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气象卫星数据是遥感应用的核心基石,遥感业务平台是遥感应用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利用广东省气象局数据中心分布式NAS存储,分设FY 3D、FY 4A数据资源池,通过数据同步和用户管理技术,设计了面向桌面级业务应用的广东省气象卫星数据资源池V1.0。利用SMART和SWAP两大气象遥感应用系统,各级业务人员可快速制作气象卫星遥感监测和评估产品。通过上述“云+端”的遥感业务架构,有效解决气象遥感数据不易获取的难题和遥感应用的技术壁垒,为推进省、市、县级气象卫星遥感业务一体化提供了一定的应用示范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新一代国内通信系统是新的形势下开发完成的能够适应现有气象资料传输、处理和监视需求的新一代气象信息系统。它的业务运行将建立全国统一的气象信息传输和处理标准,提高气象信息传输、处理和监视能力,为气象三个体系的建设奠定有力的基础。文章详细介绍新一代国内通信系统的系统组成架构、网络功能设计细节和存储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3.
罗坚 《湖北气象》2004,23(4):30-31
根据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及其运行对相关技术支持保障的需求,指出了雷达建设和雷达系统运行所需的技术支持项目,讨论了建立以中国气象局雷达技术支持中心、省(区域)级雷达技术支持保障分中心和雷达站三级技术保障分工负责体系的必要性,提出了加强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及运行技术支持保障工作亟待解决的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新一代国内气象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润生  孙周军  谭小华  肖文名 《气象》2011,37(3):356-362
新一代国内气象通信系统是继9210工程以后国内气象通信系统的重要升级,针对数据传输时效要求高、资料信息量庞大、传输环节多且不规范、监控不全面的现状,采用赛门铁克VCS(VERITAS Cluster Server)技术,建立省级和国家级两级的数据传输、通信数据处理和系统监视的统一管理平台,实现气象通信系统的高可用性、易...  相似文献   

5.
北方冬小麦卫星遥感监测及估产业务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郁竹 《气象》1992,18(11):14-16
该系统是国家级和省(市、区)级气象卫星遥感动态监测及估产的业务系统。该系统于1990年投入业务运行,产量预报的精度达95%,在实际服务中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小麦遥感分析服务系统(简称WRSASS)是利用C-dBASEⅢ和BASIC语言建立的一套农业气象业务化服务系统,具有数据库及其管理、求算苗情比例、计算平均绿度等级和用象元提取法估算小麦种植面积等功能,初步实现了省级冬小麦NOAA/AVHRR资料分析服务流程的自动化.具有客观、定量、高效等特点。对系统中的一些参数稍加变动,便可改为地(市)县级或县乡级遥感分析服务系统。  相似文献   

7.
徐杰芙 《气象科技》2006,34(Z1):10-12
第3代国际气象通信系统是中国气象局面向未来,适应全球通信系统(GTS)发展计划的新一代通信系统。该系统既可以支持原有的报文交换,又可以支持文件交换。第3代国际通信系统中控制数据是国际通信系统运行的基础,这对国际通信系统中控制数据和控制数据制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控制数据制作独立于国际通信系统之外。并且,要求控制数据制作和维护简单、快捷、可靠。该文介绍了控制数据的稳定性、精确性、灵活性、复杂性等特点,控制数据对文件级、公报级、报告级收发、编辑、收集、归档等处理的作用,控制数据文件的制作方法,新旧控制数据在制作方面的优缺点比较。  相似文献   

