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提高铜仁市的抗旱能力和人工增雨作业效率,该文通过统计、对比分析2013年铜仁市夏季人工增雨作业78次记录(样本)和多普勒天气雷达常用产品作业前后其特征变化,得出适合铜仁市人工增雨条件的雷达回波特征:反射率因子(0.5°仰角)≥25 d Bz,回波顶高≥6 km,垂直液态水含量≥10 kg/m2,径向速度场有辐合特征,回波移动缓慢或者稳定少动时,人工作业增雨作业效果较好,同时综合应用各种雷达产品建立人工增雨作业判别指标。  相似文献   

2.
应用2004~2005年沈阳辉山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和常规气象资料,对实施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的天气系统、增雨作业云系及其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并提出了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和作业时机、作业区域等判别方法,为实施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与广元市气象局在宝珠寺水力发电厂的主要蓄水区—白龙湖水库建立了资源性人工增雨蓄水作业基地,从2006年开始,每年5~10月在该地区实施增雨作业。本文选取2007年9月29日较为典型的作业个例,从天气系统、作业条件及作业时机的把握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结合多年实践,对白龙湖库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的基本天气形势、作业条件和作业时机作了较深入的总结,为在该地区长期开展资源性人工增雨蓄水作业积累了较好经验。   相似文献   

4.
利用高空、地面环流形势图和新一代天气C波段雷达产品中的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产品以及自动站资料,对2011年7月29日大同地区一次大范围降水过程中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和效果进行综合分析.在同一环流背景条件下,通过雷达跟踪监测、雷达回波动画显示、作业前后回波强度比较、作业点与未作业点之间的比较,利用自动站数据,对增雨作业的效果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此次大范围连续性降水的形成与适宜的人工增雨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结合多普勒雷达产品和常规天气图对2009年4月19日菏泽市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和效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将多普勒雷达的众多产品结合常规天气图分析,可提高人工增雨作业和效果评价的科学性、准确性;(2)人工增雨作业取得明显效果,平均增雨13.4mm,可见,人工增雨作业是开发空中水资源增加降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新一代天气雷达在人工增雨中应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CINRAD配合常规天气分析,对福建省2002年上半年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和作业效果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CINRAD的应用不仅使人工增雨科学性提高,而且为人工增雨效果分析提供一些物理证据.  相似文献   

7.
一次人工增雨作业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英  吴爱萍 《贵州气象》2009,33(2):35-37
2005—05—31-06-01,贵州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在具备降雨条件而又非重点降雨区(据省气象台分析预测)的猫跳河流域及时组织实施了人工增雨作业试验。该文以此次试验为个例,对人工增雨作业效果进行了初步分析,为今后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和作业时机的掌握、作业组织实施积累经验,同时也为今后对猫跳河流域梯级发电开展增雨服务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8.
2014年春季山东遭遇了较为严重的旱情。针对4月25—27日全省性降水天气过程,山东各级人影部门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文中详细地介绍了利用天气实况、卫星、雷达等实时观测资料和多家数值预报资料开展对增雨作业条件的提前预报分析、作业时机和作业部位的临近监测识别以及山东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组织开展的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服务情况,为开展飞机增雨作业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9.
古田水库2004年蓄水型人工增雨作业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将宁德市人工增雨指挥系统应用到2004年6~8月古田水库抗旱蓄水型人工增雨作业和进行综合效果评价,取得显著效果。5次作业过程,水库流域共增雨16117×104m3。结果表明:新一代天气雷达宁德市人工增雨指挥系统在实际作业中应用,对旱情的监测、作业条件确定、把握最佳作业时机、场外作业指挥、云团跟踪分析、效果综合评价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使人工增雨作业科学化、客观化、系统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工作效果,扩大了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人工增雨作业是森林灭火的一个重要科技手段,作业条件预报与作业时机的把握是作业成败的关键。本文以湖南省“20130810”大乘山重大森林火灾人工增雨作业情况为基础,利用多种气象资料对作业条件预报与作业方案设计进行分析,采用作业前后雷达回波参量变化、最大相关系数的雷达回波跟踪法(TREC)对作业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大乘山重大森林火灾人工增雨作业通过捕捉台风外围边缘快速生消的积云云系,有效地让局地积云降水降落到了位置相对集中的火场,8月15日第7、第8次地面人工增雨作业15 min后雨势加大,有效压制火势,及时解救了火场被困人员;8月16日第11次作业为明火扑灭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局地积云开展森林灭火人工增雨作业,使用火箭、高炮等地面装备更容易抓住作业时机,针对大范围的积层混合云系更适合开展飞机增雨作业,飞机在火情侦察拍照和气象探测等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在增雨作业时机判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天津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的基本反射率、基本径向速度、回波顶高、累积含水量等产品和地面降水实况资料,分析了2003年5月28日飑线天气过程。结果表明:在同一环流背景条件下,局地作业时机的选择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作业效果。CINRAD可以监测到对流云的移动及生消演变过程,在进行人工增雨作业期间,要密切注意雷达回波的发展、演变趋势,选择最佳作业时机,特别是选择发展中的对流云作业效果更好一些;并给出了雷达判别指标。  相似文献   

