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大强 《气象》1982,8(9):19-20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0年第1期)和《气象》(1982年第2期)先后发表了“巨凇形成机制的探讨”和“大雹乎?巨凇也!”两文(以下简称“巨凇”两文),这两文对林西大冰块都作出了是“巨凇”的肯定性结论。《气象》(1982年第4期)发表了另一篇文章“对‘大雹乎?巨凇也!’的进一步探讨”,就当时是否有形成“巨凇”的过冷却降水到达地面提出了疑问,作为这个资料的直接收集人,笔者也打算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林西大冰块的发现经过和当时的气象情况1975年7月25日,内蒙昭盟林西县十二吐公社境  相似文献   

2.
赵绪孔  刘玉栋 《大气科学》1988,12(4):439-443
本文通过对中美首次太平洋热带海区调查资料的分析研究,得到如下较为有意义的结果:(1)今冬(1985年12月—1986年2月)海面气温28℃包围的暖中心范围比历年大,而且方向由西北-东南向(主体)变成东西向;(2)太平洋热带海区海面蒸发量分布特征是:较高纬度海区大于赤道海区,大洋西部大于东部,海区平均日蒸发量小于湾流和黑潮海区;(3)该区大气结构特征是:逆温层高度都在850hPa以上,在多台风的Ⅱ区,对流层内没有发现大气逆温层,这和人们已掌握的事实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珠三角盛夏高温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珠三角地区盛夏高温的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发现(1)珠三角的高温主要集中在盛夏,7月的高温日数最多,8月居第二;(2)珠三角盛夏高温日数有增加的趋势,并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变化振幅大,从50年代开始到80年代末为相对偏少期,90年代以后有明显持续升高的趋势;(3)珠三角盛夏高温日数与降水之间呈负相关;(4...  相似文献   

4.
3月28日下午2时半左右,嘉善丁栅乡银水庙村民朱海其正在大麦承包田的南端鱼塘边休息。忽觉头顶一阵野鸭似的飞腾声从南向北而去,接着听见十来米远的已经齐穗的大麦田里“扑”的一声,以为是一阵旋风,没有介意。过了半小时左右,朱从麦田经过,发现麦子倒了一片,走近一看,有一园柱体冰块南北向卧在田里。笔者30日上午和有关部门赴现场考察时,发现该冰块十分奇特。形状、重量:据朱估计,初发现时冰块约长60厘米,厚约20厘米,重约25公斤。  相似文献   

5.
许焕斌 《气象》1982,8(4):20-21
1975年7月25日,在辽宁省林西县降雹过程后发现的大冰块,重约30公斤,体积达34公升,呈梯形,且具有水平分层结构。经过气象专业人员的现场调查和分析,排除了其他非气象成因,认为是一种天气现象。这种罕见的天气现象,常常超出已有的学术观念,因而对它们的深入研究会有利于加深对大气物理规律  相似文献   

6.
2008年初江苏暴雪天气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2008年1月25—29日NCEP/NCAR一日四次全球再分析资料对1月25—29日江苏省大范围强降雪过程的天气背景、散度场、水汽通量的流函数与势函数、视热源与视水汽汇以及Q矢量等物理量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南北地区的对比。结果表明:(1)200 hPa与850 hPa的散度差值场,与降雪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2)沿江和苏南地区明显的水汽辐合,配合北方冷空气的向南侵入,是造成江淮流域持续暴雪的重要原因之一;(3)强降雪期间,非绝热加热对降雪产生重要影响,其中淮河以南降雪以对流性降雪为主,淮河以北地区以非对流性降雪为主;(4)非地转风造成的Q矢量辐合区主要位于850 hPa切变线附近,为强降雪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利用气象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5月30日和31日甘肃通渭大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30日为干冰雹过程,而31日是混合型强对流湿冰雹过程;(2)2次过程都在同一低槽发展东移过程中产生,700 hPa影响系统的差别导致中低层水汽和能量条件不同,是2次过程出现干、湿冰雹的主要原因;(3)物理量诊断表明,31日过程能量高,水汽条件好,热力不稳定和对流不稳定度都比30日过程强,因此冰雹直径更大、降水强度更强;(4)在雷达反射率因子图上,2次过程在回波强度、回波面积及垂直结构等方面有明显差异,这对于强对流临近预警的分类识别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6月1-2日出现在玉林大暴雨进行中尺度系统(MCS)及动力机制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大暴雨在两槽一脊经向环流下,高原槽东移为暴雨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2)切变线快速南压触发了当地不稳定能量释放,低层强辐合、高层强辐散的耦合利于垂直上升运动和MCS的发生发展;(3)水汽通量散度的强辐合为MCS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4)强降水出现在MCS发展最旺盛的时段。  相似文献   

