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3 毫秒
1.
2001年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及其对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象》2002,28(4):21-24
2001年受前期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长期冷水位相的影响,北半球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表现为:50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冬春季偏强,夏季秋偏弱;欧亚地区夏季500hPa位势高度距平场上中高纬从西到东呈现为“-+-”分布形式,贝加尔湖地区为正距平中心;东亚冬、夏季风偏弱;7月赤道辐合带异常偏强、偏北等。在上述大气环流的影响下,我国的天气气候发生了异常。  相似文献   

2.
近40a江苏省冬季气温异常的演变及其涨气背景场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1961-1998年江苏省11个站点冬季平均气温的EOF分析,探讨江苏省冬温异常的演变特征,并分析其同期及前期500hPa高度距均,海温距平场的特征,指出冬季异常冷年,同期与前期500mPa高度距平场主要表现为亚洲-太平洋地区阻塞形势发展,经向环流加强,同期至前期6个月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为持续负距平。而暖冬同期与前期500hPa高度距平场的特征特征是,西太平洋海温为持续负距平。而暖冬同期与前期500hPa高度距平场的特征是,西太平洋副高势力较强,亚欧大陆中高纬 纬向环流占优势,同期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具有厄尔尼诺的特征,但前期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距平具有由负向正转变特征。  相似文献   

3.
支蓉  陈丽娟  竺夏英 《气象》2018,44(4):572-581
根据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台站气温、降水资料,NCEP/NCAR逐日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和NOAA提供的月平均海温资料,分析了2017年秋季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异常偏多的成因。结果表明2017年秋季我国降水阶段性特征明显,9—10月北方地区降水异常偏多主要受东亚环流型组合异常的影响。东亚500 hPa高度距平场从高纬至低纬呈“+-+”的异常分布,极区高度场偏高,极涡分裂偏向东北亚地区,贝加尔湖 巴尔喀什湖地区为显著低槽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强偏西偏北,有利于华西秋雨偏强。此外,850 hPa距平风场上朝鲜半岛的反气旋式环流异常有利于引导偏东路径的冷湿气流输送至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地区,与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暖湿气流交汇,形成水汽通量异常辐合区,造成黄淮及江淮等地降水异常偏多。进一步诊断表明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秋季转为偏冷状态,热带太平洋地区Walker环流明显增强,有利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西伸偏北;9—10月热带印度洋偶极子维持正位相有利于在孟加拉湾形成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并同样有利于副热带高压西伸偏北。因此,海温外强迫信号的影响加上中高纬环流异常的共同作用造成9—10月东亚环流型异常特征,并进一步导致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异常偏多。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北南部地区冬季气温异常的海气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51—2005年中国沈阳、通化、营口、丹东气温和北半球500 hPa高度及北太平洋海温资料,分析了中国东北南部地区冬季气温的异常变化及其海气背景。结果表明:中国东北南部地区冬季气温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冬季异常冷暖年份,其同期与前期500 hPa高度和海温距平场分布具有明显不同;前期春季(3—5月)贝加尔湖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弱变化,西风漂流区海温、赤道东太平洋关键区海温及2个海区海温距平差,对中国东北南部地区冬季气温的异常变化均具有较好的预测指示意义。前期夏季(7—9月)赤道东太平洋关键区海温对中国东北南部地区冬季气温异常变化具有指示性。  相似文献   