12.
基于SWAN产品的短时强降水雷达特征及预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WAN产品和自动站雨量资料,详细对比分析了2010~2012年区域性暴雨中的短时强降水雷达特征,结果表明:(1)短时强降水具有反射率因子大,液态水含量高、回波顶高,强回波厚度大等特征,在每隔6min的SWAN拼图产品中,短时强降水通常满足:3km高度处CAPPI回波≥30dBZ,组合反射率CR中心强度≥40dBZ,VIL>5kg/m2,45dBZ以上的回波中心厚度(H)≥3km,这些参数的变化可以作为短时强降水的预警临近指标。(2)现有SWAN产品中的QPE/QPF产品对未来逐小时的雨量和落区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但QPE产品估测1h累计降水量更接近于实况雨量,在监测到有上述强回波发展时,可通过分析QPE产品和回波特征及预警指标对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预报。   相似文献   

13.
回波强度垂直廓线与雷达定量估测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不同高度回波强度与地面降水的关系,提高雷达定量估测降水的能力,本文对石家庄2006~2008年5~9月共77次降水过程的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VPR)进行了统计分析。对比降水实况和VPR发现,各个高度层的反射率因子波峰(谷)同降水波峰(谷)相一致,而且降水强度越大,反射率因子核心高度越低。同时,还比较了距离雷达站不同的水平距离和不同海拔高度的反射率因子特征,发现海拔高度对5 mm/h以下降水率和垂直高度在4 km以下各层的反射率因子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对强降水和高层反射率因子影响较小。另外,零度层亮带在VPR上表现出反射率因子增大的特征,影响降水估测效果。为了消除零度层亮带的影响,选取1.5~3.5 km为估测降水的最佳高度范围,各站具体选取高度则取决于其距雷达站的水平距离和海拔高度。  相似文献   

14.
2015—2016年在海南省昌江县霸王岭开展地面暖云烟炉随机化人工催化效果检验,共取得催化和未催化试验样本34个。利用TITAN风暴追踪系统结合自动雨量资料进行统计和物理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催化样本影响区平均增雨量为3.36mm/2h,未催化样本平均增雨量为2.97mm/2h,催化比未催化样本平均增加雨量0.39mm,相对增加11.4%,显著性分析差异显著;对于增长阶段的积雨云,催化样本反射率增强、含水量增大、回波顶高升高;处于减弱阶段的积云,多数催化样本回波减弱趋势趋缓。  相似文献   

