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范东光 《气象》1978,4(5):10-12
在《“9.5”剖面图简介》一文(见本刊1977年第11期)中,我们曾经指出,“9.5”剖面图在县站预报中的第三个作用是:“对江淮流域梅雨天气过程的开始和结束以及梅雨强度,其事先所反映出的特征都是相当明显的”。现在我们就具体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彭治班 《气象》1979,5(8):18-19
197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的历史上罕见的严重干旱,对国民经济建设,特别是对农业生产危害极大,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本刊1979年第2期刊登了《1978年长江中下游夏季大旱的天气气候分析》一文后,又陆续收到一些对这次特大干旱的分析文章。为了避免重复,我们摘要刊登其中一些段落,供参考。 一、北半球副热带环流异常,是导致1978年大旱的原因之一 江苏省气象台向元珍同志在来稿中指出,1978年北半球副高曾出现一种特异形势,即在候平均图上588线环绕了几乎整个北半球(300个经距左右),呈一个  相似文献   

3.
岌原 《气象》1977,3(10):3-5
1977年1月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偏低,出现长时期的严寒天气。这个月大尺度环流最显著的特征是极地为高压所控制,两个极地涡旋(以下简称极涡)分别偏于北美和东亚—北太平洋上空(见本刊今年第4期30页图3)。  相似文献   

4.
编者的话     
《气象》1981,7(5):27-28
“关于天气电码编报的讨论”自去年第8期到今年第3期共举办了8期,刊登了20篇文章。电码方面值得讨论的问题很多,限于篇幅,这次只讨论了过去天气和现在天气配合编报的问题,并且只讨论了很少  相似文献   

5.
王永远 《气象》1982,8(4):31-31
本刊1981年第10期刊登了“时角法测南北线”以后,收到一些来稿,指出该文中把时角与方位角等同起来,属于基本概念之误。现将王永远和汪毓才同志的文章刊登于下,借以澄清这一问题。——编者 《气象》1981年第10期刊登的“时角法测南北线”一文,提出了一种“以太阳在当地天空任意时刻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气象》1979,5(5):39-39
最近,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气象台的部分同志来信,对本刊1978年第10期《根据现在天气现象查电码》一文中的若干处提出修正意见,经我们与作者讨论后,认为所提意见很好。现对该文作如下修正和补充,并向牡丹江台的同志们致谢。 本刊1978年第10期第32页右栏霰一项内应包括小冰雹在内,所以该项“霰”字后面应加顿号,并在下面加“小冰雹”三字,“小阵性霰”后应加“或小冰  相似文献   

7.
王鹏飞  李子华 《气象》1982,8(6):15-16
我们在1980年《南京气象学院学报》第一期发表了《“巨凇”形成机制的探讨》一文以后,为了广泛了解一些不同的看法,并补充说明一些情况,曾又写了《“大雹”乎?“巨凇”也!》一稿,并在《气象》1982年第2期刊登。现在看到《对“大雹乎?巨凇也!”的进一步探讨》(见《气象1982年第4期,以下简称《探  相似文献   

8.
说的是用夏至到立秋的本站日T和气压变化趋势做次年的春播期低温阴雨预报。具体做法请看《广西气象》1980年第2期。用的结果甚佳。1972年至1979年共8次我站均报对,之后1980—1983年再次验证共4次也 全报对,特别是1982和1983两年连续出现比较严重的“倒春寒”天气,在讨论中许多兄弟台站不敢大胆报有“倒春寒”,而我站用此法却大胆报对了。逐年的预报情况列表于下:  相似文献   

9.
我们根据“既抓暖(副高),又抓冷(西风带),冷暖兼顾,以暖定天气周期,以冷定天气过程”的思路,在1964年划分了1954—1963年6—7月的天气周期。今年我们又进一步划分了1964—1978年6—7月的天气周期,并着重对其预报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国家气象局陆同文等同志翻译了一组英国Weather 1978年第1期—1979年第3期连载的动力气象学讲座(Topics in dynamical meteorology),通俗易懂,对广大台站的气象工作者(特别是初学者)是有益的。本刊连载其中几讲。  相似文献   

11.
粉碎“四人帮”以来,在上级业务部门的重视下,测报工作已得到很大加强。几年来修改了地面观测规范,重建了规章制度,开展了百班无错情竞赛活动,对提高测报质量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应该看到,测报工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质量也不稳定,错情起伏幅度很大,从南宁地区1977—1980年质量统计可看出:1977年全地区地面测报总错情2331个,1978年猛增到3416个,1979年减少到1770个,到1980年又上升到3028个,漏、缺报等责任事故亦有所增加。测报是气象业务基础,搞不好会直接影响天气预报、资料分析的质量,影响为国防建设服务。因此,努力提高测报业务质量,为四化作贡献,是全体测报人员崇高的历史使  相似文献   