9.
甘肃中东部初夏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动力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icaps常规和ECWMF资料,对造成2004年5月28~29日甘肃省中东部初夏区域性暴雨过程的高、低空急流及锋区等天气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00hPa西风带急流轴(≥20m.s-1)从乌拉尔山中底部向巴尔喀什湖移动,其分裂的短波槽和冷空气沿急流底部向甘肃河西至青海省中部发展,为这次大降水的形成和维持提供了能量;(2)在副热带高压快速南压东退中,高压边缘的西南暖湿气流为此次降水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来源;(3)垂直速度、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等物理量对此次大(暴)雨有很好的指示意义。从能量场上,总温度平流和差动平流场对这次降水过程也有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林西雹暴中发现的30公斤大冰块的详细分析,提出了“巨淞”的形成机制,澄清了数十年来某些雹暴中发现的反常大冰块被误认为大冰雹的事例,并为今后区别大冰雹和“巨淞”提出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气象》2022,(1):12-15
文章以大针茅(Stipa grandis)和羊草(Leymus chinensis)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东乌珠穆沁旗草原2004—2018年大针茅和羊草的返青与黄枯情况进行调查,并结合气象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大针茅的返青期以9.8 d/(10 a)的速度明显提前,而黄枯期则以2.4 d/(10 a)的速度推迟。羊草的返青和黄枯日期与大针茅基本一致,其返青期以8.8 d/(10 a)的速度提前,而黄枯期则以2.9 d/(10 a)的速度推迟;(2)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生长季长度与4月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其生长季长度均与4月18日0~20 cm土层土壤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P <0.05),也与8月18日10~20cm土层土壤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P <0.05);牧草产量指标之间相关性多达极显著相关水平(P <0.01)。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林西雹暴中发现的30公斤大冰块的详细分析,提出了“巨淞”的形成机制,澄清了数十年来某些雹暴中发现的反常大冰块被误认为大冰雹的事例,并为今后区别大冰雹和“巨淞”提出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冀中滨海平原大雾的形成特征及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冀中滨海平原区廊坊市1971-2000年9个观测站大雾资料,对该区域大雾、浓雾的形成特征及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出结果:(1)大雾尤其浓雾是冀中滨海平原区秋、冬季发生频率最高的灾害性天气之一;(2)大雾、浓雾除具有低能见度外,其连续性、持续性和大范围同日出现等也是不容忽视的具有灾害性影响的特征;(3)自1990年以来,年平均大雾日的变化有明显加剧的现象,相比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浓雾日数有明显增加的趋势;(4)影响大雾日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天气、气候条件的变化,浓雾日数的增加还与城市经济化发展、空气污染程度加剧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王鹏飞  李子华 《气象》1982,8(2):20-22
惊人的大冰块 1975年7月25日晚6至7时,内蒙林西县十二吐公社遭到一次强冰雹袭击。26日晨,社员们向防雹试验点报告说:“昨天夜晚检查灾情时,发现一个大得惊人的雹块,现在尚未化完,请你们赶快来看。”试验点的同志们立即带了测量仪器和照相机,前往现场查看。 大冰块位于干河沟中。其形状大体为直角梯形(见照片),根据测量,最长的边59.4厘米,高39.6厘米,厚14.9厘米,重约30公斤。解剖以后,看到水平分层结构,共分为三层,层与层的界线笔直而且分明,一面是透明层,内含较多的玉米粒大小的气泡,另一面和中间的一层不透明,内含大量小米粒大小的气泡。三层内均可见到个别的沙粒,在中间层内,有  相似文献   

