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近年来,全球热浪事件频发,对环境、生态系统以及人体健康造成了重大影响。对热浪研究发展历程和研究热点与前沿进行梳理有助于为研究学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文中以热浪为主题词,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检索出1975—2019年文献2237篇,运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工具,对热浪的研究进展及演变趋势进行了图谱解读和分析。结果表明:(1)国外对于热浪的研究起步较早,在该领域拥有较多的高影响力学者以及科研机构,如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中国在热浪领域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代表机构为中国科学院。(2)热浪研究涉及的学科广泛,如气象与大气科学、环境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等,其中与环境相关的学科占主要。(3)热浪研究热点可概括为4个方向,包括热浪对健康的影响、热浪热点事件、热浪的影响因素以及热浪研究方法。(4)热浪的研究发展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起始阶段,研究重点在极端气候现象导致的热浪和热浪的时间变化特征领域;发展阶段,研究内容为1995年芝加哥热浪事件与2003年欧洲热浪事件,并关注了热浪与城市热岛的关系及热浪对健康的影响;当前研究阶段,减少城市热浪风险和海洋热浪是热浪研究领域的前沿。  相似文献   

2.
为了定量评估合肥市高温热浪对人群造成的超额死亡风险和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必要的定量数据支撑,利用2010-2016年逐年(6~9月)合肥市夏季死亡数据和同期高温气象资料,计算夏季热浪相关超额死亡,并利用流行病学的描述性研究方法来揭示合肥市高温热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总高温日数和总热浪次数对应较好,在2013年达到最大;人群超额死亡率绝大部分小于10%,同期的女性超额死亡率稍小于男性;中暑描述性统计中2013年最多,达到609例,男性和女性的比例达到2:1;中暑年龄序位分级影响中来看,急诊数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且41-50岁的急诊数显著增大。本研究表明高温热浪期间合肥市居民死亡人数有所增加,中暑发生率较高,需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以提高居民高温热浪风险认知水平并及时采取适应性行为。  相似文献   

3.
全球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尤其是高温热浪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关于热浪事件的定义一直存在着许多争议,对热浪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特征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使用气温日较差、绝对温度与相对温度相结合的热浪指标,基于9个CMIP6气候模式的多模式集合结果,评估了可持续发展情景(SSP1-2.6)、中度发展情景(SSP2-4.5)及常规排放情境(SSP5-8.5)下未来中国高温热浪事件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SSP1-2.6情景下未来热浪事件在2050年前后达到顶峰,之后趋于稳定,而在SSP2-4.5情景下,热浪频次、日数及最长持续时间均呈现上升态势,SSP5-8.5情景下热浪的增长趋势及严重程度均为最高;(2)华南、华中地区未来面临更大的热浪风险,SSP5-8.5情景下的热浪频次及强度约是SSP1-2.6的2倍及以上,SSP2-4.5约是SSP1-2.6的1.5倍;(3)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内蒙古东部干旱地区出现较大范围的热浪,结合本文中热浪定义,预示着夜间变暖是全球变暖的一个重要特征。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可持续发展、中等强迫情景下我国未来的热浪频次和强度的变化特征,为区域发展节能减排方案的制定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自然》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称,全球变暖可能会导致"海洋热浪"(即海洋表面长时间的反常高温)的发生频次更高、袭击范围更广、强度更大。研究人员指出,1982年至2016年期间,海洋热浪天数增加了1倍。瑞士伯尔尼大学的Thomas Frolicher和同事分析评估了海洋热浪特征过去的变化情况和未来的变化趋势。研究者引用了1982年到2016年的全球日均海表温度(SST)数据,以及1861年到2100年期间的12个全球地球系统模型,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高温热浪事件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且大大加剧了人群致死的风险。基于3个研究地区(南京、广州和重庆)1951—2015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和2007—2013年逐日死亡数据,首先设计了热浪强度指数来量化热浪特征;其次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构建高温热浪灾害下人群的脆弱性模型;最后采用蒙特卡洛仿真方法模拟随机高温热浪事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概率风险评估与高温热浪生命保险费率的厘定。研究发现:老年人的高温热浪死亡风险与对应的费率水平是年轻人的9~28倍;其中,高温热浪费率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反比,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费率水平较低。该研究成果为指数生命/健康保险产品的研发,为政府采取综合性的风险管理措施以减少公众健康风险等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热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研究方法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热岛效应,热浪成为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这使得热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问题成为许多国际机构,如世界气象组织(WMO)、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各国气象、环境和流行病等方面科学家关注的焦点.作者介绍近年来世界各地频繁发生的热浪及其原因、热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热浪研究的指标法、多元回归分析和天气气候分型等多种方法,同时也提出防御热浪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7.
近54年京津冀地区热浪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1960—2013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34个气象站逐日最高气温和相对湿度资料,利用高温热浪模型,辅以趋势分析、突变检验及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近54年京津冀地区热浪时空变化特征,探讨城市化对热浪变化的影响,并尝试寻找对热浪异常具有稳定指示意义的环流因子。结果表明:1960—2013年京津冀地区热浪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以20世纪70年代中期为转折,热浪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京津冀地区热浪空间格局变化整体呈南减北增,东南平原区热浪呈下降趋势,北部生态涵养区呈现增加趋势;在区域尺度上,城市化或迁站影响并未改变北京极端热浪变化趋势,主要影响以轻度和中度热浪变化为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原反气旋环流与京津冀地区热浪异常关系最为显著,对热浪异常是一种稳定且强烈的指示信号。当青藏高原高空反气旋环流异常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偏北,京津冀地区发生超级热浪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8.
高温热浪指标研究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卓  陈辉  田华 《气象》2011,37(3):345-351
根据热浪所具有的气温异常偏高(或为高温闷热)及通常要持续一段时间这两个特征,研究设计了综合表征炎热程度和过程累积效应的热浪指数作为热浪的判别指标,并提出了热浪的分级标准.利用1994和1995年7-8月武汉市逐日中暑人数和2003年7 8月上海市逐日死亡人数资料对热浪指标和分级标准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热浪指数可以...  相似文献   

