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高空西风急流东西向形态变化对梅雨期降水空间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杜银  张耀存  谢志清 《气象学报》2008,66(4):566-576
利用40年的NCEP/NCAR再分析候平均资料和同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逐日降水资料,使用合成方法分析了梅雨期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的东西位置和形态变化特征,探讨了高空西风急流对梅雨期降水空间分布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梅雨期东亚大陆上空西风急流强度减弱且持续维持、西太平洋上空西风急流核分裂减弱直至出梅后消失,这是梅雨期200 hPa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东西向位置变化的主要特征.梅雨期,200 hPa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心呈现东西向位置变化和海陆分布形态差异,西风急流中心东西向位置变化对梅雨起讫有着较好的指示意义.梅雨期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东西形态分布差异不仅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空间集中区的位置而且还影响到降水中心强度.进一步分析表明,当东亚西风急流主体位于西太平洋上空时,在长江下游地区形成高低空急流耦合的环流形势,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加上充足的水汽条件供应,有利于在长江下游形成集中的强降水区域.当高空西风急流位于东亚大陆上空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高低空急流无耦合形势存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没有强的集中降水区域.因此,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东西向形态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高低空环流结构、地面集中降水区域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德瀚 《气象》1979,5(3):27-28
早年的工作指出:在5月底至6月初,北半球大气环流有一次非常急剧的变化,表现在东、西风带的突然向北推移,与此同时,东亚梅雨开始。另外还曾发现,在3月底4月初,亚洲大陆及西太平洋上空大气环流有一个很明显的转变,这个转变的日期与梅雨开始的迟早有较好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利用NCAR CAM3.1模式及NCEP/NCAR (version 1)再分析资料计算出来的几种大气热源分布情况,分别讨论亚洲各地区和南半球上空夏季大气加热场(热源或冷源)对东亚季风环流系统和印度季风环流系统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东亚地区上空的大气热源和澳大利亚冷源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关系密切,东亚大陆上空及西太平...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1~ 2007年NCEP/NCAR的再分析逐日资料,分析高原主体上空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和受到高原影响的东亚大型环流系统的季节变化,以此证明本文得到的“高原普适性划分方法”的合理性.得到的初步结论概括如下:高原主体上空的位势高度、风场、高空温度、降水的季节变化和高原普适性季节划分方法划分的高原四季变化一致,高原南亚高压、副热带高压、副热带西风急流的三个特征指数季节变化和高原普适性季节划分方法划分的高原四季变化一致,这些结论都说明高原普适性季节划分方法划分的高原四季是合理的;风场季节率(500hPa、100hPa)显著区随高度升高向赤道靠近,风场季节率的变化主要和东亚季风的变化有关,大气环流系统季节率的显著说明了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同时也证明了高原普适性季节划分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利用1979~200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与中国160站降水资料,探讨夏季逐月东亚高空急流异常与淮河流域降水的关系.研究表明,夏季淮河流域降水多寡与东亚高空急流月际变化密切相关.6月淮河流域降水偏多(偏少)的环流特征为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位置比气候态偏北(偏南),亚洲中高纬地区呈两脊一槽(两槽一脊)环流型,影响我...  相似文献   

6.
梅雨期及其前后东亚地区的经向环流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分析了1983年江淮流域入梅前、梅雨期以及出梅后东亚地区各期平均的经向环流结构及其演变特征。在不同时期,印度热带季风环流和东亚热带及副热带季风环流具有显著差异。研究指出,江淮流域梅雨是亚洲夏季三个季风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东亚副热带季风系统中经向环流上升支中的产物,同时又与其它两个季风系统密切相关,梅雨结束则与印度热带季风环流减弱南撤、西太平洋高压加强西伸、东亚副热带季风环流北上有关。  相似文献   

7.
有关南半球大气环流与东亚气候的关系研究的若干新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5,他引:14  
范可  王会军 《大气科学》2006,30(3):402-412
南半球大气环流是全球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气候变化和亚洲季风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气象学家很早就注意到南半球大气环流对东亚夏季风降水的影响.近年来,有关南半球气候变率的研究目前正受到世界气象学家越来越多的关注.南半球中高纬大气资料的丰富及南极涛动的确定,使得认识南半球高中纬环流的年际变动规律及其与东亚气候关系成为可能.本文主要介绍近年来有关南极涛动的年际变化与沙尘天气发生频次及东亚冬春季气候的关系,古气候资料揭示的南极涛动与华北降水的关系,以及南半球大气环流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关系和南极涛动变率的可预测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方向作了初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8.
梅雨期及其前后东亚地区的径向环流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1983年江淮流域入梅前、梅雨期以及出梅后东亚地区各期平均的径向环流结构及其演变特征。在不同时期,印度热带季风环流和东亚热带及副热带季风环流具有显著差异。研究指出,江淮流域梅雨是亚洲夏季三个季风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东亚副热带季风系统中径向经向环流上升支中的产物,同时又与其它两个季风系统密切相关,梅雨结束则与印度热带季风环流减弱南撤、西太平洋高压加强西伸、东亚副热带季风环流北上有关。  相似文献   

