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作物宜播种面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气候条件与农作物熟制的相互关系,得到农作物潜在播种面积,分析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影响和其他因子对其综合作用。结果表明:我国实际播种面积增长缓慢,空间差异明显,华中实际播种面积占比最大而新疆最小,西南、华中、东北和新疆实际播种面积增加,西北、华南、华东和华北减少;在≥10℃积温指标下,1986—2009年我国潜在的不可耕地面积平均值相对1961—1985年减少约34.33%,一年一熟区面积有所减少,但仍占约50%,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地区面积均呈增加趋势;综合≥10℃和≥0℃两个积温指标,我国潜在播种面积缓慢增长,与实际播种面积的变化趋势一致,其他综合因子则在总体上对潜在播种面积的增长有徽弱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1961—2017年中国华东区域高空温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华东六省一市13个探空站1961—2017年高空温度数据,对850 hPa、500 hPa、200 hPa高空温度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7年中国华东区域对流层中下层增温趋势明显,向上增温趋势减弱,对流层顶增温趋势有所增强。850 hPa、500 hPa温度的年代际变化均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而200 hPa温度的年代际变化则呈现持续升高的趋势。秋、冬季在各个层次上均为显著的增温趋势,冬季的增温趋势明显大于其他季节,500 hPa春季和200 hPa夏季有微弱的降温趋势。不同层次年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均有明显的南北差异,且随着高度的增加,南北平均温差先增大后减小。850 hPa、500 hPa年平均温度的空间变化趋势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华东沿海地区增温趋势大于内陆的特征,200 hPa则呈现华东南部的增温趋势大于北部的特征。850 hPa各季节呈现出中国华东沿海地区增温、内陆增温趋势不如沿海地区或内陆呈现降温趋势,500 hPa的春季和200 hPa的夏、秋季则呈现出中国华东南部地区增温、北部地区降温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生态气候条件分析及适生种植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铃薯是陇东南地区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种植历史悠久。马铃薯具有适应性强、分布广、产量高、增产潜力大、粮菜兼用的特点,是陇东南地区一种高产秋田作物,播种面积9.5万hm2,平均单产1946.6kg/hm2,其中天水播种面积5.2万hm2,平均单产1701.1kg/hm2,陇南播种面积4.3万hm2,平均单产2192kg/hm2。1 陇东南马铃薯近5a的分布情况据统计部门近5a平均资料反映[1],陇东南地区马铃薯从川区到海拔2500m处均有种植。其中,天水主要分布在甘谷、武山、秦安、张家川等县,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3.6%~17.0%,秦城、北道、清水较少,占播种面积的8.8%~10.3%;陇…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对关中地区粮食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关中地区粮食产量与气象因子影响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产量、气象因子的回归模型.由此模拟出不同气候变化条件下粮食产量变化的情况:对关中地区农业生产来说,温度变化带来的影响远大于降水变化的影响,且东西部影响效应囵子正好相反,气候变暖对东部地区小麦、玉米均产生极为不利影响,但对西部却有明显增产效应;降水对东西部的影响一致,但对东部非灌区的增产效应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北镇县地处医巫闾山东侧,地势地形复杂,属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无霜期为155~165天,农作物生长期日照充足,热量一茬有余,年平均降雨量为600mm,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但是,北镇县农业气象灾害频繁,多年来,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的形成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北镇县历年玉米播种面积30万亩左右,占粮食面积的40%。  相似文献   

6.
福建粮食生产对气象灾害的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星 《气象科技》2007,35(2):232-235
根据农业生产和灾害面积数据分析发现,福建省农业成灾面积与产量成明显的反相关关系,而且气象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呈范围逐年扩大、强度明显增大的趋势。气象灾害损失强度的变动必然使粮食产量产生波动,因此用剔除播种面积变化影响后的粮食产量变动率与成灾面积变化率的比值来表征粮食生产对气象灾害的敏感性。通过敏感度的计算和分析,较好地解释了20世纪80-90年代气象灾害频繁但粮食产量仍持续增长的事实,以及21世纪初粮食产量减幅与灾害强度增幅不同步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大豆生长发育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是内蒙古主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之一,在粮食生产中占重要地位,除阿盟大部地区、锡盟牧区及乌海外,其他盟市广泛种植,主要栽培区集中在东部四盟(市)。2000年全区播种面积79.4万hm^2,占全区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8%、豆类总播种面积的70%。年总产量8.6亿kg。  相似文献   

8.
1 前言 北镇县地处医巫闾山东侧,地势地形复杂,属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无霜期为155~165天,农作物生长期日照充足,热量一茬有余,年平均降雨量为600mm,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但是,北镇县农业气象灾害频繁,多年来,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的形成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北镇县历年玉米播种面积30万亩左右,占粮食面积的40%。经多年研究  相似文献   

