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涂方旭 《气象》1985,11(12):15-16
气象统计预报的实践说明,由一定的样本资料建立的统计预报方程,其拟合效果与预报效果往往存在差异。有的方程的预报效果与拟合效果差异不大,而有的方程的预报效果显著低于拟合效果。一个统计预报方程,如果预报效果与拟合效果差异不显著,就认为该方程预报稳定。反之,则认为该方程预报不稳定。根据预报量的数值特点,统  相似文献   

2.
MOS预报方法主要是从数值模式输出的形势预报和物理量预报资料中筛选预报因子,建立统计预报方程,制作气象要素预报。由一定的样本资料建立的MOS方程,有的预报效果与拟合效果无多大差别,有的预报效果显著低于拟合效果,这就是MOS方程的预报稳定性问题。一个MOS方程,如果预报效果与拟合效果差异不显著,就认为方程的预报性能稳定。如果预报效果显著低于拟合效果,则认为方程的预报性能不稳定。下面介绍一个判断三分类MOS方程预  相似文献   

3.
段旭  丁圣  许美玲 《气象》2010,36(11):120-125
利用计算机技术,将预报因子选取、方程建立和样本拟合融为一体,建立了预报因子选取及方程建立人机交互平台。该平台包括文件信息,因子初选和回归分析三个模块:(1)文件信息模块主要是读取预报对象文件和预报因子文件,显示并检查文件头信息样本长度的一致性;(2)因子初选模块主要是计算各气象要素或物理量场中每个格点因子与预报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构成各相关场,分析这些相关场及其关键区域,从中筛选出组合因子;(3)回归分析模块是对选入的组合因子与预报对象进行逐步回归计算,建立预报方程,并根据回归方程参数和样本拟合率,通过改变因子引入和剔除标准来调整回归结果。  相似文献   

4.
对1990年6月7日南京的一次降水天气进行了雨滴谱分析,研究了人工催化的某些科学问题。结果:①雨滴空间浓度随雨滴直径的增加呈指数递减分布;②降水谱型为多峰型;③雨强起伏较大;④雨水含水量,雷达反射率因子与雨强的相关可用指数方程来拟合;⑤人工催化的时机与雨水含水量小于云含水量的区域和降水强度小的区域相对应。  相似文献   

5.
张维锋  张军 《气象科学》2002,22(3):294-303
本文在气象要素区域概率分布模型-锯齿波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了该模型产生的区域气象要素概率分布曲线,并使用得到的拟合函数,模拟了实际气象要素场阈值的概率分布,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模拟结果表明:模拟值和实际统计值吻合较好,从而可以通过使用拟合函数,由某要素单站概率较方便,准确地得出该要素在区域范围的概率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6.
将热带气旋分为内外两区,两区的空间、时间及物理量有不同的尺度,应用尺度分析和摄动法到热带气旋的两个区域,分别在正压模式和斜压模式中求得了这两个区域的控制方程,在两个模式中,还解析地求得了两个区域的流场和气压场,得到的结果与实际热带气旋的结构较为接近。研究表明,热带气旋内区和外区有不同的控制方程,内区受旋转风和一个演化方程制约,而外区受梯度风和另一个演化方程制约。  相似文献   

7.
热带气旋的内、外区结构──Ⅰ.正压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热带气旋分为内外两区,两区的空间、时间及物理量有不同的尺度,应用尺度分析和摄动法到热带气旋的两个区域,分别在正压模式和斜压模式中求得了这两个区域的控制方程,在两个模式中,还解析地求得了两个区域的流场和气压场,得到的结构与实际热带气旋的结构较为接近。研究表明,热带气旋内区和外区有不同的控制方程,内区受旋转风和一个演化方程制约,而外区受梯度风和另一个演化方程制约。  相似文献   

