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察看利用单站降雹频数Fs和区域降雹频数Fa制作的两种气候图的频数分布是否一致?我们绘制了该两种气候图,并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在引进了降雹频数凹凸度R,又引进了空间一致性表达式后,在两种降雹频数气候图上,它们高(低)值分布有84%的格点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延安地区13个测站1981~1990年187次降雹个例的大气环流背景分析得出了降雹的7种天气类型和6~8月降雹多发区与降水、雷暴多发区的相关关系;并重点研究了区域性降雹、连续性降雹的天气形势条件以及地形对降雹的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新乡所辖8个县站建站-1998年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降雹日的地理分布和时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冰雹的地理分布特征是北部、西部多,南部、东部少;成灾冰雹主要在5-8月(占整个降雹日数的74%),集中在5月下旬-7月中旬(占整个降雹日数的64%),降雹主要发生在14-21时(占93.4%),其中16-17时1个小时内为最多(占42.1%)。  相似文献   

4.
利用宁夏地区24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61—2018年的逐日观测资料,对降雹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宁夏地区20世纪60至80年代为降雹多发期;②宁夏降雹整体上多发生在夏、秋两季,但不同区域发生时间又有所不同,北部川区降雹类型属于夏季频发型,中南部地区属于春末夏初频发型,两种类型降雹高峰期相差1个月左右;③9成以上的降雹出现在12:00—20:00;④空间分布总体呈现为高原和山地多,平原和沙漠少的特征,主要降雹区域集中在六盘山山脉所在的固原地区。  相似文献   

5.
张明祥  还爱霞 《气象》1994,20(10):31-35
利用江苏盐城和福建雷达回波资料,探空资料,天气实况,对独立参数降雹条件概率法识别雹云的应用范围,零度层高度对识别准确率的影响以及如何选取区分水平高的参数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1年—2006年青海省的7个探空站的资料,将青海省分为7个区域,每个区域用一个探空站的资料,根据2001年-2006年青海省56个气象站的冰雹历史个例,分析了冰雹过程环流背景和每个区域的降雹日数时空分布特征,计算了每个区域探空站的08时的k指数,得出这7个分区发生降雹天气时本区域内的探空站08时的k指数的特点,在做青海省的降雹预报时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7.
降雹类型及相关因子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全自动雹雨分测计所测16次降雹天气系统自记纸做雹雨分档、同步读数分析,得到5种降雹类型及相关因子的分布特征:(1)降雹强度特大类;(2)降雹强度中小类;(3)降雹总量特大且具有毁灭性灾害类;(4)雹量成脉冲式涌动;(5)降雹云系弱、持续时间长、降雹量小及强度弱。这对研究冰雹云的结构、雹胚的生成起引导作用,为模拟冰雹生成和落地提供了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   

8.
宓建业  吴新 《贵州气象》1995,19(4):22-24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统计雷达资料,得出毕节地区降雹带的平均宽度。用降雹带的宽度和炮点保护范围,计算出保护区的可能降雹面积,这对掌握降雹的基本规律和研究防雹效果和经济效益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1995-1997年XDR-X数字化雷达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影响农一师垦区不同区域内雹云路径的一般规律、降雹特点;根据各团场所在地理位置、雹云路径特点和降雹特点,将农一师垦区划分为6个防雹区;根据不同区域雹云路径的特点,提出了防雹布局方案。  相似文献   

10.
华北冷涡连续降雹的特征与预报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应用常规资料、NCEP资料、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1975-2008年间19次华北冷涡造成的京津冀连续3天以上降雹天气过程,给出了华北冷涡连续降雹的分布特征、形成原因、云图特征、雷达回波特征、天气概念模型和预报着眼点。结果表明,造成华北冷涡连续降雹的天气形势主要有4种:深厚冷涡型、浅薄冷涡型、阶梯槽与冷涡型、...  相似文献   

