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西双版纳冬季雾的微物理结构及演变过程   总被引:36,自引:6,他引:30  
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是著名的热带雨林多雾区。 1 997年 1 1月 2 3~ 30日 ,实施了一项雾的外场试验计划。文中利用勐养站观测的宏、微观资料 ,重点分析了雾的微物理结构及演变特征 ,并结合雾的宏观发展 ,讨论了雾的微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2.
1996年南京连续5天浓雾的物理结构特征   总被引:70,自引:5,他引:65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6年12月27~31日,南京地区连续出现了浓雾天气。利用ADAS系统对大气边界层的探测资料,揭示了雾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研究了雾的宏观发展物理过程;利用三用滴谱仪取样资料,分析了雾的微物理结构特征,讨论了影响微结构的主要因子及与宏观发展过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黄聪敏 《广东气象》2011,33(5):30-32
利用1952 ~2009年连州市的气候资料、各种气象要素场资料以及环流背景场资料,对粤西北地区出现的雾天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的雾日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平均每年雾日为16.5 d,雾季为11月至次年4月;该地区出现的雾多为平流雾,高地气温差、高相对湿度、适宜的风速、逆温层和稳定层结的出叶现都是该地区大雾过程的...  相似文献   

4.
广西大雾天气的气候及环流形势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71~2006年广西89站大雾资料,对广西大雾的气候特征和地域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大雾分布极不均匀,四周多,中部少,局地特征明显,表现为四个多发区和一个少发区;广西各月都可形成大雾,秋冬春季多,夏季少.雾日主要集中在11月到翌年1月,6月份最少;广西雾日的年际变化波动性很大,波动无明显周期,规律性差,总体略呈下降趋势;区域性大雾天气过程最多出现在11~12月,大多只维持1~2d,少数可维持3~5d;全区性大雾天气过程最多出现在12~1月,大多维持1~3d,少数可维持4d以上.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一次大雾的数值模拟及生消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模式MM5及NCEP资料和高空地面资料,模拟分析了2006年1月28日发生在河南省的一次大雾天气过程,结果发现:这次雾体最强的时段在日出后1~2 h内,相对湿度下降的拐点滞后于气温回升的拐点2 h左右;先出现贴地逆温再出现大雾,逆温最强的时段也是雾体最强的时段,逆温层顶始终覆盖在雾体上方;近地面的微风和风向的转变,有利于雾体的形成和向上发展,风向转变的时间也是雾体形成的时间;增温、减湿和逆温层的破坏是大雾消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东部地区雾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李周藏 《气象科技》2009,37(2):162-165
利用青海省东部地区6站1977~2006年30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该地区雾发生演变的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雾的空间分布不均匀,高值中心在门源站,为8.3d/a,年雾日最多达13d;雾存在明显的年、季和日变化特征,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年雾日呈明显的减少趋势,每年4~10月02:00~08:00是雾集中出现的时段;雾存在NNE—NE的主导风向,ESE风和SSW风频率最低,不到1.5%,同时在一1~5℃的温度窗区雾频率最高;除西宁站雾形成时相对湿度临界值为57%外,其它各站形成雾时相对湿度较高,均大于88%。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1月31日~2月1日成都地区连续性大雾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气象要素及相关物理诊断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持续性大雾天气过程是在500h Pa西北气流和地面均压场的环流形势下发生的,属于平流-辐射雾。前期降水、偏南水汽和西风扰动水汽为本次大雾形成提供了水汽条件。低层暖平流输入、水汽辐合以及辐合上升运动有利于大雾的形成和维持;反之,则大雾消散。逆温层高度及强度、双逆温结构、冷平流入侵厚度和湿层厚度与雾的浓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大雾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1986~2007年四川省157个站22年大雾资料,初步统计分析了四川省大雾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年平均雾日数最多的主要在四川盆地;雾日有明显的季节和月际变化,春、夏季年均雾日数较少,分布范围较小,秋、冬季年均雾日数较多,分布较广;雾大多开始于晚上20时~次日早上8时,结束于8~12时;其中持续0~3小时的大雾所占比例最大.近22年雾日年际变化趋势:约40%的观测站呈显著下降趋势,且分布集中在四川盆地,有少数的站点呈显著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
何乃光 《气象》1981,7(12):5-7
海雾是海上的重要天气现象之一。它主要是影响海上能见度。对于航海、军事活动及海洋资源开发,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对于形成海雾的天气气候概况进行分析,进而为预报提供判据,也是海洋气象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对渤海湾的海雾特征作了分析。 一、选用资料及有关规定 选用1975年1月至1979年4月渤海上的测站(38°33′N、117°49′E)雾日的08、14、20时3次定时海水表层水温、海平面气温、相对湿度;逐时风向、风速(自记资料);每个雾程的起止时间。选取渤海测站雾日当天的天津市台07时探空温度资料。普查渤海雾日850毫巴及地面天气图。 规定:一日内任何时间出现能见度<1公里的雾,不论持续时间长短均视为一个雾日。1975年1月—1979年4月,渤海湾内共出现42个雾日。所谓雾程,  相似文献   

