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MODIS增强型植被指数的青海省牧草产量估产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杨英莲  邱新法  殷青军 《气象》2007,33(6):102-106
利用青海省22个生态环境监测站在2003和2004年牧草生长季内各月所测的牧草鲜草产量数据,并搜集了该时段内逐日的MODIS遥感数据,通过对图像的预处理,云区识别,植被指数的计算及月最大植被指数的合成,形成了与牧草产量数据相对应的MODIS EVI数据。然后按牧草生长季和草地类型建立了牧草鲜草产量与MODIS植被指数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牧草产量和MODIS EVI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用指数函数建立产量模型效果较好。按牧草生长季建立的牧草产量检测模型比按草地类型建立的模型相关性要高。  相似文献   

2.
呼伦贝尔市天然牧草生物量与气候条件的定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30年气象资料和15年的天然牧草观测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法将牧草的整个生育期分为缓慢生长-积极生长-缓慢生长3个阶段;应用积分回归统计方法得出:牧草缓慢生长期为返青-展叶时期,光、温、水对牧草产量的影响基本呈正效应。牧草积极生长期为牧草拔节-开花时期,温度、日照基本满足牧草的生长发育需要,水分条件是主要矛盾。第三个阶段(牧草缓慢生长期)为牧草灌浆期-成熟时期,此时光、水对牧草产量的影响基本星负效应,气温对牧草产量的影响基本呈正效应。  相似文献   

3.
基于MODIS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生长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2000—2006年 (2004年缺)6年MODIS每8 d的总生产力资料以及我国农业气象观测站点牧草的物候观测资料, 定量分析了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以及牧草生长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的年均GPP (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总初级生产力) 从2000—2006年呈现出波动性的变化特征, 年平均值为234.45 g C · m-2。对该地区植被的GPP与同期气候要素的分析显示, 气温是影响该地区植被生长的主要气候因素, 降水其次。对牧草物候期的GPP分析表明, 不同地区牧草的物候期对应的GPP值不同; 牧草在开花期时GPP最大, 在出苗期和黄枯期时GPP相对较小, 但是同一地区牧草的出苗期和黄枯期GPP值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4.
青海湖地区天然牧草对水分条件反应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应存  高贵生  严进瑞 《气象》2006,32(8):107-112
利用青海省铁卜加牧业气象试验站1987-1996年的气象和牧草资料,研究了降水、土壤湿度与蒸发量等水分条件对青海湖地区铁卜加草原5种优势种天然牧草生长高度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环湖地区山地草原草场中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干生苔草Carex aridula、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天山赖草Leymus tianschanicum、杂草产量比为8:15:15:16:18:28。5种天然牧草的生长高度和产量对水分条件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天山赖草最耐旱;干生苔草次之;猪毛蒿和紫花针茅的抗旱性相当;冷地早熟禾对水分条件的反应最为敏感,得出了大部分牧草产量形成需水临界期在6月份的结论。这对环青海湖地区草地增水抗旱工作的时间安排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2年和历年牧业区气候条件、土壤墒情、牧草的生育及产量状况对照分析:2002年春季,青海省牧业区气象条件及土壤墒情好于往年,牧草长势普遍较好;夏季前期(6月一7月中旬)降水基本正常、气温偏高、雨热配合较好,对天然牧草的生长发育十分有利,后期降水偏少、温度偏高,土壤失墒较为严重,部分地区出现了轻一中度旱情;秋季(9一11月),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气温偏高,黄枯期较历年平均日期提前了1—10d;8月下旬,青海省牧业区各地牧草产量稍高于去年及历年平均值,属平偏丰,气候年景较为有利于畜牧业生产.  相似文献   

