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我出生在辽宁省绥中县北部山区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有幸赶上了解放后能够上学读书———上小学、升初中、考中专、读职工大学。值此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 ,我谨以此文献给所有教过我的老师 ,特别是我的历任班主任老师。1 955年 ,我在土头山小学上初小 ,教室是两间旧厢房。我的第一位班主任老师叫张杰 ,他伴随我们度过了两年的小学生活。张老师魁梧豪放 ,教语文 ,一些课文用歌教 ,学起来生动有趣易记忆。有时还表演口技 ,进行形象教学。说起来也怪 ,与张老师完全是两种性格的我 ,却偏偏受到他的喜爱 ,可能是我学习较好的缘故。第一学期我考了…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广西桂北地区四个站点的四十年(1948—1988年)降水量资料,运用功率谱分析方法,寻求该地区年降水量振动的主要周期,并对未来若干年内桂北地区年降水量进行变化趋势预测。结果表明:桂北地区四站年降水量振动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以7—9年周期最显著,2至3年周期次之。在未来若干年内,年降水量以桂林、都安,沙塘呈递增趋势,柳州年降水量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3.
利用NCAR公用陆面模式(Community Land Model 3.0,CLM3.0)及普林斯顿大学1948—2001年1°×1°、3 h一次的全球大气近地面强迫资料,对中国地区1948-2001年的土壤温度进行了off-line模拟试验,通过对模拟结果和全国台站观测土壤温度资料的对比,评估了CLM3.0对中国区域不同层次土壤温度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模式能模拟出中国地区多年平均土壤温度的空间分布型,除部分地区模拟比观测偏高外,模式模拟的土壤温度普遍偏低;模式能较好地反映出中国地区土壤温度的年际变化,对4月的模拟稍好于7月。对于划分的8个子区域,东部区域模拟好于其它各区,除高原一带外,表层的模拟均好于深层;模式基本能抓住土壤温度的变化趋势,而且模拟出了7月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土壤温度显著降低这一趋势,但模拟的趋势比观测有所偏弱。  相似文献   

4.
利用NCAR公用陆面模式(Community Land Model 3.0,CLM3.0)及普林斯顿大学1948—2001年1°×1°、3 h一次的全球大气近地面强迫资料,对中国地区1948-2001年的土壤温度进行了off-line模拟试验,通过对模拟结果和全国台站观测土壤温度资料的对比,评估了CLM3.0对中国区域不同层次土壤温度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模式能模拟出中国地区多年平均土壤温度的空间分布型,除部分地区模拟比观测偏高外,模式模拟的土壤温度普遍偏低;模式能较好地反映出中国地区土壤温度的年际变化,对4月的模拟稍好于7月。对于划分的8个子区域,东部区域模拟好于其它各区,除高原一带外,表层的模拟均好于深层;模式基本能抓住土壤温度的变化趋势,而且模拟出了7月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土壤温度显著降低这一趋势,但模拟的趋势比观测有所偏弱。  相似文献   

5.
著名气象学家、气候学家么枕生教授,生于1910年,卒于2004年,河北丰润县人。1932—1936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地学系气象组,毕业后在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工作,任助理员、助理研究员;1941-1943年在西北农大任教,副教授;1946—1948年在东北大学地理系任教,教授;1948—1952年在浙江大学地理系任教。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系调整,浙大物理系并入南京大学气象系,么教授随之调入南大气象系任教,至2004年辞世。  相似文献   

6.
宁亮  钱永甫 《高原气象》2006,25(3):357-365
利用EOF方法,分析了NCEP/NCAR 1948—2002年再分析资料中月平均全球地面感热资料,揭示了北非和青藏高原感热的振荡特征。分析了振荡关键区的感热距平与我国东部51个测站1951—2000年汛期降水距平的相关关系,用SVD方法分析了关键区感热距平场与我国东部51个测站全年各月降水距平场的空间耦合和时滞关系及关键区感热异常对我国东部降水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北非和青藏高原两个区域的感热变化呈负相关,它们对我国华北、江淮和华南三个区域的汛期降水滞后影响明显。感热对我国降水的影响以年代际为主。  相似文献   

7.
利用全球陆地月降水资料(PREC/L)中3个月的资料,研究了1948—2001年全球陆地3—5月降水长期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948—2001年,全球3—5月的降水量以负趋势为主要变化特征,明显减少的区域是:热带非洲、亚洲中西部、中国中东部、俄罗斯东部、南极的恩德比地和威尔克斯地等9个地区;降水量增加的区域是:俄罗斯西北部、美国西北部、加拿大西南部、南美洲南部、加拿大北部等7个地区。还研究了35个纬圈3—5月平均降水量的趋势系数。在分析全球季节降水量与ENSO的关系中,指出春季是春夏秋三季中最不显著的。  相似文献   

