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宝光形成思路的追索,否定“冰晶云不可能出现宝光”的看法,综合考虑了不同条件下出现的宝光应遵循不同的形成机理。指出水云和冰晶云都能出现宝光,而冰晶云上宝光的伴生光象不是主虹,而是对日晕。  相似文献   

2.
峨眉宝光研究之一——宝光机理的综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宝光形成思路的追索,否定“冰晶云不可能出现宝光”的看法,综合考虑了不同条件下出现的宝光应遵循不同的形成机理。指出水云和冰晶云都能出现宝光,而冰晶云上宝光的伴生光象不是主虹,而是对日晕。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宝光形成思路的追索,否定"冰晶云不可能出现宝光"的看法,综合考虑了不同条件下出现的宝光应遵循不同的形成机理.指出水云和冰晶云都能出现宝光,而冰晶云上宝光的伴生光象不是主虹,而是对日晕.  相似文献   

4.
农谚浅释     
李志超 《气象》1975,1(8):9-9
天空中有薄薄的云层时,在太阳或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个淡淡的彩色光环。有经验的老农看到了这种现象,就很有把握地说:“天气就要变坏了,你们看天上起阴圈啦!”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围绕太阳或月亮的光环在气象上称之为晕或华。晕一般出现在卷层云上,是日月光通过冰晶发生折  相似文献   

5.
或许是由于受佛教思想影响的缘故,使许多人一 提到宝光(人们习惯称之为“佛光”),就 认为只有在峨眉山这座名山上才可看到抑或只在有佛教寺庙的山上才有。其实,宝光与佛教 毫 不相干,宝光作为自然中的一种大气光象,只要云雾、光照条件合适,任何地点均可看到。 再者,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交通工具十分发达,乘飞机或热气球等航空器在云上飞行,几 乎随时都可以看到宝光。   虽然在飞机上比在山巅悬崖边上更易随心所欲地看到宝光,但因飞机飞行速度较快,在起伏 跌宕的云层上飞行,距离忽近忽远,所能见到的宝光情形不一定很理想。因此,要能尽情地 欣赏宝光的风采,选择条件较好的山地并在合适的季节前往就显得很有意义。本文首先考察 峨眉山的情况。   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紧挨其旁的千佛顶高度与之相当, 另一 座突出的山峰是金顶,海拔3077米。人们说“峨”是言其高,“眉”是喻其秀,逶迤秀丽的 峰峦如疏淡长眉,故称峨眉。的确,站在金顶高峰向北眺望千、万两佛顶静卧于平展的云海 之上,很像少女挺秀的柳眉。  相似文献   

6.
否定了美国格林勒于1980年提出的摄身光影半影原理,阐述了摄身光影能自宝光环中变大漫出的科学原理,并将最常见的摄身光影分为3种类型,还解释了历来观察摄身光影时常提到而未能回答的“各人自见其影”之说,并对此说作了符合实际的修正。  相似文献   

7.
胡波 《大气科学》1995,19(6):741-746
本文首次提出了22°晕的折射—衍射理论,计算了几种冰晶大小平均值ā和标准差σ情况下22°晕的径向光强度分布和色品坐标,给出了相对光强度曲线和色品曲线。探讨了冰晶大小及其分布对22°晕光强度和颜色分布的影响。理论计算的22°晕光强度分布与实测结果基本相符。事实上,22°晕是一种折射—衍射晕。  相似文献   

8.
否定了美国格林勒于1980年提出的摄身光影半影原理,阐述了摄身光影能自宝光环中变大漫出的科学原理,并将最常见的摄身光影分为3种类型,还解释了历来观察摄身光影时常提到而未能回答的“各人自见其影”之说,并对此说作了符合实际的修正。  相似文献   

9.
关于冰晶雪花融化问题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龚乃虎 《高原气象》1999,18(3):368-376
冰晶和雪花的产生及融化是一个还未解决的问题,本文指出了研究冰晶雪花融化问题的重要意义,介绍了日本,美国,英国等国科学家在野外及实验室模拟冰晶,雪花融化的一些主要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0.
液态水含量和冰晶浓度对闪电频数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假定在软雹和冰晶碰撞的非感应起电机制为主要的起电机制成立的条件下,数值模拟研究了国际上公认的Fletcher和H—M冰晶产生机制以及云中的液态水含量对雷暴云放电过程(区分了云闪和地闪)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气压和温度的变化,在两种冰晶产生机制假定下,冰晶浓度分布有很大差异,这直接导致了雷暴云内电活动的差异。液态水含量的增加将使得首次放电时间延迟,同时将引起放电位置的下降和闪电频数的减少。  相似文献   

11.
固阳上空出现奇异光现象1996年11月6日15时20分左右,在固阳天顶稍偏西方向出现了一个内紫外红弓背对着太阳的彩色半圆环,与太阳夹角约30°左右。当时天空满布密卷云。按照冰晶对光线的折、反射原理出现这一现象应当是晕,但不论是22°晕和46°晕,其颜...  相似文献   

12.
六角柱冰晶是卷云中粒子的基本形态。本文着重讨论了利用作者已发展的模式,对有吸收的红外波段冰晶的散射矩阵的计算结果。对比了可见光的计算结果,也对比了长六角柱、扁六角柱以及球状、旋转椭球状冰晶的散射。发现吸收的影响主要造成冰晶的侧向和后侧向散射能量减小以及因折射和多次内反射引起的晕峰和“雨虹峰值”减弱。不同形状冰晶的散射函数虽然总的情况颇一致,但与六角柱冰晶相比,球状冰晶的侧向散射较弱,而椭球状冰晶则表现出后向和后侧向散射较弱。这些特征无疑地都将影响激光探测卷云和光传输过程。  相似文献   

