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吉林省≥10℃积温的分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前言 热量是农作物生长发育极其重要的环境条件,直接影响农作物种植区域及生长发育的速度、成熟早晚、产量高低和质量优劣。≥10℃活动积温是热量资源的一项指标,与农作物生长发育关系最为密切,受其经、纬度、海拔高度和大地构造地貌单元的影响,≥10℃积温在吉林省有较明显的区域分布,为充分合理地利用热量资源,搞好玉米估产,必须对吉林省的≥10℃活动积温进行性与定量的分析。2数据的处理 将吉林省48个气象站的纬度位置、经度位置、海拔高度和≥10℃活动积温90年代的资料,结合大地构造地貌单元的分异进行聚类分析,…  相似文献   

2.
我县地处北亚热带南缘,是丘陵山区县,海拔200米以下种植双季稻产量不高不稳。近几年来我们开展调研,究其原因是粮食熟制与气候条件不匹配,应由三熟制调整为稻麦两熟,充分发挥气候资源的生产潜力。 1 热量资源变化 60年代以来,我县气候在变冷,变化特点是:冬变暖,夏变凉,春寒多,秋寒早。 1.1 气温:年平均气温80年代为15.6℃,分别比70年代和60年代偏低0.2℃和0.4℃,这与全球性的气候所谓变暖的趋势相反。但各月气温变化趋势不尽相同,除了1、10月和5、6月为升温或波动升温外,其它的月份为降温或波动降温。  相似文献   

3.
利用河南1978-2005年农作物受灾面积资料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产量资料,分析了河南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特征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28 a来河南农作物受灾面积呈上升趋势,其阶段性变化为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前期较少,8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明显增多,最近几年又明显减少。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50年代最有利,80年代次之,70年代较差,60年代最差。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主要作物生育期间热量资源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气候变化会引起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气候资源的变化又会导致作物生育期长短的变化。通过分析1980年以来湖北省几种主要农作物生育期间积温的变化,发现不同作物生育期间热量资源的变化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存在明显差异,并因此引起作物生育期长短不均。山区热量资源以减少为主,作物生育期将延长;平原地区热量资源以增加为主,作物生育期将缩短。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积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 引言 积温与辽宁省的农业生产关系十分密切。80年代初对积温的大量研究已经证明:当大于等于10℃活动积温(以下简称10℃积温)较常年少200℃或以上时,全省粮食产量将下降8%。积温,尤其是10℃积温,是辽宁省农业气候分析和区划中的主要指标,是表征辽宁省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重要特征量。因此,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利用河南1978-2005年农作物受灾面积资料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产量资料,分析了河南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特征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28a来河南农作物受灾面积呈上升趋势,其阶段性变化为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前期较少,8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明显增多,最近几年又明显减少。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50年代最有利,80年代次之,70年代较差,60年代最差。  相似文献   

7.
利用咸阳市秦都国家基本气象站近40a逐日气温资料,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倾向估计,分析咸阳市区热量资源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咸阳市区≥0℃活动积温、≥10℃活动积温以及〈0℃负积温绝对值的变化与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密切相关,热量资源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主要经历三个特征时期。即热量资源相对稳定期(1968-1987年)、热量资源增加期(1988-998年)和热量资源丰富期(1999-2007年)。  相似文献   

8.
利用咸阳市秦都国家基本气象站近40 a逐日气温资料,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倾向估计,分析咸阳市区热量资源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咸阳市区≥0℃活动积温、≥10℃活动积温以及<0℃负积温绝对值的变化与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密切相关,热量资源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主要经历三个特征时期,即热量资源相对稳定期(1968-1987年)、热量资源增加期(1988-1998年)和热量资源丰富期(1999-2007年).  相似文献   

