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琼中35年气候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锋  王刚 《广西气象》2006,27(4):37-39
利用琼中1971-2005年温度、降水、日照资料进行分析,得出:温度明显上升,日照略有增多,降水则呈下降趋势;不同季节气候变化不同,冬、春季温度回升明显,冬、春、秋季降水偏少;冬、春季气候呈暖干化趋势,对农业生产不利。  相似文献   

2.
聊城市近30年来降水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1-2000年聊城市8个气象站降水资料,分析了自然降水的宏观特征与变化趋势,并分别统计了各类天气系统对降水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各类降水云系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聊城市30年来降水总体呈下降趋势,降水局地差异明显。近10年降水有所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气旋活动增加、积云类对流性降水加强。  相似文献   

3.
两个30年气候平均值的差异及其对气候业务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陕西短期气候预测业务使用的39个气象站气候要素1971~2000年平均值与1961~1990年平均值进行比较,发现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升高,晴天日数增加;年降水量、阴天日数、降水日数、年日照时数减少;年大风日数、沙尘暴日数、冰雹日数、雷暴日数减少等。把两个平均值放在长序列中分析,发现某些气象要素最近的气候平均值的差值在20世纪80~90年代期间的5~6个气候平均值每两个相邻平均值的差值中是最大的,说明陕西20世纪90年代气候较60年代干燥、温暖,且90年代气温高、降水少的特点十分突出。还对某些要素平均值改变对气候影响评价、气候预测业务产生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根据1961—2020年河南省15个气象站点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基于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估算了1961年以来年河南省逐年气候生产潜力。采用数理统计、反距离加权插值、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过去60 a河南省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气候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定量评估了气候变化对气候生产力的影响。研究表明:(1)近60 a河南省气候总体趋于暖干。其中,年平均气温的气候倾向率为023 ℃/10 a (p<005),东北部增温明显;年降水量气候倾向率为-298 mm/10 a(p>005),南部降水减少较多。(2) 在气候暖干化背景下,近60 a河南省气候生产力气候倾向率为728 kg/(hm2×10 a)(p>005),呈不显著上升趋势,东部地区增速较快。(3) 河南省气候生产力变化主要受气温和降水的双重影响,气温和降水贡献率分别为214%和786%,降水是影响该区域气候生产力变化的主要因素。在现有温度的条件下,降水的增加有利于降低该区域内降水贡献率。空间上,河南省降水贡献率总体上呈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其中新乡降水贡献率最大,为951%。(4) 1961—2020年河南省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气候生产力的Hurst指数分别为100、043和058,未来气候可能趋于暖湿,气候生产力未来可能继续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5.
使用1971—2000年西安市7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西安大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西安地区的大降水有阶段性,1971—1977年是多雨时段,1978—1980年是少雨时段,1981—1986年是多雨时段,1987年以后处于少雨时段,从1995年开始年大降水日数呈回升趋势;受秦岭山地的影响全区大降水分布不均,东部多西部少,南部多北部少;大降水2—11月都有发生,主要出现在7—8月;大降水大部分在1 d内结束,连续发生的较少。  相似文献   

6.
近40年来西宁地区的气候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立英 《青海气象》2004,(2):24-27,33
采用西宁地区4个有代表性的气象站1961—2000年的气温与降水资料,对西宁地区40a来的气候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40a来该区气候变化表现出向暖湿变化的趋势特征,气温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达0.34℃/10a,特别是90年代增温十分明显;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5.24mm/10a。  相似文献   

7.
亚热带东部丘陵山区作物气候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1983年4月—1986年3月三年山区梯度观测资料,综合考虑山区光、热、水农业的气候资源匹配关系,建立不同山区、坡向、高度的作物气候生产力估算模式。模式中对山区温度、降水、日照等气象要素进行了修正。运用模式估算了不同山区、坡向、高度的水稻、玉米、冬小麦气候生产力。计算结果:亚热带东部丘陵山区单、双季稻、夏玉米气候生产力一般南坡大于北坡,西坡大于东坡;春玉米、冬小麦一般北坡大于南坡,东坡大于西坡。双季晚稻气候生产力大于双季早稻,夏玉米大于春玉米(神农架山区除外)。应该指出,目前高产典型水稻产量可达其气候生产力的60%以上,玉米和冬小麦仅达到30%—50%左右,表明山区农业气候资源可开发潜力很大。本文为合理开发山区气候资源、调整农业布局及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供了定量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云文丽  王永利  王炜  裴浩 《气象》2006,32(S1):21-24
立足于全球变暖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区降水时空变化影响的研究,预测全球变化可能带来的后果,为良性的生态系统服务提供理论依据。基于1971—2000年锡林浩特市和阿巴嘎旗两个气象台站的平均温度和锡林郭勒盟境内16个气象站点的降水资料,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系统分析了气候变暖对典型草原区降水时空分布格局的影响。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气温变化过程和全球变暖的趋势相一致,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变暖趋势最为强烈。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研究区的降雨量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规律。但区域降雨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各区域降水变化差异显箸,从东南到西北变化的幅度减小。30年来研究区的降雨量变化表现出时间、空间上的不规则性,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对草原区过去30年的降雨影响不显著,没有达到可识別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利用塔里木盆地周边21个气象站1961-2000年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对年和四季的基本气候特征、冷暖干湿阶段、年代际变化、异常冷暖、气候突变和变化趋势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0 a来该区域气候变化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年平均及冬季平均气温、年及夏季降水呈现显著的增加趋势;冬季气温于1978年发生了由冷到暖的气候突变;年与四季存在不同的冷暖、干湿气候阶段和异常年份。  相似文献   

