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应用自然正交函数逐年划分东亚自然天气季节的尝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自然正交函数法研究了1964—1978年每年亚洲500毫巴候平均环流的季节变化特征,给出一种比较客观地划分东亚自然天气季节的方法。按照这个方法,东亚每年均可划分六个自然天气季节,即春、初夏、盛夏、秋、前冬和后冬,与文献[19]中用多年平均资料展开所得的结论一致。对这六个自然天气季节的平均环流状况和天气特征做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从长期预报着眼,季节应按天气特征来划分,这样划分的季节称为自然天气季节。在同一自然天气季节内,作为季节背景的环流形势能够持续地出现,其时段就是一个自然天气季节的长度。与天文季节不同,每年的自然天气季节的长度,出现及结束的早迟是不同的。它反映了各年天气状况的不同,这正是农业生产所需要和长期预报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正确地划分自然季节无论对农业生产及长期预报都是十分有益的。我国自然天气季节划分曾有过  相似文献   

3.
利用自然正交函数法划分了东亚自然天气季节以后,本文应用K均值聚类法对各个自然天气季节内部的500毫巴候平均环流进行了分型试验,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叙述了用天气-统计学方法制作中长期亚洲范围内大气环流型预报的一种客观方案。本方案是以统计学方法划分自然天气季节和对每个自然天气季节内的候平均环流型进行分类为基础的,着重点在于强调以认识大气中的物理过程为基础来选择预报因子。本文的结果指出,用经验方法制作长期天气预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长期预报能否取得质的进展,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掌握长期天气过程形成、演变的规律。目前,我们已经基本掌握了寒潮、台风的短期天气过程。长期天气过程自然复杂得多,假若我们始终沉迷于统计技术,而不从基本原理上掌握长期天气过程演变的来龙去脉,长期预报工作就无法摆脱一定的盲目性和偶然性。苏联穆氏学派从二十年代建立之日起就重视长期天气过程的划分和分析研究,他们在环流分型、划分自然天气季节、探索前后各月(季)优势环流型的承继规律和韵律关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东亚夏季风次季节(10~90 d)变化是中国夏季持续性强降水、高温热浪等高影响天气事件的重要环流载体,处于天气预报上限和气候季节预测下限之间的预报过渡区。研究表明:东亚夏季风次季节变化是东亚夏季风的固有物理特征,它和季节进程之间的时间锁相关系是东亚夏季风次季节变化潜在可预报性的重要来源。东亚夏季风次季节变化与Madden-Julian振荡(MJO)存在显著差异,试图通过MJO来预测东亚夏季风次季节变化的不确定性较大。东亚夏季风次季节预测的另一重要来源是下垫面外强迫,包括欧亚大陆春季积雪、中国东部春季土壤湿度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事件。此外,去趋势偏-交叉相关分析统计方法能够分析东亚夏季风多因子和多时间尺度问题。目前,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包括:东亚夏季风次季节模态的客观定量描述、造成东亚夏季风次季节模态年际变化的关键物理过程、不同外强迫因子对东亚夏季风次季节模态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7.
利用气温季节变化的突出特征,在划分春、夏、秋、冬等气候四季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天气特征,进一步将上述四季划分为春、初夏、盛夏、后夏、秋、冬等六个自然天气季节,并分析了这些季节在地域上的差异和时间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周泽英 《四川气象》2003,23(4):49-50
利用气温季节变化的突出特征,在划分春、夏、秋、冬等气候四季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天气特征,进一步将上述四季划分为春、初夏、盛夏、后夏、秋、冬等六个自然天气季节,并分析了这些季节在地域上的差异和时间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陈其恭 《气象》1978,4(3):18-20
一年又一年的寒来暑往形成了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通常是根据地球在绕日公转中的位置,把一年均匀地分成四个时段,称之为天文季节。天文季节不能反映实际季节的转换。在气象上,人们就考虑了一种按着大自然在各年表现的冷暖晴雨时段而划分季节,称之为自然天气季节。显而易见,由于天气变化的复杂性,这样的季节在一年之中各季长短不等,而且同一季节在不同年份长短也不尽相同,加上地理区域的差异,使得各地季节划分也不会一样。但是从天气气候变化的准定常性来看,自然天气季节尽管差异很大,但也不是难以捉摸、毫无规律的。  相似文献   

10.
