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MODIS的安徽省代表城市热岛效应时空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1—2010年覆盖安徽省的MODIS数据,选取在气候、地理、城市化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合肥、芜湖、阜阳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GIS技术,分析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及季节变化特征,得到安徽省代表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安徽省省会合肥的热岛效应最为显著,安徽省南部代表城市芜湖的热岛效应强于北部代表城市阜阳, 同时具有显著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近10年来,安徽代表城市热岛面积和热岛强度均呈增加趋势,但合肥热岛强度大于3 ℃的极端热岛效应有一定缓解。白天大片水体对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作用明显,而夜晚则不明显,甚至成为地表温度的高值中心。夏季地表温度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负相关最显著,即提高城市植被覆盖度对降低地表温度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基于NDVI-Ts特征空间的黑龙江省干旱监测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NDVI-Ts特征空间方法结合了卫星遥感地表反射率和热红外特性,能较好地反映一定时空尺度的地表干旱状况,该文基于Terra-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温度(LST)产品,构建NDVI-Ts三角形特征空间,采用植被温度状态指数结合MODIS地表分类产品IGBP对黑龙江省2007年夏季干旱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显示:此次夏季干旱的空间分布广,持续时间长,干旱程度重,西部松嫩平原和东部三江平原等地主要农作物产区普遍发生干旱,且旱情严重。结合同期地面气象观测的月降水量数据对监测结果进行验证和评估表明:植被温度状态指数是一项近实时的干旱监测指标,不仅与当地最近的降水事件有关,而且与前期一段时间内的总体降水事件相关,可以较真实地反映当地干旱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3.
利用1993年和2004年长三角地区的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的3个主要区域南京、上海、苏锡常及其周边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定量地评价城市用地扩展程度.结合2004年地表温度(LST)卫星资料,揭示了城乡LST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差异.结果表明:上海、苏锡常和南京11a期间城市建设用地动态度K分别为204.0%、354.3%和99.2%,苏锡常城市扩展程度最快;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LST不同,城市用地LST最高,其次作物地,林地最低;城乡之间平均地表温差具有季节变化,冬季最大,而秋季最小.  相似文献   

4.
研究城市地表覆盖与地表温度(LST)的关系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在Landsat TM数据支持下,利用线性光谱混合分析模型提取不透水地表信息,结合LST和地表热通量,分析不透水地表覆盖度(ISA)和LST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探讨不透水地表对LST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984—2014年北京不透水地表面积迅速增长,中覆盖度比例下降,高覆盖度比例增加;LST从市中心向郊区递减,高温区向外扩张;LST和ISA呈显著正相关,但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ISA处于0.6~0.9时LST上升速率最快,减少ISA在此范围内的不透水地表集中分布可缓解高温区集中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基于TM影响的不同季节北京城市热环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2005~2006年4景北京Landsat TM影像,通过热红外波段反演地表温度,揭示不同季节城市热环境分布特征及其空间差异。分别利用遥感反演的地面温度和地面气象站观测的气温数据,计算地表热岛强度和空气热岛强度,并分析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城区相对近郊区,热岛效应在夏季显著;城区相对于乡村,四季都存在较强的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6.
利用ASTER数据分析南京城市地表温度分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环境日益受到人们重视, 南京是长江下游人口密集的城市, 研究南京市地表温度分布对了解南京城市气候, 改善生活环境, 为城市发展规划提供有效的气象服务具有一定科学意义。该文利用2002年8月21日10:30 (北京时) ASTER热红外数据, 在ENVI软件的支持下, 通过劈窗算法反演南京城市地表温度, 进一步生成城市地表温度分布等温线图。用同时相ETM+数据进行验证, 二者十分吻合, 说明ASTER反演结果可靠。结果表明:南京市存在明显的热岛效应, 城市地表温度分布差异大; 不同下垫面的地表温度差异明显, 城区地表温度总体高于郊区, 植被覆盖密集区地表温度低于植被稀疏地, 具有较大水域面积和较密植被的城中各大公园形成多个冷岛, 长江水体温度最低; 随着城市的扩大, 新城区热岛效应更加明显。水体和密集植被能显著改善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7.
利用MODIS合成产品数据集MOD11A2和MOD13A2获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陆地表面温度(LST)来构建Ts-NDVI特征空间。依据特征空间设计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作为干旱监测指标,对2000~2011年夏季"一江两河"地区旱情进行监测分析,并利用研究区气象站地面温度数据进行相关度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1年夏季"一江两河"地区重旱区主要分布在南部和沿江河谷一带,北部干旱程度较轻,大部分地区TVDI≥0.6,处于干旱区域;近12年TVDI值变化趋势为下降,年际变化显著;TVDI空间分布特征与降水空间分布非常一致,与传统气候干旱监测结果总体上表现一致;实测地表温度与TVDI两者具有较好的线性正相关性。由此可见,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作为高原地区大范围干旱监测反演模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参考性。  相似文献   