9.
东北地区气温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东北地区1951 ̄1994年作物生长季(6 ̄9月)旬平均气温变化及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作物生长季气温度变化有明显的增暖趋势,主要表现在80年代以后,其增温幅度小于平均气温升温幅度,通过气温变化与粮食产量关系及作物生育关键期气温的变化对产量贡献的分析,进一步阐明东北地区气温升高有利于粮食增产。  相似文献   

10.
《浙江气象》2007,28(4):47-47
人为臭氧的生成会使农业减产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一项新奇的研究表明,化石燃料的广泛使用会导致臭氧浓度的增加,从而给全球植被带来损害,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研究显示,温度和二氧化碳的增加可能有益于植被的生长,特别是在北半球温带地区。但是,这可能无法平衡臭氧增加带来的危害,对于农作物更是如此。研究结果表明,到2100年,臭氧浓度增加将使全球农作物的生产值减少10%~20%。而这种损失在北半球温带地区表现地更加明显。相比之下,臭氧对热带地区农业的危害则较小。科学家们估计,如果这项研究属实,未来美国和中国都需要进口粮食。(中国气象报…  相似文献   

11.
 Based on the China Rural Statistical Yearbook of 1984-2003 published by State Statistics Bureau, and the annual temperature in the same period, impacts of temperature change, agricultural input, and planting area on grain production were analyzed for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during the last 20 yea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climate warming has obviously promoted the increase of grain yield in Northeast China, but to some extent suppressed it in North China, Northwest China and Southwest China, and shown no obvious effect on it in East China and Central-South China. The increase in agricultural input facilitated the grain production obviously in various regions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past 20 years, but showed no obvious effect in the late stage. The continuous reduction in sown area ha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the grain production in East China and Central-South China.  相似文献   

12.
Based on the China Rural Statistical Yearbook of 1984-2003 published by State Statistics Bureau,and the annual temperature in the same period,impacts of temperature change,agricultural input,and planting area on grin production were analyzed for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during the last 20 year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climate warming has obviously promoted the increase of grain yield in Northeast China.but to some extent suppressed it in North China,Northwest China and Southwest China,and shown no obvious effect on it in East China and Central-South China.The increase in agricultural input facilitated the grain production obviously in various regions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past 20 years,but showed no obvious effect in the late stage.The continuous reduction in sown area ha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the grain production in East China and Central-South China.  相似文献   

13.
Adaptation of agriculture to warming in Northeast China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Northeast China comprises Heilongjiang, Jilin and Liaoning Provinces, with a total area of 790,000 km2 and a population of about 107 million. Northeast China, located at relatively high latitudes, (from about 39 to 53°N), is one of the coolest regions in China with long and cold winters, a short growth season and frequent cold extreme events, which are adverse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However, since the 1980s, Northeast China has experienced significant warming with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rising by 1.0–2.5°C. The increase of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the extension of the growth period and the recession of summer cool disasters all contributed to improved conditions for crop growth and led to a northward move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climate zone. In addition, the adaptation to warming including the adjustment of crop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adoption of advanced technologies greatly facilitate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s a result, total grain production in the region increased rapidly. This paper describes in detail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measures and final agricultural outcomes, alongside with economic and political factors and the role of different political actors in Northeast China.  相似文献   

14.
近30年东北春玉米发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1981—2010年东北地区55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发育期数据、16个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采用趋势变率、秩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分析了近30年东北春玉米关键发育期的变化特征,探讨了春玉米发育期对不同时间尺度气象因子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981—2010年春玉米关键发育期 (播种期、抽雄期、成熟期) 均有延后趋势,大部分地区春玉米生长前期 (播种期—抽雄期) 日数减少,生长后期 (抽雄期—成熟期) 日数增加,全生育期日数增加。在绝大多数年份,春玉米播种期在温度适播期之后,成熟期在初霜日之前。近30年对东北春玉米生育期日数影响最大的气象要素为温度,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年际尺度的升温、温度生长期的延长和作物生长期的高温对生育期日数影响显著;结构方程模型指出,作物生长期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对生育期日数影响有间接效应,主导气象要素能够解释生育期日数变异的44%。全球变暖背景下,东北春玉米发育期变化是作物响应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共同结果。  相似文献   