5.
关键区海温年代际异常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31—2010年UKMO HADISST1全球月海表温度、NOAA再分析资料及我国东部96个站月降水量资料,使用REOF,SVD及合成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关键区冬季海表温度 (SST) 年代际异常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冬季黑潮区SST年代际异常处于正位相时,夏季500 hPa中高纬度地区位势高度呈“+-+”距平分布,西风带经向环流盛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850 hPa风场距平场上,北方地区为反气旋性异常控制,南海上空为异常偏南气流,这样的环流配置有利于我国东部夏季多雨带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冬季南印度洋偶极子 (SIOD) 年代际异常处于正位相时,夏季500 hPa中高纬度地区位势高度为正距平,阻塞形势发展,经向环流盛行,有利于冷空气南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位置略偏南、偏西;850 hPa风场距平场上,北方地区为一反气旋性异常控制,异常偏北气流延伸至我国南方地区,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偏强。这种环流配置使得副热带锋区偏南,夏季多雨带位于华南及东南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6.
大连地区冬季气温异常与前期印度洋海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近40a全球海温、500hPa高度场、300hPa纬向风场和海平面气压场月平均资料以及大连地区冬季的气温资料,分析了大连地区冬季气温异常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大连地区冬季气温异常与前期印度洋海温异常的相互联系。结果发现:影响大连地区冬季气温的海温异常关键区位于5°S~5°N、60°~75°E,关键影响时段为当年的4~7月;长时间的海气相互作用使前期的海温异常影响了后期的大气环流,在关键海区冷、暖水年,海平面气压距平场、500hPa高度距平场、300hPa纬向风距平场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其中西伯利亚高压、极涡的位置、东亚大槽的强弱、极锋急流都差异显著,从而导致大连地区冬季气温的异常。  相似文献   

7.
胡坚  费亮  季明珠 《气象学报》1990,48(3):355-364
本文分析了33年(1951—1983年)逐月平均的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距平(SSTA)、热带西北太平洋500hPa高度距平和西北太平洋台风频数距平资料,指出:赤道东太平洋热力状况的异常对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有明显影响。进一步对于1982—1983年的厄尼诺过程进行诊断分析,认为,SSTA异常可以通过经圈环流改变中、低纬环流的相互作用,以此来制约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即:当赤道东太平洋出现暖水时,北半球的哈得来环流加强,导致中纬度上空西风带加强、斜压扰动向南发展,结果,北半球副热带高压滞留在较低纬度、热带盛行东风气流,形成了不利于西北太平洋台风发生、发展的大尺度环流条件。  相似文献   

8.
西北太平洋台风累积动能气候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丽娜  高建芸  孙健  武锦霖 《气象》2013,39(8):995-1003
应用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提供的热带气旋数据、NCEP再分析资料和英国Hadly中心海表温度资料,分析了年台风累积动能(ACE)异常年气候特征及气候背景.结果表明:年台风累积动能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ACE异常年份由于季风槽东伸的经度、越赤道气流通道和强度以及副热带高压位置的显著差异,造成台风频数、强度和生命史的差异;当5-8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为正距平、西南太平洋海温负距平时,通过异常沃克环流和局部哈得来环流的下沉支向西北太平洋输送跨赤道南风,导致该年西北太平洋ACE增多,反之该年ACE减少.  相似文献   

9.
盛夏副高脊线异常变化对我国气温影响及海气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1—2006年全国160站盛夏(7—8月)气温资料、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和北太平洋海温场资料,分析了盛夏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异常变化对我国气温的影响及其与500hPa大气环流和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结果发现:盛夏副高脊线异常偏北年主要集中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副高脊线异常偏南年则主要集中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盛夏副高脊线位置与长江流域及其以北至黄河中下游以南的我国中东部广大地区气温存在着很好的正相关关系;盛夏副高脊线位置异常变化与东亚中纬度500hPa上空西风环流强弱变化密切相关,前期3月白令海至阿拉斯加地区500hPa高度场异常变化对盛夏副高脊线位置变动有着较好的指示性,前期北太平洋海温距平分布型,尤其是前期3月北亚热带海区关键区海温、加利福尼亚海区关键区海温和关键区综合海温指数对盛夏副高脊线位置异常变化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08年5月东北冷涡持续性活动的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美国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和中国辽宁地区逐日降水资料,对2008年5月东北冷涡异常活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5月东北冷涡活动较比历年明显偏多;500 hPa月平均高度场在50°—180°E范围内为典型的“Ω”阻塞高压环流形势,乌拉尔山与贝加尔湖之间的高压脊明显偏强;高度脊加强或维持时,在高度脊后西南方有暖平流输送,高度脊减弱阶段,在高度脊后西北方向有强冷平流输送;东北冷涡频繁活动时,贝加尔湖到中国东北地区高度场表现为强负距平,副热带高压与东北冷涡的位置密切相关,中国大陆东部副热带高压较比历年弱且位置偏东时,出现中涡的几率增大。  相似文献   