11.
李桂华  金少华 《高原气象》2005,24(2):280-284
雹云识别是一个多参数的模式识别问题,应用物元可拓思想将单参数雹云识别的不相容性转化为相容性问题。在与成都地区雹云识别的物元可拓模型进行对比后,根据低纬高原地形及气候特点,通过适当增加参数,构造完成低纬高原雹云识别的物元可拓模型,以此进行雹云识别,准确率达86%以上。  相似文献   

12.
新疆阿勒泰冰雹灾害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阿勒泰地区8个观测站1954~2010年气候观测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近57 a的冰雹灾害气候特征,用Mann-Kendall法判断冰雹气候突变得出以下结论:年际变化存在3~5 a震荡周期,总体呈递减趋势;1996年后,冰雹灾害发生频率显著降低,初步分析与气候突变有关。冰雹的季节变化特征显著,夏季频次高,秋季次之,冬季最少。冰雹灾害持续时间一般维持在10 min左右,其中持续时间5 min的占总次数61.2%,持续时间10 min的占89.3%,持续时间30 min占1.5%。落区分布规律:吉木乃、阿勒泰、青河居多,其他县市较少,福海最少。冰雹与地形、海拔高度关系密切,随海拔高度升高,冰雹日数呈对数关系增长。依据信息扩散理论方法,对冰雹危险性区划显示,阿勒泰地区西部沿布尔津—吉木乃一线梯度最大,北部、东部沿山一带危险性大,中部、南部的两河流域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13.
近30年京津冀地区冰雹的气候特征和突变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1979—2008年京津冀地区175个气象站的冰雹观测资料,应用气候趋势系数、倾向率、集中度和集中期,以及连续功率谱等方法,分析了京津冀地区及4个划分关键区冰雹发生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和变化趋势,并运用蒙特卡罗方法检验了气候趋势系数的显著性。结果表明:近30年该地区的冰雹有明显减少趋势,北部地区比南部地区减少幅度要大,山地区域比平原地区减少幅度大;基本上都存在2.0~2.5年的变化周期,该地区冰雹的发生具有准两年周期振荡的特征;南部平原冰雹发生的集中度最大,该区冰雹在年内发生时间最为集中;南部平原集中期较早,出现在6月初,其他几个关键区冰雹主要发生在6月底到7月初。应用气候要素累计距平曲线、Yamamoto方法进行了气候突变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冰雹在1993年发生了减少的突变,山地区域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威海市冰雹天气气候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张丰启  刘庆泰 《气象》2001,27(11):35-39
利用威海市1960年1月-1997年12月的的观测资料和灾情报告以及1986年1月-1995年12月的欧亚高空探测资料,分析了威海市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天气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威海市冰雹灾害的季节变化存在明显的双峰现象,春末夏初(5-6月)和夏末秋初(9-10月)次数最多,夏季较少。地理分布是半岛内陆多于沿海,西部多于东部。造成威海市冰雹的天气形势可分为低涡型、低槽型、西北气流小槽型和横槽型,其中以横槽型最少。各型冰雹天气中,山东半岛东部边界层有较强的暖湿平流,对流层中下部层结分布不稳定,湿区呈块状分布,范围较小,对流层中层是较强的干冷平流,对流层中上部是高空急流出口左侧的辐散区。  相似文献   