9.
高温热浪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和作物生长。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高温热浪发生率的趋势是气候变化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信息。目前对于高温热浪趋势的研究大都使用最小二乘(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方法估计趋势,结合学生t检验判断趋势的统计显著性。本文审视了以往常用方法在研究我国高温热浪发生率的线性趋势时的适用性。首先,以2018年东北局部地区因当年高温日数异常多而形成离群值的例子展开,说明OLS方法估计趋势时对离群值非常敏感,造成虚假趋势。进一步,通过正态分布检验和自相关计算,发现1960~2018年中国至少有91.14%站点、90.06%格点的高温日数和92.18%站点、87.74%格点的热浪次数的序列不服从正态分布,而且多数存在自相关。采用一种不易受离群值影响并考虑自相关的非参数方法,本文对1960~2018年中国站点和格点、4个典型区域以及全国平均的高温日数和热浪次数的线性趋势做出了更为准确的估计。研究发现,高温日数显著增多的站点主要出现在华南和西北地区,热浪次数呈显著增多趋势的站点目前几乎仅限于华南地区和新疆的个别站点;区域平均而言,仅有华南区域和西北区域的高温日数和热浪次数是显著增多的,华北区域和东北区域趋势并不显著;全国平均的高温日数和热浪次数都是显著增多的。本文对高温热浪的趋势及其显著性估计、统计预测的方法选择上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利用新疆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站1981-2010年6-8月月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首先通过Thomthwaite方法计算潜在蒸发量确定K干旱指数,应用变异系数、风险概率、风险指数对阿勒泰地区夏季干旱的风险性进行了讨论和评估。结果表明:阿勒泰地区遭受干旱的风险性较高,出现偏旱的风险概率在80%左右,发生重旱的风险概率在22%~36%;综合风险区划结果显示:夏旱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阿勒泰北部和中东部,风险概率分布上偏北丘陵地区大于南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自然灾害风险概念和分析方法,从高温热浪致人体健康风险的构成出发,分别构建了广东省高温热浪危险性指数、暴露度指数和承灾体脆弱性指数(含敏感性指数和适应性指数),在定量化的风险指数基础上尝试进行风险区划研究。结果表明:高危险性区域位于广东东北部、西北部以及中部偏西地区,低危险性区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人体健康高敏感性区域主要位于粤北和粤西,珠三角及粤东南沿海地区敏感性相对较低;适应性较高区域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地区,其他地区适应性较低,粤东和西南部分地区适应性最低;风险较高区域主要集中在粤东、粤西北和中部偏西及雷州半岛南部地区,风险较低区域主要在珠江三角洲及其以西沿海地区。该风险指数能较好地反映广东省高温热浪致人体健康风险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12.
高影响天气事件公众关注度的风险评估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罗慧  张雅斌  刘璐  李彩莲  姚东升  宁海文 《气象》2007,33(10):15-22
天气气候异常变化对我国国民经济、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开展气象风险评估迫在眉睫。基于模糊数学和信息扩散理论,把高影响天气事件作为气象风险源,综合应用12121气象信息服务电话拨打次数的信息,计算高影响天气事件的风险概率,以及社会公众对不同高影响天气事件关注度风险水平和关注人数。以西安市为例,分类分析2004—2006三年期间与公众生活关系密切的7类高影响天气事件:高温、热浪、桑拿、小雨、中雨、大到暴雨和雷暴,以此为风险源因子,挑选对应天气当日的12121信息电话拨打次数为统计样本,计算得出各类高影响天气事件发生的超越概率和风险关注度,计算出社会公众不同等级的关注度风险水平,这对提高社会公众对各种气象风险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判断公共气象服务影响力有指导意义。最后还给出了各类风险源的原始数据统计值与应用公式计算值的拟合对比,验证结果比较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SROCC)于2019年9月在IPCC第一工作组和第二工作组第二次联合大会上得到审议通过,并得到了IPCC第51届全会接受和批准。文中主要对该报告中海洋和冰冻圈变化有关的极端事件、突变及其影响与风险的有关评估内容进行了综合分析。SROCC评估得到的最新结果显示:气候变化背景下冰冻圈变化引起的山体滑坡、雪崩和冰川洪水事件频发。海洋有关的海洋热浪频发,极端El Niño事件加强,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减弱。同时,沿海地区极端海平面上升,极端海浪增高,极端热带气旋影响增加。这些变化,比如海洋热浪等,是可以归因于人为增暖的。预估结果表明,海洋和冰冻圈变化引起的极端事件未来会进一步加剧。而这些变化已经影响了高山、极地以及沿海地区人群的生产和生活,以及海洋和冰冻圈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应对这一系列变化,需要更加精准的预测和预警,包括对极端事件和突变的季节预测和年际、年代际预测,以便做好充足的准备来降低极端事件风险。同时,加强应对极端事件的科普教育和提供因地制宜的灾害重建措施等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Under global warming, the risk of heat injury for crops increases, which leads to increasing instability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his study, based on phen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and yield data during 1981-2011 and daily meteorological data during 1961-2011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MLRYR), the risk of heat injury for single-cropping rice in this area and its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were assessed and analyzed. The risk was decomposed into such elements as hazard, exposure, vulnerability, and disaster prevention/mitigation capacity, in accordance with natural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theory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s.First, a hazard assessment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identify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heat injury in the MLRYR during 1961-2011,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t injury hazard and air temperature was analyzed to identify the response of hazard to climate change. It was found that the heat injury hazard of single-cropping ric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mean and maximum temperatures during the rice heading period of 20 days, with the hazard increasing sharply when the mean temperature exceeded 26.5°C and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exceeded 31°C. Then, exposure, vulnerability, and disaster prevention/mitigation capacity were also quantitatively exam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vulnerability and hazard were the two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 the heat injury risk assessment for single-cropping rice at most stations in the MLRYR.The risk assessment considering only the first three natural elements produced high-risk values (> 0.46) mainly in the northeast of the study area. By adding the regional capability in disaster prevention/mitigation into account, the risk assessment produced high-risk values in a much smaller area in the northeast but some-what larger areas in the southwest of the study domain. In general, the risk of heat injury differed greatly within the MLRYR. Particular rice varieties should be adopted for specific regions, according to the local risk features quantified by this study. Under the warming climate, the risk of heat injury for single-cropping rice is likely to continue to increase.  相似文献   

