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利用2006年和2007年太原地区的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了太原地区地闪的日变化、月变化、闪电强度、闪电密度等特征结果表明:太原地区的正地闪比例明显低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其它城市;总地闪和负地闪的日变化呈典型的双峰变化正闪的双峰特征不明显;太原市辖区北部和阳曲县是闪电频发的中心地带,闪电空间分布中心与冰雹发生源地和影响区对应一致;闪电多发区与地形、气候背景以及城市热岛效应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2.
兰州周边地闪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2000年和2002年设在兰州的闪电定位仪资料,分析了兰州周边地区地闪的日频次变化、强度谱分布和累计百分数、日均月变化、闪电密度、极性等特征,并与山东地区的分布做了比较。结果表明,兰州周边地区的云—地闪电中负闪占绝大多数,正闪的平均强度大于负闪,正负闪的比值在午后至次日凌晨大于其均值;总地闪和负闪的日变化呈典型的双峰变化,正闪的双峰特征不明显;兰州西南偏南的渭源和陇西县是闪电频发的中心地带,闪电空间分布中心与冰雹发生源地和影响区对应一致;闪电多发区与地形和气候背景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闪电定位系统异常对闪电定位资料影响的显著性,分别利用闪电的时空分布、地闪强度对浙江省2008年和2007年全年闪电定位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和t检验.结果表明,2008年与2007年闪电时间变化特征差异不显著,时变化和月变化都有较好的一致性;而空间分布特征变化显著,大多数区域闪电密度都出现了明显变化;地闪强度(包括正...  相似文献   

4.
基于河池市2006-2014年的闪电定位资料,对河池市地闪时空分布及强度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池市负地闪占总地闪的94.9%,夏季是地闪最频发的季节,地闪的四季日分布均基本呈"U"型变化,其中夏季的午后峰值时间相对提前并会维持一段时间;河池市的闪电密度分布呈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减少的趋势,而强度分布与密度分布呈反向变化;河池市闪电强度主要集中在10~50KA,拟合得到河池市雷电流(0~210k A)累积频率公式,相关系数为0.99879。  相似文献   

5.
北京地区闪电特征初探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何晖  李宏宇 《气象科技》2005,33(6):496-500
对信息产业部第22所研制的XDD03A雷电探测系统获取的2000~2003年北京地区云-地闪电资料进行了闪电的日变化、月变化、闪电的强度、闪电密度、极性等方面的分析,研究了北京地区的闪电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云地闪中负闪占大多数;正闪的平均强度大于负闪;闪电的发生有明显的日变化,呈双锋双谷形式;最多闪电日数出现在7月和8月,几乎每天都出现闪电,而闪电次数最多则出现于8月份。北京地区闪电分布主要集中于4个区域,闪电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及下垫面的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6.
2007年浙江地区梅雨期闪电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刘岩  王振会  张慧良 《气象科学》2009,29(2):225-229
基于浙江省闪电探测网获取的地闪资料,从闪电的空间分布、日变化、强度等方面分析了2007年浙江地区梅雨期的闪电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浙江地区梅雨期闪电的空间分布与地形有关;云地闪中负闪约占97%;地闪具有明显的日变化,总体呈单峰单谷形式;地闪的强度与频数存在反位相的关系.另外,本文对闪电与降水的关系进行初步分析,发现2007年浙江地区梅雨期降水与正地闪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得到午后累计降雨量与对应时段内正地闪频数的回归方程P=8.8016R+491.54,相关系数r为0.3.  相似文献   

