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我国大陆上空可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戴莹  杨修群 《气象科学》2009,29(2):143-149
利用1958-2001年NCEP/NCAR和ECMWF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由地面积分到300 hPa计算了我国大陆上空整层大气的可降水量,对可降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及我国大陆上空可降水总量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部分站点探空资料对大气再分析资料获得的结果进行了校验.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年平均可降水量表现为减少趋势,而西北地区和华南沿海呈增加趋势;各个季节平均可降水量趋势变化特征并不相同;去除线性趋势的可降水量异常变化主要表现为全国大部分地区一致的年代际振荡,在1965年可降水量由偏多向偏少转变,而在1987年前后可降水量又由偏少向偏多转变;我国大陆上空年平均可降水总量的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从1960s中期的持续减少和大致从1980s后期的增加趋势特征.  相似文献   

2.
地基GPS遥测大气可降水量应用精度和范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2005年6~8河北省石家庄、张家口两个地基GPS站反演得到的大气可降水量资料,对探空资料计算的大气可降水量和GPS反演的大气可降水量进行比较,并通过2007年7月17~19日河北中南部一次强降水过程的个例分析,发现GPS资料反演的大气可降水量略高于探空站资料的计算结果,但两种资料的可降水量计算结果变化趋势一致,GPS反演的大气可降水量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但单站GPS反演的大气可降水量有效半径距离具有一定限度.  相似文献   

3.
利用地面露点温度求算整层大气可降水量的经验关系式,对2002年1月至2007年7月典型月(1月、4月、7月、10月)内蒙古地区117个地面观测站上空的大气可降水量进行计算,分析了近5年内蒙古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7月份是大气可降水量最大的月份,月平均大气可降水量达到2.497cm。内蒙古大气可降水量分布的高值区在阴山到大兴安岭一线沿山的东南侧。大气可降水高值区与年平均降水量分布高值区相比,大气可降水高值区在河套地区有西伸的倾向,而大气可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梯度在东部的呼伦贝尔有减小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不同资料反演大气可降水量的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王继竹  郭英莲  徐桂荣  付志康  龙利民  韩芳蓉 《气象》2014,40(11):1308-1315
利用常规探空、秒级原始探空、GPS/MET、微波辐射计、GFS再分析资料以及区域中尺度WRF模式的预报场资料计算整层可降水量,对多种资料计算的整层可降水量进行误差特征和原因分析,结果表明:秒级探空和常规探空计算的整层可降水量基本一致。GPS/MET、微波辐射计、GFS以及WRF计算的整层可降水量与常规(秒级)探空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0.92、0.93、0.80,有降水时GPS/MET和微波辐射计与常规探空的相关系数分别下降到0.85和0.81,但有降水时GPS/MET误差分布较集中,而有降水时微波辐射计误差显著增大,主要由于1~2 km处水汽密度误差异常增大。除微波辐射计和GFS宜昌站计算的整层可降水量为相对常规探空偏高,其他资料均为偏低,GPS/MET宜昌和恩施站平均偏低3 mm,GFS武汉和恩施站分别偏低1和7 mm,WRF恩施平均偏低2 mm,WRF武汉和宜昌平均偏低6~8 mm。GFS恩施站可降水量偏低是由于GFS资料中恩施地面气压比实际偏低,但其露点温度整层均比常规探空偏高。除GFS恩施站外,GFS武汉、GFS宜昌和WRF 3站的露点温度相对常规探空资料露点温度均表现为:850 hPa以下偏低,850 hPa以上偏高。WRF 12 h预报场的整层可降水量与常规探空整层可降水量的相关性和误差均优于24 h预报场。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近40年雨日、雨强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汪青春  李林  刘蓓  秦宁生  朱尽文 《气象》2005,31(3):69-72
利用青海省1961-2002年26个代表站逐日雨量资料和青海省东部地区10个站1981~2001年降水自记资料,分析近40年来青海省雨日、雨强气候变化。结果表明:青海近年来虽然夏半年降水量和雨日在减少,但降水强度在增大。夏半年降水量的减少主要是降水日数的减少造成的;而冬半年降水量的明显增加是由于雨日增多和每个降水日平均雨量的增大造成的。近20年来10分钟、1小时最大降水的强度在明显增加。同时,20世纪90年代夜间出现强降水的几率多于80年代。  相似文献   

6.
