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次辽宁暴雨过程的Q矢量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Q矢量理论,分析了2003年8月5~6日辽宁暴雨天气过程,探讨了暴雨期间Q矢量和Q矢量散度场及Q矢量锋生函数场的分布特征。表明低层Q矢量散度辐合带与暴雨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揭示了Q矢量散度的辐合中心或辐合线、散度场和锋生函数场与暴雨落区有关。  相似文献   

2.
应用Q矢量理论 ,分析了2003年8月5~6日辽宁暴雨天气过程 ,探讨了暴雨期间Q矢量和Q矢量散度场及Q矢量锋生函数场的分布特征 ,表明低层Q矢量散度辐合带与暴雨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揭示了Q矢量散度的辐合中心或辐合线、散度场和锋生函数场与暴雨落区有关。  相似文献   

3.
应用非地转湿Q矢量理论对2007年7月5日的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快速东移的小槽,低层700hPa关中横切变、西南急流,地面弱冷锋是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非地转湿Q矢量流场的辐合线南侧与强降水区吻合;近地面850hPa锋生函数场正值区的变化较好地反映了锋面的强度,锋生函数正值区范围与降水区域对应较好;850hPa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场辐合区与强降水的产生及强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非地转湿Q矢量在云南冬季强降水中的分析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荣芬  李英  杨向东  周翠芳 《气象》2005,31(2):12-16
应用非地转湿Q矢量理论对2003年1月5~6日云南冬季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青藏高原横切变、快速东移的南支槽、低层700hPa西南急流、地面强冷锋是此次云南冬季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非地转湿Q矢量流场的辐合中心(辐合线)与强降水区吻合;近地面800hPa锋生函数场正值区的变化较好地反映了锋面的强度,锋生函数正值区范围与降雪区域对应较好;700hPa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场辐合区与云南冬季强降水的产生及强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利用NCEP提供的FNL资料和ECMWF提供的逐小时降水资料,从湿Q矢量散度、湿Q矢量锋生函数以及湿Q矢量在以等温线为参照线的自然坐标系中分解(PT分解)函数三个方面,对2019年5月12日发生在江西省北部地区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初期,关注低层湿Q矢量散度场的辐合中心,可以预报未来6 h后暴雨的可能落区,当这些落区中层辐合开始加强为辐合中心,则基本可以判定为暴雨中心区域;低层湿Q矢量锋生函数有助于确定雨区范围,中层的湿Q矢量锋生函数对强烈的冷暖气流交汇反映更为明显,有助于进一步确定强降水中心位置。在强降水初期大尺度的强迫作用是垂直运动发展的主导因子,而在强降水旺盛时期中尺度锋生作用占主要作用,在暴雨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重点关注不同尺度天气特征对暴雨形成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准地转Q矢量在河南省区域暴雨过程中的诊断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NCEP再分析资料及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对2005年7月21~24日河南省大暴雨过程中准地转Q矢量作了诊断分析,结果发现:在对流层低层850 hPa等压面上,Q矢量散度的负值区与暴雨落区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Q矢量散度场在垂直方向上出现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配置时,利于暴雨的产生,暴雨区位于Q矢量辐合中心下方,降水的强弱与Q矢量的低层辐合及高层辐散强弱变化一致.Q矢量的y分量能较好地反映出锋生、锋消的作用,并能指示6~12 h后的暴雨落区.  相似文献   

7.
利用非地转湿Q矢量,结合MM 5模式模拟输出结果,诊断分析了2002年6月8—9日发生在陕西及四川北部的一次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辐合区对应垂直上升运动,辐散区对应下沉运动;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辐合区及辐合强度对暴雨的落区和强弱有很好的指示意义,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辐合中心基本上是强降水中心,辐合愈强降水愈强。非地转湿Q矢量锋生函数场与暴雨的落区和强度也对应很好。  相似文献   

8.
一次大暴雨过程的湿Q矢量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运成 《气象科技》2009,37(3):281-286
结合2005年7月18~19口出现在青藏高原东侧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对改进前(Q^*)后(Q^q)两种非地转湿Q矢量的散度和锋生函数进行了比较诊断分析。结果表明:①改进后的掣矢量散度辐合场在位置、强度及走向上对暴雨区的反映都较改进前的Q^*矢量更为准确。低层大气强迫为产生暴雨区上升运动的主要强迫作用,在不稳定的层结下使大气加速上升而产生强对流。②包含了所有非绝热效应的湿Q矢量锋生函数对暴雨中心和雨区走向的反映更准确,锋生作用更强。当出现一定程度降水后,由于大量不稳定能量的释放,锋消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9.
应用NCEP再分析资料及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对2005年7月21-24日河南省大暴雨过程中准地转Q矢量作了诊断分析,结果发现:在对流层低层850 hPa等压面上,Q矢量散度的负值区与暴雨落区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Q矢量散度场在垂直方向上出现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配置时,利于暴雨的产生,暴雨区位于Q矢量辐合中心下方,降水的强弱与Q矢量的低层辐合及高层辐散强弱变化一致。Q矢量的y分量能较好地反映出锋生、锋消的作用,并能指示6-12 h后的暴雨落区。  相似文献   