8.
1948-2003年热带地区降水气候特征与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使用1948—2003年全球陆地和海洋的月降水资料,研究了热带地区年降水量场的趋势变化,同时还研究了ENSO事件与热带地区年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1948—2003年,热带地区年降水量场以负趋势为主要变化特征。给出了降水趋势明显的13个区域,指出热带海洋降水趋势明显的地区比陆地的范围广而且强度大,正趋势区基本都在南半球的海洋上,且北半球降水趋势明显的海洋区域都呈负趋势。研究结果还表明,ENSO事件可能是热带地区年降水量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给出了ENSO事件发生时热带地区的明显旱涝区,并与以往的研究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使用1948—2003年全球陆地和海洋的月降水资料,研究了热带地区年降水量场的趋势变化,同时还研究了ENSO事件与热带地区年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1948—2003年,热带地区年降水量场以负趋势为主要变化特征。给出了降水趋势明显的13个区域,指出热带海洋降水趋势明显的地区比陆地的范围广而且强度大,正趋势区基本都在南半球的海洋上,且北半球降水趋势明显的海洋区域都呈负趋势。研究结果还表明,ENSO事件可能是热带地区年降水量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给出了ENSO事件发生时热带地区的明显旱涝区,并与以往的研究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48—2015年的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对马斯克林高压的周期变化进行研究,客观定义了马斯克林高压的4个特征参数,分析其周期变化特征、季节变化特征及突变检验。结果表明:马斯克林高压季节变化特征明显,其高压中心位置夏、秋季西进、北抬,春季东退;高压中心强度冬、秋季一致增强,冬季达到最强,春季减弱,夏季达到最弱。马斯克林高压的周期变化特征为多波动性,1975年为面积指数和强度指数突变增长年,1975年前后变化明显;马斯克林高压面积指数和强度指数在1948—1985年的主周期为7 a,1985—2015年的主周期为3~5 a。  相似文献   

11.
夏季索马里急流的建立及其影响机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定义了夏季索马里急流(SSMJ)的建立指数,从而确定了1948--2002年的SSMJ建立日期,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SSMJ建立过程以及前冬海陆热力异常和冬季风异常对其建立早晚的影响。结果表明:SSMJ的建立是亚洲季风爆发的最早信号;其建立过程受到马斯克林高压、中非低压以及阿拉伯高压等非洲-印度洋系统的影响,而印度低压的发展有利于SSMJ越过赤道后向东转向;夏季索马里急流建立时间的年际变化反映了北半球冬季海陆热力差异的年际异常;强(弱)东亚冬季风时,次年春季SSMJ建立偏迟(早)。  相似文献   

12.
平均经圈环流质量流函数简化计算方案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用一个简化计算方案,求得了1948-1999年52a逐月平均经圈环流质量流函数。用它分析了平均经圈环流的气候态及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最强El Nino事件的气候异常态。结果表明:它很好地给出了平均经圈环流的气候态的季节变化及气候异常态与SSTA的物理联系。上述结果与通常迭代法计算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1948-2001年全球陆地春季降水长期变化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全球陆地月降水资料(PREC/L)中3个月的资料,研究了1948—2001年全球陆地3—5月降水长期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948—2001年,全球3—5月的降水量以负趋势为主要变化特征,明显减少的区域是:热带非洲、亚洲中西部、中国中东部、俄罗斯东部、南极的恩德比地和威尔克斯地等9个地区;降水量增加的区域是:俄罗斯西北部、美国西北部、加拿大西南部、南美洲南部、加拿大北部等7个地区。还研究了35个纬圈3—5月平均降水量的趋势系数。在分析全球季节降水量与ENSO的关系中,指出春季是春夏秋三季中最不显著的。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与土壤湿度观测资料比较验证发现,GLDAS同化数据能够较好地反映中国地区暖季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特别是在华北地区,两者显著相关。在此基础上,为研究中国区域干旱化特征,利用1948~2010年的GLDAS数据分析了中国华北地区暖季土壤湿度的周期信号和长期变化,并初步探讨了气温和降水对土壤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948~2010年华北地区暖季4个不同深度层土壤湿度的变化特征基本一致,主要存在3 a、5~7 a和15 a周期信号,其中以5~7 a周期最为显著;长期变化均呈现减小趋势,且中间2层土壤湿度的减小比表层和最深层更为迅速。不同深度的土壤湿度和降水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且中间2层的相关性大于表层和最深层。  相似文献   

