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采用多维谱分析方法,用南方涛动指数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信风指数分别进行计算分析,从中揭露了南方涛动和赤道太平洋海温的耦合振荡过程。它们的变化不仅基本上是反位相,而且存在着明显的时间差异。此外,本文还分析了南方涛动与信风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南方涛动是大气环流的一种大尺度振动,近年来受到许多气象工作者的重视。不少人分析过南方涛动的周期,但结论却有一些差异。而且关于南方涛动周期的结论中,有的结论周期长度跨度较大,有的周期长度虽然定得较精确,但未给出置信水平。我们根据50年南方涛动指数资料,用功率谱分析、最大熵谱分析和方差分析三种方法,对南方涛动指数进行了周期分析,并利用这三种分析方法各自的长处,较准确地确定南方涛动的显著周期。  相似文献   

3.
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是一个全球性的气候事件。一次强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的发生会在全球许多地区几乎同时导致大气候异常,并对南美甚至北美的海洋生物系统产生危害。厄尔尼诺归因于秘鲁沿岸海水的冬季增温,每2~7年这种增温现象明显地扩展到中、东太平洋。南方涛动是活动...  相似文献   

4.
大气涛动对全球低层大气环流的贡献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王绍武  龚道溢 《高原气象》2000,19(4):427-434
人们通常用海平面气压场的状况来反映低层大气环流的状态,而全球海平面气压场的变化最突出的特征表现为大气涛动的形式,即北大西洋涛动、北太平洋涛动、南方涛动和南极涛动。这四个大气涛动控制的区域范围大体覆盖了全球,能解释全球低层大气环流方差的38.6%(6-8月)到45.9%(12-2月)。而各个涛动的独立贡献有显著的区域性,仅仅用四个大气涛动不能完整代表低层大气环流的结构。对于东亚、北美大陆等地的气候,  相似文献   

5.
施能 《气象学报》1989,47(4):457-466
本文对美国的CAC南方涛动指数进行了相关分析、因子分析、模糊聚类、主成份分析。指出,月指数可分为二组:1—4月,5—12月,它们的持续性和相关性不相同。还指出,强弱南方涛动可以用涛动指数的第一主成份来定义。 此外,用1951—1984年的月资料讨论了南方涛动指数与当年1月到来年12月的500hPa位势高度场、月平均纬圈高度、月平均纬际高度差、大气活动中心以及大气环流特征量的相互关系。分析表明,在涛动低值年的前期4月份75°N以北的500hPa位势高度明显偏低,5月份偏高;低值年4月第一谐波槽位于东半球并且方差贡献小,5月份一波槽方差贡献大,高值年相反。500hPa位势高度在4—5月的这种变化是涛动在高纬度的一个早期讯号。 最后,我们建立了一个涛动指数的统计预报模式。利用这个模式可成功地预报出1986年的弱涛动并发生El Nino现象。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采用波谱分析方法对1957年1月至1977年12月赤道东太平洋海温(180°—90°W、5°N—10°S)、南方涛动指数和我国东部降水作了分析。通过功率谱的计算得到如下结果:(1)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存在3.4年的振动周期。(2)南方涛动指数的变化存在3.4年和1年的振动周期。(3)我国华北、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降水分别存在1、2.3和3.4年的周期。利用交叉谱计算位相差,表现出海温与南方涛动在3.4年周期上近乎反向变化,海温的变化落后于南方涛动。南方涛动在3.4年周期上超前华南降水。华北降水在周期为1年的振动上落后于南方涛动。本文还对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和南方涛动的年际变化作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7.
ENSO与新疆天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一、ENSO事件及其影响 ENSO是厄尔尼诺(EL-Nino)和南方涛动(Southern Oscillation)的英文缩写.厄尔尼诺主要是指赤道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SST)异常偏暖的现象,而南方涛动是南太平洋与南印度洋海平面气压变化趋势相反的一种涛动现象,南方涛动指数用SOI表示.根据已有的大量研究成果表明,这两种现象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人们  相似文献   

8.
大气中的遥相关现象是指空间距离相隔数千公里以上的两个地点气象要素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用以分析遥相关的气象要素有海平面气压、降水、气温和等压面位势高度等。半世纪初发现的三大涛动:南方涛动(SO)、北太平洋涛动(NPO)和北太西洋涛动(NAO)都是典型的遥相关现象。美国气象工作者发现的与美冷冬相联系的太平洋/北美环流型(PNA)是另一个典型的遥相关现象。它反映了东太平洋槽和北美东岸槽与加拿大西部脊之间的关联。我国天气  相似文献   