利用1980——1999年14个市地测站的自记降水资料,计算了辽宁降水量和降水时间的多年平均变化值。结果表明,实施飞机人工增雨后,沈阳以西地区5~7月降水量和降水时间的多年平均值明显增加。而8~10月降水量和降水时间的多年平均值没有明显变化;其他地区相应各月降水量和降水时间的多年平均值也有类似的变化,但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三江源地区土壤储水量动态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三江源地区自东向西分布的河南、甘德、曲麻莱3个牧业气象试验站11~17a土壤资料和降水资料,采用Surfer、Excel等软件绘制了土壤储水量等值线图、距平图等,计算了降水量与土壤储水量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展开分析,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自东向西土壤储水量空间变化由湿到干,土壤储水量呈逐渐减小趋势;0~50cm土层土壤储水量垂直变化甘德、河南由表层向深层逐渐减小,曲麻莱表层、深层小,中层大;甘德土壤储水量季节变化比较稳定,河南、曲麻莱解冻后、封冻前2~3旬内旬变化幅度在9mm以内,其余时间在3mm以内;3站年平均储水量年际变化分2000年以前正负相间期、2000~2003年负距平居多期和2003年以后正距平期等3个阶段,其中年际变化河南站最大,曲麻莱站次之,甘德站最稳定;秋季降水与次年解冻期的土壤储水量、解冻期间降水量对封冻期储水量3站中有2站关系密切,解冻期间降水量与年平均储水量的相关性显著。求证了秋水春用的理论依据和三江源地区土壤水的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因此进一步说明开展三江源地区人工增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1980~1999年14个市地测站的自记降水资料 ,计算了辽宁降水量和降水时间的多年平均变化值。结果表明 ,实施飞机人工增雨后 ,沈阳以西地区 5~7月降水量和降水时间的多年平均值明显增加 ,而 8~10月降水量和降水时间的多年平均值没有明显变化 ;其他地区相应各月降水量和降水时间的多年平均值也有类似的变化 ,但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利用贵州省威宁站探空和地面露点观测资料,分别计算了不同季节大气总可降水量(PWV),对其研究表明:两种资料计算的PWV精度差异较小,均为毫米级,平均差值绝对值小于2.2 mm,其中最大差值出现在夏季2.38 mm,最小值出现在春季1.6 mm。探空资料计算大气可降水量与地面资料计算大气可降水量两者在不同季节,相关性都较高。春、秋两个季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903、0.851;夏季和冬季相关系数均为0.754。因此,在大气水汽监测、降水预报应用过程中,利用地面露点温度(td)获取的大气总可降水量(DM/PWV)可以弥补探空资料观测时空分辨率的不足。研究结果也表明降雨天气过程与PWV间有良好的对应关系,降水强度与大气可降水量之间不成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10.
赵玮  郝翠  曹洁  周璇  卢俐 《大气科学》2022,46(5):1167-1176
利用北京地区20个国家站1980~2020年的长期逐时降水资料,分析了北京夏季降水的基本气候特征和日变化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北京地区夏季40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具有西北山区小,平原大,山区向平原过渡区的迎风坡最大的特点;降水频率则相反,平原降水频率整体小于山区;降水强度整体表现为西北弱,东部强,城区与南部居中的特点。北京夏季降水的强度和极端性较强,致灾风险高。(2)北京夏季平均降水量日变化主体呈单峰型,降水频次为双峰型,降水强度为多峰型,三者同时在22时(北京时,下同)达到最大,在12时最小。(3)降水的峰值时间随月份依次后推,6月最早,7月次之,8月最晚;峰值雨量7月最大,8月次之,6月最小。(4)降水量、降水频率和降水强度的日峰值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西北山区四站出现在20时以前,其余16站出现在20时及以后。使用K均值聚类算法将20站划分为两个区域,结果显示两个区域的降水量、降水频率和强度的日变化具有完全不同的分布特点。(5)近40年北京地区的降水结构在不断调整,短持续时间降水主导期和长持续时间降水主导期交替出现。2000年以前以小于6小时的短持续性降水为主,近15年大于6小时的长持续性降水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1.
逊克县近50a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160个气象台的资料统计,1991~2000年全国年降水量变化总趋势是逐年渐少的,1951~2000年线性倾向率为-0.4655mm/a,50 a内减少了23.3 mm.本文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逊克县1961~2005年共45a气侯资料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出了逊克近50a的降水这个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得到以下结论:45 a来逊克县年平均降水量呈减少的趋势.年平均总趋势以每年0.2796 mm的变化率减少,这种负增加是由春季、秋季降水对年降水量减少贡献的结果.春季降水变化虽不十分显著,但也以每年-0.0871 mm的速率变小;秋季则以每年0.1532 mm的变化率减少.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地区云量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1983年7月至2001年9月ISCCP云气候资料集D2资料集内蒙古区域云资料和内蒙古地区117个地面观测站的多年月平均气温、降水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内蒙古地区总云量和高、中、低云量的时空分布和多年变化趋势,以及温度和降水的多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总云量、低云量、中云量呈白西向东逐渐增多,高云量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的空间分布特征;19年来东部地区总云量呈增加趋势,中、西部地区总云量呈减少趋势,温度的升高可能是云量变化的原因之一,内蒙古东北部云量和降水量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3.
