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地区高空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及逐日大气成分监测数据,对北京地区空气质量≥5级重空气污染的持续时间、500 hPa高空环流形势、地面气压场及相应的边界层结构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地区发生重空气污染时500 hPa以纬向环流为主,占重空气污染总日数的58.4%。从地面气压场来看,低压辐合区型重空气污染出现频率最高,为38.3%;其次为高压后部型重空气污染,出现频率为18.8%。北京地区出现重空气污染天气时500 hPa多为纬向环流,850 hPa为偏南暖平流,地面气压场为低压辐合区、高压后部、高压底部、弱气压场、高压前部、低压倒槽、弱高压、鞍型场及华北地形槽时均可出现重空气污染天气过程。配合以上天气形势,重空气污染天气出现时,边界层长时间存在逆温、低层风速较小且湿度大,并根据重污染天气特征建立了北京地区重空气污染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2.
利用2014-2016年高空、地面气象资料和大气环境监测资料,分析了开封市空气质量特征及10次连续性重度污染过程天气形势。结果表明:2014-2016年,开封市空气质量整体呈转好趋势,优良率由53%增加到67%,污染时数由47%下降至33%,轻度污染和中度污染时数下降明显;重污染日主要出现在1月、11月和12月,其中1月出现重污染日和连续性重污染过程次数最多;3年内共出现连续性重污染过程23次,最长持续日数达6 d;开封市重污染天气主要受PM2.5和PM10浓度变化影响,PM2.5和PM10浓度具有明显的季和日变化特征,平均浓度最高值主要出现在秋冬季和09时。重污染过程期间的500 hPa形势中,平直纬向环流型出现次数最多,占总次数的63%;其次为低槽型,出现次数占21%;西北气流型出现次数最少,占16%。地面气压场形势主要分为4类:1)高压前部型,出现重污染次数最多,占总次数的55%;2)均压场型,出现次数占25%;3)低压带型占16%;4)高压后部型出现次数最少,仅占4%。当上游地区有较严重污染时,本地污染物浓度将快速升高,区域传输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3.
哈尔滨冬季重污染日气象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2000-2009年中国环境保护部公布的空气质量日报中空气污染指数大于200的日期作为重污染日,从气象因素方面分析哈尔滨冬季重污染日发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哈尔滨冬季重污染日20时地面风速为1级或静风;85 %的重污染日在850 hPa层以下有逆温现象,最大逆温强度出现在地面与925 hPa之间,为0.73 ℃/100 m;95 %的重污染日在850 hPa层以下有下沉运动。重污染的典型地面形势包括高压边缘型、高压中心型和低压边缘型三类。高压边缘型和高压中心型表现为大气对污染物的水平、垂直输送均为不利,而低压边缘型表现为有利于污染物的垂直输送。天气形势特征的归类,可为开展空气污染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乌鲁木齐重污染日的天气分型和边界层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霞  杨静  麻军  王江  赵克明  任泉  赵勇 《高原气象》2012,31(5):1414-1423
利用2004年1月-2009年4月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逐日空气污染指数,对乌鲁木齐空气污染≥Ⅳ级的重污染日持续时间特征、500hPa高空环流形势、地面气压场及相应的边界层结构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重污染过程发生1天和持续2,3和4天的比例分别是32.2%,23.3%,18.5%和11.0%;发生重污染时500hPa以纬向环流型居多,占重污染总日数的84.2%,经向环流型为15.8%。从地面气压场来看,高压后部型出现重污染的频率最高,达86.3%;高压底部型次之,为9.6%;高压前部型和南高北低型出现重污染的几率较小。乌鲁木齐冬季Ⅲ级污染日对应的温度、湿度及风等要素廓线的垂直结构与冬季平均状况几乎一致,而重污染出现时,边界层逆温较强、风速较低且低空伴随有较厚的偏东风或东南风气流;重污染日和雾的关系密切,伴随有雾或轻雾的频率高达81.3%;前一日20:00(北京时)上干下湿并伴有逆温的边界层结构极易导致空气质量恶化。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区域性平流雾气象要素特征分析及预报思路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许爱华  陈翔翔  肖安  许彬 《气象》2016,42(3):372-381
利用江西省2000—2012年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及探空资料,采用合成和统计方法,分析了54次区域性平流雾的天气形势及气象要素,得到了平流雾逆温层、温湿条件、低层风场及影响系统等统计特征。结果表明:(1)江西省区域性平流雾主要发生于2—3月,北部多于南部。(2)其形势特征为:江南地区低层有较明显的暖湿平流。850 hPa上的切变线或辐合区位于长江流域到江淮一带,925和850 hPa西南风速分别达3~8和7~15 m·s~(-1)。地面形势多为弱低压倒槽和锋面前部的低压,其次为高压底部。(3)850 hPa以下低层有相对湿度≥80%的湿层,500 hPa中层多数有相对湿度≤50%的干层。地面气温和露点多在10~16℃,且达到近饱和。(4)平流雾的逆温结构以单层逆温为主,多数比辐射雾逆温层高、厚度大。逆温强度主要在1~3℃。