9.
采用东天山6个相邻地点的云杉年轮序列求得该区域平均树木年轮年表(1665~1988年)。通过响应面函数的计算,发现树木生长对温度和降水有明显的非线性响应,表明用该年表序列重建单个温度要素存在一定片面性,利用森林干旱模式计算的树木生长期干旱数,含有温度、降水、土壤性质等诸因子,且与年轮生长明显相关。进而利用树木年轮资料重建了该地区过去300年来干旱日数,与实际旱涝情况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0.
以太阳黑子数、南方涛动指数和地球自转速度等因子,利用沃尔什函数理论和多元统计分析,探讨了我国东部蜡涝型影响因子,分析了它们的影响方式。结果表明:我国旱涝型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南方涛动和地球自转速度等,其影响方式均以后延相关,辱劝形式表出来。  相似文献   

11.
基于1992~2010年全国778个农业气象站土壤湿度观测资料、ERA-Interim、JRA55、NCEP-DOE R2和20CR土壤湿度再分析资料,通过平均差值、相关系数、差值标准差、标准差比四个参数,利用Brunke排名方法和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分析,对四套土壤湿度再分析资料在中国西北东部—华北—江淮区域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不同季节的平均偏差空间分布上,JRA55资料同观测数据的平均偏差在±0.08m~3 m~(-3)之间,春、夏季西北东部JRA55土壤湿度偏小,ERA-Interim、NCEP-DOE R2、20CR资料较观测数据偏湿,华北南部、江淮地区平均偏差小于西北东部、华北北部。在年际变化上,各个季节ERA-Interim资料同观测资料最为接近,能稳定地再现西北东部、华北、江淮地区土壤湿度干湿变化趋势,反映出重要的旱涝年。整体而言,四套再分析资料中ERA-Interim资料同观测资料接近,JRA55、NCEP-DOE R2资料次之,20CR资料最差。  相似文献   

12.
将Hulme的全球陆地格点化降水资料在中国陆地区域内同测站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格点化资料能较好地描述降水场的大尺度特征,40多个格点值序列代表了全国近200个测站记录,并具有较高的时空覆盖率。当仅对中国区域内的降水进行分析时,为使资料的代表性更好,需对位于国界附近和沿海地区格点的序列值进行必要的修正。  相似文献   

13.
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PLSR) is used to study monthly changes in the influence of the Arctic Oscillation (AO) on spring, summer and autumn air temperature over China with the January 500 hPa geopotential height data from 1951 to 2004 and monthly temperature data from January to November at 160 stations in China. Several AO indices have been defined with the 500-hPa geopotential data and the index defined as the first principal component of the normalized geopotential data is best to be us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he AO on SAT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in China. There are three modes through which the AO in winter influences SAT in China. The influence of the AO on SAT in China changes monthly and is stronger in spring and summer than in autumn. The main influenced regions are Northeast China and the Changjiang River drainage area.  相似文献   

14.
利用MODIS卫星、空气质量监测、天气图资料以及后向轨迹分析法,分析研究了2010年11月4~6日发生在京津冀地区和东北地区一次灰霾污染过程.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此次天气系统演变过程中,上述两地区的污染过程表现出内在的联系,即此次东北地区的灰霾过程主要是京津冀地区灰霾输送影响的结果,其影响通道是渤海湾及与其毗邻的辽河...  相似文献   

15.
On the onse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in 1998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1.IntroductionChinesescientistshavepointedoutsincethe1980sthattheAsiansummermonsooniscomposedoftheSouthAsian(Indian)monsoonsystemandtheEastAsianmonsoonsystem,whichhavetheirparticularcharacteristicsrespectivelybutalsointeractoneachother;andtheAsiansummermonsoonbreaksoutintheSouthChinaSea(SCS)regionatfirst,thenspreadsnorthwestwardandnorthwardrespectively,finallytheSouthAsiansummermonsoonandtheEastAsiansummermonsoonaresetup(TaoandChen,1987;JinandChen,1985;Zhuetal.,1986).Muchattentionhasbe…  相似文献   