10.
琼州海峡沿岸雾统计特征及天气学预报指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海口站1961~2006年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琼州海峡沿岸雾的气候统计特征。结果表明:琼州海峡沿岸雾目的年际变化呈现了显著的减少趋势。20世纪70年代初期和90年代初期为雾日减少的两个气候突变期。雾日减少与气候变暖密切相关,夜间最低温度升高是引起海峡雾日减少的主要原因。琼州海峡沿岸雾多出现在冬春季节,一天中出现雾的峰值时间为06:00~07:00,消散峰值时间为08:OO~09:00。利用1987~2006年NCEP再分析资料,总结了产生琼州海峡沿岸雾的3种天气形势,根据雾的类型提出了相应的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1.
邵禹晨  张雪蓉  王博妮  濮梅娟 《气象》2019,45(4):496-510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12月31日至2017年1月4日中国东部持续近5天的大范围强浓雾过程进行了分析,重点对强浓雾的传播与扩展机制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这次浓雾过程以1日晚间冷高压南下为分界点,在高压南下之前强浓雾范围局限于河北中南部,高压南下之后,强浓雾增强并大范围传播,影响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山东等多个省。冷高压南下导致低层逆温层加强,逆温区范围扩大,是强浓雾得以大范围传播的重要条件。由海上经江苏、安徽、河南至河北的水汽平流输送则为浓雾的大范围传播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12.
我国大雾的气候特征及变化初步解释   总被引:100,自引:9,他引:10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分析全国范围内大雾的气候特征及变化,利用1950年以来我国气象系统地面观测网679个国家基本(基准)站的大雾天气现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我国大雾空间、时间分布的基本气候特征。从整体来看,我国大雾分布呈现东南部多西北部少的特点。在月大雾的日数、月最多大雾日数、大雾季节分布中都显示出北南、西东的地区差异及局地明显的特征。分析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大雾日数呈减少趋势。而浓雾出现的年日数变化不明显;文章对大雾日数的变化原因进行了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13.
为全面了解中国南海海区海雾的分布特征,为南海海雾气象服务提供基础背景资料,利用2011—2016年1—3月FY-3B气象卫星资料的雾监测产品,分析了中国南海海区海雾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南海海雾具有特定的区域特征,中国南海海雾多出现在华南沿海、北部湾沿海、琼州海峡和海南岛东北部沿海海区,南海南部海域出现海雾概率低;南海出现高频次海雾的时间多发生在2月,1月次之,3月最少。该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南海海雾研究提供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14.
渤海北部沿海近岸雾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渤海北部沿海近岸营口站和熊岳站海雾的时间分布和地理分布等。结果表明:1954-2007年渤海北部沿海近岸两站浓雾日数呈递增趋势,两站白天递增趋势均强于夜间, 熊岳站通过0.05显著性检验;1954-2007年沿海近岸两站的轻雾日数整日、白天和夜间均呈递增趋势,并通过0.01显著性检验;渤海北部沿海近岸的浓雾逐月分布集中在11月至翌年2月;渤海北部沿岸海雾的逐时分布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时间是06-08时。  相似文献   