10.
基于包头市7个气象站1971—2000年的降水资料,计算了干旱风险综合指数,对干旱风险进行评估和区划。并利用2001—2010年的降水资料,对干旱风险区划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1.
选择喜马拉雅山南北两侧有代表性的13个气象站1951—2010年的气温、降水资料,分析这些台站气候变化总体趋势、年代际变化及突变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0年整个喜马拉雅山区的气温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升温速率为0.38℃/10a。1970—1990年代升温在加速,2000年代升温速率则有所放缓。中段地区各站在2000年左右发生一次显著的升温突变,而西段和东段虽都出现升温突变,但出现的时间差异较大。1971—2010年喜马拉雅山区的降水在西段呈减少趋势,中段、东段大致呈现出微弱增加趋势,但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显。降水的年代际变化也表现为1970—1990年代略有增加,2000年代则有所减少。降水突变在西段以减少为主,在中段和东段以增加为主,但各站发生突变的年代很不一致。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包头地区各气象站1971-2000年30年的气象资料统计,简要分析了气温、降水、蒸发、相对湿度、风力和日照的时空分布特点,指明了包头地区的基本气候特征,对研究本地区的气候变化以及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72—2014年三原县气象站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气温、降水量、平均风速、日照时数等资料,采用5年滑动平均、一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三原县近43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3年来三原县温度变化特征为明显的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96 ℃/10 a;年降水量、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干燥指数均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3959 mm/10 a、-30872 h/10 a、-0048 (m/s)/10 a和-0448(10 a)-1。20世纪80年代气温较低,主要由夏季降温所致;21世纪气候变暖,四季均有贡献,以春季贡献最大。80年代降水偏多,春季贡献最大;90年代降水的减少,主要由秋季降水减少造成。春季风速变化对年平均风速变化影响较大。80年代日照时数减少,夏季贡献最大;90年代日照时数减少,春季贡献最大;21世纪日照时数增加,春季贡献最大。80年代末以前为冷湿期,80年代末到2000年为相对暖干期,2000年以后向暖湿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婷  曾燕  何永健  邱新法 《气象科学》2014,34(5):473-482
提出一个基于NCEP风向数据估算全国夏季降水的模型。根据NCEP地面气压、经纬向风数据计算得到全国1971—2000年夏季各月盛行风向;并将盛行风向与宏观坡向夹角的余弦值作为降水的坡向因子,以此区分山体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的空间分布。利用站点观测资料、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坡向、坡度因子,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估算夏季降水的回归方程,得到全国1971—2000年夏季各月及总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图,并对模型结果进行检验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此方法估算夏季总降水量的平均绝对误差为27 mm,平均相对误差为11.8%。模型结果能体现迎风坡与背风坡的雨量差,符合客观规律,能够定性、定量地再现中国夏季降水的实际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5.
莱芜生姜优质高产的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琪珍  王西磊  卜庆雷 《气象》2006,32(12):102-106
利用莱芜(1971-2000年)30年的气候资料,分析莱芜生姜全生育期适宜的气候条件,姜瘟病的发生发展与气候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莱芜生姜的优质高产与当地适宜的气候、环境条件密不可分;姜瘟病的发生的早晚与轻重与6月份降水有关。  相似文献   

16.
孔德胤  张喜林  张富强  李雪冰 《气象》2006,32(S1):98-102
阴山山脉将巴彦淖尔市分为两个不同生态带,山南为全国闻名的商品粮基地——河套平原,山北为乌拉特高平原——广阔无垠的草原。干旱和水资源不足对该市畜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大,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采用1961—2000年40年巴彦淖尔市8个站的春夏秋季和生长季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计算逐年干旱指数,应用各站春夏秋季和生长季平均温庋和降水量资料,进行EOF展开。分析表明巴彦淖尔市各站气温和降水在空间分布上有比较强的一致性。因此,可由各站旱涝程度加以综合来评定全市旱涝程度。并依此确定逐年旱涝趋势,分析其变化规律表明,随着气候逐渐变暖,干旱呈加重趋势。根据干旱发生规律,寻求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梁谷  田显  李燕 《陕西气象》2012,(4):16-18
利用1980—2010年西安气象站的地面降水资料,分析降水量的气候变率。得到西安地区年降水量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达最小值的189.3%;不同年代的各月平均降水量变化为单峰、双峰和多峰三种曲线,年际间月值最大差异达101%。对气候变化特征进行探讨,统计降水增量显著的检出阈值;当人工增雨量与自然降水量的比例较低时(<20%),较难从自然降水量的变化中检出,故低效率的人工增雨中历史降水量在增雨效果评估和增雨潜力估算中不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五营林业气象站1971~2000年气象观测资料,使用线性趋势分析和距平分析方法,对五营近30a温度和降水进行分析,得出五营的温度上升明显,降水量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71—2000年30 a的气候资料,将六盘水市中心区(水城)与729个气象站的逐日气温和降水以及人体舒适度进行比较。结合气候特点制定筛选指标,只有云南腾冲、泸水、昆明、福建九仙山、六盘水市中心区5个台站入围。六盘水市中心区凉舒适占的比重较大,是全国最凉爽舒适的城市,堪称中国凉都。  相似文献   

20.
甘肃黄土高原春季第一场透雨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文中利用甘肃黄土高原1971—2000年56个站的降水资料,分析了春季第一场透雨日期的变化特征,用EOF和REOF方法对其做了分解,进行了透雨日期的气候分区。结果表明,透雨早的年份,春季降水偏多,20世纪90年代以来,透雨日期以偏迟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