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三维强风暴动力-电耦合数值模拟研究Ⅱ:电结构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利用文献 [1]所建立的三维强风暴动力 -电耦合模式模拟研究了CCOPE(CooperativeConvectivePrecipita tionExperiment)计划 1981年 7月 19日的一次强雷暴过程 ,分析了该雷暴云中电结构的时空演变特征和形成机制 ,讨论了起电、降水和对流三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感应和非感应起电机制是雷暴云电结构形成的主要机制 ,冰相物的出现大大增强了雷暴中的起电过程。雷暴云中最大电场出现的时间与最大固态降水强度的出现基本同时 ,但比最大液态降水强度和最大上升速度出现的时间略有滞后 ,云中最大上升速度与最大液态降水强度基本同时出现。云中最大电场出现的时段正好是最大上升速度达到最大值后回落的阶段。雷暴云中起电活动的强弱还受云中微物理过程的发展和冰相物出现时间的影响 ,对流运动与起电过程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对流运动影响着云中的凝结和冻结过程 ,从而与冰相物出现的时间有关。而仅仅依靠对流运动对正负离子的输送机制不可能产生云中接近放电的临界电场。  相似文献   

2.
春季吉林地区层状冷云中冰晶的形成与雪晶增长特点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963年春季,利用铝箔取样技术对吉林地区的降水性层状冷云中的冰晶、雪晶进行了飞机观测。本文摘要给出云中冰晶与雪晶浓度的空间分布、雪晶形状和温度与晶体浓度的关系、雪晶直径随高度的变化以及在一次探测中观测到的雪晶谱的变化特点等观测结果。并根据这些资料对云中冰晶的形成、增长和云中固态含水量大小等问题做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三维强风暴动力-电耦合数值模拟研究Ⅱ:电结构形成机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文中利用文献[1]所建立的三维强风暴动力-电耦合模式模拟研究了CCOPE(Cooperative Convective Precipitation Experiment)计划1981年7月19日的一次强雷暴过程,分析了该雷暴云中电结构的时空演变特征和形成机制,讨论了起电、降水和对流三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感应和非感应起电机制是雷暴云电结构形成的主要机制,冰相物的出现大大增强了雷暴中的起电过程.雷暴云中最大电场出现的时间与最大固态降水强度的出现基本同时,但比最大液态降水强度和最大上升速度出现的时间略有滞后,云中最大上升速度与最大液态降水强度基本同时出现.云中最大电场出现的时段正好是最大上升速度达到最大值后回落的阶段.雷暴云中起电活动的强弱还受云中微物理过程的发展和冰相物出现时间的影响,对流运动与起电过程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对流运动影响着云中的凝结和冻结过程,从而与冰相物出现的时间有关.而仅仅依靠对流运动对正负离子的输送机制不可能产生云中接近放电的临界电场.  相似文献   

4.
周秀骥  秦仁忠 《气象学报》1964,34(1):103-110
给出了带电水滴不稳定形变时临界电场强度的理论公式,它和Macky的实验结果很符合。这结果表明,在雷雨云中电场强度值只要达到5,000伏/厘米,雨滴表面即可以产生火花放电,而可能触发云中闪电的形成。这时,由于雨滴表面放电,云中离子增加到10~(10)个/厘米~3,而大大加强了云中导电率。最后,当云中场强达到临界值时,由于雨滴的不稳定形变,3.2公分的雷达回波强度可以突然增强20倍。  相似文献   