11.
盛夏副高脊线异常变化对我国气温影响及海气背景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1951—2006年全国160站盛夏(7—8月)气温资料、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和北太平洋海温场资料,分析了盛夏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异常变化对我国气温的影响及其与500hPa大气环流和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结果发现:盛夏副高脊线异常偏北年主要集中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副高脊线异常偏南年则主要集中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盛夏副高脊线位置与长江流域及其以北至黄河中下游以南的我国中东部广大地区气温存在着很好的正相关关系;盛夏副高脊线位置异常变化与东亚中纬度500hPa上空西风环流强弱变化密切相关,前期3月白令海至阿拉斯加地区500hPa高度场异常变化对盛夏副高脊线位置变动有着较好的指示性,前期北太平洋海温距平分布型,尤其是前期3月北亚热带海区关键区海温、加利福尼亚海区关键区海温和关键区综合海温指数对盛夏副高脊线位置异常变化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影响陕西夏季降水主要因子及增量预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1959—2008年夏季(6—8月)NCEP/NCAR月平均500 hPa高度场、海表温度再分析资料及ERA-40气候指数、国家气候中心74项环流特征量等资料,经普查得到6个影响陕西夏季降水的主要因子,分别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指数、赤道平流层准两年振荡指数、低层越赤道气流指数、大气角动量指数、赤道太平洋海温、赤道500 hPa高度。将这些主要因子的年际增量、距平与陕西夏季降水的相关性及其所建立的预测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因子年际增量具有明显的信号放大作用,增量因子的相关系数平均比距平相关系数高0.1左右;主要因子和夏季降水存在各自的长周期变化,造成其相关性不稳定,经过增量变换后,可以有效滤掉长周期变化,提高因子质量和预测模型的稳定性。前一年秋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增量分布与陕西夏季降水相关密切,当该区域出现正增量分布时,当年夏季(6—8月)700 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偏西,形成陕西夏季多雨的环流形势;反之,当该区域出现负增量分布时,当年夏季700 hPa副热带高压位置异常偏东,形成陕西干旱少雨的环流形势。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51-2006年西南地区春季4~5月温度资料和北半球500 hPa高度及北太平洋海温资料等,通过合成分析、相关分析及关联表方法,研究了西南地区春季气温的气候变化及其与北半球500hPa高度场、热带海温场和南方涛动的联系.结果表明:西南地区春季气温具有明显的年代际气候变化特征;春季异常冷暖年份,北半球500 hPa高度距平场和热带海温距平场分布具有明显不同;前期1~3月北半球诸副热带高压体强、弱变化和前期8月~2月热带海温,尤其是前期12月~1月NINO 3区海温高低变化对西南地区春季气温具有很好的预测指示性,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前期8~9月南方涛动强、弱变化对西南地区春季气温也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它们之间负相关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2017年冬季内蒙古气温偏低,冬季各月气温偏低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利用107站1961—2017年冬季各月气温资料、NECP环流场和NOAA海温场资料,从欧亚环流特征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影响角度,分析了2017年冬季气温异常偏低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2017年冬季气温以偏低为主,且东部地区持续异常偏低特征比较突出;(2)北半球500hPa高度距平场上,欧亚中高纬度环流形势呈现出与异常偏冷年的环流特征;(3)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冷、东亚冬季风偏强均是导致内蒙古东部地区冬季异常偏冷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71—2019年大连地区6个气象台站的降水资料,NCEP/NCAR逐月髙度场、风场、气压场和水汽场等再分析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130项气候系统监测指数资料,采用合成和相关分析等统计诊断方法,对比分析了大连地区7月降水偏多和偏少年对应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诊断分析2018年7月大连地区降水异常偏少的事实和成因。结果表明:2018年7月大连地区处于降水偏少的气候背景,是1971年以来降水最少的时期。