最后给出了江西平流雾(我国南方)的预报着眼点或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地面和高空气象观测资料、风廓线雷达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6年2月11~13日导致北海-涠洲岛航线停航的典型平流型海雾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边界层特征。结果表明:此次海雾天气过程,近地面层风速较小约3~5 m·s~(-1),为东南风;850hPa附近,有12~15 m·s~(-1)的西南风急流;500m以下,具有一定的垂直风切变,水平风切变越小,海雾天气越严重。海雾期间的大气层结为中性状态,混合层厚度低于500m,且混合层厚度越低,能见度也越低,海雾天气越严重。此外,925hPa附近存在逆温层、地面的相对湿度较大(约95%)和温度露点差较小(1~2℃)均是该次海雾天气的明显特征。以上这些大气边界层特征可作为北部湾平流型海雾天气预报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2016年11月28日—2017年1月11日,河南省出现了3次持续多日的中度及其以上的污染天气过程,分别为2016年11月28日—2016年12月5日、2016年12月15日—21日、2016年12月28日—2017年1月11日,尤其最后一次,持续时间长达15 d。第二次污染过程的后4 d,严重污染自北向南发展到全省。为了今后对持续污染天气的预报有所参考,对3次污染过程的气象要素演变及高空地面形势进行详尽分析,总结具有预报意义的天气学特征:当昼夜温差下降到4~6?℃、温度露点差下降到0~5 ℃、风力约为2?m·s~(-1)、气压变幅5?hPa时,可能会产生严重污染天气;污染期间,500?hPa高度正距平达5 dagpm以上,海平面为负距平或与常年同期相当,逐日高空环流显示,河南境内多短波槽活动或长期受偏西到西南气流影响,地面一般为均压场或鞍型场,气压梯度小,风力弱,当高低空在此形势配置下时,均有利污染天气的出现或加重;当925?hPa与1000?hPa的风切1.5 m·s~(-1),近地层湍流扩散弱,大气维持静稳状态,有利污染天气的发生发展;L波段探空显示,当200 m以下有逆温,100 m以下风速3 m·s~(-1),贴地层相对湿度在50%左右时,有可能出现重污染天气;在污染持续期间若出现小雨量级降水时,污染会有所减弱,但不会彻底清除;当高空转为较强西北气流或地面有强冷空气南下时,即气压梯度显著增加、风力明显加大,污染天气将彻底结束。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连云港市霾变化特征及其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瑞翔  刘端阳  姚雷  朱云凤  颜佳任 《气象》2020,46(7):959-970
利用连云港市气象和环境监测数据,分析2008—2018年该地区霾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中-重度霾发生的天气背景和污染物源地特征。主要得到以下结论:连云港主城区霾日数从2011年起逐年显著增加,2013—2015年达峰值,之后逐年减少;冬季霾出现最为频繁,其中1月重度霾日数最多;1~2 m·s~(-1)风速最利于该地区霾的形成;WNW、WSW和SSW三个风向下连云港主城区霾出现的频率最高,受地形和工业布局等因素影响,在自海上来的偏东风下该地区霾出现的频率也较高。相对湿度在70%~80%时,霾出现频率最高,但更高相对湿度更利于中-重度霾形成。PM_(2.5)浓度与能见度、风速和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均大于PM_(10)。根据地面环流形势,可将连云港地区霾的天气背景分为低压倒槽型、锋前型、高压前部型、高压后部型和均压场型5种,其中均压场型占比最大,达35.8%。逆温层结对中-重度霾的形成有较好指示作用,08时和20时逆温出现的频次和强度均大于14时。轨迹聚类分析表明,不同天气型下中-重度霾对应气团的源地、路径和移动距离均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5—2021年近7 a乌鲁木齐冬季逐小时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空气质量数据,并结合ERA5再分析资料对重污染日PM2.5不同增长类型的污染特征、环流形势以及气象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发现,近7 a乌鲁木齐冬季PM2.5重污染及以上级别的比例由41.2 %降至8.6 %,PM2.5重污染天数由63 d降至13 d,超过70%重污染日PM2.5浓度增长分布在60 μg?m-3以内。依据PM2.5增长类型判别方法,近7 a乌鲁木齐冬季重污染日以缓慢型增长为主。对比分析爆发型增长和缓慢型增长的天气背景形势表明,两种增长类型在欧亚范围内500 hPa高空形势上均主要受西北或偏西气流影响,爆发型增长的高压脊势力较强,乌鲁木齐处于高压中心后部且气压梯度显著;而缓慢型增长的高压脊较为平直,乌鲁木齐位于高压后部的均压场控制下,气压梯度相对较弱。对比两种类型边界层内逆温厚度和强度发现,爆发型增长在925~700hPa之间的逆温层平均厚度明显大于缓慢型增长,前者逆温强度达到1.8 ℃?(100m)-1,明显高于缓慢型增长的1.2 ℃?(100m)-1,表明造成两种PM2.5不同类型增长与边界层内的逆温垂直特征分布结构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0.
应用常规资料对2009年11月30日-12月2日发生在山东省的一次大雾天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高空弱的偏西-西南气流及中低层弱的暖湿气流,近地面附近有逆温层,地面存在地形槽或均压场,为有利于大雾形成的环流形势场.t-td≤2℃,近地层相对湿度80%以上,地面风速0~3 m/s,500 hPa以下有弱辐合区,上升速度为0×10-3 hPa·s-1,假相当位温处于低值区等是大雾形成的主要原因.当风速加大、上升速度增强、湿度增加、有降水产生时,或者风速加大、上升速度较小、湿度迅速降低时,均会促使大雾消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