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引言大气运动从时间上来说是多频的,从空间上来说是多尺度的。人们从天气分析的实践中,已经发现超长波是一种不同于大气长波的波动,它的活动与中长期的大气环流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大气超长波的动力学性质,许多气象工作者有过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他们大都限于采用“分层模式”来研究的,其优点是能反映出大气基本气流的斜压性对超长波动力学性质的影响,但对大气超长波本身的垂直结构却未能很好地反映出来。本文则采用无热源和无地形的线性 Burger 模式,先给出大气超长波的垂直结构方程,然后讨论超长波的垂直传播条件。  相似文献   

2.
李崇银 《气象》1983,9(9):35-39
在对流层中上层,流场型式多呈波状,系统的尺度比较大,一般围绕整个地球有3—6个波,且自西向东缓慢移动,这就是大气长波(或称Rossby波)。在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低层,有更大尺度的波动,其水平波长比一般长波长,通称为超长波。长波和超长波的活动同天气演变有密切关系,往往是造成大范围天气变化的重要条件。本讲将讨论长波和超长波的一般动力学特性及其活动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包含强迫作用的动力方程组的尺度分析,指出热力和地形的强迫作用具有一种空间尺度效应。在超长波尺度时强迫作用起着不可忽略的控制作用,以至于超长波的动力特性与长波有很大差异。本文还讨论了在不同强度的强迫作用下适用的超长波动力学方程。对超长波的动力特性与强迫作用的关系进行了一些定性的探讨,其中包括强迫作用与超长波的垂直结构,准常定特性、维持的能源以及其演变及突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余鹤书  李晓东 《气象》1981,7(1):2-4
通过利用500毫巴波谱资料及超长波、长波合成波资料,分析了1980年3月21—27日我国江南地区一次寒潮天气的波谱演变过程。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北半球中高纬波数为3的超长波的急速增幅过程,而3波的发展主要是极区1波向南活动的影响。在寒潮后期连阴雨持续期间,中纬度以2波占优势;同时在低纬地区维持5波流型,形成高原南支西风波槽稳定的背景。 中高纬和极区超长波变化 分析这次大尺度环流过程,可以看出超长波的相互作用不仅发生在同一纬度带内,而且与不同纬度带间波动能量的侧向交换有密切关系,这种作用造成这次超长波形势的转换和调整,引起寒潮的爆发。下面将重点讨论1980年3月中、下旬超长波的波谱演变过  相似文献   

5.
利用1960—2015年NCEP全球再分析日平均资料和中国国家气象站20时的日降水量资料,分析在超长波、长波和天气尺度波的不同尺度纬向风场中,夏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空间分布和活动特征,初步研究了不同尺度波的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与典型梅雨异常年降水的关系,通过分析东亚副热带急流的周期性变化,进一步探讨本研究工作的实际应用价值。研究表明,超长波是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扰动的主要成分,与急流位置的演变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对于梅雨期间的雨带位置和强度变化均有较好的指示意义;长波、天气尺度波是叠加在超长波上的次低频和中间尺度扰动,后者与梅雨强度的变化有一定对应关系。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与其超长波的位置变化具有明显的单、双周振荡特征,在实际预报业务中可以充分利用超长波的周期性和较高预报技巧,为中期天气分析和预报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浅水波力程组出发,在β平面上假定系统无源、无粘、有纬向基流,将方程组对基态进行线性化,然后对特征波动求数值解,据特征波动解分析讨论低纬超长波的结构特征。本文得出的几个结果:Rosssby波和Kelvin波仅产生于慢变介质中;无源模式中,低纬大气的Kelvin波的存在域可达副热带甚至中纬;地形侧边界强迫使Kelvin波的存在区域南压缩小,移速变慢,说明中纬大地形对低纬超长波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超长波的多年振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们对1871—1975年冬(1月)和夏(7月)60°N和30°N纬圈的海平面气压距平资料作谐波分析,讨论第1—3波的超长波的多年振动。其主要结果有:1. 超长波的第1波的近百年变化表现为向西的行波型振动。它的超长波槽有3次影响东亚,造成东亚地区降水量的36年左右周期。2. 第2、3波的变化是属于驻波型的振动,这种振动是由两个气候变化阶段来完成的。1921—1926年以前为第一阶段,超长波槽的位置偏东;1921—1926年以后为第二阶段,超长波槽偏西。超长波的阶段变化导致了大气活动中心的阶段变化,引起相关系数的不稳定。3. 超长波的阶段变化与海温距平的阶段变化有密切关系。超长波槽的变化与海温负距平的变化相适应。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长波和超长波是大气中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波动. 长波亦称为罗斯贝波,它和地面的气旋、反气旋相对应,波长为3000-6000公里,纬向波数为5-8,一般被认为是一种斜压波.人们很早就对长波加以注意,已经用准地转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它的许多特性,在短期天气分析和预报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超长波的纬向波数为1-3(或4),是一种水平尺度比长波更长的大气波动,它的水平尺度为10~4公里,因为水平尺度可以和地球半径相比拟,所以又称之为行星波.这一类波动的生命史10天左右,这自然就成为中、长期天气预报所关心的波动,它的发展和演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500hPa波谱资料分析了8次连阴雨过程.分析表明,中纬度(50°N)的波谱特征主要表现在超长波1~3波的相互转换,转换时位相(脊)主要在西欧和乌拉尔山.连阴雨主要在超长波l波的控制下发生.连阴雨期间优势波常向长波转换.阴雨结束时在超长波优势控制下位相西退,长波优势下则相反。低纬度(20°N)主要的特征是2波优势,当2被减弱时位相西遇阴雨结束。阴雨前5~6波有增值现象。  相似文献   