5.
本利用布设在黄河上游增雨基地的地基双频段(31.65GHz和23.87GHz)微波辐射计遥感资料反演了黄河上游地区秋季云中液态水含量,计算分析得到该地区的云中液态水含量的反演公式,并揭示了该地区降水前后云中液态水含量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6.
不同天气系统层状云微物理特征个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黎明  牛生杰  王俊 《气象》2014,40(3):327-335
利用PMS粒子测量系统和机载温湿仪观测获取的吉林省2007年5月15日高空槽和5月28日冷涡天气下降水云垂直探测资料,对比分析了两次不同天气系统下形成降水过程中云系的宏微观结构特征。结果发现,高空槽影响下的As云中云滴数浓度最大值比冷涡影响的As-Sc云系高一倍;液态水含量方面,高空槽系统下As云中在0℃附近取得最大值,冷涡系统下As-Sc云系中,最大值出现在上层As云中-4.8℃左右处。高空槽系统影响下的As云中,FSSP-100、2D-C和2D-P探测到的粒子数浓度、含水量和平均直径随高度呈不均匀性分布;而冷涡影响的As-Sc云中,FSSP-100测得As云中粒子平均直径远大于Sc,2D-C和2D-P探测到的上层As云中粒子浓度和液态含水量分布相对均匀,而下层Sc中粒子浓度、液态含水量值和平均直径都很小,这是由于云层之间存在干层,使As云中的部分大云滴和雨滴在下降过程中迅速蒸发,不利于降水形成。不同高度层FSSP-100测得的粒子平均谱分布均差异较大。对云中可播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高空槽影响的As云中可播区均为强可播区,冷涡系统影响的As-Sc云中可播区的1/2为强可播区。  相似文献   

7.
1963年4-6月吉林地区降水性层状冷云中的冰晶与雪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孙可富  游来光 《气象学报》1965,37(3):265-272
1963年4—6月,在吉林地区15次降水性层状冷云的飞行中,用铝箔取样器观测了云中的冰晶与雪晶,共取得432份样品资料。本文将利用这些资料,研究降水性层状冷云中冰晶与雪晶的一般特征。其结论有:(1)云中冰晶(直径为1.1—0.3毫米)的平均浓度为26.2个升~(-1),雪晶(平均直径为1毫米)的平均浓度为0.18个升~(-1);(2)浓度频率的分布较集中,大多集中出现于平均值的一倍以内;(3)云中冰晶与雪晶的平均状况与云顶温度及高度密切相关,云顶温度愈低,高度愈高,云中冰晶与雪晶的平均浓度愈大;(4)云中不同温度或不同高度处的冰晶与雪晶状况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8.
含水量、温度与云中能见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祖凡 《气象》1994,20(10):40-41
含水量、温度与云中能见度的关系江祖凡(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庐山云雾试验站,332900)我国有很多高山气象站,有大量的云中能见度与云中温度资料,能否将云中能见度、温度与云含水量之间建立起一种关系?本文试图解决这两个宏观物理量与一个微观物理量之间的关系问...  相似文献   

9.
卫星微波被动遥感云中液态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姚展予  彭亮 《气象学报》2009,67(2):331-341
卫星微波被动遥感云中液态水的研究在近30年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卫星遥感仪器的不断进步、探测精度的不断提高为卫星微波被动遥感云中液态水提供了技术和资料保障,在此基础上针对卫星微波被动遥感云中液态水技术而发展的一些统计反演方法和物理反演方法不断地得到改进、完善和提高.文中主要就各个时期发展的主要反演方法做了简要回顾,概括了这些反演方法的关键技术,评述了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由于海表和陆表的辐射特性的巨大差异,分别就海洋上空和陆地上空云中液态水的统计和物理反演技术方法进行了综述,并进行了比较.针对地表比辐射率这一制约陆地上空云中液态水反演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也进行了相关评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一维积雨云双参数模式模拟福建省的暖底积云自然降水过程和催化过程。模拟结果表明:暖云催化影响了降水的演变过程,不仅使总降水量增加,而且改变了降水的分布,使降水提前出现。冷云催化对降水过程没有发生明显的影响。对催化云和自然云云水和雨水含量的模拟表明:暖云催化使云中碰并过程提前出现,导致催化云中云水含量明显少于自然云中的云水含量:催化云雨水含量先是明显大于自然云中的雨水含量,随后明显小于自然云中的雨水含量。  相似文献   