15.
浙江沿海登陆台风结构特性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浙江省新一代多普勒雷达组网资料,选取在浙江东南沿海近乎同一地点登陆的3个台风进行研究。从登陆前6 h到登陆后7 h,对比分析3个台风在登陆前后的雷达回波和降水结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单多普勒雷达四维变分风场反演技术,对温州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进行了风场反演。结合利用雷达回波强度资料,对3个台风登陆前后1 h在云岩、昌禅等地造成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三维结构及其演变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强度与其螺旋云带中的对流单体密切相关。台风强度愈强,其中低层环状平均回波强度就愈强,对流活动也就愈旺盛,降水强度也愈大。台风登陆前,回波(雨带)从眼墙向外围传播。台风登陆后,随着台风外围回波(雨带)明显减弱,台风眼墙回波(雨带)则明显增强,台风眼区逐渐被强回波所取代,使台风登陆后眼墙的平均雨强比登陆前增大。台风登陆后1 h,由于低(高)层水平辐合(散)增强,强对流回波中倾斜的上升(下沉)气流明显增大,使对流运动更加活跃,造成登陆后1 h的降雨量显著增强。台风强度与登陆后1 h降雨量的增强幅度成正比。台风强度越强,垂直风切变就越大,垂直切变风速大值区与最大降雨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台风登陆后1 h,垂直切变风速的明显增加对登陆台风螺旋雨带中的中小尺度对流的加强和维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两个中尺度对流系统的降水结构和闪电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曹治强  李万彪 《气象学报》2005,63(2):243-249
对两个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降水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处于初生至发展阶段的MCS,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的面积比相对较大,处于成熟至消亡阶段的MCS的相对较小。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这两个MCS个例在6km高度处的雷达回波特征及其和闪电的关系,结果表明处于初生至发展阶段的MCS的绝大部分事件(闪电资料的一种)集中发生在MCS中的强对流单体回波区,而对处于成熟至消亡阶段的MCS,事件集中发生在对流区和对流云向层云转化的回波区。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microphysical properties from wind profiler Doppler spectra observed within a precipitation system that produced high rainfall rates up to 40 mm hr?1 near the southern coast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on 25~26 June 2010. A 1290-MHz wind profiler located in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Intensive Observation of Severe Weather at Boseong, Korea, observed a widespread stratiform region and short-lived convective cells from 1850 UTC 25 to 0200 UTC 26 June 2010. By using a spectral model applied to observed profiler spectra, rainfall parameters and raindrop size distributions were retrieved below a melting layer during this period. Three representative periods during precipitation were selected based on intensities of bright band and characteristics in vertical profiles of radar reflectivity and Doppler velocity. During a brief convective period (~30 min), radar reflectivity tended to be proportional to vertical air motion (positive upward), suggesting that updrafts up to ~3 m s?1 over a large vertical extent through the melting layer probably contributed to increasing rainfall rates at the surface. In reflectivityrainfall rate distributions, large drop spectra (high reflectivity) were analyzed within downdrafts and small drop spectra (low reflectivity) within updrafts, similar to the large and small drop spectra but found in stratiform and convective regions, respectively, in previous studies.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degree of spread between reflectivity and rainfall rate may be strongly dependent on positive and negative magnitudes of vertical air motion. For three categories of vertical air motion (i.e., updrafts, neutral, and downdrafts), physic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retrieved rainfall parameters were examined.  相似文献   

18.
双线偏振雷达探测的云和地物回波的特性及其识别方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刘黎平  王致君 《高原气象》1996,15(3):303-310
双线偏振雷达在定量测量降雨量的过程中,经常受到地物回波的干扰和影响。研究云和地物回波的反射率因子ZH、差反射率因子ZDR的取值大小及两者的关系、空间变化梯度的结果表明:云的ZDR大于零,且有明显的随ZDR大于零、且有明显的随ZH增加而增大的趋势,这反映了在强降雨回波中大粒子占的比例较大;而地物回波的ZH和ZDR无明显变化规律,ZDR可正可负;云回波的空间变化率也明显小于地物回波。  相似文献   

19.
雨滴谱包含了降雨的丰富信息,不仅能反映雨滴群的微物理特性,也能反映降雨类型、降雨强度等宏观特性,并且在雷达气象领域也有重要的价值。论文对2015和2016年度南京地区32次降雨过程的雨滴谱资料进行了处理、并对多种雨滴参数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拟合了层状云降雨、对流云降雨以及积层混合云降雨的雨滴谱Gamma分布参数。另外,还基于雨滴谱数据拟合了雷达反射率因子Z与降雨强度R的Z-R关系,计算了差分反射率ZDR、相位常数KDP以及衰减参数,并利用衰减参数进行了C波段雷达回波的衰减订正试验。结果表明:(1)层状云降雨的各微物理参数比较稳定,积雨云的变化剧烈;层云降雨和积层混合云降雨的中雨滴、积雨云降雨的大雨滴对雷达反射率因子的贡献最大。(2)积雨云降雨的滴谱最宽,层状云降雨的最窄。(3)利用依据雨滴谱数据拟合的三类降雨Z-R关系,可以一定程度地提高雷达估测降雨的精度。(4)利用基于雨滴谱数据拟合的衰减系数,有效地进行了C波段双偏振雷达回波强度的衰减订正,体现了统计参数和拟合参数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以TRMM/PR反射率资料作参照,对常州、南京天气雷达反射率资料进行一致性订正,再利用中尺度模式ARPS及其数据同化系统ADAS对订正前、后的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进行同化,模拟2013年6月25日和2010年8月24日江苏地区两次暴雨过程。两次暴雨过程均包括3组试验:控制试验和雷达资料订正前、后的同化试验。结果表明:(1)雷达反射率因子的同化很好地改进了模式初始湿度场,使降水预报在分布和强度上更接近实况;(2)雷达资料的订正进一步改进了反射率因子同化试验,并且通过调整初始湿度场和上升运动场(调整作用主要体现在前2~3 h内)改善了对降水的模拟预报,其结果证明雷达反射率因子的订正改善了雷达资料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