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极地海冰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为“极地海冰变化对气候的影响”专题研究工作的简单小结。本工作从资料分析特别是从数值试验研究了极地海冰广度异常的气候效应,着重揭示了极地海冰异常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它可激发出全球大气异常遥相关型波形,表现出具有与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同样生命的作用;讨论了极地海冰异常对大气环流影响的机制以及极地海冰变化特征和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2.
谢倩  黄土松 《气象科学》1990,10(4):325-338
本文从观测分析和数值试验两方面研究了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和北极海冰覆盖面积的异常对太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赤道热源和极地冷源的变异是影响大气环流异常的两个重要方面因子,极地海冰变异与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北半球平流层月平均环流的若干基本事实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本文用北半球平流层20年月平均的高度资料分析了北半球平流层30、50和100hPa各层平均高度的时、空分布、年变程、月变程以及平均环流的演变特征。分析指出北半球平流层大气环流由冬到夏表现为:由极地涡旋完全转变为极地高压,高层(30 hPa在4月中完成)比低层(100hPa在6月完成)早一个月以上;由夏到冬反之,由极地高压完全转变成极地涡旋,高层(50hPa在8月中完成)比低层(100hPa在10月完成)也提前一个月以上。把这些基本事实与对流层的环流年变相结合,将有助于长期天气预报。  相似文献   

4.
中国华南春季季风及其与大尺度环流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定义了中国华南春季季风,并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春季风的气候特征以及春季风降水和大尺度环流在年际变化上的关系。结果表明,从降水和大气环流的变化来看,华南春季风在气候上发生于4月和5月;与华南春季风相联系的大气环流特征与夏季风和冬季风所对应的大气环流特征完全不同。华南春季风降水的年际变化主要与太平洋北部的异常环流相关联,而这种异常环流又与亚洲北部的西风急流和极地涡旋有联系;华南春季风降水的年际变化还与太平洋的海表温度异常有关;而亚洲热带大气环流的年际变化与华南春季风降水的变化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1991年长江淮河流域洪涝时期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指出江淮流域旱涝与东亚低纬度到高纬度经极地再到大西洋低纬度一线的EAA波列密切相关。进而,讨论了EAA波列与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黑潮地区和亲潮地区海温的反位相变化可能是形成EAA波列的原因之一。1991年6-8月大气环流的模型类似于EAA波列。  相似文献   

6.
南亚高压异常与平流层环流的春季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综合指数对夏季南亚高压作了强、弱划分,着重研究了相应前期的平流层30、50百帕月平均环流特点,结果表明:南亚高压(及其南侧热带东风带)异常强(弱)年春季,高纬平流层环流存在明显差异。如:阿留申高压进入极地早(迟),早春高纬纬向风异常弱(强),4月纬向2波振幅异常弱(强)等,实际上说明平流层中、下部环流春季转变早(迟)与夏季南亚高压强(弱)基本对应。文中还简要讨论了变化的可能过程。  相似文献   

7.
1994年北半球环流特征及其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敏 《气象》1995,21(4):25-28
1994年北半球主要环流特征表现为:500hPa副高明显偏强西伸,盛夏位置异常偏北;欧亚地区盛行伟向环流,北半球极涡向极地收缩,强度偏弱;盛夏东亚中纬地区维持稳定的高压脊,西风带锋区位置偏北;夏季100hPa南亚高压强度偏强、位置偏北、东伸明显;热带海洋出现明显异常,一次新的厄尔尼诺事件形成。北半球大气环流和热带海洋的异常对我国天气气候产生了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利用1961—2019年黑龙江省冬季气温、NCEP再分析资料和环流指数资料,采用多变量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黑龙江省冬季气温季节内变化及其环流异常特征,并进一步对比了主要环流因子在冬季气温季节内演变不同模态中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 季节内变化是黑龙江省冬季气温变化的基本特征。黑龙江省冬季气温存在季节内一致变化、12月和翌年1—2月反位相变化、12月至翌年1月和2月反位相变化三个主要模态。当冬季气温处于第一模态分布一致偏暖(冷)时,环流呈现北极涛动(AO)正(负)位相的分布特征,东亚冬季风(EAWM)偏弱(强)。当冬季气温发生季节内冷暖转换时,季内极涡、高空急流、西伯利亚高压(SH)和EAWM强度、中高纬环流经向度等均有明显调整。第二模态1月和第三模态2月环流场分别呈现类似极地欧亚型(PEA)和东大西洋型(EA)遥相关的分布特征。AO、SH、EAWM、PEA和EA是冬季气温季节内演变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9.
郑维忠  林元弼 《气象科学》1993,13(4):374-383
本文利用全球9层15波谱模式,模拟了北极海冰后退期持续异常对北半球大气环流季节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这种影响是明显的,它遍及近地面层,对流层和平流层等各层;波及极地——高纬——中纬——低纬整个北半球;既有同时的,又有滞后的,且还具有季节变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气候系统模式对Hadley环流的模拟和未来变化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全球变暖背景下未来Hadley环流将如何变化这一问题,评估了气候系统模式对1970~1999年Hadley环流时空特征的模拟效能,并在此基础上选取能合理模拟Hadley环流空间结构、强度指数和边界指数变化的3个模式,通过多模式集合方法预估了未来Hadley环流在A1B排放情景下的可能演变。预估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相比于1970~1999年,到本世纪末期(2070~2099年),北半球Hadley环流在4个季节都将减弱,春季变化幅度相对较弱;南半球Hadley环流在冬季和夏季也会减弱,而在春季和秋季的变化不明显。另外,北半球Hadley环流的北边界除在夏季向南收缩外,在其它3个季节均向北伸展;南半球Hadley环流的南边界在4个季节均向极地方向移动。两个半球的Hadley环流在垂直方向还将向对流层上层伸展。    相似文献   

