电场异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在四川省开展的近地面大气电场数据异常与地震发生相关联的研究情况,并对“5.12”汶川地震发生前一个月内,距离震中50km的两个地面电场仪的异常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地震发生前近地面电场异常持续时间在8小时以上,且地面电场波形、最大值的变化规律均不同于由雷电或其它天气系统引起的地面电场变化。综上,通过对地震前地面电场异常进行分析,可以为地震监测、短临预报提供一条新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9.
黎令仪  刘德富 《气象》1980,6(4):38-39
广东省读者潘森同志来信询问“地震云”问题,我们约请黎令仪、刘德富同志作了解答。所谓“地震云”究竟与地震有无内在联系和科学根据,需进行长期研究和实践,目前正在广泛注意中。这里只是做为情况介绍和答读者问,连同读者来信一并摘登如下。 编辑同志: 1979年8月2日《光明日报》报道了有关“地震云”能预报地震的消息。请问“地震云”是一种什么形态的云?它的生成机理又是如何?为什么能预报地震?读者 潘森  相似文献   

10.
四川地区地震与降水量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四川省1961-2008年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四川地区近40年Ms6.0级以上地震前后震中区附近的降水量变化特征,同时分析了2008年5月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前的降水量变化特征,并利用地震前后降水量变化的统计特征,研究了未来几个月汶川附近地区降水量的可能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前约半年,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呈减小的趋势;地震后约半年,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呈增加的趋势,并且,地震后月降水距平百分率大都大于地震前。汶川特大地震前5个月,其附近地区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呈减小的趋势,如果该区5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大于零,未来几个月,汶川附近的降水总量将可能高于历史同期。  相似文献   

11.
春末夏初,四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地热火朝天。在汶川、北川等地震重灾区,一幢幢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大部分受灾群众陆续搬进了温馨舒适的新居。  相似文献   

12.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海城发生7.3级强烈地震。震中距离大石桥和海城镇大约30公里。为了总结经验,以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为指导思想,经与兰州地震大队有关人员深入地震灾区,进行调查研究。在营口、鞍山、旅大、丹东、盘锦、锦州等地区地震办公室和气象台站的大力协助下,向灾区群众学到了许多宝贵经验,收集到大量气象前兆资料。现将这些资料的粗浅分析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43年来云南地震活动对水旱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郭维栋  汤懋苍 《高原气象》1995,14(3):373-378
本文利用1951-1993年降水、地震资料,分析了云南省及其邻域的地震与汛期降水的相互关系。发现不同地质构造区域的地震对降水的影响明显不同,得到板内地震多为“湿震”,板缘地震多为“干震”的结论,并通过分析特定时段和区域的资料进一步证明了上述结论。最后还讨论了板内、板缘地震与水旱相联系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4.
贾沛 《湖北气象》2005,24(4):35-36
2005年8月29日下午湖北省黄梅县地震台的地震监测信息系统遭受雷击,其地震监测工作一度中断。根据对发生在黄梅县地震台的这次雷击过程的调查,并结合对此次雷击事故原因的分析,同时依照国家和行业的有关规范规定,对该单位的防雷装置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五条整改措施。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本世纪以来的年平均中强地震(M_s≥5.0级)为14次.以1987年为例,我国共发生29次5级以上地震(其中包括台湾省9次),其中还有3次6级以上地震,如与本世纪的年平均活动频次相比,显然处于相对活跃的状态.根据今年2月份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评估,认为1988年地震活动不会少于去年,说明我国一个地震活跃  相似文献   

16.
开展多致灾因子耦合作用下的地质灾害研究对山区综合风险防范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山区孕灾环境中,极端降水和地震是触发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以往研究多在山地孕灾环境稳定的假设下,研究极端降水或强震单独导致的地质灾害过程,而对孕灾环境变化下的极端天气和地震致灾因子共同诱发地质灾害的关注不足。针对这一问题,梳理了国内外发生在山区的地震和极端降水共同导致滑坡等地质灾害的研究案例,系统总结了山区强震与极端降水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的相互作用过程。现有研究已在地震和极端降水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问题上取得了以下认识:(1)山区地震可强烈改变孕灾环境,显著提升震后降水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放大极端降水-滑坡灾害链;(2)地震对降水引发滑坡的影响随着震后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该现象可能受控于气候因素;(3)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定量研究山区强震和极端天气气候二者“遭遇”下的地质灾害链将面临更多挑战。由于观测案例不足,针对山区地震与极端降水共同导致地质灾害的研究仍缺少定量分析,触发机理也需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7.
榜单     
<正>全球地震网向海底延伸在全球地震网(Global Seismographic Network,GSN)提出超过25年之后,可能就要迎来其名副其实之日。该网在全球的约150个地震站都位于陆地,而新的位于海洋的两套系统:ADDOSS(Autonomously Deployed Deep-Ocean Seismic System,自动部署深海地震系统)和MERMAID(Mobile Earthquake Recorder in Marine Areas by Independent Divers,独立潜水器移动海区地震记录仪)能够弥补该网在海洋海区尺度上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81 2011年发生在中国及周边地区4级以上地震资料和廊坊地区降水资料,首先分析了落在廊坊地区境内的地震"拍涡"和河北省境内4级以上地震引发的"震源涡"对廊坊地区降水的影响,然后进一步统计分析了由于地热涡产生和活动引起的地温场分布、变化与暴雨天气产生和落区分布关系,最后对2011年廊坊地区降水与暴雨个例进行了检验分析。结果表明,由4级以上地震引发的落在廊坊地区境内的地震"拍涡"及河北省境内4级以上地震相伴的"震源涡"可导致廊坊地区降水异常和偏多;一年中由于地震频发落在廊坊地区境内形成的多个地震"拍涡",其存在可以导致廊坊地区数月降水的异常和偏多。从地气学的角度分析,影响廊坊地区多雨和暴雨的主要地气系统是地震"拍涡"和"震源涡"。通过对2011年廊坊地区降水及暴雨个例的分析表明,掌握地下中强震活动信息,充分利用地热涡形成引起的地温场变化以及地热涡最强点("超能值")的分布,结合天气影响系统的诱发,对暴雨及其落区预报具有非常重要的预报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地球空间环境的某些因素变化能否对地震乃至地壳运动产生影响,是人们早已注意的问题.大量事实证明了空间环境因素与地震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例如,一些强烈地震发生前的震中地区出现气温、气压和降水的大幅度变化,1966年邢台7.2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4年昭通7.1级地  相似文献   

20.
利用河西走廊地区月降水和地温、地震资料,分析该区域降水异常与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河西走廊降水异常可分为4个区;强地震会造成河西降水半年以上持续多雨(少雨),影响河西走廊降水异常的强地震分布在6个区域;各区域地震对河西走廊降水异常影响不同,主要有河西本区及上游强震将使河西半年内持续多雨,中阿巴热点和S涡列的强地震将使本区半年内持续少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