根据郑州站1964—2008年月平均探空资料及地面降水资料,分析了近45a郑州夏季大气可降水量和地面降水量的演变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与该站夏季降水转化率的关系。结果表明:(1)郑州站夏季可降水量和降水量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可降水量存在准2a的振荡,而降水量主要表现出准4~6a的振荡周期;(2)在长期线性趋势上,可降水量呈微弱的下降趋势,而降水量呈线性上升趋势,两者都在1990年代末发生突变;(3)郑州站夏季降水转化率与降水量存在相同的年际振荡周期和线性增加趋势,其降水转化率在21世纪初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内蒙古地区12个探空站的资料,求算全区空中水汽含量,对其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近10a来,1月份内蒙古地区月平均空中水汽含量最低只有0.303cm;7月份月平均空中水汽含量最大达到3.106cm;空中水汽含量高值区在河套地区有西凸的倾向;空中水汽含量和降水量分布有正相关关系;逐年平均空中水汽含量处于缓慢的减少过程中.  相似文献   

15.
江西省夏季降水效率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南昌、赣州2个探空站1988~1997年7~9月07:00与19:00探空资料和江西省85个气象台站1988~1997年7~9月降雨量资料,对降水效率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历年(1988~1997)季降水效率为7.65%,7、8、9月各为7.04%、9.90%、6.02%,降水效率最大值为1377%,最小值为3.55%。低压辐合类天气影响时降水效率最大,季平均值为20.48%,其它依次是低槽、台风低压、大陆高压、东风波影响时降水效率也比较大,季平均值各为11.90%、8.56%、7.05%、7.04%,台风外围影响时降水效率最小为3.33%。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湛江、北海、钦州三个观测站1960-2000年日降水资料分析三个站点降水量及日数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钦州的年平均降水量及降水日数均多于其它两站,北海平均年降水量多于湛江,但年平均降水日数少于湛江。三站季平均降水夏季最多,春秋季降水相当,冬季最少。降水日数也是夏季最多,湛江及北海春季多于秋季,冬季最少;钦州冬季平均降水日数少于秋季。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32,自引:8,他引:32  
姚莉  吴庆梅 《气象科技》2002,30(3):163-164143
利用青藏高原15站1969-1998年的气温、降水、日照资料,应用滑动平均和直线回归方法,对近30年青藏高原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日照时数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呈前低后高波动上升趋势;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是由偏少到偏多;年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则表现为由逐渐增多到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8.
湖北地基GPS大气可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探空资料、地基GPS/MET水汽监测资料,对恩施、宜昌、武汉三站地基GPS反演大气可降水量(GPS Precipitable Water Vapor,GPS/PWV)与探空进行了对比,表明GPS/PWV与探空RS/PWV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湖北省17站3 a GPS/PWV资料分析表明,GPS/PWV具有明显的月变化及日变化特征,分布具有从南往北逐渐递减,从西至东逐渐增加的特点。强降水个例分析表明GPS/PWV峰值略早于降水以及雷达回波峰值出现时间,高时空分辨率的GPS/PWV配合雷达对天气形势的分析以及降水的判断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胡姮  曹云昌  梁宏 《气象》2019,45(4):511-521
为了探讨探空观测的水汽可降水量资料的可靠性,本文以GNSS/MET遥感的大气可降水量为参照标准,对广东汕头站2013年以及西藏那曲站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的两种可降水量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偏差订正。经过研究分析表明:两个站探空可降水量相比地基GNSS可降水量偏干,偏差分别为7. 4%和9. 8%。探空可降水量的偏差显示具有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的特征,其中夏季偏差较明显,00时比12时明显。太阳辐射加热引起的地面气温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是造成偏差的重要原因。本文根据太阳辐射偏差订正经验公式,对两个站的探空可降水量进行偏差订正,订正后偏差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20.
基于1960—2016年乌江流域41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累积距平等方法计算趋势系数和气候趋势,分析了研究时段内乌江流域年暴雨等级面雨量、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年平均极端持续强降水次数和对应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表明:(1)乌江流域年暴雨等级面雨量和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均通过α=0.05显著性水平检验),而暴雨强度呈不显著性增加趋势;5—10月各旬暴雨等级面雨量及日数变化基本一致,5月中旬至8月上旬呈单峰型分布,暴雨强度呈波动增减分布。(2)近57 a乌江流域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年代际变化比较明显。(3)乌江流域发生极端持续强降水年平均次数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但极端持续强降水量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采用耿贝尔极值Ⅰ型分布法计算了乌江流域5个代表站不同重现期日最大降水量值,发现不同站点日极端最大降水量重现期水平差异明显,重现期时间尺度存在临界点,约为50 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