11.
利用河北省及邻近区域73个气象站1961—2009年逐年降水资料,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太平洋海温等资料,分析了河北省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应用奇异值分解、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河北省典型旱涝年份与同期太平洋海温场和环流场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河北省旱涝异常的空间型分布主要有2种,这些空间型的时间变化除了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外,还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SVD(奇异值分解)分析揭示的河北省旱涝和海气异常的关系表明,当赤道东太平洋年平均海温异常偏低,北太平洋海盆中部年平均海温异常偏高的年份,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容易偏涝,反之,易干旱.典型干旱年,500 hPa平均高度场上贝加尔湖西南部以及极地500 hPa年平均高度场为正异常,阿留申地区南部为负异常;亚洲中高纬地区环流从西到东呈现-+-的环流异常纬向分布.而典型雨涝年500 hPa平均高度场上贝加尔湖西南部以及极地500 hPa年平均高度场为负异常,阿留申地区南部为正异常;亚洲中高纬地区环流从西到东呈现-+的环流异常纬向分布.  相似文献   

12.
通过探讨大尺度大气环流表示方法的数学变换,提出了三维分解方案,在全球范围内统一处理热带和中高纬度的环流,并依此对垂直环流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垂直环流以季节变化为主,亚洲季风区是全球垂直环流季节变化的强信号区,年际变化的强信号区位于热带中太平洋。  相似文献   