15.
团雾和高速公路团雾的定义内涵外延尚未统一,没有标准定义。为有效预防高速公路团雾天气灾害,减少因高速公路团雾所造成的交通事故,有必要规范高速公路团雾分级预警标准。基于高速公路团雾的水平能见度和水平尺度等监测数据,借鉴部分学者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确定团雾和高速公路团雾的定义。分析高速公路团雾的特征、成因、时空分布及团雾的危害,统计分析高速公路团雾多发路段的交通事故数据资料与AWMS气象监测数据资料,确立高速公路团雾与车辆交通安全性关系。依据同车道前后车辆的相对停车视距和安全停车距离等分析,评估车辆在不同水平能见度数值条件下,行驶在团雾区域内外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危险性大小,遵照相关法律、条例、标准及其规范,按水平能见度数值范围和覆盖路面长度划分高速公路团雾预警等级。研究结果表明:(1)高速公路团雾的水平尺度一般小于5 km,水平能见度通常小于200 m。(2)高速公路团雾具有多发性,时空分布不均,多发生于当日22时次日08时。(3)高速公路团雾的事故率高,造成的交通事故比较严重。(4)可以根据团雾特征和潜在危害性确定团雾和高速公路团雾定义的内涵外延,给出术语定义。(5)可根据高速公路团雾的水平能见度、交通事故、停车视距等分析,划分预警级别,规范监测和预报预警服务,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降水对雾中能见度参数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雾的能见度是雾滴数浓度和含水量的函数,可以利用雾滴数浓度和含水量进行参数化得到能见度拟合值。但是当雾中有降水存在时,降水会影响雾滴数浓度和含水量,进而影响能见度参数化。2009年1月19日至3月5日在湖北恩施雷达站进行了包括雾微物理特征、雨滴谱及雨滴末速度、能见度以及基本气象要素的观测。利用不同的能见度参数化公式得到能见度拟合值,并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考虑雾中降水影响时的能见度拟合值要比不考虑降水时的能见度偏差大,因此在有降水伴随雾产生时,降水的效应可忽略不计。同时,利用40%的雾滴谱观测数据建立了良好的模型用于拟合当地的能见度,并利用Gultepe公式得到相应的参数,对当地的能见度进行了计算和预报。  相似文献   

17.
以华北地区为研究区域,利用地面监测数据、高空观测资料、NCEP FNL资料及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对2016年12月26日至2017年1月9日该地区的雾霾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雾霾期间高空以纬向环流为主,冷空气势力偏弱,主要受高压、弱高压或均压场控制,有利于华北地区静稳天气形成。同时,雾霾期间边界层平均高度约600~900 m,污染物浓度与边界层高度呈负相关,且污染物浓度变化较边界层高度变化存在滞后现象。逆温层的长期存在,不利于污染物垂直扩散,能见度一直维持在5 km以下。后向轨迹集合模拟与聚类分析表明,以北京地区为核心的华北地区雾霾天气期间,外来污染物中,80%来自西北方气团,20%来自河北西南地区气团。  相似文献   

18.
上海一次连续大雾过程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永林  刘晓波  茅懋  王智 《气象科技》2013,41(1):131-137
利用上海市遥测能见度数据、常规气象资料和T213、GFS分析资料以及GPS-PWV资料,分析了2008年1月5-11日发生在上海地区的一次连续大雾天气过程.分析表明当有天气尺度西风槽频繁活动、槽前暖湿气流不断向气层输入暖湿空气,如再遇特定暖水面或暖海面从近地面向气层输送暖湿气流时,在晴天和微风的早晨极易形成辐射雾;当东、黄海暖湿空气从近地面流向冷水面或冷陆面,如再遇江南低空偏南暖湿气流辐合聚积时,极易形成平流雾.雾区登陆距离与东风气流强弱有关,东风气流越强,雾区西进距离越长.在平流雾期间,0~300 m平均相对湿度的高湿区与雾区吻合.当绝对湿度小于3 g/kg时不会有大雾发生,绝对湿度在9~1 5 g/kg和GPS-PWV值在15 mm左右时,在合适的大气条件下容易形成大雾.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61-2005年中国300个台站的逐日雾资料及能见度资料,分析了不同等级雾的时空分布及基本气候特征、雾生时间和持续时间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雾的空间分布范围随着能见度的降低而减小;随时间的变化多呈减少趋势,但沿长江及东部沿海的重浓雾日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突变,雾日增多;内陆、南部沿海雾生时间多在清晨06:00-08:00,东部及沿海多发生在夜间20:00-21:00;雾生频次经历少-多-少的年代际变化,90年代后频次减少,个别区域雾生时间随着年代的延伸而推后;大部分地区雾的持续时间在3 h内,12 h以上的雾区多集中在沿海、华北和陇东-山西地区,沿海、四川盆地、云贵地区90年代12 h以上雾的发生频次最高。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2009年1月到2010年4月的大雾资料,采用溃变原理的V-3θ图结构方法,重点分析了2009年12月10日山西省大范围大雾天气过程,给出山西省区域大雾结构预测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