7.
雷州半岛盛夏闪电活动特征及其与降水的联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雷州半岛2007年7、8月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了闪电活动与24 h降水量及雨强的关系,结果表明:雷州半岛盛夏地闪频数的最大值中心在其东侧海面上,地闪高发带沿海岸线呈南北向分布;地闪频次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特征,13:00~18:00为闪电高发时段;无闪电时,有41.3%的降水事件24 h降水量≤1 mm,61.5%的降水事件雨强≤1 mm·h-1;有闪电时相应的事件概率分别为25.9%和37.7%;24 h降水量>30 mm的事件大多发生在有闪电的情况下,无闪电时极少发生;雨强概率分布的日变化特征不明显;有闪电活动时,雨强均值变化幅度加大.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6--2009年安徽省LD—II型闪电定位资料,对马鞍山地区闪电时空分布特征的分析表明,马鞍山地区以负闪为主,负闪占总闪电数的98%,平均闪电强度44.5kA。正负闪电发生的频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闪电季节变化上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7月,集中发生在5—9月的雨季,占总闪电频次的97%;闪电日变化上呈双峰型,峰值出现在14:00和21:00。闪电强度冬季低、夏季高,多集中于20~30kA之间。平均地闪密度有两个明显的极大值中心,一个是穿越和县和含山中部的狭长带状区域,另一个集中在和县北部。平均闪电强度和平均地闪密度在空间上呈相反的分布形式。利用实测的地闪密度与雷暴日的关系得出了适用于马鞍山地区1市3县的地闪密度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9.
山东地区闪电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98~2000年山东地区雷电探测网获取的云对地闪电资料,从闪电的日变化、闪电的强度、闪电密度、极性等方面研究了山东地区的雷电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云地闪电中负闪占绝大多数;正闪的平均强度大于负闪,在闪电强度较小和较大时发生的正闪占总正闪电总数的比例相应地高于负闪;闪电的发生也有明显的日变化,总体呈双峰双谷形式;闪电的空间分布与地形有关,也与下垫面的性质有关。对部分城市市区闪电密度的统计分析表明,济宁、莱芜、滨州、泰安、济南等位于鲁中地区的城市更应加强人工防雷工作。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区域闪电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利用2006-2010年江苏省气象部门闪电定位系统的观测资料,对南京、苏州、徐州、南通和连云港5个代表性地区闪电频数的季节、月、日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闪电强度分布区间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了各地闪电分布差异和全省闪电活动特征。结果表明,5个地区四季负闪均多于正闪;闪电频数年变化显著,南京峰值出现在7月,其他地区出现在8月;闪电日变化特征明显,各地区峰值出现在14:00—17:00。全省闪电频数的空间分布不均衡,苏南大于苏北和苏中地区,南京、镇江、常州部分地区分布着多个闪电密集中心。大部分闪电强度集中在20~50kA,100kA及以上的闪电很少,各地区正闪强度均高于负闪。  相似文献   

11.
采用2007—2010年我国中部协作区5省52个闪电监测站的闪电定位资料,对4个季节闪电的日变化,强度、陡度变化和闪电密度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4个季节正负闪电出现峰值的时段及日变化曲线不完全相同,夏秋季节的午后到傍晚(12—20时)是闪电高发时段,呈现单峰变化,峰值出现于16—18时,而冬春季节的午夜和凌晨(20—2时)是闪电高发时段,呈现单谷变化,10—14时达到谷值;2)4个季节闪电强度、陡度变化不大,正闪强度和陡度高于负闪,夏季闪电陡度最高,冬季闪电强度最大;3)正负闪强度主要分布在10~40 kA段,90%以上的闪电强度不大于80 kA,100 kA以下的闪电次数占闪电总数的95.5%;4)5省闪电密度时空分布季节性差异明显,春季北部小,中部大,南部小,夏季开始逐渐向北增大,秋季又开始向南增大,冬季再次向北增大.  相似文献   

12.
苏州地区雷电分布规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利用苏州地区2002~2004年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地闪的月变化、日变化、强度、闪电密度等特征。结果表明,苏州地区地闪的月变化呈单峰分布,而日变化则呈双峰分布,夏季19时左右是该地区强对流天气最易发展成熟的时段;雷电流强度不大于104A所占比例最大,强度大于104A的强雷电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以正闪为主;苏州市区是闪电频发的中心地带;闪电多发区与当地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2008-2011年共4 a的黑龙江省气象部门闪电定位系统的观测资料,对哈尔滨、黑河、牡丹江、齐齐哈尔、绥化和佳木斯6个代表性地区闪电频数的季节、月、日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闪电强度分布区间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了各地闪电分布差异和全省闪电活动特征。结果表明6个地区四季负闪大多多于正闪,闪电频数年变化显著,各城市峰值均出现在7月。闪电日变化特征明显,各地区峰值均出现在13-15时。全省闪电频数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其中绥化地区总闪电频数最高,哈尔滨其次。大部分闪电强度集中在20-50 KA,100 KA及以上的闪电很少,各地区正闪强度均高于负闪。  相似文献   