13.
田文寿  黄金龙  郄锴  王涛  徐勉 《气象科学》2020,40(5):628-638
随着大气探测技术以及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平流层探测数据日渐丰富,中层大气模式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平流层中一些重要的物理、化学以及动力过程得以深入研究,对平流层大气环流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本文分析了平流层准2 a振荡(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QBO)、平流层残余(Brewer-Dobson,BD)环流和平流层极地环流等主要的平流层大气环流系统和信号的气候态特征、形成机制、年际变率以及长期趋势等,阐述了它们的主要影响因子和过程,讨论并展望了与平流层环流有关的一些主要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4.
转向台风活动在东亚秋季环流变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坚 《大气科学》1989,13(3):305-312
本文利用FGGE资料(1979年)和ECMWF资料(1980—1983年),从天气学 动力学、能量学上对转向台风活动在东亚秋季环流变化中的作用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转向台风对于东亚秋季环流的季节性调整有一定影响。它的热力作用可以导致纬向环流减弱,经向环流加强,并在高空西风急流北侧附近产生较强的E-P通量辐合,使西风急流不能维持在原地而迅速向南移动。结果,转向台风活动前后,南北热量交换加强,有助于引导极地冷空气季节性地向南推进。在能量场上,转向台风活动时期,东亚区域的涡旋能量增加,纬向能量减少或增长不快;台风活动结束后,纬向能量皆有很大增长。这表明,转向台风活动是中、低纬地区进行能量交换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15.
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6l~1997各年1月和7月的大气垂直经圈环流的变化特征,特别分析了110~140°E平均的垂直经圈环流和其中的东亚季风环流。计算了各年的经圈环流与多年平均垂直经圈环流之相似系数、差异系数和相对强度。文中除讨论了它们的年际和10年际变化外,还讨论了东亚季风环流强弱变化与ENSO循环的关系。结果表明:(1)垂直经圈环流除有年变化外,存在着较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1月的全球平均经圈环流1966~1974年较弱,1976~1987年较强;7月的全球垂直经圈环流则是1963~1974年较强,1986~1995年则相对较弱。(2)110~140°E的平均经圈环流主要特点是:1月东亚季风环流圈代替了北半球的Ferrel环流圈,7月东亚季风环流圈代替了北半球的Hadley环流圈,而且其10年际变化也比较明显。(3)东亚季风环流强弱的变化与ENSO循环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用 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 1961~ 1997各年 1月和 7月的大气垂直 经圈环流的变化特征,特别分析了110~140°E平均的垂直经圈环流和其中的东亚季风环 流。计算了各年的经圈环流与多年平均垂直经圈环流之相似系数、差异系数和相对强度。文 中除讨论了它们的年际和10年际变化外,还讨论了东亚季风环流强弱变化与ENSO循环的 关系。结果表明:(1)垂直经圈环流除有年变化外,存在着较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1 月的全球平均经圈环流1966~1974年较弱,1976~1987年较强;7月的全球垂直经圈环流 则是1963~1974年较强,1986~1995年则相对较弱。(2)110~140°E的平均经圈环流主要 特点是: 1月东亚季风环流圈代替了北半球的Ferrel环流圈,7月东亚季风环流圈代替了北 半球的Hadley环流圈,而且其10年际变化也比较明显。(3)东亚季风环流强弱的变化与 ENSO循环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刘富明 《四川气象》1997,17(4):80-84
1996年春季我国南方地区发生连续三个月的气温显著负距平,最大负距平区均出现在西南地区东部。本文分析了形成持续低温、阴雨的异常环流条件及其可能原因。指出前冬至初春欧亚地区极锋锋区偏南稳定;高纬多阻塞形势;南亚暖空气活跃是其基本环流特征。而前冬至初春欧洲及亚洲西部严寒多雪,青藏高原及南亚次大陆持续偏暖以及极地地区的暖空气稳定控制,是形成上述环流特征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利用500hPa北半球月平均高度资料对1996年广西春冷的大气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3月份亚洲极涡强度偏强且南伸的纬度偏南、东亚大槽和美洲大槽强度比常年偏强、欧洲的极地反气旋式环流的建立和维持以及西太平洋副高偏弱、南支槽活跃等是造成广西春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季风环流可以分解为经向环流和纬向环流.使用NCEP和ECMWF再分析资料,计算亚洲季风区的经向动量环流和纬向动量环流强度的季节内和年际变化,结果表明:对于南亚夏季风和东南亚-西太平洋夏季风,其各自的经向环流和纬向环流的季节内变化和年际变化存在着相当的联系,尤其东南亚-西太平洋夏季风.但南亚夏季风的经向环流和纬向环流的年际变化在不同月份有着不同的关系.对于东亚夏季风,经向环流和纬向环流变化之间的相关在季节内尺度上是线性独立的,而在年际尺度上存在一定的联系.作者指出:这种大尺度上的联系是通过科里奥利力发生作用,并且受热源调节的.同时局地的对流和辐射相互作用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这种联系,导致在不同月份相关程度有所不同.从各季风系统的经向环流之间或纬向环流之间的线性相关看,南亚夏季风,东亚夏季风和东南亚-西太平洋夏季风是相互独立的系统.计算表明,Webster-Yang和Wang-Fan分别提出的南亚夏季风指数在描述纬向环流年际变化上较好,而在经向上勉强令人满意.Wang-Fan提出的描述东南亚-西太平洋夏季风指数,则较好地表示了该区域的经向和纬向环流的年际变化.Goswami提出的季风Hadley环流指数,以及郭其蕴、施能等提出的东亚夏季风指数则较好地描述了相应区域的经向环流圈年际变化,却无法描述相应的纬向环流圈的年际变化.通过计算还表明,NCEP再分析资料和ECMWF再分析资料在1968年以前的南亚季风区和东亚季风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用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东亚季风区和南亚季风区经向动量环流圈的变率在20世纪60年代较ECMWF的偏大.用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施能等定义的东亚季风区指数,也较使用ECMWF再分析资料、UCAR的DS010.1及CRU的北半球海平面气压资料计算的偏大.  相似文献   

20.
季风指数及其年际变化I·环流强度指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风环流可以分解为经向环流和纬向环流。使用NCEP和ECMWF再分析资料,计算亚洲季风区的经向动量环流和纬向动量环流强度的季节内和年际变化,结果表明:对于南亚夏季风和东南亚-西太平洋夏季风,其各自的经向环流和纬向环流的季节内变化和年际变化存在着相当的联系,尤其东南亚-西太平洋夏季风。但南亚夏季风的经向环流和纬向环流的年际变化在不同月份有着不同的关系。对于东亚夏季风,经向环流和纬向环流变化之间的相关在季节内尺度上是线性独立的,而在年际尺度上存在一定的联系。作者指出:这种大尺度上的联系是通过科里奥利力发生作用,并且受热源调节的。同时局地的对流和辐射相互作用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这种联系,导致在不同月份相关程度有所不同。从各季风系统的经向环流之间或纬向环流之间的线性相关看,南亚夏季风,东亚夏季风和东南亚-西太平洋夏季风是相互独立的系统。计算表明,Webster-Yang和Wang-Fan分别提出的南亚夏季风指数在描述纬向环流年际变化上较好,而在经向上勉强令人满意。Wang-Fan提出的描述东南亚-西太平洋夏季风指数,则较好地表示了该区域的经向和纬向环流的年际变化。Goswami提出的季风Hadley环流指数,以及郭其蕴、施能等提出的东亚夏季风指数则较好地描述了相应区域的经向环流圈年际变化,却无法描述相应的纬向环流圈的年际变化。通过计算还表明,NCEP再分析资料和ECMWF再分析资料在1968年以前的南亚季风区和东亚季风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用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东亚季风区和南亚季风区经向动量环流圈的变率在20世纪60年代较ECMWF的偏大。用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施能等定义的东亚季风区指数,也较使用ECMWF再分析资料、UCAR的DS010.1及CRU的北半球海平面气压资料计算的偏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