15.
美国气象学家、数值天气预报的先驱者朱·格·查尼,因患癌症,经化疗、手术医治无效,于1981年6月17日逝世,终年64岁。 查尼1917年1月1日生于旧金山,是俄罗斯移民的后裔。幼年时期生活贫苦。1938年攻读数学和物理,获学士学位。1940年获数学硕士,1946年获气象学博士学位。1947年发表了“斜压不稳定波动力学”,1948年发表了“大尺度大气运动的尺度分析”,这两篇论文是以后发展起来的数值预报的基础,是气象学的经典名作。从1948年到1956年,在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同冯纽曼  相似文献   

16.
东南亚地区年际降水变化及其与ENSO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用Chen等最新创建的全球陆地和海洋的月降水资料(PREC/L和PREC/O),采用加权平均的降水距平指数和旱涝面积指数分别划分1948-2002年东南亚地区年、季的旱涝年,并对划分的旱、涝年进行了旱涝年差异的Monte Carlo检验。研究了东南亚地区降水与ENSO的关系,指出东南亚地区年、秋季和冬季的降水与ENSO事件的关系比较密切,春季降水与其关系稍差一些,夏季与ENSO事件没有明显的联系。研究了东南亚地区旱涝年的分布规律和特征,指出1948-1959年期间除了夏季旱年比涝年多以外,年和春、秋、冬季都是涝年明显多于旱年,60年代年、四季的旱涝相差不多,年和夏季在70年代涝多于旱,春、秋、冬季旱涝相同;1980-1989年是旱年的多发期;1990-2002年期间旱涝年频繁爆发,旱年多于涝年。通过计算东南亚地区年、季的降水趋势系数,得出东南亚地区年、季的降水量大都存在下降趋势,其中年和秋季的下降趋势很明显,春夏两季存在弱的下降趋势,而冬季则有较弱的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7.
1948~2000年全球陆地年降水量场趋势变化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施能  黄先香  杨扬 《大气科学》2003,27(6):971-982
用全球陆地月降水资料(PREC/L),计算了1948~2000年全球陆地年降水量场的趋势变化.结果表明,在1948~2000年期间,全球陆地年降水量场有明显的趋势变化,全球大约2/3左右的陆地年降水量是负趋势(降水量减少),1/3左右的年降水量是正趋势,正负趋势面积及强度的差异在统计上是显著的.年降水量明显减少的地区是:热带非洲,加拿大的东南部及美国的东北部,中国的淮河以北,蒙古、俄罗斯的中、西西伯利亚及朝鲜、韩国和日本等9个地区.陆地年降水量增加地区是:加拿大的北部、南美的阿根廷及智利、格陵兰等6个区域.分别研究了36个纬圈的年平均降水量的趋势系数,指出有13个纬圈的年平均降水量的趋势变化达到0.05的信度的显著性,其中有1个纬度带(75~80°N)是正趋势.全球年降水量正趋势的范围是很小的,仅在70°N以北.初步研究了全球年降水量场趋势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文内以1974年盛夏(7—8月)季节开原站降水趋势长期预报为例子,试图对长期预报的基本思路和预报依据的客观处理作一些探讨。所用资料以开原单站为主。一、长期气候变化的背景分析了解长期气候变化的特点,对于作好年、季、月等长期趋势预报的重要意义,已越来越被预报实践所证实。所以,了解气候变化的背景,是作好长期预报的一个重要前提。从开原站1925—1973年7—8月的降水量的4年滑动平均(见图1),便可清楚地看出降水量的气候变动。1925—1947年为少雨期;1948—1967年为多雨期;1968年以后又转入少雨期。各时段降水量的平均  相似文献   

19.
董克勤 《气象学报》1981,39(3):361-370
1964年8月中旬,在西北太平洋上出现的6413(Marie)和6414(Kathy)号台风,是历史上少见的双台风。它们明显反钟向互旋同时趋于接近的现象,比Riehl曾描述过的、著名的1948年8月出现的双台风更加明显,本文对这次过程作比较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48—2016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对南亚高压的水平与垂直结构、中心强度、位置及多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多年平均相比,在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70、100、150、200 hPa),不同典型异常年份南亚高压的水平结构表现出双中心、纬向与经向跨度变大的特征,但不同高度其水平范围变化不同。近69 a对南亚高压内部空气束缚的东风急流最大风速整体呈减弱趋势,而西风急流的最大风速则无明显变化趋势。南亚高压的热力和动力垂直结构在不同年份有所不同,即东、西风急流强度和温度异常存在年际差异。1948—2016年南亚高压的厚度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大致为6.32~6.42 km。各高度南亚高压中心位势高度值在1975—1980年间均上升了0.1 gpkm左右,且中心位置存在东西振荡和南北位移,但这种变化幅度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