6.
五大连池市处于寒温带气候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风大干旱,夏季温热多雨,秋霜早,冬长寒冷干燥。农作物生长季光照充足,日温度差较大,雨热同季,为优质、高效牧草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另外,冬季严寒对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菌源和虫卵越冬有利;同时,无霜期短,热量不足,低温冷害、内涝灾害频繁,又制约着牧草的种植。五大连池市≥10℃积温在1600~2300℃之间,不同地方之间热量差异较大,对发展牧草业生产有潜力。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典型草原水分条件与天然牧草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琼  梁秀婷 《气象》2006,32(S1):116-120
水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天然牧草生长的限制因子。分析水分条件与牧草产量的关系是确定旱灾指标、评价草原生态环境优劣的基础。利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3个站点近15年的天然牧草、土壤水分和气象观测资料,计算了降水量、土壤水分和耗水量与不同时期牧草产量的相关系数,分析了各水分因子相关性的时空分布规律。得出:土壤水分与产量的相关好于降水量;降水与产草量多呈二次曲线变化,土壤水分和耗水量与产草量多呈直线变化;相关程度随生长进程的推进,有逐渐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铁卜加1987-1996年的气象、牧草资料,对环青海湖地区山地草原草场5种天然牧草在不同水分丰枯年份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环湖地区山地草原草场中紫花针茅、冷地早熟禾、干生苔草、猪毛蒿、天山赖草、杂草产量比例为8:15:15:16:18:28。5种天然牧草的发育期、生长高度和产量形成对水分条件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天山赖草最耐旱;干生苔草次之;猪毛蒿和紫花针茅的抗旱性相当;冷地早熟禾对水分条件的反应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化对海北州天然草地生物量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海北州近40a的气温、降水资料和近年来的天然牧草资料,分析了海北州气温、降水变化特征以及其变化对天然牧草生物量和草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北州温度增暖趋势上世纪90年代最为明显,各地温度变化的气候倾向率均为正;降水量的递增在80年代达最高值,90年代有所回落;气候变化对草地生物量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温度大于降水,降水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量的年际波动和年内各季节分布的差异上。  相似文献   

10.
牧草产量与牧草的红光和近红外光反射率关系密切。本文对牧草光谱的日变化、季变化、不同草场类型的光谱特征以及牧草光谱绿度值与牧草叶面积、鲜重、和草地土壤湿度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给出了牧草光谱与牧草各生物参数的定量关系式。  相似文献   

11.
巴雅尔吐胡硕牧业观测站对通辽市北部典型草原区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分析该站1960--2007年的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21年的牧草干草产量可以较好地了解该地区的气候变化、牧草单产变化以及牧草单产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48年来通辽市北部草原气温显著上升,日照时数明显增加,降水量有所减少,目前是气温最高、日照最多、降水最少时期。牧草单产处于不断减少过程中,而且与光、温、水关系密切,三者匹配得好,牧草产量就高,否则产量就低。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对青海天然牧草影响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根据青海省4个牧业气象代表站点1988-2005年天然牧草数据和同期气候资料,分析了青海天然牧草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探讨了气候变化对青海省牧草发育期、高度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表明:青南东部地区影响牧草返青出现的主要因素是热量条件,而青南西部和环湖地区牧草返青期的早晚主要受制于水分条件;两地区牧草黄枯期出现的迟早与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的终日相接近;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天然牧草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取决于水分条件,年降水越多,牧草产量越高;青南东部的半湿润地区,温度对产量的影响大于降水对产量的影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青海省半湿润牧业区,随气温升高,牧草产量有所增加,草场载畜量有所上升;但在干旱、半干旱牧业区,气候变暖加剧草地水分的散失,牧草的生长发育受阻,产草量下降,同时,优良牧草在草场中的比例下降,杂类草的数量和比例上升,草场朝不良方向演替,呈现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引进24种优良牧草在青海省海北州西海镇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不同播种季节、不同播种密度及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播的小区种植试验。结果表明春季播种比夏季播种更有利于各种牧草的生长发育和提高牧草的越冬成活率,临冬寄籽播种对部分禾本科牧草是可行的且其生长第一年比春季播种生长当年有更优异的表现;不同播种密度在种植当年对牧草覆盖度和产量有明显影响,而对发育期和生长高度的影响不大,在种植第二年这种影响趋于减弱。通过对各种牧草生长发育状况的观测和分析,比较其在越冬性能和产量方面的表现,并在地理气候适应性分析的基础上,选择确定了9种适宜在本地部分地区推广种植的草种(品种)。  相似文献   