10.
Q矢量的改进与完善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完全考虑非绝热加热项潜热作用的前提下,从原始方程出发,推导出改进后的湿Q矢量(以下记为Q^M)的表达式以及用其散度作强迫项的ω方程,并结合一次梅雨锋暴雨天气过程将改进前、后的湿Q矢量诊断能力进行比较,结果发现:(1)改进后的湿Q矢量对同时刻的地面降水的反映能力较原湿Q矢量(Q^*)有显著的提高。(2)在整个梅雨锋暴雨过程中,600hPa高度上的改进后的湿Q矢量散度辐合场的辐合强度及其辐合中心的位置对同时刻的地面实际降水的强度及雨区位置都有非常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NCEP 1°×1°的6 h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2年7月21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非地转湿Q矢量(Q^*)和湿位涡等物理量诊断分析,研究暴雨期间Q^*散度、锋生函数和湿位涡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它们与强降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Q^*在850 hPa高度层上对暴雨表现出良好的诊断特性,冷、暖气流的汇聚加强了锋生作用,强锋生中心出现几小时后即出现暴雨。暴雨区位于Q^*辐合区内,Q^*散度对6 h后暴雨的落区有很好的指示意义。暴雨落区基本位于MPV1正、负值交界处的等值线密集带上以及MPV2负值区内。暴雨区上空,从近地面到对流层低层的对流性不稳定与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同时存在,两者共同作用,这很可能是此次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2.
准地转Q矢量诊断场与暴雨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小艳  曹希孝 《气象》1995,21(11):17-21
应用准地转Q矢量理论,分析了一次连续暴雨过程,共计算了13个时次的Q矢量及其散度、涡度、地转锋生函数等诊断场,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果,发现造成秋末冬初连阴雨中暴雨的内在机制,是冷暖空气相向运动,作顺时针旋转,螺旋式抬升的结果。提出了在实际预报业务中,应用Q矢量场作暴雨落区预报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根据Q矢量与湿位涡理论对2010年6月19-21日长江中下游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由低层切变缓慢东移南压而造成;Q矢量绝对值大值区和Q矢量锋生函数大值区与强降水带相对应,值的变化也能反映出降水的增强与减弱,但Q矢量锋生函数中心与降水中心对应有时并不一致;Q矢量散度变化与雨带中心的加强减弱对应较好;强降水带处于正负值交界的等值线密集区,且其梯度的增大对应降水增强,梯度减小对应降水减弱。  相似文献   

14.
一次特大暴雨天气的Q^*矢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晓霞  谭志华  华岩 《气象》2001,27(2):44-47,F003
应用修正的Q^*矢量对1999年8月11-13日山东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低层Q^*矢量指出大暴雨区;850-700hPa的Q^*矢量辐合区与上升运动区和大暴雨区有较大的对应关系;暴雨产生在850hPa和500hPaQ^*矢量湿锋生区的暖空气一侧。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ECP/NCAR提供的1°×1°FNL全球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鲁西北一次持续性暴雨进行了湿Q矢量方法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持续暴雨出现在有利的环流背景下,降水区域集中并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湿Q矢量方法是分析强降水落区很好的工具;925~850 hPa湿Q矢量散度与强降水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但暴雨并不总是出现在湿Q矢量散度负值区中心,有时出现在湿Q矢量散度梯度大的负值区一侧;700 hPa湿Q矢量涡度正值中心与散度负值重叠的区域是中尺度低值系统发展有利的区域,与未来6~12 h暴雨落区有很好的对应;湿Q矢量锋生函数差值预报强降水落区明显优于锋生函数。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东侧一次连续大暴雨过程湿Q矢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刘运成 《气象》2006,32(12):43-49
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实测资料,对2005年7月18—19日出现在青藏高原东侧的一次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非地转湿Q矢量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暴雨出现在湿Q矢量散度负值中心激发的非地转上升气流区附近,在强降水期散度负值中心达到最强,范围较窄,与暴雨区对应得较好。(2)700hPa湿Q矢量涡度正值中心与其散度负值中心重叠的区域是中尺度低值系统发展的有利区域,与暴雨区对应。(3)700hPa湿Q矢量锋生中心可以对应12小时后的暴雨区;当有不稳定能量大量释放后,有锋消作用,暴雨将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7.
应用湿Q矢量诊断梅雨锋暴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利用湿Q矢量,结合改进的MM4(MMM4)模式模拟输的加密资料,细致地诊断分析了1991-07-05T20-06T20一次典型的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湿Q矢量散度辐合场随高度向倾斜;在梅雨锋暴雨发展,衰亡阶段,湿Q矢量散度散,合场在垂直方向上主要呈现出了相间分布的特点;从湿Q矢量散度辐合场这个角度探讨了梅雨锋暴雨的内在机理,并给出了梅雨锋暴雨具体预后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