15.
王雷  刘辉志 《高原气象》2010,29(3):605-613
利用涡动相关技术对2007年8月18日~9月12日在内蒙古羊草和大针茅草原样地上进行微气象观测,比较了两种草原生态系统下垫面水汽、CO2通量交换的差异,结果表明:(1)羊草样地的气温、地表温度和水汽压较小;羊草和大针茅样地的地表反射率平均值分别为0.17和0.16;(2)受土壤水分胁迫控制,羊草和大针茅样地的有效能量主要分配为感热通量,平均波文比分别为3.70和2.69,潜热通量在大针茅样地更大,有随着土壤湿度持续减小而减小的趋势;(3)羊草和大针茅样地在观测期间表现为CO2的源,日均释放率分别为0.97 g.CO2.m-2.d-1和0.43 g.CO2.m-2.d-1。受土壤水分胁迫和草地生理作用的控制,日间羊草和大针茅样地都出现了CO2通量的衰减。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观测、地面加密自动站降水、雷达观测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4月2日发生在贵州省铜仁市多个县(区)的一次大范围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大范围冰雹过程发生在中高层低涡槽后西北冷空气与低层西南暖湿气流叠加的不稳定层结中;强垂直风切变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利于对流风暴的发展和维持;(2)中高层干冷空气和边界层弱冷空气入侵是激发强对流产生的有利条件;(3)当铜仁地区地面至400 hPa垂直风切变超过8×10~(-3)s~(-1)时,有利于大范围冰雹系统发展;(4)多个对流单体有组织地形成弓形回波,且强回波伸展至-20℃层高度之上;有界弱回波区、悬垂回波、三体散射现象表征了冰雹产生的典型特征;降雹点50dBZ以上的强回波顶高在8.1~9.8 km之间,VIL在38.4~66.8 kg·m~(-2)之间,这些可作为铜仁地区产生冰雹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1997/1998年青藏高原西部地区辐射平衡各分量变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利用中日亚洲季风机制研究计划1997年9月~1998年10月在青藏高原西部改则和狮泉河2个站点自动气象站辐射平衡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高原西部2个地区辐射平衡各分量在不同季节的季节平均日变化和年变化特征,并且还与1979年5~8月第一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的辐射观测资料和1982,1983年青藏高原辐射平衡观测实验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高原西部辐射平衡各分量的变化不仅有季节之间和年际的差异,高原西部的不同地区之间的变化也有较大的差异:(1)总辐射在春夏两季相差很小,改则春季(3~5月平均)日变化的极大值甚至比夏季(6~8月平均)还大;(2)地表反照率的年际变化及两地之间的差异均可能较大;(3)大气逆辐射日变化、年变化特征与其他辐射分量明显不同,其日变化、年变化的位相均晚于其他分量;(4)两地之间地面辐射平衡的年变化似乎有一个位相差,改则的月平均最大值和最小值均较狮泉河晚了约1个月,因此从冬季到夏季的大部分时间里,改则的地面辐射平衡是小于狮泉河的,而在从夏季到冬季的大部分时间里,改则是大于狮泉河的。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FY-2F/G云图和CINRAD/CC雷达等资料对2016年7月8日阿克苏地区强对流天气的卫星云图及雷达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锋区短波配合中层湿冷、低层干暖的大气层结,加之中低层较大的垂直风切变及地面中尺度触发(辐合线、干线)机制,有利于对流系统的生成、发展及维持;(2)探空物理量表现出一定的短时大风、冰雹等对流天气潜势;(3)V型云、楔形云、弧状云线、下风方向卷云羽及上冲云顶、褶皱及暗影表明对流云垂直发展高,垂直风切变大、上升气流强;(4)水汽云图上,头边界西南侧有晴空大气湍流发生,对流云沿干湿空气边界不断发展合并,最强天气出现TBB亮温梯度大值区;(5)影响温宿县、柯坪县产生大风的系统分别为脉冲风暴和阵风锋;(6)雷达图上表现出了三体散射、弱回波区、强回波偏移、径向速度辐合等特征。  相似文献   

19.
选取新巴尔虎左旗国家基本气象站1961—2010年初终霜日及无霜期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法、曼-肯德尔法、保证率法对新巴尔虎左旗初终霜日及无霜期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新巴尔虎左旗平均初霜日为9月18日,平均终霜日为5月7日;(2)无霜期平均为133d,无霜期80%保证率为118d,90%保证率为112d;(3)近50a无霜期有一次突变,发生在1985年。  相似文献   

20.
钱正安 《高原气象》2013,(1):315-316
2012年12月17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院士、前所长陶诗言先生不幸逝世。噩耗传来,我们十分悲痛。中国气象界一颗泰斗级巨星坠落,这是我国气象学界的巨大损失。陶先生由原(南京)中央大学毕业后,进入原气象研究所,1949年后转入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从20世纪前半叶的原气象研究所助理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