12.
梁慧平  陈志东 《气象》1981,7(9):6-8
大尺度山地对天气的影响早在十八世纪就引起人们的重视。起初仅限于现象描述,随着探测手段的增多,开展了地形对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影响的研究。关于喇叭口地形,气流汇合对暴雨的贡献已有过一些分析。近年来我们通过对1968—1977年和1980年6—7月大别山区地形与暴雨的分析,发现小尺度地形对天气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得出边界层山地存在着  相似文献   

13.
1980年我省夏季气候异常,夏季雨量出现了“北少南多”的反常现象,尤其是八月份更为显著。汛期内宝鸡地区和陕南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暴雨天气。本文用北半球500毫巴图等资料对1980年陕西夏季天气气候特点和环流特征作以粗略的分析。1980年我省夏季(6—8月)气候概况:  相似文献   

14.
严济远  朱静燕 《气象》1984,10(9):26-27
一、前言 1978年上海的盛夏期(7月12日—8月25日)少雨,总雨量仅68. 0毫米,比常年偏少105.1毫米,而温度则比常年偏高0.7℃,后季稻亩产量高达732斤。1980年上海盛夏多雨,总雨量高达478.5毫米(仅次于1941年),比常年多305.4毫米,温度偏低-1.6℃,后季稻亩产只有362斤,比1978年少370斤。1978和1980年盛夏期的气候实况表明,上海后季稻产量的高低和盛夏期温度高低直接有关。因盛夏季温度高低与降水多寡呈反相关,故后季稻的产量与盛夏期降水多寡有关。因此,了解上海盛夏期异常降水年出现的特点,对于探讨上海农业的“稳产高产”和耕作制度的改革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5.
超折射与未来降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雷达观测工作中发现,当出现“强超折射”时,常在其后1—2天内出现降水天气过程。超折射的强度,我们是以江西玉山县境内的大茅山王京峰的回波为参考的。该山海拔1500m,处在本站的265度方位、155—160km距离上。在无超折射的情况下,天线仰角为零度时,只能观测到该山的顶部。而当出现超折射时,王京峰周围的地物回波增加;回波外观高度增高,一般达到3.5—4km,最强时达6.1km,比无超折射时增高4km多。当本站观测到这样强度的超折射时,当天下午至第3天内将可能出现一次降水天气过程。 于是我们根据超折射与天气过程有一定联系这一现象,寻找相应的指示关系,以延长雷达天气预报时效。1977年9月—1978年10月的超折射回波记录共  相似文献   

16.
用宝鸡市1977-2006年30a7—8月日最高气温、相对湿度等有关气象资料,统计分析宝鸡市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盛夏高温天气比较集中,严重危害期在7月下旬前后。每年高温天气不超过13d,偏重年也不超过40%。  相似文献   

17.
《气象》1977,3(5):18-18
本刊1977年第1期上刊登了《一种气压速加法》一文后,读者金展同志和湖南钱粮湖农场气象站等,先后来信对该文提出意见和补充,我们认为该法确有不足之处,在文字叙述上也不够确切。现对气压速加问题作以下补充说明。 该文所述的速加法,其适用范围是比较小的。对于10个加数的气压值计算而言,其适用范围只在其和为9900.0—10099.9毫巴之间,超过这个范围就不适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山东冰雹预报研究”一文中所总结出的影响我省降雹天气的环流形势及天气分型为基础,再结合青岛十一年(1978—1988年)冰雹天气资料,对青岛冰雹天气的短期预报问题做了初步探讨,现总结如下。 一、青岛冰雹的短期预报  相似文献   

19.
汪孝清 《气象》1982,8(4):30-30
《气象》1979年第12期刊登了“用‘补去法’校对气表—1’的计算错误”一文,我们在应用该文所介绍的方法校对“气表—1”时,进行了一点补充。 原文介绍的方法,只涉及了日合计为正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三江平原的降水变化和大气环流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兆祥  彭小峡  李贵友 《气象》1981,7(6):13-14
关于三江平原近几十年来降水变化的原因, 许多同志进行了研究。本刊1979年12期的“东北三江平原的气候资源和近年的干旱问题”和1980年第3期的“三江平原开荒后的气候变化”两文曾对此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本期再发表“三江平原的降水变化和大气环流的关系”和“三江平原降水变少的原因值得继续探讨”两文。所有这些文章都是探讨性质的,都不是定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