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1 毫秒
1.
澳洲夏季风热源低频变化对北半球冬季风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p-σ混合坐标系的5层原始方程模式研究了与澳洲夏季风低频变化相伴随的对流性低频加热源所激发的大气强迫波和东亚冬季风的关系,结果表明澳洲夏季风低频热源可引起北半球副热带高低层环流、东西向Walker环流。经向环流、越赤道气流的低频振荡,其振荡周期、强度与热源的振荡周期、强度有关。结果还进一步表明,澳洲低频热源可激发出扰动的北传,从而引起北半球副热带环流、副热带西风急流的低频振荡,澳洲夏季风活跃后  相似文献   

2.
利用1984年夏季ECMWF/WMO资料分析了低频涡度系统和低频辐散环流系统,讨论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和南印度洋上的低频涡旋具有对流性天气系统的三维环流特征,低频速度势场在上述两区域表现为最大的辐合辐散强度和最宽广的辐合辐散区,低频散度波的能量频散激发和驱使印度洋至西太平洋区域内辐散环流呈现明显的准40天振荡。  相似文献   

3.
利用NCEP/DOE的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常规观测站温度资料,首先分析了2012/2013年冬季中国东北区域极端低温事件过程中区域平均温度的低频振荡变化特征,然后分析了北半球中高纬度对流低层和中层低频环流系统配置的变化及其与东北地区强冷空气活动过程的联系,最后进一步研究了中高纬度低频环流系统的传播特征及其对温度变化的影响。主要结果有:(1)2012/2013年冬季东北区域平均温度存在很强的30~60 d的周期振荡特征,同时伴随较强的10~30 d低频振荡,后者与实际降温过程对应关系更好;(2)对10~30 d的低频振荡而言,在东北地区低频温度变化降低最大的位相7(位相3升高最大),500 hPa上,我国东部地区正好处于贝加尔湖地区的低频高压(低压)环流和日本海的低频低压(高压)环流型之间的低频偏北(偏南)的较强引导气流中;同时在850 hPa上,我国东部从东北到南海都是较强的偏北(偏南)低频风控制,这使得东亚冬季风环流系统加强(被抑制),东北区域则经历一次大幅度的低频温度降低(升高)过程,这些高低空低频环流系统的配置和演变导致了2012/2013年冬季一次次强(或较强)的冷空气沿偏东偏北的路径影响我国东北地区,并导致极端低温事件的出现;(3)沿着乌拉尔山-贝加尔湖-我国东北地区-西北太平洋传播的500 hPa低频波列,是驱动2012/2013年冬季东亚冬季风低频振荡和我国东北地区极端低温事件的环流系统。  相似文献   

4.
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通过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多种可以表征东亚冬季风活动的气象要素指数的相关性特征,选取地面温度、海平面海陆气压差和500hPa高度3个要素,综合定义了一个东亚冬季风指数。结果表明,该指数表征的东亚冬季风有明显的QTO和QFO周期振荡特征,这一特征与冬季风年代际背景有关,强冬季风年代背景下的振荡比弱冬季风年代背景下的振荡显著,同时该指数能很好地表征东亚冬季风活动的各个方面。对强弱冬季风年的大气环流的结构及其相应的低纬度对流活动、海洋和高低层大气热力状况的分析表明,强弱冬季风活动不仅表现在中高纬度高低层大气环流变化的差异,在局地Hadley环流和赤道附近Walker环流、低纬度对流活动、海洋和大气的热力状况的变化方面也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冬季SSW低频特性及平流层低层和对流层中层环流异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1983-1984年冬季及1985-1986年冬季平流层爆发性增温(简记为SSW,下同)的活动特征,发现SSW的活动具有30-60天的季节内低频振荡特性,通过对1985-1986年冬季SSW和反SSW时段温压场特征的对比分析,发现SSW事件不仅引起平流层低层环流的异常,而且在对流层中层的环流也有明显的异常,甚至表现更显著。伴随着SSW和反SSW的低频循环,极涡流型、中高纬和中低纬环流的经向度  相似文献   

6.
陈隽  孙淑清 《大气科学》1999,23(1):101-111
利用ECMWF资料挑选出一个强冬季风年(1986年)和一个弱冬季风年(1980年),通过个例分析对各种气象要素场及中高纬度大尺度环流在强弱冬季风年的差异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风是全球大气环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冬季风异常关联着全球环流的异常;这种异常不仅在中高纬度环流中表现出来,而且在热带地区大尺度流场上尤为显著,强终冬季风所对应的长波槽脊分布,低纬对流特征,三维流场结构都是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7.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气低频变化的若干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84-1986年ECMWF/WMO客观分析资料的分析结果,揭示了中高纬度大气低频变化的若干特征。结果表明,中高纬度低频扰动的相当正压结构可以用低频扰动的“结构参数”来表征;中高纬度低频动能的高值区与西风急流的同非对称性和经向切变紧密相关;中高纬度低频振荡的传播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和汇合、分离特征,并可利用中太平洋地区低频反气旋和低频气旋的涡旋对的逆时针打转来解释;东亚西风急流入口区所在经度是中  相似文献   

8.
使用IAP2-LAGCM(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层大气环流模式),就西太平洋暖池区海温异常影响夏季大气环流和季风低频变化的问题进行了数值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暖池区海浊正常常可引起大气环流低频变化的明显改变,使海平面气压低频方差在季风区增强;对流层中上层气温之低频信号增强;改变低频扰动的空间型;更清楚地显示出自池区向北排列的波列;改变低频振荡的位相;使南半球低频变化的向北传播更为清楚。  相似文献   

9.
北半球冬季中高纬30~60天振荡动能源,汇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ECMWF/WMO资料,计算了1985年11月-1986年3月的大气低频动能、低频动能通量散度,详细讨论其冬季平均的水平分布特征,并揭示大气低频动能源和汇的水平传播特征。结果表明:大气低频动能的大值中心正好对应于持续性异常的活动中心,且主要位于大气环流遥相关型PNA和EU波列路径附近,大气低频动的强源(汇)主要位于西风急流的出口(入口)区;在中高纬地区,大气低频动能源和汇主要呈现向西的纬向传播  相似文献   

10.
利用河南119站的降水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各层高度场、风场和垂直速度场的再分析资料,研究2011年9月在河南发生的一次持续的区域性连阴雨过程。对降水进行的墨西哥帽小波分析发现,降水存在着低频特征。通过对造成低频降水的高度场和风场资料滤波计算,分析了造成降水的低频环流特征,结果表明:2011年9月河南秋季持续性降水低频振荡最主要的周期是32 d左右;低频降水的周期分为4个位相,降水从低频谷值和峰值之间的过渡位相开始,在峰值位相达到最大。低频环流场的配置在低频降水的谷值位相和峰值位相有着显著的差异,环流场的高低层配置从不利于对流发展转为有利于对流发展;同时低层水汽输送在过渡位相开始逐渐加强。降水的发生在850 hPa上主要是与低频正涡度的分布相一致,低频正涡度有着明显的波列变化及北跳;500 hPa、200 hPa上的低频负涡度变化和降水变化相一致。降水的峰值(谷值)位相散度场的高低空配置主要为低层辐合(辐散)、中高层辐散(辐合),有利于(不利于)对流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