15.
农业作为响应气候变化最敏感的领域之一,未来作物产量可能受到深刻影响。量化气候变化冲击作物产量导致的最终经济影响,需要综合“气候变化—作物产量—经济影响”开展链式研究。文中采用系统回顾和Meta回归分析方法整合了55篇文献的667项研究结果,推导出我国七大地区主要作物(水稻、玉米、小麦)产量与地区内未来温度和降水变化的定量关系,并将其作为农业部门的损失量代入改进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量化七大地区内与地区间遭受的经济波及影响(ERE)。结果显示:(1)气候变化对我国作物产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温度升高上,每升温1℃减产2.6%~12.7%,东北和西北地区作物受升温影响最显著;(2) 气候变化导致的作物减产将对经济产生更严重的波及影响,GDP因作物减产每下降1%将额外产生17.8%的波及影响;(3) 21世纪末,若不考虑CO2肥效作用,作物减产导致的ERE将占GDP的-0.1%~13.6%(负值表示收益),最悲观情况下ERE与当前我国农业总产值相当(2012年为基准年);(4)不同地区受ERE影响程度的差异较大,因各区之间产业结构、贸易联系及经济发展程度存在差异,西南地区遭受本区及来自其他地区的ERE比华东地区高2.8~8.5倍。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研究展望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综述了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农业气象灾害(干旱、洪涝、高温热浪、低温灾害)和农业病虫害的变化趋势与规律,从农业生产潜力变化、作物种植制度变化和作物品质变化等方面阐明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事实,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可能影响和中国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在此基础上,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农业生产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指出了当前中国关于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研究需要重视的方面,为确保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农业生产安全及粮食安全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修正已有积温模型,提高积温稳定性,对积温指标更好地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有重要意义。基于东北地区春玉米的生长发育情况,综合分析影响积温稳定性的气象因素,订正常用的活动积温模型。在进行积温稳定性评价基础上,将订正模型应用于春玉米的发育期预报中。结果表明:温度条件是影响积温稳定性的最主要因素,基于温度因子得到的订正模型,在出苗-抽雄阶段和抽雄-成熟阶段较原模型年际间变异系数分别平均减小了0.42%和1.42%,订正模型计算的积温稳定性更好。分别利用1981-2010年及2011-2017年资料进行回代及预报检验,发现订正模型对抽雄期的预报结果改进不明显,对成熟期的预报结果误差较原活动积温模型在回代及预报检验中分别降低了3.78 d和1.1 d。  相似文献   

18.
利用气象卫星资料估算全球作物总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侯英雨  王建林 《气象》2005,31(8):18-21
以美国为例,利用1996~2000年每旬的全球植被指数卫星遥感资料,计算出每年耕地上作物生长季内的总NPP(Net Primary Production)。农作物总产是耕地上总NPP的一部分,根据NPP与作物总产的关系,确定作物的产量转换系数,然后利用当年耕地的总NPP值来估算当年作物的总产。通过研究表明,该方法的预测精度较高,可操作性强,能够投入业务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东北春玉米积温模型的改进与比较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积温是农业气象科研和业务工作中最常使用的指标之一,但由于受其他环境条件的影响,农作物生育期间的积温在年际间和地区间均表现出不稳定性。因此,如何对已有积温模型进行修正,使农作物生育期间积温计算值趋于稳定并反映实际情况,对农业生产和气象服务均有重要意义。该文以东北春玉米四单19为例,应用沈国权提出的非线性积温模型(简称NLM)进行拟合,分析了参数选择对积温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使用平均温度的二次函数对线性积温模型(简称LM)进行修正(修正后模型称TRM)并进行效果分析,与NLM进行比较。结果表明:NLM拟合时参数P越小,模拟有效积温越稳定;NLM积温在年际间、地区间均存在差异,造成积温不稳定的主要因子是温度强度,与其他因子相关性较差;有效积温与生育期平均温度呈二次曲线关系,对LM的温度二次方修正结果与NLM结果比较发现,二次方修正方法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基于涡度相关的春玉米逐日作物系数及蒸散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物系数是计算作物蒸散量的关键参数。利用2006—2008年和2011年辽宁锦州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的涡度相关、气象、作物发育期及叶面积指数观测数据,分析不受水分胁迫条件下玉米逐日作物系数特征及其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研究表明:作物系数与玉米农田实际蒸散均呈单峰型变化,约在7月末至8月初达到最大值 (玉米开花吐丝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不受水分胁迫条件下玉米逐日作物系数与叶面积指数关系 (达到0.01显著性水平), 同时,采用积温表示的标准化生育期方法模拟相对叶面积指数,并建立了逐日作物系数与相对叶面积指数关系 (达到0.01显著性水平),解决了无叶面积观测地区玉米逐日实际蒸散量的计算。研究结果可为玉米农田用水管理以及灌溉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