8.
热带气旋的内、外区结构──Ⅱ.斜压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热带气旋分为内外两区,两区的空间、时间及物理量有不同的尺度。应用尺度分析和摄动法到热带气旋的两个区域,分别在正压模式和斜压模式中求得了这两个区域的控制方程。在两个模式中,还解析地求得了两个区域的流场和气压场,得到的结果与实际热带气旋的结构较为接近。研究表明:热带气旋内区和外区有不同的控制方程,内区受旋转风和一个演化方程制约,而外区受梯度风和另一个演化方程制约。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1966-1995年安阳区域夏季登陆台风的不同环流形势基础上,利用历史天气图资料及安阳区域实况要素资料,找出台风登陆后安阳区域产生的不同天气的预防指标,并分类建立了预报方程。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各级气象台站广泛地应用微型计算机,为了进一步普及应用微型机,我们将收到的部分PC-1500机应用程序目录,陆续在《气象》上选登。这些程序均未经鉴定,登载的目的是为了向大家通报和交流情况。 ——国家气象局气象软件开发应用管理小组 1.逐段回归程序:从大量因子中根据方差缩成率自动筛选对预报对象最佳的因子,组建预报方程,打印有关参数,进行历史资料拟合。(天律气象科学研究所,宛公展) 2.求多元回归方程及绘制回归拟合曲线图程序:(1)求多元回归方程;(2)求多元回归拟合值;(3)绘制拟合曲线图。(天津气象科学研究所,梁平德)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1951-2000年的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分析了湖北省5个代表站的年、季、月气温与降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近50年湖北省各地气候变化的地域性,季节性差异较大,省内中、东南部在冬、春季增暖明显,西部,北部在夏、秋季变冷较显著,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各地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为强调跨区域经济波及损失的重要程度,在已构建的灾害动态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模型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融入多区域模块改进模型,定量评估武汉市“2016.07.06”暴雨洪涝灾害对湖北省、全国造成的波及损失。结果表明:(1)灾区外遭受的跨区域经济波及损失(24.30亿元)为武汉遭受直接经济损失(87.40亿元)的28%,是灾区武汉市遭受间接经济损失(5.55亿元)的4.4倍,其中湖北省(除武汉市外)受到的经济波及损失为15.57亿元,全国(除湖北省外)为8.73亿元;(2)灾区外制造业受到的波及损失最大,其中湖北省(除武汉外)受损6.52亿元,全国(除湖北省外)受损2.94亿元,分别占各自总波及损失的42%与34%。其他受损行业依次为农业、其他服务业、建筑业等。建议政府决策者保持对跨区域经济波及损失的关注,通过认清损失产生机理制定有针对性的减小损失措施,开展更科学、全面的风险防范与灾后恢复重建。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背景下湖北省水稻高温热害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历年气象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湖北省1951—2010年水稻高温热害的动态变化,探讨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高温热害的演变趋势与规律。结果表明,鄂东部、江汉平原部分地区水稻高温热害发生趋于频繁,且除西南部地区外的湖北省其他地区水稻高温热害最大概率出现的时间均有明显的提前,甚至每10a提前1d以上。最后,利用ArcGIS对湖北省的水稻高温热害变化趋势和风险程度进行了区划。  相似文献   

14.
研究气象预警信号发布的时空特征与发布原则,对监测极端灾害性天气和发布预警信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对湖北省2016—2019年期间发布的气象预警信号运用分类统计法按信号类别、等级、发布时间、发布区域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暴雨、大风、雷电、大雾、高温为主要的预警信号,预警落区主要分布在鄂东南、鄂西南,预警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夏季的7—8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湖北省气象预警信号的发布原则.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112°E以东的平原、丘陵地区,是粮食的主要产地。南北所跨纬度29°42′—32°34′N。本文分析了影响小麦和双季稻产量的气象因子的南北差异。用回归分析方法确定了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再用聚类分析法进行了小麦和晚稻的种植区域的分类,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以31°N纬线为界,以北的鄂中丘陵、鄂北岗地为稻麦两熟区;以南的江汉平原和鄂东南为双季稻区。  相似文献   