11.
华北层状冷云降水微物理特征及人工增雨可播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孙鸿娉  李培仁  闫世明  孙国德  晋立军  封秋娟 《气象》2011,37(10):1252-1261
利用DMT探测平台对2009年3月11日山西云降水观测外场试验区的一次云降水过程实施了综合探测,综合分析了此次云降水过程的宏微观物理特征。计算了云中过冷水含量距0℃层高度(1500m)的垂直分布:云中过冷水含量最大值出现在0℃层高度以上400 m处,其最大值为0.416 g·m^-3,之后随着距0℃层高度的增加,云中过冷水含量迅速减小,到0℃层高度以上600 m处基本为最低,之后直到云顶,云中过冷水含量维持低值。CDP探头探测的云中粒子浓度以及CIP探头探测的云中大粒子浓度应作为判别云中可播度的两项主要指标,CDP探测的粒子浓度不小于30个·cm^-3的云区才具有一定的可播度,其中CIP探测的大粒子浓度小于10个·cm^-3时,可确定为强可播区。云滴浓度随高度变化呈多峰分布,云中粒子谱型主要为双峰或多峰型。此探测过程中典型区域的粒子谱中均出现第二峰值的区段,分析表明只有当云粒子浓度不小于30个·cm^-3时,相应云区才具有一定的可播度。  相似文献   

12.
云中冰晶尺度谱特征与分布函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万奎  严采蘩 《气象》1987,13(11):13-17
本文给出了我国北方混合性、冷性层状云中冰晶(直径范围18—334μm)尺度谱分布特征和分布函数。冰晶尺度谱可归纳为单调下降和非单调下降两大类型,分布函数可用指数关系系N=N_0exp[-λD]来拟合,相关显著水平α<0.01的样本,占本文统计的样本99%以上。 冷性云中,谱分布参数N_0和λ随云中温度降低而增大,在云中温度T<-10℃时,增大更为明显。谱分布参数N_0和λ之间可用幂指数关系N_0=σ_iλ~(βi)来拟合,相关显著水平α<0.01。系数σ_1、β_i与云中有无冰晶繁生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92年8月13日切变线影响过程,实施了高炮人工增雨作业。作业区大部分降雨30-80mm,局部120mm,增雨效果显著。这表明,此次催化的云体一积雨云是最佳的高炮作业云体。由于影响本区的云体0℃层高度在5km以上,作业采取70′度和80度的高射角发射,爆炸点高度在5km以上,碘化银炮弹可直接进入负温层。碘化银微粒随云中上升气流和湍流在云中继续上升和扩散.不仅延长了碘化银微粒在云中的滞留时间,而且也使人工冰核可捕获到更多的过冷水滴.增大降水。此外.还采用分次作业的方式,使云中保持一定的人工冰核浓度,让云中含水量更多地转化为降水。  相似文献   

14.
有云泡结构的对流云中降水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华英  李桂忱 《气象学报》1980,38(3):260-268
观测事实表明,对流云中分布着许多不同大小的云泡,本文根据这一事实讨论有云泡结构的对流云中降水粒子形成的问题。我们考虑在云泡中的含水量和垂直气流均比云泡外的云中的值大,因此这是一个含水量和垂直气流同时起伏条件下滴在云中随机生长的模式。 根据滴在云中碰併增长的公式,我们推得一个重要的关系:即对于任何滴同样的半径增量,通过云泡所需移动的距离要比在云泡外的云中所需移动的距离少,而这个距离的差值仅与云泡的特性有关,与滴的初始大小无关,因此滴在云中经过若干云泡的生长就由一个排列问题转变为组合问题,这就便于我们讨论摘随机穿过若干云泡的生长。 计算结果表明,有云泡结构的云中,比较薄的云就可以形成较大的水滴或冰雹,或者说降低了形成降水对云厚的要求。本文还计算了云泡特征量对降水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用TRMM/TMI估算HUBEX试验区的云中液态水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文中应用热带降雨测量卫星微波成像仪的微波遥感资料反演云中液态水。由于微波成像仪85.5 GHz通道对云中液态水非常敏感,通过离散纵坐标矢量辐射传输模式,运用迭代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反演出陆地上空非降水云中的液态水路径。在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分循环试验中,分别运用微波成像仪85.5 GHz垂直极化单通道和微波成像仪85.5 GHz极化亮温差两种方法来估算陆地上空的云中液态水路径,反演结果与地基微波辐射计的测量结果是较为一致的。当地表比辐射率或地表温度误差较大时,用极化亮温差法估算云中液态水路径相对较好,尤其是对于低云,因为该方法对地表温度不敏感。  相似文献   