500 hPa位势高度场上30°—50°N的东亚大陆位势高度偏高,东亚沿岸由南至北为“负—正—负”的高度距平分布,中国华北—中国东北—日本海为位势高度正距平,东亚大槽偏东和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脊线和北界位置异常偏北,是历史同期最偏北的年份,深厚暖性高压影响大连地区,且稳定维持,从而引起该地区持续受异常下沉运动控制;同时850 hPa菲律宾附近至日本以南地区维持异常的气旋式环流,并且整层处于水汽通量异常辐散区域,不利于水汽汇合形成降水。以上是造成大连地区降水异常偏少的主要原因。其中,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偏强、脊线和北界位置异常偏北对大连地区降水异常偏少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6.
江西2003年夏季罕见高温气候诊断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500hPa环流特征分析表明,副高异常强盛是造成2003年江西夏季罕见高温的主要原因。利用1959-2002年资料对江西夏季高温与同期和前期500hPa高度场、海温场进行相关普查以及高、低温年合成对比分析发现,上年10月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温偏高、当年1月500hPa高度场新地岛附近为负距平;10月海温与次年夏季副高关系较好。用海温对夏季高温进行了预测试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汛末3场连续北上影响吉林省的台风环流背景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场台风连续北上出现在拉尼娜现象形成至加强期;副热带高压和南亚高压对台风有一定阻挡和引导作用,有利于台风从两高压之间经过,北上影响东北地区;东北地区低压环流异常偏强;200hPa均处于高空急流入口区的右侧,急流一方面将降水凝结释放潜热输送走,保持台风内部暖心结构,另一方面入口区右侧偏差风辐散抽吸作用有利于上升运动的维持和加强;8—9月亚洲经向环流明显,纬向环流偏弱,有利于冷空气南下活动,同时经向环流偏强也有利于中低纬度系统北上;8—9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和强度指数均明显偏强,8月中下旬副热带高压脊线较历年同期明显偏北,西伸脊点偏东,强大的副热带高压退居海上,为台风沿着副热带高压外围气流北上提供了有利的环流条件.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实际资料分别计算了按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暖及异常冷年份的多年平均各月海平面及500、100百帕北半球气压距平场,着重分析了海温异常与副热带、热带环流相互影响的一些事实。发现副热带高压对海温异常的响应冬、夏是有差异的,这对热带信风在E1 Nino年夏季减弱,而在冬季渐趋加强起了一定作用。最后,对这种相互影响的过程及其原因作了一些定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2005年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及其对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文玲 《气象》2006,32(4):68-73
2005年北半球主要环流特征为,50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明显偏强,位置总体偏西偏北,春季副高位置异常偏西;东亚地区夏季500hPa位势高度距平场上大部地区为正距平分布,贝加尔湖南部为正距平中心。亚洲中纬度经、纬向环流交替出现,冬季经向环流异常发展,造成我国东部地区气温异常偏低;夏李纬向环流发展,同时东亚夏季风偏强,汛期主要雨带位置位于淮河流域。冬、春李热带对流活动减弱,入夏以后迅速加强,台风活动活跃。热带海洋为暖水位相。在海洋和大气环流的共同影响下我国天气气候发生了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20.
北太平洋中纬度负海温异常对副热带高压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T42L9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研究了1993年夏季北太平洋中纬度海温异常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数值试验结果表明:(1)中纬度地区负距平海温异常对其南侧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形态和脊线位置都有影响,负距平海温异常试验的500hPa副热带高压的形态明显比气候平均海温试验更接近于NCEP资料实况,对流层中下层副热带高压脊线的平均位置也比气候平均海温试验要偏南,与实况比也更接近了;(2)在500hPa上,北太平洋中纬度负距平海温异常在其南侧产生的高度扰动使副热带高压向南偏移,而在其北侧产生的高度扰动则沿北太平洋中高纬度、北美中高纬度、北大西洋和欧洲南部以及地中海和北非地区的大圆路径传播,并影响和改变整个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变化。1993年夏季北太平洋中纬度异常的低海温可能是该年盛夏6、7月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异常偏南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