8.
黑河实验区地表植被指数的区域分布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22,自引:12,他引:10  
贾立  王介民 《高原气象》1999,18(2):245-249,T002
利用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的Landsat TM卫星资料估算了黑河实验区夏季和近冬季地表标准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分析了NDVI的区域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由于该实验区下垫面的复杂性,NDVI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和季节变化,NDVI的图像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地表植被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9.
利用遥感地表参数分析上海市的热岛效应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从NOAA-AVHRR数据提取出晴空状况下上海市的地表反照率、地表温度和植被指数参数,分析了冬夏两季遥感地表参数所反映的热岛效应变化。发现在冬夏两季的白天和夜晚都存在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在冬季夜晚的热岛效应比白天强,而在夏季夜晚的热岛效应比白天弱。这是由于下垫面的差异,导致白天城区地表温度大大超过郊区。城区的地表反照率和植被指数始终小于郊区。进一步的相关分析表明,夏季城市的地表温度与植被指数、地表反照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75、-0.712。通过提高植被覆盖率和地表反照率,可以减小城市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10.
使用MODIS陆地产品LST和NDVI监测中国中、西部干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AQUA-MODIS卫星资料反演的地表温度LST和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应用植被温度混合状态指数VTCI方法,遥感监测干旱的空间分布状况。同时结合该地区有代表性的气象站逐月降水资料与VTCI指数进行相关分析,来验证此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VTCI指数不仅与当月的降水量,也与其前期2至6个月的累积降水量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显示VTCI方法不仅是较为有效的近实时大范围干旱监测方法,对于干旱的缓慢发展过程也有一定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用湿位涡表征的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指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丛宽  毕云 《热带气象学报》2009,25(6):747-752
在综合考虑了东亚夏季风的热力和动力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湿位涡定义了一个新的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指数,并利用1948—2007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近60年来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该指数可以很好地反映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的季节变动、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等特征。另外,该指数与我国160个测站降水的相关分析表明:高指数年,夏季季风强,华北、西南内陆及华南沿海地区多雨,江淮地区少雨;反之,低指数年,夏季季风弱,华北、西南内陆及华南沿海地区偏旱,江淮流域偏涝。最后,通过与其它四种有代表性的指数的对比,发现本指数在指示江淮夏季降水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In mainland China, the summer monsoon rainy band is referred to as the mei-yu precipitation front, which extends northward from South China to the Yangtze River, Huaihe River, and Yellow River, depending on the seaso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tructure of the mei-yu front associated with a 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 event that occurred in the summer of 2007. The mei-yu front occurs when the subtropical oceanic warm, moist air mass and the extra tropical continental dry, cold air mass converge on the lee sid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authors defined the equivalent temperature using two terms of dry-air temperature and the specific humidity and calculated its horizontal gradient to indicate the mei-yu front.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mei-yu front and the moist thermal winds surrounding it were examined based on the equivalent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13.
1982—1983年冬季东亚气候距平的主要特征是有三个距平带和热干、冷湿两种距平状态。作者发现,在厄尼诺现象盛行时,副高明显加强,这是15°N 以南出现热干气候的直接原因。我国新疆地区偏暖,华南、西南地区偏冷也同厄尼诺有一定的遥相关关系。15°—30°N 的强大降水正距平则同东亚南支急流加强和南移有密切关系,南支急流加强则是其南侧的副高加强和其北侧青藏高原气温的强大负距平与雪盖扩大的结果。从降水带与高空急流的关系看,该冬季15°—30°N 地带的降水增多是一种季风雨的加强,同夏季梅雨加强的环流特点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4.
气候过渡带温度变化与淮河流域夏季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淮河流域是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带,气候过渡带位置的南北变动对淮河流域的降水有显著的影响。利用1952~2001年的温度和降水资料,计算了气候过渡带位置的变化和淮河流域降水与旱涝的关系,发现气候分界线位置的南北移动与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呈显著负相关,即气候分界线北移夏季降水减少、气候偏旱;气候分界线南移则夏季降水增加、气候偏涝。气候分界线与淮河流域夏季降水的这一对应关系反映了春季冷空气活动的强度和时间对淮河流域夏季和梅雨降水有重要影响,即春季(特别是3月下旬)冷空气南下活动较强年份的夏季降水可能异常偏多。  相似文献   