16.
华南季风降水对应的环流指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及台站和格点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华南季风降水与周边大气环流的关系,并由此建立了反映6月华南降水强度的季风指数,这一季风指数利用菲律宾及其以东与华南850 hPa涡度差定义。华南季风指数具有很好的区域代表性,华南季风指数与亚洲格点日降水量的主要正相关区集中在华南。华南季风指数可以很好地描述华南降水的年际变化和极端年份,季风指数强 (弱) 的年份也是华南降水偏多 (少) 的年份,极端的华南季风指数年份对应极端的华南降水年份。华南季风指数高与低年份对应的华南降水量差值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在年代际尺度上,季风指数强 (弱) 的年代与华南降水偏多 (少) 的年代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华南季风指数包含了西南季风、副热带高压以及中高纬度西风槽等各影响系统的信息,可在业务上使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冬季气温与影响因子关系的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1—2012年冬季全国160个站月平均气温以及NCEP/NACR再分析资料和海温、北极海冰等资料,分析了我国冬季气温及其关键影响因子的年代际变化特征,重点研究了关键影响因子对我国冬季气温影响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研究表明:我国冬季气温在1985年之前处于冷期,之后为暖期; 我国冬季气温异常与影响因子的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而且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针对这种年代际变化的基本事实,提出针对冷期和暖期中不同影响因子与冬季气温的关系分时段建立冬季气温的多因子回归预测模型,可以反映冬季气温及其影响因子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正确的预测策略是利用相同年代际背景下预测对象与预测因子的时间序列资料建立预测模型,以确保预测模型中反映的预测对象与预测因子关系的稳定性,进而保持较高的拟合及预测水平。  相似文献   

18.
基于时空结构指标的中国融合降水资料质量评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江志红  卢尧  丁裕国 《气象学报》2013,71(5):891-900
引入空间、时间技巧评分以及结构函数3种指标,通过对比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研制的逐日融合降水资料和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NOAA)气候预测中心卫星反演降水资料(CMORPH)、热带测雨卫星反演降水资料(TRMM)在中国区域的适用性和误差分布,着重考察融合降水资料的质量。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平均的融合降水资料时空精度远高于CMORPH和TRMM卫星降水资料,且融合资料和卫星资料在夏季的质量优于冬季;在中国东南区域的模拟精度普遍好于西部地区,融合降水质量最高的两个区域为江淮和华南,较差的区域则在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融合后降水资料比融合前CMORPH卫星降水在空间及时间技巧评分均有较大提高,其提高幅度冬季大于夏季。通过计算结构函数,发现在中国江淮、华南、华北和东北等地区,随着网格区域内任意两点距离的增大,融合产品与观测降水的结构函数曲线始终十分接近。在西北、青藏高原等区域,融合产品与观测降水的结构函数则偏离较大。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卫星资料无法精确反映实际降水情况,高密度观测资料尤为重要。江淮、华南、华北地区的融合降水结构函数曲线增长率大于东北,也从侧面反映江淮、华南、华北地区降水分布的非均一性比东北强,降水可能受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Few studies have specifically focused on the validation and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height(PBLH) and relative humidity(RH) data in China. In this analysis, continuous PBLH and surface-level RH data simulated from GEOS-5 between 2004 and 2012, were validated against ground-based observations. Overall, the simulated RH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statistical data from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with a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0.78 and a slope of 0.9. However, the simulated PBLH was underestimated compared to LIDAR data by a factor of approximately two,which was primarily because of poor simulation in late summer and early autumn. We further examined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wo factors in four regions—North China, South China, Northwest China, and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nual PBLH trends in all regions were fairly moderate but sensitive to solar radiation and precipitation, which explains why the PBLH values were ranked in order from largest to smallest as follows: Tibetan Plateau, Northwest China, North China, and South China. Strong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PBLH exhibited high values in summer and low values in winter, which was also consistent with the turbulent vertical exchange. Not surprisingly, the highest RH in South China and the lowest RH in desert areas of Northwest China(less than 30%). Seasonally, South China exhibited little variation, whereas Northwest China exhibited its highest humidity in winter and lowest humidity in spring,the maximum values in the other regions were obtained from July to September.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国区域降水的极端化问题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有关研究也获得了大量成果。但是,目前国内外常用的高分辨率降水资料序列多从1951年左右开始,普遍缺少20世纪早期中国的逐日降水资料,对于近一百多年中国极端降水变化特征及其机理,目前还不清楚。基于多来源的1901—1950年原始观测报表数字化逐日降水资料,补充先前未录入的“无降水”和缺测数据,研发质量控制方案并开展质量控制,补充录入检出的缺失和错误数据并再次质控,结合1951年以来的现代降水日值资料,建立中国60个城市站1901—2019年降水日值数据集。数据集评估结果显示,早期中国东部地区的台站较为密集,数据完整性和正确性较好,但中国西部的台站数量少且完整性和正确性偏低。本数据集构建的年总降水量累积值序列与已有的月降水量数据基本一致。基于该数据集,研究发现重庆站近百年来的降水未出现显著的趋势性变化。该数据集使后续分析研究中国极端降水的百年尺度长期变化特征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