14.
杭锦旗北部牧草引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在内蒙古杭锦旗北部进行牧草引种试验的数据,结合产量效益分析了4个牧草品种对当地土壤与气候条件的适应性,初步得出适应杭锦旗北部气候、生态条件的牧草品种,并通过产量效益分析,确定了适合当地的牧草间、混作模式,为当地建立人工饲草基地发展生态畜牧业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祁连山海北冬春气温变化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祁连山海北地区冬春气温与高寒草甸牧草产量具有很高的反相关关系。冬春气温升高导致牧草产量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冬春气温升高,使冬季土壤冻结层变薄,土壤水分散失严重;在牧草营养生长阶段初期,又正值我国北方天气气候“干旱”胁迫最严重的时期,自然降水量显得不足,进而限制了牧草生长发育的水分需求,最终影响到牧草年产量的提高。对冬春气温进行主成分处理后建立的气温影响牧草产量的回归关系表明,回归模型拟合率较高,试报1995年牧草产量误差很小,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若尔盖及其邻近地区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若尔盖及其周边8个站点从建站以来的气候资料以及对若尔盖湿地生态环境的调查资料、近期遥感监测资料,从气候变化角度分析了该区域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若尔盖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引起环境变化的基本原因。结果表明,若尔盖及其周边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在逐渐上升,若尔盖上升幅度达到0.2284℃/10年,同时各个季节的温度也在逐渐上升,以冬季升温最明显。随着温度的升高,牧草生长季有延长的趋势,对牧草生长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病虫害的越冬,对来年牧草的生长不利。  相似文献   

17.
利用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气象站2004—2019年5—8月的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相对湿度资料和天然牧草生长发育期观测资料,分析了2004—2019年近16 a牧草高度与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牧草高度与气候条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近16 a生长季平均牧草高度为41 cm,5—8月高度在14.2~55.9 cm之间;(2)生长季平均牧草高度与光、温、水条件均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但8月牧草高度增加趋势明显,16 a增加了16.5 cm;(3)生长季平均牧草高度与同期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平均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日照时数和气温日较差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该地牧草高度受降水量影响较大,降水量越多,日照时数越少,空气相对湿度越大,气温日较差越小,牧草长势越好,而热量条件变化的大小对牧草长势的影响不大。以4个要素作为因子建立的牧草高度回归模型,历史拟合效果好,可以根据当年生长季气候条件预测牧草高度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1.新气成92001 成果名称:优良人工牧草和主要天然牧草气候生态指标与牧草生产力模式研究完成单位:新疆气象科研所主要完成人员:徐德源、林坷、李星华、王淑民、黄敬锋、顾来霞内容简介:该项研究首次在天山北坡中山带的牧草气候生态试验基地获得一批牧草气候基础资料,对改良人工草场和利用天然草场有重要参考价值.采用先进的光谱技术,测定了牧草光谱的季节变化、不同类型草场的光谱特征,探讨了绿度值与叶面积和产草量的关系式,并在研究牧草  相似文献   

19.
采用呼伦贝尔牧业气象实验站2000—2009年牧草(干重)产量资料,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对鄂温克旗草原牧草产量与气象要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牧草生长期,产量与光、热、水三大气象要素有着不同的相关关系。采用牧草产量关系密切的气象因子,建立多元回归牧草产量预报方程,制作牧草产量预报。为当地畜牧和草原等部门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相似文献   

20.
利用牧气预测站的牧草生长状况观测资料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牧草生长高度和产量量与水热条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讨论了降水在牧草各生育阶段的贡献,提出最佳人工增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