按我区自然天气季节的划分,初夏为6月14日至7月15日,初秋为8月31日至9月14日。在每个天气阶段内,根据影响我区天气的形势特征划分环流型,按型建立预报方程,这是我们改进MOS预报的一个方面。从投入业务使用的效果来看,按自然天气季  相似文献   

11.
徐群 《气象科技》1984,(5):24-28
(一)长期预报能否取得质的进展,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掌握长期天气过程形成、演变的规律。目前,我们在寒潮、台风路径的短期预报方面已达到基本可信的水平,就是因为已经基本掌握了寒潮、台风的短期天气过程。长期天气过程自然复杂得多,但只要我们始终沉迷于统计技术,而不从基本原理上掌握长期天气过程演变的来龙去脉,长期预报工作就始终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偶然性。苏联莫氏学派从她二十年代建立之时起就重视长期天气过程的划分和分析研究,他们在环流分型、划分自然天气季节、探索前后各月(季)优势环流型的继承规律和韵律关系,可以说这是长期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2.
根据自然天气季节并结合农时,对齐齐哈尔地区天气季节进行了重新划分,并对春、夏季的旱涝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齐齐哈尔市旱涝天气的预报着眼点和预报指标。所得结论对齐齐哈尔旱涝的短期气候预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匡南  邬鸿勋 《气象学报》1956,27(3):219-242
本文根据1951—1955年五年高空和地面的资料,对夏季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到下面几点结果: 1.在东亚地区的四个主要经度带上以65°,120°和140°经度带的500毫巴强西风中心的位置和强度变化,对东亚自然天气季节的划分是最良好的指标。东经65°经度带上南边低纬度强西风的消失是梅雨期开始前的征兆。东经140°经度带上强西风在北纬40°以南消失时是夏季开始的征兆。和它相关联的过程是东亚高空大槽的消失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北移至30°—40°纬度带间,这个期间平均是在7月13日左右,也是江南梅雨结束的时候。故梅雨是夏季以前的盛行过程,它和500毫巴强西风区或锋区是有密切的联系的。 2.东经140°经度带上500毫巴强西风在北纬30°—40°重现时,是夏季结束秋季开始的征兆,和它相关连的天气过程是在该经度带上高空大槽重新建立,地面大陆冷高压从新地岛东部向东南下达华北地区。这个时间平均是在9月5日左右。故东亚夏季的长度平均仅55日。 3.从500毫巴强西风在各经度带上出现的情况来看,一般是西部比东部消失得早,出现得迟,不如冬季那样先在上游首先建立,在春夏之交这种相反的演变,似非地形的分支可以解释的。 4.在夏季自然天气季节所出现的盛行天气过程主要是表现在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随上游气压场的不同,及其和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中国冬季逐日平均气温均方差作为气温季节内变率指标,分析其变化特征并探讨引起季节内变率异常的环流背景。结果表明,中国冬季气温季节内变率总体呈减弱趋势,对气候增暖趋势响应明显,其年代际变化和东亚冬季风年代际转折时间相吻合。当气温季节内变率异常偏强时,冬季平均环流场上呈类似准正压结构,平流层极涡偏弱,对流层中高纬呈类似斯堪的纳维亚遥相关型分布,低层西伯利亚高压偏强,北大西洋涛动(NAO)为负位相;NAO同我国东部气温变率联系密切,进一步分析揭示出NAO是通过影响西伯利亚高压的高频变化来作用于气温季节内变率。最后,通过提取天气—次季节—季节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大气环流内部变率,发现在各个尺度上,气温季节内变率均受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冷涡的调控作用;尤其在天气尺度上,阿留申低压频繁波动及上游欧洲脊的稳定少动与气温变率有密切联系,季节尺度上欧亚阻塞高压和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异常对气温变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气象》1977,3(6):15-16