10.
梅汛期南亚高压活动的谱特征分析——波能密度谱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是应用100hPa北半球高度场格点资料,选取2003-2005年6-7月南亚高压季节性东进、北移的15个过程,其中包括这3年中在入、出梅期间500 hPa副热带高压有响应的季节性北移个例.计算了40 °N的波谱物理量-1~7波的方差比和波能密度,分析其西风带长波-超长波的调整和南亚高压的东进、北移的相关,并从波能密度的演变特征来识别何种长波波动对南亚高压的季节性变化具有最大的贡献.从而得出100hPa 40 °N的超长波的调整是南亚高压季节性东进、北移的环流背景,而西风带4~6波的长波槽波能密度的激增是诱发南亚高压季节性演变的最大贡献者.  相似文献   

11.
环境场作用与西南低涡移动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将西南低涡视为迭加在环境场上的一个扰动,把考虑环境场和非绝热作用下的次天气尺度扰动方程组写在一个简单斜压两层模式上,根据西南低涡的特点对方程组作一些近似处理,导得了反映低层(700hPa)西南低涡移动特征的移矢诊断方程。由此分析了影响西南低涡移动的主要因子,得出了一些定性结果。最后,利用移矢诊断方程作了低涡移动的实例计算分析,其结果与实况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12.
大气数据同化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行  高山红  黄容 《山东气象》2004,24(4):16-18
简要介绍了大气数据同化的基本思想与方法,阐述了松弛逼近法、Kalman滤波和变分约束法三种大气数据同化方法研究状况和应用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3.
准地转动量近似下风速切变线上的波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子良  万军 《气象学报》1995,53(3):289-298
利用准地转动量近似下的斜压两层大气的非线性方程组及非线性边界条件,研究了切变线上波动的稳定性,导出了切变线上孤立波解。较好地解释了切变线上易产生低涡等天气系统现象。  相似文献   

14.
几种ω诊断模式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别讨论了求解ω场的三种模式:多层非线性ω诊断模式(模式A),非绝热ω诊断模式(模式B),中-α尺度ω诊断模式(模式C),并应用于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的诊断,比较了它们的差异。结果表明,在进行中尺度ω诊断中最好使用模式C,也可使用模式A,且由两者分别得到的ω场差异不大。一般不用模式B,由于模式B计算量小,如果精度要求不高也可使用模式B。  相似文献   

15.
A vertically integrated model of a developing boundary layer over a wet surface is presented, and the expected change in the relative humidity is discussed. For the case of cold air moving over a water surface of constant temperature, analytical solutions of the model equations are obtained, giving the height,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of the boundary layer as functions of the distance travelled by the air column. The relation to the problem of sea smoke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非地转非静力条件下存在对流凝结加热反馈的Boussinesq方程组,借用Emanuel(1982)的Wave-CISK方案来考虑凝结反馈作用,并应用Green函数方法和Fourier方法,求得了任意加热廓线时对称不稳定的流函数的解析表达式及其频散关系。本文还对取某些特定的加热廓线时的情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NonlinearUltra-LongWaveandItsStabilityHeJianzhong(何建中)(NanjingInstituteofMeteorology,Naming210044)Abstract:Astabilityofanonli...  相似文献   

18.
The influences of topography on solitary Rossby waves are discussed by using a barotropic atmosphericmodel.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pograph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exciting solitary Rossby waves,and itseffects are different with different height scales.Two different patterns of solitary Rossby waves are obtainedby using numerical calculation.  相似文献   

19.
A simple Lagrangian stochastic model for the trajectories of particle pairs in high Reynolds-number turbulent flows is presented. In this model, the velocities of particle pairs are initially correlated but subsequently each particle moves independently. The independent single-particle trajectories are simulated using Thomson's model [J. Fluid Mech. 180, 529–556, 1987]. This two-particle model exactly satisfies the well-mixed condition for Gaussian turbulence when length scales, characterizing the two-point Eulerian velocity correlation function, vanish. Temperature variances, due to heat released as a passive scalar from an elevated plane source, within a model plant canopy (Coppin et al. Boundary Layer Meteorol. 35, 167–191, 1986) are shown to be well predicted by the model. It is suggested that for strongly inhomogeneous flows, the two-point Eulerian velocity function is of secondary importance in determining the simulated trajectories of particle pairs compared to the importance of ensuring satisfaction of the two-to-one constraint (Borgas and Sawford. J. Fluid Mech. 279, 69–99, 1994); i.e ensuring that one-particle statistics obtained from the two-particle model are the same as those obtained from the corresponding one-particle model. Limitations of this modelling approa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一个带有地形的二层均质流体模式,引入参数化形式的积云对流加热反馈,研究了重力惯性波的不稳定增长及传播,得到并讨论了一些接近天气实际情况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