9.
夏季亚洲大陆上空大气环流的结构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陶诗言  陈隆勳 《气象学报》1957,28(3):233-247
作者分析了1951—55时期中850、700及500毫巴的7月平均气流场的构造,以及1956年7、8两月亚洲上空200毫巴平均等高线图.又作了1956年7、8两月东经75度、90度、105度和120度经线上平均风场和温度场的剖面.我们发现,在夏季有三种基本气流组成亚洲大陆上空三度空间的气流场:即,(1)中纬度的西风气流,(2)高空热带和副热带的东风气流,(3)位于高空热带和副热带东风气流下面的西南季风.此外,对于1956年从春季到夏季的过渡时期中,亚洲上空大气环流的转变,亦作了研究.我们发现,从春季到夏季的过渡时期中,亚洲上空的大气环流有着一个跳躍的转变.在这个时期中,喜马拉雅山南边的高空副热带西风急流向北撤退,在西藏高原的纬度上空,建立一个副热带高压脊线,并且在亚洲南部上空(北纬12度以南)建立一支高空东空急流.同时印度的西南季风和我国长江流域的梅雨时期开始出现.作者又发现,夏季在中国大陆上,雨带的北移和西风带北撤以及相应的西风带强度的削弱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夏季长江淮河流域异常降水事件环流差异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张庆云  郭恒 《大气科学》2014,38(4):656-669
长江、淮河同处东亚中纬度,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相似,大量相关研究基本是把江淮流域天气气候事件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然而对长江、淮河流域夏季降水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发现,长江、淮河流域夏季异常降水事件有各自不同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但环流差异及成因并不十分清楚。本文根据中国台站降水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利用物理量诊断和现代统计学等方法,重点分析长江、淮河流域梅雨期降水异常事件发生时南北半球大气环流内部动力过程的差异及成因。研究指出:长江(淮河)流域梅雨期降水异常偏多年500 hPa位势高度场亚洲中高纬度环流呈现为南北向(东西向)的波列与东亚中高纬鄂霍茨克海阻塞频次增多(减少)以及200 hPa高度场上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强度加强(减弱)、稳定(移动)有关;长江(淮河)流域梅雨期降水异常偏多年主要水汽来源与南半球澳大利亚高压、马斯克林高压位置偏东(西)造成西太平洋150°E~180°(阿拉伯海50°E~60°E)地区越赤道气流加强有关。长江(淮河)流域梅雨期异常降水事件大气环流内部动力过程最显著的差异表现为: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加强(减弱)以及南半球澳大利亚高压、马斯克林高压位置偏东(西)。  相似文献   

11.
长江流域中下游梅雨时期500毫巴环流形势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对1954—1962年5—7月500毫巴流型作了分析,确定了长江中下游各年的梅雨期,划分了梅雨期500毫巴环流型。分析指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东亚上空西风气流的变化,是决定入梅和出梅的重要因素,其中东经110°到125°之间的副热带高压脊线的变化更重要。当这个脊线从低纬度向北移动,越过北纬20°时,梅雨开始,再次北移越过北纬25°时,梅雨结束。500毫巴西风气流的变化是另一个指标。90°E上南支强西风消失,东风突然向北推进,是季节转换的标志,这以后,当115°—125°E上南支强西风北撤到北纬30°以北时,梅雨开始,再次北撤越过北纬35°时,梅雨就结束。  相似文献   

12.
叶笃正 《气象学报》1954,25(2):123-140
关於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有两派意见.一派著重於热力的影响,另一派则着重於动力的影响.对海洋而言,在冬季大陆可以看作冷源,在夏季则好似一热源.由於海洋上与大陆上受热不同的结果,冬季在西伯利亚可长期维持着一强大高压.关於冬夏季风的产生,一般也都认为是由於海陆受热不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梅雨结束时期沿东经140度上风场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隆勳 《气象学报》1957,28(4):294-302
根据1950—1956年6—8月日本馆野站上空200毫巴的每天测风材料,定出在东亚梅雨结束期的风向、风速转变的奇异性.我们发现馆野上空西风急流的消失和东风的出现,是东亚梅雨结束和盛夏开始时期的一个良好的标记.另外,又作了1954—1956年东经140度各年6—7月每5天平均东西风风速剖面图.我们发现在东亚梅雨结束时期,日本上空的高空西风北撤,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显著北伸,并且西南太平洋上的颱风便一个接一个侵入东海黄海.这种特徵各年都是相似的,因此可能有一定的预告价值.  相似文献   