我站在学习老农的看天经验中,发现他们对季节和节气都很重视,广大贫下中农就是根据每年季节的早晚来安排队里的农事活动。观测实践也证明,每年的圆暖变冷日期确是不同的,这就向我们提出了划分单站自然天气季节,并根据不同的季节来建立相应的预报工具的要求。自1966年以来,我们利用本站的资料,试划了本县的自然天气季节,并将其用于预报。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东亚清洁背景站近地面臭氧观测资料,结合风场和降水资料,分析东亚各地区臭氧的多年季节变化特征,并探讨东亚太平洋地区臭氧的季节和年际变化与季风的关系以及影响近地层臭氧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东亚大部分地区与北半球背景站观测一致,近地层臭氧季节变化表现为春季最高、夏季最低的特征;但在东亚中纬度33~43°N,臭氧表现为夏季最高,而在东亚20°N以南地区臭氧则表现为冬末、春初最高。东亚太平洋沿岸近地面臭氧的季节变化主要受东亚冬、夏季风环流的季节变化控制。该地区不同纬度上春季峰值出现时间的差异与亚洲大陆春季不同时期污染物输送路径的差异有关。对东亚太平洋沿岸对流层顶附近位势涡度、高空急流和垂直环流季节变化的分析表明,冬春季可能是平流层向对流层输送的最强期,对近地面臭氧贡献最大。初夏至秋季(5-11月),平流层向对流层输送较弱,对近地面臭氧贡献较小。东亚太平洋地区夏季风爆发的时间和强度以及季风环流型的年际差异是导致该地区春、夏季臭氧年际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季风降水和云带位置以及平流层一对流层交换是造成臭氧年际变化的其他原因。  相似文献   

17.
邹浩  高泉平 《气象》1986,12(8):11-12
一、引言 多年来,人们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的天气系统划分天气型,并在分型的基础上建立预报方法,以求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本文介绍划分上海盛夏降水天气型的方法。 天气型的划分必须使它反映某种天气过程的基本特点,分型条件又须明确,以免给日常业务预报使用造成困难。因此我们在分型时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分型的天气意义要明确。划分天气型的目的,是要把某种天气的复杂演变过程,归纳成几种不同的类型,同类中的共同点是基本的,而异类间的差异是明显的。 2.分型的条件要简单、客观,便于在预报业务中使用,不会因人而异。 3.划分的天气型,概括率要高,要求分型结果能够在逐日业务预报中使用。因此在分型时必须考虑所有的研究样本,不应把特殊样本排除在各型之外,以致在实际使用时发生无法确定类型的困难。 二、天气型的划分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南亚高压的强度和位置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它的进退是东亚大气环流季节型转换的重要标志之一。南亚高压位置的南北位移,东西振荡及中心的分裂、合并直接关系着东亚大气环流的调整,是我国大范围旱涝天气出现的环流背景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61~ 2007年NCEP/NCAR的再分析逐日资料,分析高原主体上空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和受到高原影响的东亚大型环流系统的季节变化,以此证明本文得到的“高原普适性划分方法”的合理性.得到的初步结论概括如下:高原主体上空的位势高度、风场、高空温度、降水的季节变化和高原普适性季节划分方法划分的高原四季变化一致,高原南亚高压、副热带高压、副热带西风急流的三个特征指数季节变化和高原普适性季节划分方法划分的高原四季变化一致,这些结论都说明高原普适性季节划分方法划分的高原四季是合理的;风场季节率(500hPa、100hPa)显著区随高度升高向赤道靠近,风场季节率的变化主要和东亚季风的变化有关,大气环流系统季节率的显著说明了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同时也证明了高原普适性季节划分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许以平  周国良 《气象》1980,6(2):7-8
一、引言 上海中心气象台长期组、气候组和研究组曾根据大型环流转折特征、地面气压场配置以及华东天气的突变等,将一年初步划分为13个自然天气季节,即早春、春季、晚春、初夏、梅雨、盛夏、后夏、初秋、秋季、晚秋、初冬、隆冬、晚冬等13个自然天气季节。由于1966年取消了500mb厚度场的分析,原来划分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