13.
冰晶产生的非催化触发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研究了用压缩空气爆破(薄膜爆破,激波管等)和火药爆炸非催化方法触发冰晶产生的作用机制。我们通过大量实验认为超声波和冲击波的作用不一定能够触发过冷水滴冻结,而超声速气流的绝热膨胀冷却作用则是触发冰晶产生的确切机制。然后设计了超声速气流发生装置并在过冷雾中进行触发冰晶产生的实验。结果表明,超声速气流(M=1.1)触发冰晶产生非常有效。阈温为-2℃。冰晶产生的临界压强为2.1atm,阈压随实验温度升高而增加,当总压超过阈压0.2—0.3atm时,冰晶大量产生。这些结果与超声速绝热膨胀理论相一致。  相似文献   

14.
冰晶增长规律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王昂生  N.Fukuta 《大气科学》1984,8(3):242-251
在分析研究已获得的冰晶增长规律的基础上,指出流行的Kobayashi-Pruppacher模式的不足和改进的必要.采用一个具有稳定环境、可在广阔范围获取资料并能取得冰晶三维信息的楔形冰面热力扩散云室,获得了大量定量资料.提出一种冰晶增长定量研究方法,首次在低冰面过饱和度区取得大量完整的定量结果,它们表明Kobayashi-Pruppacher推论不太合理,指出Wulff冰晶增长区、晶形突变区及低冰面过饱和区冰晶增长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超声速气流触发过冷水雾核化的机制进行了实验研究,对影响冰晶产生的各种气流参数进行了细致测量。实验结果表明超声速气流的快速绝热膨胀的冷却作用是促使大量冰晶产生的确切机制、高速运动气体与环境静止空气的剪切混合作用以及边界层的涡旋冷却作用对冰晶产生亦起着不可轻视的作用。实验测得单位质量空气的成冰率为1011~1012个/克。用高纯度氮气代替空气得到类似结果。  相似文献   

16.
在2m3等温云室中进行了塑料小泡压爆及超声速气流在过冷雾中产生冰晶性能的试验,在-1℃到-17℃温度范围内测试其产生冰晶效率。发现这两种方法均能在过冷雾中产生大量冰晶,直到-1℃。在-8℃时每升空气产生的冰晶为1011-1012量级。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催化过冷云雾的方法,很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雷暴非感应起电机制的模拟研究:Ⅰ.云内因子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3,他引:14  
言穆弘  刘欣生 《高原气象》1996,15(4):425-437
利用一个二维时变积云动力-电数值模式模拟了非感应起电过程,讨论了流场。降水以及冰晶谱分布对起电的影响。结果指出:只有在强上升气流穿过-20℃高度层时才会产生强起电,且发生达到最大上升速度后出现降落的时段。  相似文献   

18.
降水性层状云系结构和降水过程的观测个例与模拟研究   总被引:7,自引:8,他引:7  
2004年7月4~6日, 在我国东北地区有一次大范围的降雨过程。作者分析了此次层状云降雨的观测资料, 包括机载PMS资料、雷达资料以及地面雨强计资料等, 并用包含详细微物理过程的一维层状云模式进行了数值模拟, 用顾震潮的三层概念模型(把层状云垂直结构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冰晶层, 第二层为过冷水层, 第三层为暖水层)分析了云的结构及降水形成过程。结果表明, 这个模型基本反映了降水性层状云的结构和降水产生的物理过程。在第一层中, 冰晶的凝华增长很重要, 也存在冰晶的碰并过程。在第二层中, 冰晶和雪的增长主要是通过凝华过程, Bergeron过程作用很大, 但不同时刻Bergeron过程的作用程度不同。第三层中主要有云滴、雨滴和从第二层降落下来以后融化的雪和霰。云的第一层对第二层有播种作用, 冰晶层对降水的贡献为7%, 过冷水层对降水的贡献为54%, 暖水层对降水的贡献为39%, 降水的产生中冷云过程作用稍大, 但暖云过程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青海秋季对流云降水及催化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利用CAMS三维对流云模式和青海省河南县秋季外场试验取得的资料,对自然云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进一步就催化时间、催化剂量对增雨效果的影响进行了数值试验。结果表明,该地区秋季对流云降水主要为冷云降水,冰晶是霰产生的主要来源,冰霰自动转化是霰产生的最主要方式,冰晶与霰的碰并又促进了霰的进一步增长,霰是云中过冷水消耗的主要因素。人工播撒催化剂应在冰核活化过程大量开始以前进行,以达到增加冰晶浓度,消耗过冷云水,从而增加降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使用一维的发展雷暴模式,用于试验多种电荷转移参数对雷暴充电发展的重要性。电荷转移资料(数据)是电在水滴超冷却状态下,冰晶从软雹反弹离去时实验观测所得到。实验表明,电荷转移取决于冰晶大小和碰撞速度。因此,在模式中试验了许多冰晶大小及碰撞速度。通过应用有不同雷暴程度的三个个例的初始条件进行计算,发现计算所得的充电率在比较初始雷暴条件和所选的典型的冰晶大小和软雹速度,更受前者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