15.
Climate change is expected to increase temperatures globally, and consequently more frequent, longer, and hotter heat waves are likely to occur. Ambiguity in defining heat waves appropriately makes it difficult to compare changes in heat wave events over time. This study provides a quantitative definition of a heat wave and makes probabilistic heat wave projections for the Korean Peninsula under two global warming scenarios. Changes to heat waves under global warming a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 4.5 (RCP4.5) and 8.5 (RCP8.5) experiments from 30 coupled models participating in phase five of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robabilistic climate projections from multi-model ensembles have been constructed using both simple and weighted averaging. Results from both methods are similar and show that heat waves will be more intense, frequent, and longer lasting. These trends are more apparent under the RCP8.5 scenario as compared to the RCP4.5 scenario. Under the RCP8.5 scenario, typical heat waves are projected to become stronger than any heat wave experienced in the recent measurement record. Furthermore, under this scenario, it cannot be ruled out that Korea will experience heat wave conditions spanning almost an entire summer before the end of the 21st century.  相似文献   

16.
17.
高温热害是长江流域最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科学评估热害风险是防灾减灾的基础。本文利用近60年气象观测资料,对湖北高温热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基于自然灾害风险基本理论,建立了包括影响水稻结实率关键期的热害强度、灾害发生时承灾体实际暴露度、灾害脆弱性等因素的高温热害风险评价模型,并进行了风险分析与区划。结果表明:高温天气出现概率高的时段是7月下旬,其中7月第6候为最高。从高温热害风险指数上来看,7月第3候抽穗开花水稻的热害风险最高,此后随时间的推移,热害风险降低;湖北现行的一季中稻抽穗开花期处于风险较高的时段,推迟5天其热害风险指数可下降20%左右;推迟15天以上热害风险指数将降低50%以上。江汉平原稻区是湖北高温热害风险低发地区,鄂东南及鄂西北地区是热害风险高发地区;针对各区热害特点提出了风险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研究既是灾害学和农业气象学领域中研究的热点, 又是当前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和农业生产部门亟需的应用性较强的课题。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理论和方法进展很快, 但尚没有文献对相关研究做出较为系统的论述。为全面了解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现状, 在综合分析近30年来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对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评述, 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一些不足, 并对今后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的趋势进行了展望。首先对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的历史进行了回顾;重点阐述了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 包括致灾因子的危险性评估, 承灾体脆弱或易损性评估, 灾情期望损失评估和灾害风险综合评估;归纳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中采用的3类主要方法——基于指标的综合评估方法、基于数据的概率评估方法以及基于情景模拟的评估方法;最后对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