8.
长江流域雨情监测分析系统及其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长江流域雨情监测分析系统的总体设计与关键技术实现。系统利用新一代气象通信系统及现代信息存储技术,实现了长江流域12个省(市)气象部门的703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12000余个区域级自动站等资料的实时收集、监控、质量控制、存储及共享,满足了流域雨情资料实时监测、分析业务的高时效性、高质量性的应用需求;利用长江流域气象历史和实时资料,实现了长江流域及其子流域日、月、季、年等固定时间尺度及任意时段的雨情监测,并利用物理统计方法,提炼出长江流域不同年代不同季节的降水空间分布;采用基于Flex的WebGIS框架设计,实现了人机交互实时分析,满足了在多用户并发条件下高密度自动站数据的快速响应。该系统的建成为三峡梯调中心提供了一个集气象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分析、基于WebGIS展示分析产品等功能为一体的业务应用系统,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综合调度和上游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气象服务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气象现代化建设在国家和地方的双重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先后建成和正在建设一批大中型骨干工程项目(如国家中心巨型机系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气象信息网络系统、气象卫星综合应用业务系统等),基本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五级信息网络系统,新一代气象业务技术体系逐步完善并得到发展,气象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在此过程中,气象部门在人才、技术、装备、系统等资源方面形成了雄厚的实力。这些资源除了承担气象业务发展的任务外,还有足够的部分可直接用于为社会服务,发展部门的高新技术产业。为此,中国气象局提出了气象部门的综合经营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产业为首的战略。无论从国际国内的大环境看,还是从气象部门本身的发展看,这个战略都无疑是中国气象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一方面将有力地推动和促进气象事业的发展,同时,将使气象部门更加直接地进入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发挥气象科技辐射的社会经济效益,本文就气象部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必要性,思路及具体运作提出一些浅显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利用天津地基遥感(风廓线雷达和微波辐射计)数据及地面自动气象站数据构建地基遥感探空廓线系统(简称遥感探空廓线), 旨在弥补常规探空层结信息时空密度不足, 对2020—2021年5—9月遥感探空廓线反演结果进行模式检验, 并从中选取10次强对流过程进行个例效果评估。结果表明:反演数据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数据(ERA5)比湿的平均绝对偏差为1.06 g·kg-1, 对流有效位能相关系数为0.84(达到0.01显著性水平)。10次强对流过程中强对流发生前临近时次常规探空对流有效位能平均值为322 J·kg-1, 遥感探空廓线具有分钟级时间分辨率, 能高时效性地跟踪大气状态的演变趋势, 对流发生前8 h内对流有效位能平均峰值为1451.88 J·kg-1, 与常规探空相比具备明显对流指征。研究表明:遥感探空廓线能动态描述热动力参数的配置及对流潜势的发展与释放过程, 有利于提高短时临近预报的精细化水平。  相似文献   

11.
遥感大数据分布式技术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面向卫星遥感海量数据,针对其数据量的急速增长,对数据分析、价值挖掘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引入驱动大数据应用的分布式模式,建立了适应卫星遥感大数据的网格模型,打破了数据的时空割裂和限制,数据可以作为整体进行存储、计算和应用,模型设计的网格、时间片、物理层的基本结构,可以保证未来云计算的实施。该文提出了基于希尔伯特曲线的网格散列算法,以此建立的分布式系统具有优异的并行读写性能和良好的负载均衡能力;遥感大数据分布式系统,实现了数据的高速分布式并行读写,支持数据的精确时空匹配和动态获取,整个系统的扩展能力可以达到线性增长,系统基于通用软硬件平台实施,实现卫星遥感大数据灵活、按需和简便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极轨气象卫星1级遥感数据是遥感信息定量应用的基础,了解影响1级遥感数据完整性和时效性的异常现象并在最短时间内进行问题的定位和处理,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障该数据的质量。以FY-3B卫星为研究对象,根据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多年积累的运行经验,对FY-3B1级数据的质量问题进行了分类,然后从问题现象、问题原因的快速定位和处理方法等方面对1级数据的质量保障技术进行了研究。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地面应用系统的改进建议,从而进一步提高1级数据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地基GPS水汽监测技术及气象业务化应用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建立了川渝地区地基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水汽的本地化计算模型,开发出GPS遥感水汽的计算软件包,开展了局域地基GPS观测网遥感大气水汽的试验及业务应用,反演出30 min间隔的高时间分辨率GPS可降水量序列。评估了反演精度,研究了GPS水汽产品在气象业务应用的可行性。研发了可搭建在MICAPS(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process system)平台上的地基GPS水汽监测业务化应用系统,实现了局域地基GPS观测网数据的实时传输、数据解算、可降水量反演和GPS水汽产品的可视化,并在气象业务部门试运行,在强降水、暴雪等灾害性天气预报中发挥了独特作用。本项目组系统性研究了GPS可降水量的时间变化、水平分布,分析了GPS可降水量与气温、气压、比湿、辐射和降雨量等地面气象要素以及与局地环流、水汽输送和循环等大气过程及地形的对应关系。研究了GPS水汽产品在几类典型灾害性天气(西南暴雨、持续性降水、冰冻雨雪、大雾)以及人工增雨中的演变特征,揭示了GPS探测水汽技术及其产品在天气预报业务中的应用方法。进行了GPS可降水量的日循环合成分析,GPS可降水量在华北暴雨、西南暴雨、华西秋雨、四川盆地夜雨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以及不同云系降雨过程、不同类型降雨过程中GPS可降水量的对比分析。例如,对不同类型降雨过程中GPS-PWV(precipitable water vapor by GPS,GPS可降水量)的比较表明,在夏季暴雨发生前5~10h,GPS-PWV的激增可很好地预示其后的强降雨天气;而对于类似秋绵雨的一般性持续降雨来说,GPS-PWV的连续大幅递增或递减并超过平均值可作为降雨开始或结束的预报依据;对于不同类型降雨天气过程GPS-PWV具有不同的日变化特点,它能及时反映水汽的局地变化特征,作为水汽异常输送中的强信号,GPS-PWV在降雨天气分析及预报中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COSMIC及其在气象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COSMIC是利用现代遥感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当今地球科学重大问题的地球科学卫星探测系统。作为GPS/MET的后续计划,主要是为了进行气象与气候研究、气候监测、太空天气和大地测量等研究。COSMIC计划于2003年之前发射8颗低轨卫星,8颗卫星每天可进行4000次GPS观测。本文介绍COSMIC系统组成及COSMIC数据应用。  相似文献   