16.
单多普勒雷达在山区火箭人工增雨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利用单多普勒雷达资料产品对2003年8月3日和8月9日鄂西山区两次火箭增雨的作业条件和效果进行分析。分析表明:依据多普勒雷达资料,利用山区迎风坡地形对云系的抬升作用,适时开展火箭作业进行人工催化,可以达到显著的增雨效果。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7—2019年地闪监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湖北省闪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融合地闪密度和雷电流强度,提出雷电强度的概念,并完成湖北省雷电强度等级划分。结果表明:湖北省以负极性闪电为主,占94.7%,平均正地闪强度为50.2 kA、负闪36.0 kA、总闪37.0 kA。闪电活动主要集中在全年的3—9月、全天的14—20时,闪电活动较弱的月份、时段发生正地闪的比例较高。正地闪强度月变化大致呈“V”型,总闪电和负地闪强度逐月波动变化。雷电流强度日变化主要呈单峰单谷型,正地闪强度09时最大,15时最小,总闪电和负地闪13—14时雷电流强度最小,05时最大。地闪密度和雷电流强度存在地域性差异,整体呈东高西低分布特征。湖北省雷电强度可划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高值区主要位于湖北东部的大别山、幕阜山与江汉平原交汇地带以及湖北西部山区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湖北西南、湖北西北以及湖北个别边缘区域雷电强度等级较低;中值区主要分布在湖北中部平原一带。  相似文献   

18.
鄂西北夏季对流降水回波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通过对鄂西北1995~1999年6~9月273个对流回波个例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生成对流云的主要天气背景为西风低槽过境和副高外围的影响。对流云回波出现频率6、9月较少,7~8月较多。当地地形对对流云活动具有促进生成、约束移动、抬升加强等作用。对流云可分为单体、多单体、超级单体和混合云中对流等种类。6、9月对流云平均的生命时间较短,回波强度、顶高和强回波区顶高较低。相反,7~8月对流云回波特征值较高  相似文献   

19.
PM2.5污染仍然是湖北省冬季大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类型,且具有明显区域传输特征,重污染过程的空气污染气象条件有别于华北地区,值得关注。采用WRF/Chem不同排放情景下的模拟结果,并结合观测分析,研究了2015年12月—2016年1月湖北省PM2.5重污染过程的气象输送条件及日变化特征,从大尺度输送条件和局地边界层动力作用分析了外来污染物水平传输、悬浮聚集和向下传输的过程,并解释了该地区观测到的午后PM2.5浓度特殊峰值的气象成因。结果表明,湖北重污染爆发以区域传输为主,地面观测PM2.5极值对应10 m风速可达8—10 m/s,边界层0—1 km为较强偏北风输送,污染传输通量极值位于400 m高度附近,为重要传输通道,低空无明显逆温,重污染过程具有“非静稳”边界层气象特征。重污染形成的大尺度输送条件为,长江中下游及北部地区偏北风异常偏强,南部地区风速减缓,使污染物在中游平原堆积,鄂北边界风速越大,越有利污染输送增长。传输性污染主要来自偏北和东北方向的污染源输送,潜在源区贡献主要为途经偏北通道上的豫中、南阳盆地和关中地区,以及途经东北通道上的鲁、皖、苏等部分地区。PM2.5浓度日变化双峰结构的天气成因不同,21—24时(北京时)峰值为静稳性污染,11—14时峰值为传输性污染。污染输送受大气边界层高度影响,日出前大气边界层高度较低,层结稳定并伴有上升运行,使得低空外来输送悬浮聚集在400 m高度附近;日出后随大气边界层高度升高,静稳层结被破坏,在干沉降作用下高浓度PM2.5开始向下传输,并在午后地面形成峰值。   相似文献   

20.
湖北分县MOS预报系统建立与评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辜旭赞 《气象》2008,34(2):43-51
在T213L31数值模式产品释用基础上,设计计算并选用模式大气中分别与降水、地面气温和风场有天气学意义的线性化预报因子,采用Kalman滤波和相似-Kalman滤波,在湖北省及邻近范围,建立实时(逐日更新样本)多站点、多时次、多要素的统计MOS预报方程,做定点(分县)、定时(6小时分辨率)和定量降水与概率、地面气温和风场客观预报(MOS预报系统)."系统"经2005、2006年6-8月业务试验表明,各个MOS预报都具稳定性和具有一定的评分水平.从而表明,相似-Kalman滤波在一定程度上消去单纯Kalman滤波"预报滞后"效应,并实现用Kalman滤波或相似-Kalman滤波做定性、定量降水MOS预报,和做地面气温和风场MOS预报,且用了实时历史样本雨/晴预报准确率,当作有/无降水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