14.
湿急流的结构及形成过程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陶祖钰 《气象学报》1980,38(4):331-340
利用比较稠密的无线电探空和气球测风观测网,通过对华北夏季一次暴雨过程的三维流场和湿度场的分析,揭示了湿急流的结构和形成过程。湿急流是指低层空气在湿不稳定大气的上升过程中,不断加速形成一支斜穿整个对流层的自下而上的急流。在湿急流附近,凝结饱和区的分布和发展过程,似乎表明水汽在急流形成过程中起了一种主动作用。湿急流在对流层顶附近和副热带急流合併,并使副热带急流的动能增加。这似乎启示,湿斜压过程可能是大气环流中的基本过程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东亚地区几种气象标量场的大尺度统计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学中 《气象学报》1984,42(1):11-23
本文的目的,在于对东亚地区几种气象标量场的大尺度统计结构特征提供观测事实和描述。文中利用我国二十六个站1958—1960三年的探空资料,计算了500毫巴高度场、700毫巴温度场、露点场以及温度露点差场的方差、协方差、相关函数和结构函数。发现在我国高度场和温度场的协方差函数与二维各向同性假设相差甚远。湿度场的协方差函数在长江下游江淮地区以及夏半年在华北地区近似于各向同性。高度场和温度场的相关函数在35°N以北能较好地满足各向同性假定;在35°N以南,随着纬度的降低各向异性越来越明显;在长江以南相关函数的等值线系统呈椭圆形,长轴的方向和副热带急流的走向相一致。湿度场相关函数等值线系统的水平尺度比温压场的小得多,各向同性假定的适用距离也小得多,但随纬度没有明显变化。最后我们对相关函数和结构函数的观测数据用适当的数学表达式进行了拟合,用列表的形式给出了各种拟合参数。  相似文献   

16.
阻塞形势破坏时期的东亚一次寒潮过程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陶诗言 《气象学报》1957,28(1):63-74
作者对1956年2月下旬的一次东亚寒潮天气,进行了天气学的分析。分析得出,在寒潮爆发的时期,原先维持在大西洋和乌拉尔上空的阻塞高压发生崩溃。北半球的环流型式亦表现有极明显的改变,即从低指数的环流变向高指数的环流。此次寒潮的冷空气源地,一直可以溯源至格林兰东方的北冰洋上。此外,对此次寒潮爆发时期中,东经125度上空急流的结构亦作了分析,我们发现在这个时期中,有两个急流出现——即极锋急流及副热带急流。  相似文献   

17.
We identified the Asian–Pacific Oscillation (APO) and its associated index, a zonal teleconnection pattern over the extratropical Asian–Pacific region. This was done through the correlation an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analyses on the summer mean tropospheric eddy temperature from the monthly 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 reanalysis. The APO reflects an out-of-phase relationship in variability of the eddy temperature between Asia and the North Pacific and is associated with the out-of-phase relationship in atmospheric heating. The APO index shows a decadal variation, tending to a high-index polarity before 1975 and afterward to a low-index polarity. Moreover, the APO index has a quasi-5-year period. With higher APO-index conditions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the summer South Asian high and the North Pacific trough are stronger, while the westerly jet stream over Asia and the easterly jet stream over South Asia strengthen. Also, the Asian low and the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are stronger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The anomalous southerlies prevail at the midlatitudes of East Asia, accompanied by a more northward Mei-yu front, and the anomalous westerlies prevail over South Asia. Summer rainfall increases in North China, South China, and South Asia, while it decreases from the valley of the Yangtze River to southern Japan, and near the Philippines.  相似文献   

18.
1956年1月到3月上旬亚洲上空大气环流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邬鸿勋  陈隆勋 《气象学报》1956,27(4):361-381
根据1956年1月到3月上旬亚洲地区高空资料,对亚洲大陆上空的大气环流进行了探讨。作者得出了下列的事实: 1)在上述时间期限内的平均情况表明,亚洲大陆上空存在着二支急流。这二支急流在东经140°经度上已经汇合。 2)二支急流在东亚部分都表现有向东加速的现象。南支急流自东经75°就开始明显地向东加速。而北支急流的加速自东经100°附近才开始。 3)东亚大陆上大气的斜压性主要是集中在高原的附近。 另外对上述现象也作了一些初步的研究。作者认为西藏高原的存在对大气环流有下列三方面的影响: 1)高原加强了大气的斜压性,并且在高原南方形成垂直环流。因而强烈的加速了南支急流。 2)高原的存在使得南北二支急流在其东侧互相接近,显然地影响了急流的加速。 3)高原保证了南支急流强大而且稳定,这就是说每天每年同季的变化都小。  相似文献   

19.
张兴旺  吴辉碇 《气象学报》1983,41(2):183-193
利用行星边界层初值分析方法对行星边界层内急流结构进行数值分析。根据1979年6月10日20时华南地区的地面和850mb观测资料,计算得到边界层内各个层次的风场。计算结果与实况比较一致,并且清楚地显示出急流的细致结构。  相似文献   

20.
The stratospheric influences on the non-uniform variation in early spring (March–April, MA) surface temperature over Eurasia is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ERA-Interim, NCEP-1, and NCEP-2 reanalysis data for the period 1980–2016. A lead–lag correlation is found between preceding winter (December–February, DJF) stratospheric polar vortex displacements (SPVD) and the MA west–east seesaw pattern in surface temperature over Eurasia. Further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East Asian jet stream may act as a bridge linking DJF SPVD and MA surface temperature over Eurasia. A positive change in SPVD is associated with a decelerated polar jet stream and an accelerated East Asian jet stream in the troposphere in DJF. The East Asian jet stream signal can persist into MA. As a result, anomalous southerly/northerly winds prevail over western/eastern Eurasia, accounting for the west–east surface temperature seesaw over Euras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