16.
液态CO2人工引晶后云微物理和降水变化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飞机探测仪器观测到的云中粒子微观结构,结合卫星、雷达和常规天气资料,分析了人工增雨作业前后云的宏、微观物理结构和降水变化。结果表明,作业后影响区云中的冰晶浓度、雨滴直径比对比区有明显增加,云中过冷水减少;对比区降水回波强度和强回波区面积变化不大,而影响区最大回波强度增大,强回波区的面积扩大,降水增加。这与影响区云中降水粒子增多、直径增大是一致的,这些结果说明了液态CO2催化层状云的物理响应。  相似文献   

17.
云水收集器及其观测结果的简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介绍了我们自制的云水取样器,野外实验表明这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取样装置。成都地区和重庆地区云中和地面雨水pH值比较说明两个地区的雨水酸化过程正好相反,雨滴从云中落到地面,前者是碱化过程,后者则为酸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寿县地区云中液态水含量的微波遥感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利用地基双频(22.235GHz(1.35cm)和35.3GHz(8mm))微波辐射计和热带降雨测量卫星微波成像仪(TRMM/TMI)两种被动微波遥感资料分别反演安徽寿县地区云中液态水含量,运用统计回归方法得到该地区云水含量的反演公式,揭示了该地区云中液态水含量存在一个阈值0.4mm,当云中液态水含量超过这一阈值时,该地区一般就会出现降水。在降水发生之前,水汽和云中液态水含量均会出现一个显著增加的过程,而在降水结束之后则会出现一个显著减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朱士超  郭学良 《气象学报》2014,72(2):366-389
利用中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环北京地区3架飞机联合云探测试验数据,分析了2009年4月18日和5月1日两次积层混合云中冰晶形状、分布与增长过程。结果表明:飞机在0—-16℃范围的云层内观测到的冰晶形状主要包括板状、针柱状、柱帽状、辐枝状和不规则状。云中低层的冰晶形状受云顶温度影响,云顶温度不同,冰晶形状不同,当云顶温度高于-8℃时,云中低层的冰晶以板状和针柱状为主;当云顶温度低于-13℃时,在云中低层可观测到辐枝状冰晶;当云顶温度低于-18℃时,在云中低层可观测到柱帽状冰晶。同时冰晶形态还受其所处云中位置的影响,在积层混合云中的嵌入对流区含有更多的凇附状冰晶;在融化层以上,冰晶的增长过程主要包括凝华、凇附和聚合过程,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降低云中过冷水增多,冰晶的凇附增长也相应增强。积层混合云中的对流区和层云区粒子谱下落拓宽速率有明显差别,在4.8—4.2 km(-11.6—-8℃)高度层,对流区粒子谱拓宽速率为3 mm/km,而层云区为3.67 mm/km,层云中粒子拓宽增长的速率略高于对流区;而在4.2—3.6 km(-8—-5℃)高度层,对流区的粒子谱拓宽速率为6.67 mm/km,层云区为2.33 mm/km,对流区的粒子拓宽增长速率是层云区的近3倍,主要原因是对流区低层的过冷水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20.
袁成  李亚滨 《黑龙江气象》2000,(2):29-31,41
利用AgⅠ和空气混合物的扩散方程,对催化剂在高空云中的传输,扩散进行了分析,计算了龙B-1焰弹催化系统播散的AgⅠ气溶胶在云中的扩散,并给出龙B-1焰弹催化剂使用量的理论值,供在实际应用中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