15.
保定地区冰雹的气候及物理量参数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保定地区1974~2010年4~10月19个县市气象站冰雹资料,对保定地区近37 a的冰雹气候特征进行了详细统计与研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典型个例,并基于北京和邢台探空站2000~2010年探空资料,细致分析了典型冰雹日常用物理量参数的阈值。结果表明:保定地区年均冰雹日数的地区差异较大,年均最大降雹日数中心位于西北部山区的涞源,铁路线以西年均降雹日总体多于铁路线以东各市县;冰雹日数与海拔高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924;冰雹日数夏季最多、春季次之、秋季最少,其中6月冰雹出现几率最大;近37 a来,保定地区年冰雹日数均呈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其中西部山区减少趋势及波动最明显,说明降雹频繁的地区降雹年际波动也大;各物理量参数的阈值可作为预报本市冰雹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唐山地区冰雹气候特征与雷达回波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唐山市11个气象台站1974—2009年冰雹观测资料和1999—2009年冰雹日的高空观测资料及2006 2009年的冰雹云多普勒雷达资料,详细分析并归纳了唐山市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气候特征和冰雹云的雷达回波的识别特征,并分析了冰雹日数的突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唐山冰雹主要发生在北部山区、半山区。20世纪80年代是冰雹高发期,90年代以后逐渐减少;冰雹日数于90年代初期发生显著突变,突变后冰雹日数明显减少。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区域中,强烈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将有利于冰雹天气的产生。降雹的0℃层平均高度为3.4 km,-20℃层平均高度为6.3 km。唐山冰雹云回波中心强度大多大于60 dBz,垂直结构都为倾斜回波,回波顶(ET)都在8 km以上,垂直累积液态水大部分在25 kg·m~(-2)以上,基本径向速度图上表现辐合特征。  相似文献   

17.
云南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气候成因初探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利用云南省120个测站961-1997年的逐月冰雹累计日数资料,分析了云南冰雹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着重讨论了冰雹日数的地理分布、年际及月际变化情况,同时初步分析了云南冰雹天气形成的气候背景。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冰雹主要发生于2月、3月和4月,是典型的春雹发生区,春季冰雹日数占全年冰雹日数的64%;同时运动春雹有明显年际变化,最严重的年份是1990年;最少的年份是1984年;从区域来看,滇西南是主要的冰雹发生区,占全省冰雹日数的30.4%,其次是滇中占23.8%。另外,多春雹年和少春雹年北半球极涡中心强度、青藏高原高度场、印缅槽及OLR场等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利用山西省城市1976年至2000年25a 13县(市)的冰雹资料,分析了运城市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近20年来频率及强度的变化,为冰雹预报及人工防雹工作提供天气气候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71-2010年大连地区64个乡镇的冰雹观测资料和1:50 000数字高程模型,选择和设计对冰雹空间分布可能有影响的地形因子,如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地形切割深度等,采用数字地形分析、不规则窗口统计等方法研究冰雹分布与地形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地形高程、西北偏西坡向和地形切割深度是影响大连地区冰雹分布的最主要地形因子。地形高程抬升下的强对流天气系统有利于降雹;西北偏西坡向有利于冰雹的形成;地形起伏显著的区域更有利于冰雹的形成和降落。建立了冰雹与地形因子间的回归方程,模拟了大连地区的冰雹空间分布,结果显示大连地区冰雹最严重区域位于瓦房店和普兰店北部地区,沿海及南部地区较少。  相似文献   

20.
Aerosol observational data at 8 ground-based observation sites in the Chinese Sun Hazemeter Network(CSHNET)were analyzed to characterize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aerosol particles during the strong dust storm of 16-21 April 2005.The observational aerosol optical depth(AOD)increased significantly during this dust storm at sites in Beijing city(86%),Beijing forest(84%),Xianghe(13%),Shapotou(27%),Shenyang(47%),Shanghai(23%),and Jiaozhou Bay(24%).The API(air pollution index)in Beijing and Tianjin also had a similar rise during the dust storm,while the Angstrm exponent(α)declined evidently at sites in Beijing city(21%),Beijing forest(39%),Xianghe(19%),Ordos(77%),Shapotou(50%),Shanghai(12%),and Jiaozhou Bay(21%),respectively.Furthermore,The observational AOD andαdemonstrated contrary trends during all storm stages(pre-dust storm,dust storm,and post-dust storm),with the AOD indicating an obvious"Valley-Peak-Valley"pattern of variation,whileαdemonstrated a"Peak-Valley-Peak"pattern. In addition,the dust module in a regional climate model(RegCM3)simulated the dust storm occurrence and track accurately and RegCM3 was able to basically simulate the trends in AOD.The simulation results for the North China stations were the best,and the simulation for dust-source stations was on the high side,while the simulation was on the low side for coastal si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