15.
2005年江淮流域入梅偏晚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汪靖  刘宣飞  韩桂荣  何金海 《气象》2006,32(12):76-81
2005年是江淮流域入梅偏晚年。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OLR资料和江苏省气象台提供的2005年逐日降水资料,对2005年江淮流域入梅前的异常环流形势进行分析,探讨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低层中高纬冷空气的活动异常与东亚大槽、中西太平洋ITCZ以及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等活动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入梅前,东亚大槽发展强盛,ITCZ偏弱以及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强劲少动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抬偏晚。同时,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的强劲少动也使南下冷空气势力强劲,中低层副热带锋区偏南,抑制了暖湿的东亚夏季风向江淮流域推进。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北突跳偏晚是江淮流域2005年入梅偏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郑淋淋  孙建华 《大气科学》2013,37(4):891-904
对2007~2010 年暖季(6~9 月)发生在江淮和黄淮流域46 个对流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和地面特征进行了统计研究。根据整层可降水量小于或大于等于50 mm 将这些个例发生的环境分成干环境(10 个个例)和湿环境(36 个个例)。干环境下发生强对流的天气形势可以分为槽后型和副高边缘型,湿环境下的天气形势可分为槽前型、副高边缘型和槽后型,湿环境下有明显的暖湿区配合。湿环境下槽前型发生的概率最高,地面系统较为复杂,有静止锋、倒槽、冷锋和暖锋,而干环境下在本研究的个例中无槽前型发生。干、湿环境下副高边缘型的对流,从地面到500 hPa 都发生在副高后部的“S”流型的拐弯处,但部分湿环境个例低层有切变线。干环境下槽后型的发生概率较高,而湿环境下发生概率则相对较少。由这些研究表明,干、湿环境下强对流系统的触发和维持机制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淮河流域是中国南北气候重要的过渡带,气象灾害频繁发生。这里水网、农田、丘陵、山地、城镇密布,地-气作用复杂,干冷与暖湿空气时常交汇于此,造成局地或流域旱涝经常发生。淮河流域处于梅雨区,且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具有气象和水文综合观测系统,积累了长序列的气象和水文观测资料。因此,淮河流域是研究能量和水分循环的理想试验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分循环试验和研究(HUaihe river Basin Experiment,简称HUBEX)”于1998、1999年夏在淮河流域开展了气象和水文联合观测试验。文中回顾了HUBEX试验的目的、观测网设计与布局,介绍了HUBEX推动下的淮河流域综合观测网的发展,总结了HUBEX观测试验对区域气候事件和暴雨等灾害性天气机理研究、提高模式模拟和预报能力及建立长期连续的气象观测数据集等方面的成果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包澄澜  程正欣  吕梅 《气象》1987,13(12):13-16
1980年8月23—24日,淮河流域连续两天出现大范围大暴雨。本文指出,由于从孟加拉湾—南海—西太平洋出现大尺度热带季风西南—南—东南气流汇合带,在交汇点下游的北方有西南涡生成,并强烈发展,具有7—8条螺旋状云带。低空西南急流的加强和推进,一方面在江淮之间形成能量锋区,一方面引导西南涡东移。在低涡中心南侧的淮河流域产生了暖区大暴雨。  相似文献   

19.
The features of the temperate jet stream including its location, intensity, structure, seasonal evolu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Asian monsoon are examined by using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temperate jet stream is prominent and active at 300 hPa in winter over the region from 45°-60°N and west of 120°E. The temperate jet stream is represented by a ridge area of high wind speed and dense stream lines in the monthly or seasonal mean wind field, but it .corresponds to an area frequented by a large number of jet cores in the daily wind field and exhibits a distinct boundary that separates itself with the subtropical jet. A comparison of the meridional wind component of the temperate jet stream with that of the subtropical jet shows that the northerly wind in the temperate jet stream is stronger than the southerly component of the subtropical jet,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emperate jet stream formation and seasonal evolution, and thus the intensity change of the meridional wind component can be used to represent the temperate jet stream's seasonal variation. Analysis of the temperature gradient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indicates that the temperate jet stream is accompanied by a maximum zonal temperature gradient and a large meridional temperature gradient, leading to a unique jet stream structure and particular seasonal evolution features,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e subtropical jet. The zonal temperature gradient related to the land-sea thermal contrast along the East China coastal lines is responsible for the seasonal evolution of the temperate jet. In addition, there exists a coordinated synchronous change between the movement of the temperate jet and that of the subtropical jet. The seasonal evolution of the meridional wind intens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easonal shift of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 East Asia, the onset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the start of Meiyu in the Yangtze and Huaihe River Valleys, and it correlates well with summer and wint  相似文献   

20.
中国柯本气候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中国734个气象站点1957-2016年的气温和降水量数据,结合柯本气候分类,采用薄板样条插值法,研究中国柯本气候分类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57-2016年中国包括5个气候带,其中赤道气候带(0.17%)包括热带季风和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干旱气候带(41.38%)包括冷性沙漠和冷性草原气候,暖温气候带(25.53%)包括热夏冬干暖温、温夏冬干暖温、热夏常湿暖温以及温夏常湿暖温气候类型,冷温气候带(28.44%)包括热夏冬干冷温、温夏冬干冷温、冷夏冬干冷温、热夏常湿冷温、温夏常湿冷温以及冷夏常湿冷温气候类型,极地气候带(4.48%)仅有苔原气候。在此60 a,气候变化主要体现在冷温气候带向干燥气候带和暖温气候带的转移,以及冷温气候带中冷夏向温夏的转移和温夏向热夏的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