9.
陈习伦 《贵州气象》2003,27(3):22-23
利用望谟县1961~2000年共40年的气温资料进行分析,其结果为:进入80年代以来20年的平均气温较80年代以前20年的平均气温升高了0.13℃、最冷月平均气温升高了0.65℃,气候变暖明显。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焦作市的农业气候资源丰富,雨热同季,并有不完全同步的特性,10℃以上活动积温为4653~4960℃.d,降水量为548.8~590.5 mm,主要分布在4-10月,日照时数2107.5~2444.9 h。近40 a热量资源呈增多趋势,20世纪90年代的热量资源明显多于前30 a,水分变化不明显,日照时数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1.
利用海东地区6个气象站点自1961—2015年的实测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海东地区近55年来气温、积温、地温等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及对海东农业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15年海东地区年平均气温呈显著的升高趋势,升温率达0.37℃/10年;年平均地表温度也呈上升趋势,其增温率达0.41℃/10a;年平均20cm地表温度为8.8℃,近55a来呈波动上升态势,増温率为0.38℃/10a,大于年平均气温的增温速率但小于地表温度的增温速率,且对年平均气温、地面0cm温度、20cm温度进行了突变分析,结果均未出现突变。积温变化就区域平均而言,2010年以来,≥0℃积温与多年平均相比偏多295.3℃,与60年代相比偏多485.7℃;≥5℃积温与多年平均相比偏多346.9℃;≥10℃积温与多年平均相比偏多505.3℃。气候明显变暖,气候变暖使春播作物播种期提早,越冬作物播种期推迟,初春提前返青,使海东大多数农作物的适宜种植面积有所扩大,气候变暖对海东的农业生产布局和种植结构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焦作市农业气候资源及变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作市的农业气候资源丰富,雨热同季,并有不完全同步的特性,10℃以上活动积温为4653~4960 ℃·d,降水量为548.8~590.5 mm,主要分布在4-10月,日照时数2107.5~2444.9 h.近40 a热量资源呈增多趋势,20世纪90年代的热量资源明显多于前30 a,水分变化不明显,日照时数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3.
利用沈丘县1961-2000年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沈丘县近40 a的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沈丘县的农业气候资源丰富,雨热同季,但又不完全同步;10 ℃以上的活动积温为4750.4 ℃·d,降水量为808.5 mm,主要分布在4-10月份,日照时数为2109.1 h;近40 a热量资源呈增多趋势,20世纪90年代的热量资源明显多于前30 a,降水量变化不明显,日照时数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4.
近50年东北地区热量资源变化特征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1—2005年东北地区100个气象站日平均气温资料,得出各年代稳定通过10℃,0℃积温及其持续天数和起止日期分布的变化,进而分析了气候变暖背景下东北地区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气温持续增暖,线性趋势达0.4℃/10 a,较我国其他地区更为显著,且与各热量资源指标有较好的相关性。东北地区气候变暖使得稳定通过10℃,0℃积温普遍显著升高,且稳定通过10℃,0℃积温的持续天数也普遍显著增加;稳定通过10℃,0℃积温和持续天数的等值线在东北平原和相对平坦的内蒙古高原向北大幅度推进,而在山区有向高海拔地区抬升的趋势;稳定通过10℃,0℃积温持续天数普遍增加是受到起始日期提前和终止日期延后的影响,而且起始日期提前比终止日期延后的影响更明显。东北地区热量资源的变化有利于东北地区粮食产量的提高和稳定。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1990年以来鲁南地区热量资源变化情况,将资料分为近15 a(1991—2005)及前30 a(1961-1990年)两组,用K-W检验分析两组样本是否有显著差异,并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回归系数估算未来气候变暖时热量资源的变化。结果表明:1991-2005年鲁南地区与前30 a相比,年平均气温明显升高,≥0℃及≥10℃积温及持续日数明显增加,无霜期明显延长,热量资源显著增加。当未来气候变暖时,年平均气温每升高1℃,≥0℃积温将增加308~309℃.d,持续日数延长15~16天,≥10℃积温将增加235~248℃.d,持续日数延长6~8天,无霜期将延长9~14天。  相似文献   

16.
积温与辽宁省的农业生产关系十分密切。80年代初对积温的大量研究已经证明:当大于等于10℃活动积温(以下简称10℃积温)较常年步200℃或以上时,全省粮食产量将下降8%。积温,尤其是10C积温,是辽宁省农业气候分析和区划中的主要指标,是表征辽宁省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重要特征量。因此,分析研究10℃积温的时空变化,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全省热量分布和变动情况,而且对于作物及其品种的合理布局、气候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等均有直接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技术的三江平原热量资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宏敏  王波  国世友  刘春生 《气象》2007,33(12):88-92
基于GIS技术,使用黑龙江省气象观测站和农垦、森工系统观测站的气温资料,以及数字高程模型(DEM)资料,运用趋势面分析法和线性内插法得到三江平原栅格化的热量资源数据。分析表明,三江平原纬度和高度因子对各项热量指标分布均有影响,经度因子主要影响年平均气温、4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0℃积温和≥10℃积温;佳木斯西部、双鸭山西部、鸡西大部热量资源较丰富,而青黑山、完达山、老爷岭和太平岭等地区热量资源相对较差。分析结果为合理开发利用三江平原热量资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尚建设 《山东气象》2015,35(2):40-43
使用商河县1971—2010年的日平均气温资料,得出稳定通过0℃,10℃积温资料,进而利用小波分析近40a商河县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分析发现:商河县气温持续增暖,线性趋势达到0.17℃/10a,稳定通过0℃,10℃积温与气温变化显著相关也呈增加趋势,且逐年变化有多尺度震荡周期特征。稳定通过0℃,10℃积温持续天数也显著增加。通过分析研究商河县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商河县热量资源的变化趋势和周期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一地热量资源的多寡,通常用该地≥10℃积温来表示。我们知道,我省≥10℃积温与粮食产量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可见分析研究作物生长季热量资源的变化规律,对农业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魏春秀等[2]分析了近四十年来吉林省热量资源的变化,指出我省近四十年≥10℃积温全省大部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全省每百年上升1.1~3.2℃,且存在2.0、3.2~3.4、10.85、15.5。19.25、26.55、45.29年的周期,但近百年来的热量资源变化情况如何,近四十年来的气候变暖在近百年中是否异常,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用长春19O9-1995年>10℃积温资料…  相似文献   

20.
1951-2006年黄河和长江流域雨涝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51-2006年黄河和长江流域雨涝灾害灾情统计资料,分析了两个流域雨涝灾害发生频率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50 a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气候变化影响,黄河和长江流域雨涝灾害不断增加,农作物受灾、成灾面积呈增加趋势,损失日趋严重,且长江流域受雨涝灾害影响范围较大,灾害发生频率大于黄河流域。受暴雨影响,夏季两个流域雨涝发生频率最高、范围最广。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黄河流域雨涝灾害增加趋势较为明显,而长江流域80年代初雨涝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显著增加。两个流域雨涝灾害的受灾率均自上游至下游逐渐增加,其中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受雨涝灾害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