14.
基于浙江省ADTD闪电定位系统监测的近十年地闪资料,研究闪电定位系统不同定位方式的探测效率,分析了各定位方式监测到的地闪频次的时空分布以及强度特征。结果表明:2站定位监测的地闪占总地闪的1/3多,4站定位监测的地闪占1/2左右,3站定位监测的地闪最少。各定位方式监测的地闪占比与日地闪数呈近似指数分布特征,日地闪数小于500次,地闪资料以2站定位为主。2站定位监测的正、负地闪强度只有4站定位地闪强度的1/2左右。在空间分布上,2站定位监测的地闪主要集中在各站点周边,且以各站点的连线呈放射状分布,空间分布不合理。多站定位数据的占比一定程度上可用来说明闪电定位数据的质量,为合理使用地闪资料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利用雷暴日资料和闪电定位资料对贵港市的闪电活动特征进行分析,内容包括对贵港市气候特征、雷暴日年际变化情况、雷暴日月平均变化情况、地闪时频度特征、闪电密度分布特征、雷电流强度分布特征等进行逐一分析和研究。最终总结出了贵港市闪电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比分析2008年北京及其周边地区SAFIR(Surveillance et Alerte Foudre par Interferometrie Radiometrique)和ADTD(Advanced TOA and Direction system)两套闪电定位系统观测的地闪资料,结果显示:SAFIR系统探测的正地闪次数、负地闪次数均比ADTD系统偏少,但二者探测到正地闪和负地闪的日变化、月变化特征基本一致。SAFIR系统探测的正地闪百分比ADTD高。SAFIR系统的地闪高值区主要在偏南部,而ADTD系统的正地闪电流强度高值区流高值区主要在偏北部,地闪低值区分布基本一致。SAFIR系统探测的正地闪、负地闪电流强度小于ADTD系统的观测值,前者探测的正地闪电流强度日分布中整体比后者小约25 k A,负地闪电流强度日分布则小约10 k A。二者观测的电流强度日变化、月变化变化特征基本一致。ADTD负地闪电流累积概率分布整体和IEEE工作组给出范围较为接近。SAFIR系统探测的正地闪电流强度高值区空间分布较集中,而ADTD系统的空间分布相对较均匀分散。整体而言,两者探测的闪电时间分布特征较为接近,而闪电次数和强度分布特征有差别,对于出现差别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利用我国中部五省52个闪电监测站2007—2010年闪电定位资料,分析该区域闪电的电流强度、陡度、频数、闪电密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部五省云地闪电中负极性闪电数均占总闪数的95%以上;正闪平均强度为66.47 kA,负闪平均强度-44.22 kA;闪电频数日分布曲线呈单峰单谷型,最多时段在14—20时,较少时段...  相似文献   

18.
利用湖北省2006—2011年13个ADTD站的闪电定位资料,对黄冈地区的闪电频次、电流强度与极性等方面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冈地区以负闪电为主,负闪电占总闪数的97.4%,平均闪电强度为37.59 kA;正闪电仅占总数的2.6%,平均闪电强度47.36 kA。正、负闪电的发生频次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闪电频次的日变化呈双峰值型,高峰值出现在16时与19时。季节变化呈明显单峰值特征,4—9月闪电次数占总闪数的94.6%,其中6—8月占83.6%。闪电高密度区主要集中于黄冈中部的黄州、团风、浠水及罗田南部地区,密度值普遍在80次(/25 km2.a)以上。雷电流强度值主要集中在10~60 kV之间,占总次数的89.1%。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14年闪电定位资料,采用数学统计方法对比分析了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的闪电频次、闪电强度的逐月变化特征,以及闪电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闪电频次呈单峰型变化,峰值出现在6月,早于低海拔地区,云贵高原月平均闪电频次比青藏高原多。(2)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平均正闪强度均大于负闪;闪电强度0~100kA的频次最多。(3)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闪电活动空间分布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青藏高原闪电多发生在高原的东南部和中部,西北部较少,西南区域发生闪电极少;云贵高原全部区域均有闪电发生。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河南省气象部门提供的ADTD雷电探测系统2006-2010年的闪电资料,分析了河南地区云地闪电的月变化、日变化及闪电密度和闪电强度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云地闪中负闪占绝大多数,占总闪电的96.54%,但正闪平均强度比负闪大.闪电密度大的地区集中在山区和平原过渡区及河网密集、水域分布较广的地区.地闪主要出现在夏季,占全年的91.50%;气温较高的季节里,正闪占闪电总数百分率较低,反之较高.闪电的发生有明显的日变化,集中在13-24时,最大值出现在17时.正、负闪电的强度主要集中在10~60 kA,大于100 kA的闪电主要分布于豫西、豫南和豫东部分地区,且闪电强度较大的地区,闪电密度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