15.
王彬  宗翔  田浩 《应用气象学报》2010,21(5):632-640
气象部门内高性能计算资源与支持能力具有地域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地方部门与国家级单位相比,在资源丰富程度和开发应用水平上都存在较大差距。针对气象部门国家级、地方单位的资源整合、共享和管理的需求,该文提出了一个国家气象计算网格的设计方案。设计方案采用国家级、区域、省级三级节点布局,通过跨广域范围的气象宽带网互联,基于整合的资源平台设置了资源管理、应用服务和用户接口等功能层模块。利用UNICORE等关键技术,开发实现了气象计算网格软件模块。建成了一个全国分布的6个网格节点,提供网格中间件和定制业务运行两种资源共享服务方式。业务运行以来,为资源匮乏地区的气象用户共享分发预报服务产品,为当地的减灾防灾工作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使用郑州市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遥感数据,运用线性混合模型,对MODIS遥感数据进行混合像元分解技术研究。探讨了MODIS遥感数据的预处理、线性光谱分解模型、图像端元组分反射率的求取方法。把结果与分辨率较高的Landsat ETM+图像分类结果进行对比,并根据得到的均方根误差(RMS;Root Mean Square)进行分析表明,利用这种像元分解方法得到的结果较为理想,MODIS数据可以有效地应用于遥感动态监测和土地覆盖分类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业气象业务系统(CAgMSS)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农业气象业务系统(CAgMSS)是基于C/S架构,研发的面向国家级和省级农业气象服务的业务工作平台,主要包括农业气象监测评价、作物产量预报、灾害监测评估、农用天气预报等子系统,是农业气象业务的基础性软件。系统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气象业务技术,实现了全部子系统数据管理、模型运算、产品制作等业务流程的一体化。系统采用大型关系型数据库规范了农业气象各类业务数据,基于插件技术集成各项业务功能,实现多元数据、多指标、多模型在农业气象监测、评价、预报等领域的综合应用,提高了农业气象产品的定量化、精细化、客观化水平。系统于2012年投入业务应用,基于该系统制作的农业气象情报、作物产量气象预报、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评估、关键农时农事气象保障等服务产品,在指导全国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显提高了农业气象业务能力和业务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8.
城市遥感是当前遥感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过程的推进,遥感技术将在城市生态建设、国土空间开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城市规划管理重要的信息源.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城市遥感研究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对城市遥感若干重要方向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一个地理学视角的城市遥感研究框架,结合典型实例从结构与格局、要素与作用、变化与过程、功能与响应4个方面进一步探讨了城市遥感研究的发展.最后,结合国家需求和技术发展,对城市遥感今后的发展从数据源、研究对象、应用主题、研究目标、技术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国家级气象高性能计算机管理与应用网络平台设计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宗翔  王彬 《应用气象学报》2006,17(5):629-634
该文首先介绍了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在高性能计算能力建设方面的成就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阐述了计算网格的主要思想和技术特点, 并具体介绍了国家级气象高性能计算机管理与应用网络平台的架构和采用的主要技术路线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电力接地线监测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实现过程.该系统基于B/S(Browser/Server)模式运行,包括智能接地监测仪、远程观测点和监控中心系统.电力线的接地状态由监测仪采集,并通过GSM短消息向监控平台传输数据.为确保系统的安全,系统中的关键数据进行了MD5加密.登陆用户对数据库的操作情况以日志文件的形式保存,支持智能模糊查询、数据备份及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